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供电农网升级改造助村民脱贫致富
中电新闻网讯 通讯员 解安瑞 杨琪昌 报道 大雪、高原、暖阳、微风。冬的气息弥漫在高原的黄河岸边。民和县马营镇山岗上,三联村磨坊老板马忠林正在焊接门面,磨坊里机器声音隆隆,对他来说一边磨面、一边用焊机,还是头一回,“这还得感谢供电公司刚换上的变压器!”老马抹了一把脸上的面粉说道。
“以前我是看点磨面,朝九晚五,就像上班一样!”操着一口民和乡音,开了32年磨面坊的马忠林说起了他与电的故事。
三联村是个回族村,距县城78公里,全村158户村民分散住在马营镇背后的山坡上,以种植小麦、蚕豆,养殖牛羊为生,是地处山区、收入低微的贫困村。“原来村里有3台变压器,总共容量130千伏安,其中30千伏安那台还是我的专用变!”与电打交道多年的老马,对村里用电情况“门儿清”。
马忠林磨面坊的专用配电变压器,架设于1985年,是台老式变压器,设备老化、年久失修,现在老马每月要多出130多度电的损耗费,“最主要是容量不够,只要一磨面,附近村民家里就好好用不了电!”老马对此很无奈,磨面生意只能避开用电的高峰时段进行。
除了做生意用电困难,平常能够满足村民生产、生活的电,在回族斋月期间也不够用,马忠林说:“现在每家每户都有冰箱、电磁炉等家用电器,斋月里每家每户都是半夜2、3点做饭,用电量大!”短时间内飙升起来的用电量,对配电网设备造成了很大影响,供电所员工半夜守在变压器旁处理故障,保障村民斋月期间的生产生活用电。
要致富,电力能源要保障。今年,国网海东供电公司在三联村实施农网升级改造项目,将陈旧的变压器、线路、电杆换了一茬,新架设的4台、共计700千伏安的配电变压器分布在村落四周,户均配电容量达到了2.2千瓦,比原先提高了3.6倍,13.15千米的绝缘化线路让电能不再流失,电压更加稳定,供电更加可靠,满足了村里的生产生活用电,蹲点保电成为历史。
今年,海东供电公司投资6亿元用于营业区域内的农配电网升级改造,新建、增容35千伏――110千伏变电站8座,架设0.4千伏―110千伏线路1551千米,新增变压器482台,容量达77兆伏安,重点解决20个贫困村未通动力电或动力电不足问题,完成62个中心村的电网改造工程。
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边远山区贫困村的供电质量,充实农村公共服务基础建设,解决电网局部‘卡脖子’、‘低电压’等问题,为农业排灌、服务农业生产及后续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电力能源供应 。
说起农网升级改造后的效果,民和县马营镇马营村做粉条加工生意的马海峰感受颇深,“没改造之前,做粉条的电机转得慢,一天最多才能生产1300斤粉条,这下好了,村里架了6台变压器,我的作坊一天轻轻松松就能生产1500多斤了!”马海峰指着铁丝上正在晒干的粉条,高兴地说道,总共1630千伏安的配电容量,解决了马营村个体经济用电的需求。
做好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的同时,海东供电公司员工增加了高低压线路的巡视次数,翻山越岭检查配电台区运行状况,组织集中消缺,提高设备的安全运行系数,对他们来说,不停电、少停电就是对新村、贫困村最大的服务。
张媛媛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