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的新生活——叙永县供电公司建设坚强电网纪实
革命老区的新生活
中国电力新闻网通讯员 古春
隆冬时节,四川泸州乌蒙山区的崇山峻岭间,一团团白雾在山间升腾。
一抹暖阳,从远山中钻出,给大地镀上一层柔金。
田野里,三两只鸡踱着方步,慢悠悠找寻着吃食,一群野鸭在阳光下,精神地梳理着羽毛。
山顶上,一排排铁塔,迎着晨曦,闪着金光,你拉着我,我牵着你,簇拥着延绵的山,静静守护着革命老区。
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 电力设施遭严重损毁
10年前,这里经受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电力设施遭受严重损毁,多处倒杆断线、瓷瓶冻裂、横梁垮塌……87998户居民停电,人们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当时,110千伏西摩线灾情尤为严重。香肠粗的线路被冻成二碗粗的冰柱,41-42号水泥杆相继被压垮倒塌。我带着弟兄们没日没夜地干,所有参战员工都病倒了,大伙白天干活,晚上讨论抢修方案,夜晚十一二点,才有时间去医院输液打点滴。连续二十多天,没有一个‘退战投降’。”原线路工程队队长刘军介绍道。
当年,31号杆瓷瓶冻裂,同事回去运送替换材料,剩下刘军看守故障现场,因连续抢险,极度疲倦,加上感冒发烧,他竟在大雪纷飞的雪地里睡着了,差点被冻死在山上。
水泥杆换成高大铁塔 电网建设“强身健体”
如今,在叙永县永兴村41-42号杆的原址上,水泥杆已换成了高大坚固的铁塔。
位于叙永县震东阳坪村7社的110千伏震摩线62号杆,是当年冰灾覆冰最严重的地段之一。如今,22米高的电杆高耸入云,崭新的横担、金具、导线,非常醒目。
一个月前,国网叙永县供电公司的员工完成了110千伏震摩线1.3千米导线的更换工作。
位于大山深处,四川叙永县合乐苗族乡石梁村7社的周高云家里,男主人拉开电灯,从冰柜里拿出冻肉,厨房里呼呼冒着白气,电磁炉上锅中的水在剧烈翻滚;女主人抱着一堆脏衣服走向洗衣机。
离周高云家,直线距离不足200米,是邻居霍孝富和他儿子霍仁强的家。一栋2层小洋楼替代了十年前的小土楼,坐落在40余米长、20余米宽、平整宽敞的独院前。外墙上,硕大的空调外机稳稳站立;厨房里,电磁炉、电饭煲、大白冰柜一应俱全;堂屋里,一千多瓦的电炉亮着红光,电视机、音箱摆放整齐;卫生间,浴霸、电热水器一样不少,与城里并无二致。
霍孝富站在食品粉碎机前,不断往里面倒玉米粒,机器突突转动,不到10分钟,一大盆玉米粉就打好了。这是他家8头牛、4头猪最爱的“美食”。
“现在可好了,想什么时候打米抽水都行,用电很方便。这在冰灾前,不敢想。点个电灯,钨丝都不亮,抽水打米要半夜起,烤火得用烟煤,呼吸不好,肺老咳得痛。冰灾后第二年,我们没花一分钱、没出一点力,电网就改好了。”今年66岁的霍孝富说道。
“就在对面的这座山上,冰柱砸断了12基电杆。我们历时近一个月,才抢通这条线路,比预计时间提前了11天送电。”站在霍孝富家门前,当年参加抢险的电力员工夏世平清楚地回忆道。
通过对覆冰重灾区持续开展“杆改塔”“导线更换”“线路改道”“变压器增容”等一系列“强身健体”的电网建设后,乌蒙大地用电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人民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投入近10亿改造电网 革命老区焕发新活力
2008年,冰灾过后,国家电网接过薄弱的地方电网,着手改造电网。仅石梁村,新建了3.8千米线路,避开风口,沿公路降低海拔高度,使线路不易结冰又方便抢修维护;缩短线路档距,将12根电杆,改为46根,增强线路的抗风力、抗拉力与线路张力;新建一个台区,将一台30千伏安变压器改为2台50千伏安变压器;更换线路金具与瓷瓶,同时增大线径,解决线路重载、卡脖子问题。
据叙永县供电公司副总工程师、运维检修部主任亚龙介绍,2008年,叙永县电网仅靠一条110千伏九叙线单电源作支撑。为彻底改变电网滞后局面,提高叙永县的供电可靠性,叙永县供电公司加大加快了电网建设。十年间,新建1座220千伏变电站,新增2条110千伏线路,2条35千伏线路,新建110千伏线路192.667千米,35千伏线路170.837千米。累计资金投入9.8亿余元。目前,叙永电网已形成以220千伏震东变电站为依托,5座110千伏变电站、10座35千伏变电站为支撑的坚强电网,为叙永县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着新活力。
周小博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