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供电进行农网升级改造助紫陶业发展
中电新闻网讯 通讯员 陈曦 报道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是一个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聚居的边陲重镇。距今3500多年前,建水就开始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做为一个历史古城,紫陶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代,宋朝末年开始生产陶器,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与江苏宜兴、广东石湾、重庆荣昌并驾齐名为中华四大名陶。
距县城西北三里地的碗窑村, 80%以上的劳动人口都从事着紫陶行业,这里出产的紫陶“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花瓶装水不发臭,花盆栽花不烂根,茶壶泡茶味正郁香,餐具存肴隔夜不馊。这是个窑火烧出来的村落,没人知道这里烧窑的历史应该追溯到何时,只知道一代又一代的碗窑村人用窑火把自己的家园红红火火地建设起来了。这里有年代悠久的古窑和满地陶砾,撑起一段水火剥蚀的历史。四周没有车马的喧嚣,市井的嗡嘤,只有凄凄蝉鸣,时断时续地从古陶碎片的缝隙间溢出。
泥巴托起大产业
周杰伦在歌里唱:“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碗窑紫陶在时光里留下了岁月的冷暖,山河的画图。那些淡淡欢喜和浅浅寂寞,纠缠在一起,酝酿得时光都成了酒。几百年前流落到此地的文人墨客,他们的故事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他们那种儒雅的情节和幽幽的哀叹却永远凝固在这谜一样的雅致陶器上。
“我这个紫陶厂也算是老字号了,开始只是小打小闹,最近几年才有了大市场,这也多亏供电公司的帮助。”陶园三杰的雷老板高兴地说。“他们就像就是我们的‘电保姆’一样,供电所的师傅们经常上门服务,了解我们的用电需求,还主动对我们实施跟踪服务,一旦我们遇到用电方面的小故障,只要一个电话就迅速赶来,及时排除,我们从未因用电问题受到损失,做得太好了。”提起供电服务,雷老板赞不绝口。
只靠一双手就要完成制作紫陶的全部过程,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紫陶制作的真实写照。随着时代的发展,用电和泥、拉坯等进入了作坊,机械逐渐进入代替了手工,由此,家庭型小作坊开始向小工厂转变,紫陶工坊也呈几何数增长,形成了“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办工厂”的蓬勃局面。随之而来的是电力负荷的急剧上升,村庄变压器常常满负荷运行,跳闸情况时有发生。为了满足整个碗窑快速增长的用电需求,建水公司对其进行了农网升级改造,通过调整配电台区布局、线路结构布置,采用大线径架空绝缘导线、集束导线,大大提高了供电能力。改造完成后,预计使用负荷可满足10年发展需求。
有了电力保障和舒适的用电环境,建水紫陶制造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地。目前,紫陶产销企业和个体户已达329户,从业人员近8000人,产值已突破7亿多元。。
服务围绕产业转
近几年,建水紫陶市场价格连年攀升,泥巴也疯狂,用在建水紫陶身上并不为过,名家精品的价值已经难以用数字来衡量,建水紫陶,如同一个身上积淀千年文化的智者,向世人证明它存在的价值。
今天是城区供电所去碗窑村检查用电线路和设备日子。最近天气变化多端,城区供电所加大了线路、设备的巡查力度,并且对危险地段、易受雨水冲刷地段、线下树和线旁树等危险点进行了重点检查。
前店后厂的模式是碗窑村的主要形态:店铺里陈列着各式紫陶商品,而后半部分则是生产车间。通常而言,客户家里面的开关、线路与电力工人职责无关,但城区供电所的工作人员总是会热情的帮助村民进行检修。
走进一家陶庄的工艺车间内,一名匠人正在制作着陶泥。陶泥是制作紫陶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首先要把陶泥所需的5种原料捣碎搅拌,再把泥浆导入纱网中反复过滤沉淀,然后灌入压滤机中将水分排出,剩下的才是细腻如化妆品一样的泥土。而配比当中是否需要加入什么,又是怎样的一个比例,不同配比会出现怎样的一个颜色变化,各个作坊间可谓心照不宣。
“陈师傅,您做的紫陶真漂亮啊,生意一定很好吧。您家工坊的低压线路我们已经检查过了,没有安全隐患,但是有一点要记住,分合开关时一定记着把手擦干了,湿手触碰是很危险的。”供电所配电工小金对着正在做紫陶的老板交代着。
陈师傅放下手中的活,连忙感谢道:“好的好的,你们南方电网想的就是周到,做紫陶最离不开的就是电,从泥料制作、拉坯修坯到烧制,如果没有你们,我的生意怎么可能好啊。”
陈师傅从10多岁就和泥巴打交道。在设计、造型、装饰、书画等领域有深厚的造诣,而他的秘诀则是“空心刀雕刻技术”。像他们这样怀揣“绝技”的大师们,都很少愿意透露自成一家的“武林秘诀”。
打造特色服务链
泥巴也疯狂,在建水绝不是偶然。即便是同一人手工制作的土坯或者绘制的字画,也绝对不会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建水紫陶的独特技艺和承载的艺术价值,令追捧者痴狂。但是这些传统的、有艺术价值的精品毕竟太小众,无法让更多的人买得起、用得起。于是乎,有人看到了紫陶的商机,他们开始搞规模化生产。
“不管是大众产品,还是小众产品,最后都要转化成市场商品,只有半机械化才能进入千家万户。”众生得宝文化创意园董事长王洪波说,他的人生经历也和紫陶一样,在商海沉浮多年,用营销的眼光来看紫陶业,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就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条腿继续坚持传统的工艺,而另一条腿要走规模化,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紫陶。
产业升级,服务也要升级,建水公司认识到,不能再停留在过去单纯的为紫陶工坊简单地服务了,要把供电服务延伸到整个产业链,形成特色服务链。于是,公司在对他们实行点对点服务的同时,创新服务模式和手段,推选七制式、即实行首问负责制、首办责任制、延时服务制、限时办结制、客户回访制、同岗替代制、午间值班制。 “充足的电力对我们生产加工有很大的帮助,以前在制作的过程,我们要考虑很多因素,例如雨天、温度,现在用电烘制,解决了这些问题,要感谢你们电力部门对我们企业的不定期用电安全宣传和义务检查。” 铭焱陶坊吴老板说。
尽力服务只能做到称职,尽心服务才能做到优秀,他们把服务延伸到泥料制作、拉坯修坯到烧制等规模性加工中,形成了完整的服务链条。不仅如此,建水公司还对碗窑村新增了6台315千伏安变压器,并装上了电压检测仪,让当地商户都用上了优质电。“供电公司为我们村用电增容真是想民所想,急民所急。老百姓不会说啥,就是觉着从心里感谢!”吴老板说。
随着供电质量的持续提高,目前,建水县又充分利用产业集聚区这一平台优势,创办了紫陶创意园区,吸引着更多的商户前来入住,紫陶制造已发展成为建水的支柱产业。
周小博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