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为绵阳促发展惠民生
绵阳是四川第二大城市,也是全国首批军民融合试点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绵阳不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的步伐。绵阳供电公司依托科技城禀赋资源,深入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努力当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源服务商。
“小区改造后,我们是最大的受益者,晚上睡觉都踏实多了!”8月13日,家住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迎宾路社区的居民陈女士感慨道。今年夏天,绵阳供电公司整改迎宾路4个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彻底消除用电安全隐患,为居民带来安全和便利。 “电管家”服务贴民心 提起用电管理的发展历程,今年72岁的原绵阳电业局农电局常务副局长郭德生感慨颇多。“40年前,农村地区有电的地方往往一个乡设置一名电管员,没有专门的机构,三头六臂都忙不过来!”郭德生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初,绵阳地区成立了第一个电管站;90年代,绵阳范围内电管站全部建好,有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农村用电质量和安全水平得到大幅提升。“那时候没有统一的报修平台,更没有网格化的抢修服务,都是根据报修类型,联系相关部门处理。”郭德生说。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用电需求日益增长,怎样更加精准地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成为一道亟待解答的考题。绵阳供电公司结合区域实际,探索相对应的发展路径,多次与不同类型客户互动沟通,走访了解用电需求、用电建议,主动宣传电力政策和服务信息,根据企业产品性质、销售模式、生产时段等差异,结合企业能耗需求和设备检修计划,有针对性地编制用电方案。 2016年3月7日,绵阳供电公司正式启动“电管家”服务模式,科学划分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对应匹配定制式、管家式服务,充分运用“电管家”联系卡、社区终端发布平台等渠道,用真心、贴心的服务搭建起客户与企业的沟通桥梁,努力让服务水平更加优质,开启智能电网、智慧管理新模式。2016年以来,绵阳供电公司高质量完成绵阳市交通攻坚大会战、重点招商引资建设项目、极端天气电力保障等保供电服务工作,服务满意率达到百分之百,行风满意度测评跃居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前列。 科技尖兵提质效 “夜晚值守没有床,只有一把冰冷的藤椅……”66岁的220千伏安县站老站长赵志清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赵志清和站上的员工们每隔一个小时就要到主控室抄表,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24小时监控、记录,小到电压电流,大到线路运行情况,这样的工作不分酷暑严寒。不同于当下的远程集中采集,当时的仪表多是指针式,不仅精度低,抄表人员也不易读取。 从2005年开始,绵阳供电公司进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通过远程数据采集,实时在线监测设备运行状态,改变变电站每隔一小时抄表的历史,运维工作效率大幅提高。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绵阳供电公司广泛推广新技术应用,逐步开展变电站的机器人巡检工作,并在各站端完善电子围栏、动环监测等站端辅助子系统功能,极大地减轻了员工工作强度,降低运维人员安全风险,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巡视质量。 8月13日上午,在阳光高新供电营业厅门口,智能机器人“阳阳”正字正腔圆地播报语音,为前来办理业务的客户提供迎宾接待、语音导览等服务。另一边,伴随着蜂鸣般的响声,无人机在高空三维立体成像巡查线路,让电网员工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点点滴滴,见证了科技城电网智能化、智慧化的发展历程。 智慧电网惠民生 改革开放前,因物质、资金匮乏,电压严重不足,设备简陋、老化,绵阳电网几乎全是木杆、破股铝线,用8号铁丝代替导线的情况比比皆是,私拉乱接现象十分严重。由于电网基础薄弱,抵御极端恶劣天气能力极差。“刮风下雨时,常常一个乡镇都停电,屋内更加阴暗。”提起那些年的日子,郭德生老人连连摇头。 今年4月初,大风突袭绵阳,10千伏双桥线发生故障跳闸。不到1分钟,系统就隔离故障,恢复非故障区供电。同一时间,在线路供区内的粼江峰阁小区,居民赵述琼正在家看电视,她还没来得及反应是怎么回事,家里的电已经恢复。 这得益于绵阳供电公司为配网装上的“智慧大脑”。作为国家电网公司首批试点单位,绵阳供电公司实施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用科技手段对设备开展智能化在线管理,预计今年实现供区550余条配电线路全覆盖,城区故障定位、隔离及非故障区复电可实现秒级响应,配网有了智慧“大脑”,确保客户获得不间断的优质电能。 2008年,“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骤然来袭,绵阳市遭受重创,全国唯一羌族自治县――北川成为一片废墟,江油、安州等区县电网惨遭重创。绵阳供电人在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四川电力的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砥砺奋进。2018年,绵阳供电公司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总数、变电总容量均较震前翻了一番,同期最大日电量增长140余倍、最高负荷增长180余倍。 |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