通电通水种上蜜柚,荒山变成聚宝盆
2015年以前,大坪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900元,村里3000余亩山地撂荒,危旧土坯房一栋挨着一栋,泥泞小路一条连着一条,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富余劳动力无处就业。村支书王会生说:“以前山上没有像样的林木,只有一些低矮的茅草和少量的泡桐树,也没有啥基础设施。村里想把山地承包出去获得集体收入,客户来了一看,扭头就走了。”
为了帮助大坪村解决山地撂荒的问题,遂川县供电公司扶贫工作队与当地农业部门联合考察,发现荒山上的土壤适宜种植果树,但缺乏水源及电力设施。扶贫工作队上报情况,遂川县供电公司决定延伸电网,解决荒山的灌溉用电问题。
2015年5月初,遂川县供电公司扶贫工作队组织技术人员现场勘查农灌供电线路,制订荒山农灌供电工程改造施工方案。5月底,供电公司在荒山山脚下靠近水圳的地方架设了一条引水排灌线路,并建设了一座排灌站及储水池。同时,该公司将村里原来的10千伏线路延伸到山脚下,架设600余米低压线路到山上,还免费帮助村里安装一台50千伏安专用变压器,彻底解决了荒山用电用水问题。
扶贫工作队与草林镇政府主动联系在遂川县创业的浙江客商金锡海,希望他承包大坪村荒山,搞果业种植。金锡海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后,最终承包了大坪村3000亩荒山,种上了井冈蜜柚,并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吸纳了456户农户加入合作社。如今,大坪村满山低矮茅草的荒凉景象不见了,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蜜柚树站满了山头。
“现在不仅荒山成了聚宝盆,带动大家一起增收,每年的土地承包费还让村里有一大笔财政收入。一些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还在山边开了农家乐、家庭农场,乡村旅游也越来越兴旺了!”村委会主任刘小兰说。
电网升级改造,企业来落户村民齐增收
“如今村里有了制鞋厂制衣厂,留守人员在家门口就能就上班赚钱了。这都要得益于供电公司的帮扶。”在大坪村建华制鞋厂上班的村妇联主席袁小梅说。
“以前没有啥产业,成年男性多数在外打工,村里留守的就是妇女、老人和儿童,每家每户收入就是靠男人打工。村里一直想引进一些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解决留守人员、富余劳动力就业。”村委会主任刘小兰说,“前些年,一些在外打工的人也想回村里办家庭作坊式小微企业,比如制衣厂、制鞋厂还有电子厂,后来都打消了念头。主要还是因为那时候村里电力设施陈旧落后,电线线径小,到户没有动力线路,只能维持照明。”
2015年10月,遂川县供电公司启动了电网升级改造任务,为该村新增了2台200千伏安变压器,将原来12.6千米的单相导线全部换成了截面为185平方毫米的动力线,实现了动力电架到每家每户家门口的目标。
随后,遂川县供电公司扶贫负责人与镇政府扶贫工作人员主动联系在县工业园区办厂的客商,希望他们将制衣制鞋部分设备搬到大坪村,带动村民就业脱贫。“刚开始客商一听是到大坪村办厂都不愿去。就是因为以前客商到大坪村考察时,一到用电高峰时段灯光昏黄,电动机械更是无法启动。”草林镇副镇长肖新友说。
遂川县供电公司与镇政府领导了解原因后,带着客商实地查看大坪村电网现状。2015年年底,福建客商廖全生实地考察后,发现大坪村电网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决定在大坪村投资开设一家制鞋厂,安置60余人就业。
成功引入第一家企业后,供电公司与镇政府联合向村中外出创业人员、外来客商发出创业邀请,陆续引进了7家劳动密集型企业。现在,大坪村及周边460多名留守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赚钱。一些年长的木工及泥瓦工也当起了制鞋制衣匠。
如今,大坪村在遂川县供电公司的帮扶下已摘掉了贫困帽子。蜜柚种植基地及村里8家小微型企业都与村民签订了劳务合同,从业人员有900余人,人均年收入超过2.5万元。土地流转还为村民每户增收近1100元。和2015年以前相比,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近8200元。
收入增长了,大坪村村民掀起了盖房及环境改造热潮。土坯房、泥泞小路再也看不到了,崭新的大坪村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