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屋脊小“明珠”
| ||||
| ||||
“别看现在的国路夼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40年前,这个村可是穷得有名的。”12月26日,山东省栖霞市宣传部副部长胡国峰说。 找准路子脱贫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高山当围墙,半天见太阳,到山天快晌,种地愁断肠”。40年前的这段顺口溜,是当年国路夼村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初期,国路夼村800多户人家散落在一条5千米长的深山沟里,2200多亩耕地九成在山坡上,主要农作物玉米和红薯产量低,遇到干旱,村民温饱都难以解决。外边的姑娘不愿意嫁进来,村里的姑娘纷纷往外走,国路夼村成了附近出名的贫困村和“光棍村”。 国路夼村摘掉“贫困村”的帽子是在改革开放以后。1981年,包产到户后的村民们开垦了田地,栽种了一些抗干旱的板栗、核桃和香椿树。“产量一点点增加,农民手里有了余粮和农产品换来的钱,尝到了单干的甜头。大家一起找到乡政府,要求在村里拉上不仅能照明还能加工农产品的动力电。随后,小型面粉加工厂和花岗岩开采企业应运而生。”村支部书记常建富说。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栖霞是烟台地区唯一不靠海的县级市,胶东屋脊在栖霞。祖祖辈辈在大山里生活的国路夼人自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不安分”了。“我们不能守着山不靠山呀!”常建富说。 1990年起,国路夼村利用自然资源先后兴办了机械厂、花岗石厂、石子厂等10余家企业。 现代化的生产全靠电力支撑。1991年6月,一条36基电杆、1750米长的架空导线在三天之内完成,为村办企业提供了充足的电力。 有了产业支撑,农民的腰包鼓了,昔日穷得叮当响的国路夼村一下子脱了贫。 靠生态农业致富 2016年,栖霞市供电公司为国路夼村实施了井井通电工程,将4台变压器安到机井边。电闸一合,水就能被抽到400米高的山顶上。 国路夼村在4700亩农田里铺设了150千米输水管道,采用微喷、滴灌、管灌等方式,建成了北方地区生态农业示范区。 “另外,我们把41千米的山路逐步硬化,让旅客可以驱车穿行山野。”村民王小东说,“通过乡村游带动‘农家乐’的生意和新鲜农产品销售。” 国路夼村位于烟台名山 垆山下,与千年名寺 垆寺隔山相依。 垆山有植物280多种,森林覆盖率高达95%,是一座天然植物园。国路夼村依靠村办企业的收入和招商引资,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开发了三大自然景区:百果园景区、山神谷景区、千佛洞景区,成为栖霞乡村旅游的翘楚。 山上古树参天,山间溪水淙淙,保存完好的百年民居、石砌街巷和胶东门楼以及塔山阻击战遗址,畅游其中,仿佛置身世外桃源。连空气中都透着别样的清香的小山村,依靠乡村游和季节性樱桃、苹果等农作物采摘吸引了大批游客。 “每逢周末和小长假,我的‘农家乐’山庄30个大厅和16个雅间天天爆满!”经营承包了山下“农家乐”大餐厅的老板黄大兴说。 “以前道路不通,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自产自销,剩下的运输不出去就烂掉浪费了。现在,有了大型果品气调库,各地经销商慕名而来,果农的高品质苹果和樱桃等农产品不出家门就能卖个好价钱。”54岁的国路夼村副书记常国才乐呵呵地说。 2018年,国路夼村农经总收入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万元。 经过40年的跨越式发展,栖霞这个以前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沟”已经被勤劳的国路夼村人打造成青山绿水环境美、民富人和风气正的生态文明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胶东屋脊小“明珠”。 “从1978年架起了第一条崭新的电力线路到1998年农网升级改造,再到2018年农村电气化升级改造,这么多年,电力给了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常建富说。 |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