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 科尔沁草原的水稻田沉甸甸的果实随风摇摆
十月的科尔沁草原,辽阔而静谧,集中连片的玉米地里,沉甸甸的果实随风摇摆。玉米地中间,穿插着几片水稻田,稻谷在阳光照耀下,像镀了金边一样闪闪发光。
与眼前的景象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记者听到的“诉苦声”――随行的人告诉记者,科尔沁草原过去水草连天,鸥鹭如云,被称作“八百里瀚海”,可是连年来的干旱和土壤沙化,让这里被弥漫的黄沙和连片的盐碱地覆盖,科尔沁草原变成了科尔沁沙地,“八百里瀚海”也快成了“八百里旱海”。
既然如此,“旱海”里怎么会是一派丰收景象呢?10月9日,记者来到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西日道卜嘎查(“嘎查”在蒙古语中是村庄的意思)一探究竟。车子从乌兰浩特市出发,行进在漫无边际的草原上,西日道卜嘎查就静静地躺在草原母亲的怀抱中。
西日道卜嘎查是远近闻名的农牧结合型嘎查,近年来,嘎查畜牧业和种植业双管齐下,人均纯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汽车驶进西日道卜嘎查一处宽敞整洁的院子,便民连锁超市、幼儿园、老年活动室、医务室、文化活动室一一映入眼帘,还有一处“农村电商便民服务站”的标牌格外抢眼。
“你知道吗?过去,西日道卜嘎查264户人家,家家户户靠养牛羊、种玉米,仅仅够维持生计,现如今,我们致富靠的是种水稻,这个电商服务站就是我们为村民设立的,帮助不会上网的村民把自家水稻卖到网上去,我们这里马上就要变成‘水稻之乡’哩。”说话的是一位身材魁梧、面庞黝黑的蒙古族汉子,他是西日道卜嘎查的党支部书记刘海林。
刘海林告诉记者,今年,科尔沁草原遇上了大旱,如果不灌溉,农作物甚至面临绝收的险境,更不要说上网卖粮了。刘海林话锋一转:“但就是在这片半沙化的土地里,我们取得了水稻、玉米的大丰收,这背后的秘密就是电力十足。”
农作物的灌溉、脱粒、烘干都离不开动力电。过去,仅仅依靠照明电根本无法满足农户开展大规模农业生产的需要。为此,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大力推进农网改造升级,把动力电通到了草原腹地,受益最多的当属农牧民兄弟。“我们在沙地上种玉米和水稻,必须要打井,引水灌溉,过去我们每家每户都用柴油机灌溉浇水,一天光柴油的开销就要200元左右,这实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柴油机还费时费力,需要几个大小伙子一起忙活。”刘海林说。
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实施以来,刘海林看到了变化:“一通电,地下水就汩汩往外冒,这才让我们有可能在旱地里种上高产的水稻,种水稻可比种玉米来钱快得多。”
刘海林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玉米亩产1400斤,按每斤1块钱算,一亩玉米地年收入是1400元,如果改种水稻,亩产1300斤,每斤可以卖到1.55元,这样一亩稻田的收入就可以达到2000多元,“一亩就增收600多元,我们嘎查有5000亩耕地改造成水稻田,你算算是多少钱?”记者一算大吃一惊,300万元!嘎查264户人家,仅旱田改水田这一项,每户就平均增收1万多元呢。
说话间,刘海林带着记者参观了他家里构思巧妙的灌溉装置。出水口被设计成龙头的样式,一按电门,地下水就从“龙头”里喷涌而出,但是地下水太凉,不利于水稻的生长,于是刘海林想了个办法,先用水泵把地下水抽到蓄水池中,存放一两天后,再用一个小马力水泵把水引到稻田里灌溉。这样,一来可以晾晒地下水,二来还可以在蓄水池里养鱼养虾,又多了一笔收入。
如今,刘海林家里开起了“农家乐”,几座蒙古包亮亮堂堂,欢声一片,自家养的牛、羊、鱼、虾,自家种的水稻、玉米在城里游客的眼中是不可多得的绿色食品。“你看那边,我还开了一个DIY小作坊,游客可以在我们的指导下,用电具加工制作马头琴、蒙古族的套车,这很受欢迎,他们都觉得很新鲜。”刘海林憨憨地笑着说:“其实,农牧民脑子里的奇思妙想很多,只要电力充足,能让我们‘撒了欢儿’地用电,我们不用政府帮扶,自己就有的是致富的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