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丰村实现了电气化
“40年前,村里见到灯光都是新鲜事。改革开放后,电力工业快速发展,尤其是农网改造升级、户户通电工程以及村里通了动力电后,村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村民腰包鼓了起来,生活也实现了电气化。”8月13日,吉林省磐石市石嘴镇永丰村村民王守义笑呵呵地说。 电网基础薄弱 用电闹“饥荒” 永丰村有363户879口人,村民分散居住在6个自然屯里。如今,在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指导下,该村芦笋栽培产业发展良好,2017年实现了全村脱贫。 改革开放初期,永丰村村民一直靠天吃饭,地里收入是家家户户唯一的经济来源。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清苦生活。每户年均收入不足300元。由于收入水平低,村民维持温饱都成问题。 “1979年,永丰村仅有一台40千伏安变压器。”王守义说,“当时的电杆、横担都是木头的,电线是破股的。由于变压器容量小、导线线径细,一遇刮风下雨天气,总会出现电压不稳和停电现象。” 那时,永丰村平均每户每月用电只有5~10千瓦时,每千瓦时电价为1毛5分5厘,相对于村民极其微薄的收入,每月电费所占收入比重大,村民经常会出现交不起电费现象。“村民用电都困难,更别说发展农村经济了。”王守义说。 据吉林供电公司退休老员工杨鹤春介绍,改革开放初期,吉林电网非常薄弱,电源点少,供电“卡脖子”现象严重。当时,整个吉林地区仅有8条220千伏线路、33条66千伏线路、4座220千伏变电站和8座66千伏变电站,全社会用电量仅为41.20亿千瓦时。 改造升级农网 用电不再愁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城乡发展的脚步逐渐加快。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村电网迎来了快速发展。吉林供电公司抢抓机遇,积极争取资金,力争让全吉林地区用上放心电。 1998年夏,吉林供电公司为永丰村实施第一轮农网改造升级。 当时,村路崎岖不平,现代化施工机械根本用不上,供电员工只能人抬肩扛搬运设施,架线工作异常艰难。 “记得当年,供电员工把电从村外架到我们村整整用了30多根水泥电线杆,近二百斤重的塔材和水泥杆被几十条通红的肩膀和青筋暴露的手臂徐徐抬起,大家都小心翼翼地负重前行。施工人员每天下午五点拖着疲惫酸软的身子回到住处,衣服上满是被汗水湿透后留下的汗渍。”王守义说。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第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作终于完成。改造后,农村整体供电水平有了较大提升,永丰村村民也用上了放心电。 资料显示,吉林供电公司第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共新建10千伏线路674千米,改造10千伏线路3437千米;新安装配电变压器312台,增容配电变压器5160台;新建0.4千伏线路1208千米,改造0.4千伏线路6372千米。 动力电全覆盖 致富路变宽 扶贫攻坚,加快了农村脱贫步伐;村村通动力电,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如今,在永丰村,一眼可见布局合理的电力线路、美观别致的多功能计量箱、整齐规范的台区。蓝天白云下,一排排大棚、鲜嫩碧绿的芦笋,召示着这里农村经济发展得繁荣兴旺。 2017年年初,精准产业扶贫在永丰村落地开花,使芦笋种植成为了村民增收的“法宝”。 “芦笋生长对环境温度和湿度要求较高,环境一旦变化,棚内的温湿度需要电来控制调整。”永丰村村支部书记刘志刚说,“为此,供电公司加快实施电力精准扶贫战略,加大对我们村电网改造升级力度,投资247万元新安装了7台变压器,新增容量共计750千伏安,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3.89千米,改造0.4千伏配电线路6.99千米,实现了村民动力电全覆盖,彻底解决了村里低电压问题。” 供电可靠了,村民种植芦笋等经济作物的积极性高了,永丰村已发展成远近闻名的芦笋种植专业村。 “1979年永丰村户均年收入267元,2017年达到12.36万元,这一切都离不开党的政策,离不开供电企业的大力支持。”刘志刚说。 如今,永丰村芦笋种植大棚已发展到300多个,按照每斤芦笋卖价为7元钱计,每户村民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 40年间,从贫困村到脱贫村,再到富裕村,永丰村伴随着吉林电网的发展,已然成为多种产业共存的当地知名的国家级现代化农业示范村,有了电力的支撑和保障,昔日的贫困村踏上了致富路。 历经40年的发展,吉林供电公司电网建设成果辉煌。目前,吉林电网已有主力发电厂5座,66千伏及以上变电站283座,总容量1557.5万千伏安;66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209条,总长度4604.4千米。2017年吉林地区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07.38亿千瓦时,是改革开放初期的2.6倍。 |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