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网站首页
  • 最新
  • 新闻 要闻 国内 电企 国外 电网 发电 深度 财经 评论
  • 管理 安全生产 经营管理 党建政工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企业风采 管理创新 实践案例
  • 政策 公告通知 政策监管 电力法规 资料报告 访谈观点
  • 商务 商务 招标采购 项目 产品 企业 会展
  • 行业 电网 发电 可再生能源 风电 光伏 光热 氢能 储能 售电 核电 农电 规划设计建设 综合能源服务
  • 频道 能源互联网 电力科技 电动汽车 数字电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 增量配电 电力市场 特高压 电力数字化 电力自动化 电力通信 泛在电力物联网 节能环保 电力教育培训 电力技术论文 电力人物 电力文苑
  • 招聘
  • 热点 2020电企年中工作会 2020电力安全生产月 “十四五”电力规划 2020两会说电力 电力新基建 电企2020年工作会议 2019中央巡视电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国务院要求降电价 电力央企审计整改
  • 热词
  • Tags
首页 > 专题 > 电网 > 企业风采 > 正文

河水奔流 不忘初心——务川供电局服务仡佬族村寨纪实

  2016-07-19 00:00:00    来源:南方电网报 
A- A+
电力18讯: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涉水跋涉,“师傅”们在溪边休息。 潘聪 摄

  孔子看着眼前的大河,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以此来感叹时间流逝与变化更迁。在供电员工邹书进的面前,也有一条河,而多年来,他沿着河流而走,说道:“河流的方向是不会变的,跟着它,就不会迷路。”

  从2009年无电乡通电至今,多少个日夜的奔走和赶路,这条“逝者如斯”的奔流河水,见证了贵州电网公司局员工对最后一个仡佬族通电乡的真情服务和初心不忘。

  城市中习以为常的电,在务川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来之尤为不易,它是一代人的心愿,一代人的企盼。他们对通电那一年的事情记得非常清楚,因为电,从那时候开始,照亮了这个民族的心。自从户户通电以来,务川供电局员工对仡佬族村寨的供电服务,也一直就像邹书进抄表趟过的河水一样,始终方向未变,初心未变,随着村民生活的用电需求,而日益提升。

  59岁的曾芝银,坐在小板凳上回想9岁之前的日子,这位仡佬族老人说,小时候最怕黑,一到晚上就吵着父亲给油灯装满煤油,就着微弱的光亮听父亲讲故事。但油灯总不够亮,不够持续。父亲承诺他,以后会让灯变得更亮。但直到父亲去世,也没找到好的办法。

  多年以后,“师傅”进村改变了局面。架好的变压器、水泥杆、电线,经过一番奇妙的连接组合,家里的电灯取代了油灯。曾芝银感觉,瞬间整个村子都亮了,这也是务川仡佬族最后的“无电乡”实现通电。他清楚地记得,那是2009年9月。在永久的光亮中,他用最鲜美的酒饭告慰父亲。“通电了,爸爸在天上看着呢。是师傅帮我爸爸兑现了承诺。”

  “师傅”要来,我哪里都不去

  7月9日,大坪镇三坑村白果树组村民曾芝银吃过早饭后,便搭一条长凳坐在门口。往日里,他会拿一根枝条,把圈里的几十头牛羊赶出去,到山里“耍一耍”。今天,他哪里都不去,就等“师傅”。

  等待总是很漫长。直到阳光升过门前的树林,透出一股股热气时,他要等的穿着蓝色的巡线衣服和长裤,脚底一双胶鞋,头上一顶安全帽,肩上斜挎的绿色小包,手里拿着长长的树枝和小刀的“师傅”出现了。

  曾芝银迎上去,把“师傅”手上的树枝和刀接过放在墙角,又卸下工具包就近放在空簸箕里,指了指长凳,“天热啊,你先坐会儿乘凉。”说完他进了屋,回来的时候把手里的凉水杯递给“师傅”。“师傅”接过水杯也不客气,马上一饮而尽,反手擦了擦额头的汗。

  “师傅”名叫邹书进,是务川供电局大坪供电所的一名抄表员,从三坑村通电那一刻起至今,他一直负责该片区的电力维修。

  稍作休息后,“师傅”开始工作。虽然曾芝银说用电一切都很正常,没出现任何电压不稳的情况,但他还是进屋检查连接各种电器的线路开关。除了堂屋、厨房、卧室总共4个灯泡外,还有电视、洗衣机和磨机。当发现磨机电闸刀螺丝有些松弛后,邹书进马上从工具包里拿出螺丝刀,将其拧紧。

  用电检查完毕后,邹书进走到门口,抬头看了看安装在木梁高处的电表,把长凳架稳,小心翼翼地踩在上面,拿出小本记录上面的读数。曾芝银从口袋里掏出不到20块的零钱递给他。这是近两个月的电费,与村组其他用电户相比还算多的。村民们白天都出去放牧,只在晚上回来开开电灯,基本不怎么用电。根据大坪供电所统计,整个白果树组24户人家,只有8户用电,每月电费平均总共才50元。相对于破百万元的线路投资成本,这笔费用如九牛一毛。难怪当地村民笑称,供电公司要2000多年才能收回成本。

  工作完成后,两人坐在桌前聊起家常来。过了一会,曾芝银的妻子邹启英拿来饭菜。乡间风味土菜,虽简单却吃得暖心。几道菜里总少不了炒熏肉这一道。那是过年之前家里杀的猪,熏肉日久弥香,特意款待尊贵的客人。

  饭毕,邹书进会把饭钱塞到曾芝银手里。其实刚开始巡线的时候,曾芝银不愿收邹书进的饭钱,邹书进就执意不在家里吃饭,后来互相有了了解,“明算账”成了约定俗成的结果。这结果,大家都觉得好。

  邹书进收好行李准备去下一户。隔月9号这一天,他都会准时来村巡线、收电费。这一天,曾芝银就守在家里,哪里都不去。他担心起邹书进回程的路,虽然已经走过7年,但终究不那么好走。

  跋山涉水,7年来初心未变

  进出三坑村的路有两条:一条山路,另一条山水交错;山路远,需要走3个小时,山水路虽少花一小时,但比较难走。为了节省时间,这一次邹书进选择了后者。

  这条路走的人并不多,除了村民偶尔到附近的丹砂村经行于此。每两个月来一次的邹书进,成了走这条路最多的外乡人。连绵群山之下,被踩出来的泥路仅有一只脚掌的宽度,有些地方甚至是一片荒草,根本看不清。邹书进常常找一根粗树枝,试探着草里深浅而行。下雨的时候,就更难走了,一个不小心踩滑了脚就可能摔伤。丛生的杂草种类繁多,走着走着突然感觉小腿像被蜂蛰般疼痛难忍,这是碰到荨麻草了,起初几回皮肤瘙痒红肿,后来就慢慢习惯了,他笑称“产生了抗体”。碰上蛇挡道也是常有的事,见怪不怪的他会随手捡一块小石子,朝着蛇头附近的方位掷过去,蛇就会很机警地逃开。“人怕蛇,其实蛇更怕人。你不威胁到它,它也绝不攻击你。”走久了山路,他已经很了解蛇的习性。

  翻山还要涉水。当无路可走的时候,便只能趟水去河流对岸取道。山脚下的小河平稳流淌,这是当地母亲河洪渡河的支流。两小时的路程里,来回涉水次数不下十次,虽最深处只没及膝盖,但其中不乏激流漩涡。

  “河流的流向是固定的,它是个方向标,贴着它走,才不会走弯路、不会迷路。”这是邹书进总结出来的经验,少走这条路的人并不知道。7年里,邹书进也走过夜路。山野里“黑漆漆一片,什么都看不见”的情况是最令人害怕的。他的工具包里总备着手电筒,有了光,就会心安。

  通电,灯火长亮的“魔法”

  连邹书进这样的成年壮汉都怕黑,更别说儿时的曾芝银了。每每回忆童年的往事,59岁的老人总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怕黑似乎是每个小孩的必然经历。一到晚上,曾芝银就迫不及待地让父亲点亮那盏煤油灯。因为家里穷,煤油得省着用,这就时不时招来勤俭持家的母亲的责备。有时候母亲恼了,干脆不等儿子睡着,就把灯芯吹灭。

  在大多数的夜里,童年的曾芝银都是在煤油灯的微光中,枕着父亲宽大的手臂,听着动人的故事入睡。但是,他会向父亲提出困惑与希望:要是灯光再亮些、再亮些,而且一直亮着不熄就好了。

  父亲绞尽脑汁想到些法子,比如把煤油装在更大的碗里,换用粗些的灯芯。虽然这每每招来妻子的反对,但看着儿子微笑的睡姿,心想也值得。

  然而,好景不长。在曾芝银9岁那年,父亲突然因病撒手人寰。父亲对儿子许的并不容易的诺言尚未实现。含辛茹苦的母亲,肩负起家庭重担,总算把这个家扛了起来。当然,从那时起,曾芝银点亮油灯睡觉的时间越来越少。在没有星星的夜晚,他在孤寂的害怕中慢慢长大。

  崇尚祭祀的仡佬族人,每年到农历七月便会祭奠逝去的先祖。曾芝银每年都备好酒菜,烧很多的纸钱,告慰父亲的亡灵。时间久了,他渐渐明白:或许当时父亲的承诺,只是出于对儿子的爱,为了让儿子高兴说的话,但显然不会使灯火长亮的“魔法”。

  但“魔法”还是有人会使。2002年,与三坑村毗邻的位于山脚的丹砂村通了电。好奇的三坑村民们一股脑儿地跑下山,看看邻村变化的模样。曾芝银也在这人群之中。极少出山的他,感受到电力带来的巨大震撼。这灯泡比油灯也大不了很多,怎么就让满屋子都亮堂呢?煮饭可以不用锅灶,放在这个圆筒筒里,接上电就行了。这电是谁接的?丹砂村民又回答:供电所的“师傅”们。看到穿着蓝色的衣裤,戴着安全帽,挎着绿色工具包的人,一准错不了。

  “要是‘师傅’也来村里给咱通了电就好了。”曾芝银这么想。

  这一想,过了七年。2009年,丹砂村民口中的“师傅”们出现在村组里。他们几人一起,沿着山路边走边商量着:这线应该怎么架合理,变压器安在哪里,电杆别离大树太近……连月的巡山,让村民都认识了这帮人。曾芝银有时也招呼“师傅”们到家歇息,渐渐熟识了邹书进与他的同事们。

  “他们手脚挺麻利。”这是曾芝银的感受,没过几天,屋前屋后的电杆就立了起来;又过几天,高高的线路便穿梭在树丛的间隙中。村民们知道这是通电的大好事,都赶过来帮忙。虽然年过半百,身体硬朗的曾芝银也出一把力,帮着施工队扛电杆。“那杆子可沉了,要十几个人扛,路窄了走不了,杆子没空间转动,只能走宽一点的路,那路通到高崖,然后用滑轮把杆子滑下来安装。”

  当年农历七月,随着变压器从高崖滑下,通电工作接近尾声。但好事多磨,由于缺变压器油,变压器暂无法启动。当时天色已晚,“师傅”们决定在曾芝银家借宿一晚,第二天回去取。

  木屋里条件简陋,4名壮汉挤在一张单人的旧木板床上。由于空间太小,正常方式睡不下,曾芝银在床沿下支起一条长凳,4人横着身子把脚搭在长凳上睡了一夜。“他们是真累了,躺下不久就听到鼾声。”曾芝银记得清楚。床虽小,但在邹书进看来,这一觉睡得足够美。

  红日初升,4人下了山,又招呼一位同事,每人用背篓背着40多斤的油桶再爬一次山路。装油、上壳、启动,变压器运转一切正常,村民们欢呼起来。在盛大的祭祀节礼来临前夕,曾芝银点亮了屋里的4个灯泡。

  承诺已兑,感谢你们送来光明

  2009年农历七月,三坑村白果树组通电的日子。此时,家家户户也忙着筹备祭礼。

  其实早在月初,相关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打扫房前房后,牌位前备香案、献薄酒素食,连日供奉,以迎先祖。同时,一边杀鸡宰鸭、筹办酒宴,一边准备好各种祭品。

  农历十四日晚,曾芝银把4个灯泡擦得铮亮,就着灯火,厨房里的邹启英烧下多年来最丰盛的饭菜。一切准备妥当,祭祀活动开始。出嫁的女儿曾海霞带上自己的女儿回到娘家,祖孙三辈在老父亲的牌位前依次叩拜。而后燃放鞭炮,三辈人把“袱包”和纸钱一路烧到屋外,请送先祖。

  小外孙女喜欢河灯,曾芝银找来一块木板,用彩纸做成荷花的形状,里面点一根蜡烛。他在彩纸上写下对父亲的祝语,然后抱着外孙女顺着人流来到马儿河畔,让河灯顺水漂流。“乖乖,快对着荷花灯说,家里有电了,电灯会一直亮下去的。太外公会听到的。”曾芝银向一脸稚气的外孙女教话。

  曾芝银真的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父亲能听到他的话,在“师傅”们奔走山野的岁月里,父亲一定在守护着他的家人,和送来光明的人。

  时至今日,曾芝银仍时常不自觉地遥想,那一年,祭祀的灯火,恍若隔世。

  而自从“户户通电”时就参与了工程的邹书进,7年来跋山涉水,一直都在奔走于仡佬族村寨,他的想法很简单,“户户通电”保证了仡佬族村民用上电,自己作为一名供电员工,也要保证他们用好电,这就是邹书进心中的不忘初心。 (撰文 南网报记者 帅泉 通讯员 潘聪 李畅 陈淑洪 申京灵)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e@ep18.cn 请赐稿件
评论
用户名: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遵义务川供电局开展防止农触事故活动
  • 务川供电局实行“帮一带一”贫困户
  • 遵义务川供电局指标管控倒逼线损管理
  • 务川供电局:线损考核 芝麻粒粒总关情
  • 遵义务川供电增收节支降本增效工作探访
  • 遵义务川供电局:推进营配信息收资工作 消除"信息盲区"
  • 务川供电局开展节前慰问及安全检查活动
  • 电力照亮仡佬山乡康庄道――遵义务川供电局助推仡佬山
  • 遵义务川供电局干部党员与83户困难村民结对帮扶
  • 电力助推烟房工程 烟农增收喜在眉梢――遵义务川供电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 · 蹄疾步稳 有章有法——江门供电局创建世界一流企业
  • · 贵州电网公司贵安供电局:以心为灯“五个角色”暖人心
  • · 基层连线 | 贵州兴义这样打造用电营商环境改善的“样板工程”
  • · 新疆乌鲁木齐:头屯河供电所――美在农场万家灯火时
  • · 甘肃兰州公司:高效服务“获得电力” 优化电力营商环境
  • · 乌江灯火明——同仁沿河供电局加大电网改造升级和优化
  • · 变革中前行的隆林供电
  • · 打造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记厦门供电公司调控中心党支部
  • · 太仓市委书记肯定太仓供电公司各项工作
  • · 宁夏宁东供电:电为农户生活增精彩
推荐阅读

手机版 - 关于我们 - 投稿信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2018 电力18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3787号-1    北京网维八方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