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供电实施电网升级改造营造幸福生活
中国电力新闻网讯 通讯员 刘益川报道 作为“中国特早茶”之乡,目前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茶园面积30余万亩,茶叶总产量1.8万吨,综合产值达2亿元以上,成为重要富民产业。国网泸州市纳溪供电公司对茶乡实施电网升级改造,提供优质服务,古老的茶山焕发新的生机,茶山百姓迎来了新生活,走上了幸福路。
供电围着“茶农”转 服务围着“茶山”转
“这个炒茶机开关安装不规范,长时间高温下线路老化很可能对人造成触电事故。我们帮你进行整改一下,确保安全用电”。3月6日,在金凤茶厂,非遗传承人王大授带着一帮炒茶师傅们“表演”着被誉为“指尖上的芭蕾”的手工茶制作,纳溪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员罗国盛检查茶厂用电安全,发现炒茶机开关安装不规范,及时进行安全整改。
进入特早茶采摘期,泸州市纳溪供电公司成立由营销、发建、安监、供电所组成的集成服务队,深入到大理、梅岭、金凤公司等知名制茶企业,并到茶山进行宣传服务,增强客服安全用电常识,提升用电客户服务质量。
为支持和保障茶农炒茶用电,电力客服经理对茶农提供点对点、零距离服务,上门进行业务受理,宣传煤改电新政策,了解客户当前生产情况及后续建设对电力的需求,掌握客户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不同客户有针对性地提供用电优化建议,现场帮助企业进行安全隐患整改,到茶农家中进行线路检修及隐患排查,到茶山发放宣传手册,进行安全用电宣传。
在茶乡,电力员工成了香饽饽,电力服务号码成了茶农心中的吉祥数字。
幸福花开川南茶乡
3月6日,在梅岭村云雾弥漫的茶园基地里,采茶工们斜挎竹兜,手指穿梭茶林间,茶园繁忙一片。
“现在茶叶繁育地基有380多亩,前年供电所为我们安上了专变,有了可靠的电力保证,基地开挖了机井,铺上了滴灌设备,先后引进全国发芽最早,适合制作名优绿茶的优良茶树品种乌牛早和平阳特早,除了满足公司茶园的幼苗外,单是育苗的收入就超10万元,茶产业链发展势头良好。”四川泸州梅岭茶叶有限公司的老板阎洪贵脸上洋溢着笑容,像山间的李花一样灿烂。
随着茶农们由手工作坊不断发展为现代化制茶企业,对电力需求越来越高,纳溪供电公司及时跟进当地茶产业发展及用电需求,对当地电网进行改造升级。近五年间,为特早茶主产区12个乡镇的176个村,先后投资6254余万元用于茶乡电网建设,新增变压器286台,新建改造低压线路854千米。护国镇德宏村以前全村仅有一台100千伏安变压器,2013年后,随着该村完成农网改造,茶产业异军突起,发展迅猛,今年护国大理茶产业有限公司的年产值已经突破的五千万元,这在几年前都是不敢想象的事情。带领村民过上幸福日子的刘军感慨到:“电改变了茶乡的经济,也改变着百姓的观念!”
茶农们富了起来,家里的空调、冰箱、电饭煲、农机具等电器也在不断增加,村民用电量同样在不断飙升。
“绿水青山”变身“金山银山”
早、鲜、老是纳溪特早茶的“三宝”,当地茶采摘时间最早,茶叶色泽鲜活,产茶历史久远。
“一个优良的茶树品种成就一个大产业,仅一季新茶,每亩收入便可达万元。进入盛产期,黄金芽的产值每亩可以超过5万元。”当地农艺师周光荣认为,当地出产优良茶叶品种,和当地优良的生态资源不无关系,只有守住青山绿水,“生态绿叶”才能变身“致富金叶”,才能完成传承特早茶发展的新使命。
“大自然恩赐这方土地得天独厚的条件,不能在我们手中破坏了,从前制茶厂每年用煤达200多吨,前年进行了技改,改为颗粒燃料加热,但还是存在一定的污染,作为当地龙头企业,今年已经把厂里一蒸吨的锅炉改为电锅炉提上了议事日程。”茶厂老板吴荣龙深对前来服务的电力员工感概到。
在护国镇大理茶厂里,揉捻机、杀青机、平板机、真空包装机、冷藏柜等制茶所需的电气设备一应俱全。老板刘军先后投资400多万元购置了电气化制茶设备,自动点火、自动控温的烘干机,全自动炒茶机一应俱全。他说,这些制茶设备上了以后,茶叶产量上去了,茶的品质也能得到大幅提升,这些投入相当值。
纳溪供电公司立足服务当地茶叶“特早”和“有机”两大优势,以实施电网改造,提供优质服务发展方向,发展培育当地制茶业电锅炉改造和当地村民生活电气化,服务当地规划“湿地茶谷”生态旅游综合体。
据统计,实施清洁能源和电能替代以来,电能正以改变着制茶企业传统柴炒茶、煤炒茶及山区千家万户“烟熏火燎”的生活,五年共减少茶乡燃煤和烧柴7000余吨。在过上清洁环保新生活的同时,茶乡的自然植被也得到很好保护,短短几年时间,森林覆盖率由52%上升到66%。
春日明媚的阳光下,茶乡的天空湛蓝明亮,梯田里墨绿的茶树冒出淡绿的嫩芽,远山上电力线路闪着银光,茶山上点缀着金黄的油菜花,雪白的李花、粉红的桃花……构成了茶乡和谐美丽的画卷。
周小博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