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网站首页
  • 最新
  • 新闻 要闻 国内 电企 国外 电网 发电 深度 财经 评论
  • 管理 安全生产 经营管理 党建政工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企业风采 管理创新 实践案例
  • 政策 公告通知 政策监管 电力法规 资料报告 访谈观点
  • 商务 商务 招标采购 项目 产品 企业 会展
  • 行业 电网 发电 可再生能源 风电 光伏 光热 氢能 储能 售电 核电 农电 规划设计建设 综合能源服务
  • 频道 能源互联网 电力科技 电动汽车 数字电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 增量配电 电力市场 特高压 电力数字化 电力自动化 电力通信 泛在电力物联网 节能环保 电力教育培训 电力技术论文 电力人物 电力文苑
  • 招聘
  • 热点 2020电企年中工作会 2020电力安全生产月 “十四五”电力规划 2020两会说电力 电力新基建 电企2020年工作会议 2019中央巡视电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国务院要求降电价 电力央企审计整改
  • 热词
  • Tags
首页 > 专题 > 电网 > 规划建设 > 正文

厦门建成全国首个零排放、全电动、全自动码头

  2016-12-22 00:00:00    来源:国家电网报 庄颖芳
A- A+
电力18讯:

  12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福建厦门远海集装箱码头14号泊位。这里停靠着一艘10万吨级的巨轮,船体中延伸出的高压电缆接进岸上的岸电接电箱,由电能取代船上燃油对靠岸的船舶供电。

  这是福建首个船舶岸电试点项目,于12月14日正式投运。随着该项目的投运,厦门远海集装箱码头已经成为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全电动、全自动码头。

  据了解,船舶靠港期间一般依靠燃油发电机发电,以满足通信照明等用电需求。然而,因燃油消耗量大且油品质量较低(船用重油含硫率为国内Ⅳ柴油的700倍以上),且船舶柴油机产生的过剩电能不能储存,导致能源大量浪费,也成为港区内废气排放的主要来源。

  船舶岸电能使船舶停靠在码头时,不再使用船上的燃油发电机,而改用由码头提供的供电系统为其供电,具有控制排放、减少噪音、提高能效等优点,是实施港口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是建设“绿色港口”的有效措施。

  为加快电能替代、服务绿色港口建设,在厦门供电公司的积极争取下,2015年5月,厦门市政府出台政策全力支持船舶岸电建设及运营。今年年初,由该公司负责实施的高压船舶岸电试点项目在远海码头开工,建设1套容量0.3万千瓦的船舶高压岸电系统。这是福建省首个高压船舶岸电项目,可为10万吨级及以下的大型集装箱船舶靠岸时提供正常供电。据初步测算,该套系统每年可实现替代电量150万千瓦时以上,减少燃油消耗300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951吨、硫化物和氮氧化物4.8吨。

  随着高压船舶岸电的投运,远海码头成为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电动、零排放、全自动码头。此前,在厦门供电公司的支持下,该码头已引进了现代化的码头生产系统和设备管理系统,采用全电力装卸系统、全电动接箱平台、全锂电池驱动自动导航小车AGV等新技术,彻底告别燃油驱动。该码头解决了噪音大、污染重的顽疾,与同规模传统集装箱码头相比,减少了20%以上的综合碳排放量,降低20%以上直接成本。同时,在电能支撑下,码头能够实现全自动化无人操作,码头装卸生产效率提高20%~30%,安全作业水平也大幅提升。

  事实上,船舶岸电只是厦门港区电能替代、绿色升级的一个缩影。厦门供电公司立足地域特点,积极倡导“以电代油”的能源消费新模式,主动靠前服务,有力推动生态港口建设。目前,厦门港区全部6个大型集装箱码头共有岸边桥吊72台、堆场桥吊189台,完成“油改电”的比例分别达100%、95%,用电容量26.685万千伏安。改造后,厦门港区每年可减少能耗折合标准煤4.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1.8万吨、硫化物和氮氧化物747吨。

  【短评】

  近日,重度雾霾侵袭华北地区,再度引发人们对大气污染的担忧。

  研究表明,直燃煤(油)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PM2.5的主要来源中,有50%~60%来自燃煤,20%~30%来自燃油,电能在终端消费环节的转换效率和排放明显优于煤和油。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环境质量,实施电能替代刻不容缓。

  2013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两个替代”发展战略,即在能源开发方面实施清洁替代,能源消费方面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来的是清洁电”的电能替代战略。港口岸电改造是电能替代的重要一环,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亦促进节能减排,助力大气污染治理。

  数据显示,公司经营区域电能替代总潜力约10000亿千瓦时,相当于在能源终端消费环节减少直燃煤4.5亿吨,减排二氧化碳8亿吨,减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1828万吨。未来,电能替代空间广阔,而推动落地不能依靠喊口号,技术、机制、政策、新能源产业等多重因素协同作用至关重要,只有政府、企业、社会群体等相关利益方重视起来,共同行动,才能为大气污染治理打好基础。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e@ep18.cn 请赐稿件
评论
用户名: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 · 国网公司完成电网发展诊断分析工作
  • · 浙江农村农用电力线路改造移交工作全面启动
  • · 浙江省电力公司今年11项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核准
  • · 河南省新一轮电网发展滚动规划工作启动
  • · 辽宁省电力公司:规范管理 统筹规划 力争实现智能电网建设新突破
  • · 国网福建电力“把脉”县域配电网发展
  • · 高效执行 精益求精――承德供电公司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纪实
  • · 江苏、重庆电力公司探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经验 将建立常态运行机制 纵深推进体系建设
  • · 甘肃省电力公司推进电动汽车发展规划专题工作
  • · 国家电网公司“三通一标”打造精品电网建设工程
推荐阅读
  • · 蒙西500千伏电网规划“五横六纵”网架结构
  • · 菏泽“采用国产非晶铁芯的高效节能变压器”等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火炬计划”
  • · 上网电价下调后电网企业不会受益
  • · 国家电网集中招标变电站的智能化率总体有望持续走高
  • · 破解资源配置失衡难题 甘肃将调增电力外送份额
  • · “十二五”分布式光伏或锁定19GW

手机版 - 关于我们 - 投稿信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2018 电力18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3787号-1    北京网维八方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