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机器”转起来 规模养鸡创业开门红
7月4日,在湖南涟源市枫坪镇牛角冲村天柱山禽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鸡舍内,技术工人按下按钮,喂食装置将调制好的饲料自动送进食槽里。紧接着,一枚枚鸡蛋就沿着通道“走”出来,3名员工站在收集台前,小心有序地将鸡蛋整理、装箱……
海归研究生龚光辉是这家涟源市枫坪镇天柱山禽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也是村民口中的“鸡司令”。2009年,龚光辉不顾父亲的反对,放弃城市的高薪职位,回乡养鸡。他决心打破传统家庭式养殖模式,走出一条科技养鸡的致富道路。为了掌握养殖技术,龚光辉查阅各类资料、攻克技术难题,多方筹措资金,翻新扩建鸡舍,还从国外引进了一套先进的饲养设备。这套设备可实现温度湿度控制、喂料、清粪、鸡蛋收集全自动化作业,有助于建立高效科学的养殖模式。
设备有了,技术有了,让高功率的“洋机器”顺利运作起来又成为龚光辉操心的头等大事。涟源市供电公司了解到养鸡场的用电需求后,主动对接,快速反应,为养鸡场新装160千伏安专变一台,新立电杆5基,新架线路铜芯铝绞线350米。
在充足电力的带动下,创业第一年,龚光辉的鸡场便卖出鸡苗2000万羽,实现利润400多万元。黑鸡和乌鸡更是供不应求,远销山东、四川等各地。
贴心服务
做好养殖户的“电管家”
2013年,龚光辉又扩大规模,在邻近的坦坪村建起6700平方米的养鸡场。涟源市供电公司及时服务产业发展,以方案最优、费用最省、速度最快为目标,把养鸡场用电业务办理纳入绿色通道,指定项目经理“一对一”跟进,为养鸡场新增一台250千伏安的变压器。
“现在我们的全自动化鸡场不管是通风换气、取暖照明还是饮水喂料、清洁消毒,各个环节都是电脑化管理、智能化操作,哪一样离开了电都转不起来。”龚光辉说。
2016年,涟源市供电公司指定枫杨供电所两名党员李四伟、李建胜为服务联络员,专门负责养鸡场线路设备的运维管理。每年三四月份是种鸡育雏的最佳时期。每天6时,李四伟、李建胜都会携带工器具,对坦坪天柱山支线等专用线路实行“拉网式”巡查,监测坦坪天柱山兽业专变、牛角冲鸡场专变的温度和负荷。
2017年,枫坪镇大多数养鸡场开始向现代化、标准化生产转型,对电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涟源市供电公司为养鸡场开通了24小时供电抢修热线。
“不管刮风下雨,只要一个电话,建胜和四伟总能在20分钟内赶到现场。我再也不担心厂里的用电问题了!”龚光辉说。
如今,天柱山禽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两座养鸡场占地面积共近9万平方米,成为年销售额6000余万元的国家农业部标准化示范场。
优质电能
为脱贫致富装上“助推器”
2017年起,在国家扶贫政策大力帮扶下,枫坪镇根据当地地理条件,倡导村民通过养鸡脱贫致富。
龚光辉得知后,主动参与精准扶贫,和球树村新建的扶贫养殖基地合作,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带动村民增收。
按照枫坪镇的规划,养鸡场一般都建在村里相对偏僻的地方,电压较低。天热的时候,养鸡场需要通风降温,但一开风机,线路就跳闸。深冬初春时期,必须保证养鸡场里的温度。电取暖器用不了,只能点煤球,不仅效率低,而且不卫生,种鸡成活率大大下降。
2018年年初,涟源市供电公司在球树村开展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工程,为该村新建10千伏线路1.2千米,新建改造0.4千伏线路2.7千米,更换进户线4.4千米,增容变压器3台。户均容量由不足1千伏安提高到2.5千伏安以上。
如今,走进球树村的扶贫养殖基地,只见棚外高架着水箱,一根根管子连接着棚内的食槽,棚顶上布置着一排整齐的电灯,两边挂着崭新的电风扇。“现在咱基地的养殖规模翻了两番,到年底可出栏土鸡3000多只。大伙儿脱贫奔小康的劲头一天比一天高呐!”贫困户谢付春说。
枫坪镇三角村的刘冬秀现年60岁,因为丈夫重病致贫,膝下无子女,如今家里还有10多万元的欠账。6月,刘冬秀从天柱山禽业领到100只扶贫鸡苗。
“养鸡场负责提供鸡苗、技术和销售,我只要安心养鸡,100只鸡一年下来除去成本,还有近8000元的收入,怪不得大家都说天柱山的鸡是‘印钞鸡’。”刘冬秀高兴地说。
和刘冬秀一样领到鸡苗的还有村里14位贫困户。几年来,天柱山禽业共计发放爱心鸡苗100万羽,联结贫困户1500多户4000多人,覆盖了枫坪镇、古塘乡等10多个乡镇40余个村。每户平均直接增收2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