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阳光明媚。在河北省南和县闫里乡6000亩金沙河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基地,一排排喷灌设备整齐排列,一座座水泵房红白相间,灰白色的电杆、淡蓝色的变压器点缀在绿色的麦田里。
“有了机井和这些喷灌设施,现在种田轻松多了。”合作社负责人刘伟科指着眼前的灌溉设施说,“喷灌采用远程遥控,浇地时只需设置一下时间、按一下遥控,就实现了自动灌溉。”
金沙河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基地是河北金沙河面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现代农业园区,有100多个国家级小麦新品种试验田,是全国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种植示范基地。
2017年,金沙河面业公司以一亩地1000元的价格流转了南和县闫里乡两个村1700余户的6000亩土地,建起了合作社基地;新钻、修复机井80眼,装设喷灌设施4000个。
2018年,合作社基地生产小麦330万公斤、玉米390万公斤,年收入达1530万元。
今年31岁的刘伟科原本在外地打工。合作社成立后,他凭着过硬的技术成了基地的一名新时代农民。
他说,现在6000多亩地15个人就能管理。喷灌浇地不但较以前大水漫灌能省水40%,效率也高了几十倍,每亩能节约生产成本300多元。如果靠人工,合作社的6000亩田半个月也浇不了一遍水,而现在他们仅用4个昼夜就浇完了。
不远处,村民冯进山正在田里拔草。“以前家里地块小,每年播种、收割时,大型机械不愿意来,种地根本不赚钱。”冯进山说。现在,他把家里的3亩土地流转到合作社,每年获得3000元租金。他还能在合作社里干些杂活增加收入,“日子好了许多”。
自动化和高效率都离不开电的支撑。刘科伟介绍,4月1日23时,由于持续浇地负荷大,基地专变低压侧跌落式熔断器出现虚接故障。“大半夜的两名供电员工来帮我们抢修。服务真的没得说。”刘伟科说,“另外,供电公司还给合作社架设电缆线路100多公里,改造机井表箱两千多个,新增变压器三十多台。”
春耕以来,南和县供电公司主动服务,建立了“负责人包所、供电所长包线路、供电员工包台区”的服务机制,做到每一条灌溉线路、每一台变压器、每一眼机井都有人负责,24小时服务农田灌溉。该公司按台区分布情况建立了500多个客户微信群,及时发布用电信息、安全用电提醒等;成立10支春灌服务小分队,指派200余人深入田间地头,帮助村民解决用电问题。
机械化、自动化在合作社基地广泛应用,农田稳产增产有了保障。
绿油油的麦田一望无际,春风过处,麦浪翻滚,盼望丰收的刘伟科脸上洋溢出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