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供电公司加快农网改造助力村民致富
中电新闻网讯 通讯员 赵少斌 报道 6月13日,烈日炎炎麦飘香,龙口夺食抢收忙。在位于秦岭南坡商洛市商州区杨斜镇沪陕高速公路边的麦田里,麦浪滚滚,呈现一片金黄的丰收景象。田野里,群众有的头戴草帽,有的头顶手帕,在挥汗如雨,舞动镰刀,抢收已经成熟的麦子。虽个个汗流浃背,辛苦劳作,却脸上挂满收获的喜悦。
在杨斜镇峪明村2组,年届58岁的赵高智大叔正与儿子在麦田间劳作。赵高智大叔将割好晾晒后的麦子拢起捆绑,儿子则用扁担将麦捆挑往大路边的架子车上。说起今年收成,赵高智大叔面带喜悦,高兴地给我们说道:“今年雨水充足,收成还算可以!”大叔的儿子叫赵东东,今年24岁,在天津打工修车,他给我们说道:“自己在天津修车每天能赚200来元,在麦收时节,趁着端午节放假,还有请的几天假,共计10天时间,赶回家给大人帮忙收麦子,算起经济账就很不划算,但身在远方,时刻惦记家里,尤其麦收时节,心里有着一种乡思乡愁,就想赶回家给大人帮忙,也算尽一下孝道。”
在峪明村3组,杨再劳老人给我们说道:“他今年74岁,先前在商洛化工厂当调度长,城里有住房,自己97年退休,回家已快20年了,退休后回村里当了多年副支书。先前家里有老婆、儿子,还有女儿分的土地。由于感觉农村山清水秀,空气好,觉得住在农村舒坦,所以,退休后,就一直呆在农村。在村里每年都种有麦子,直到今年干不动了,儿女们心疼也不让种地,才住手。现在,村里年轻人大都跑出去打工,种麦子的基本上全是些上年纪的留守老人。现在,党的政策好,生活条件也变好,人们再也不会像先前那样,在麦忙时节,用牛套着碌碡碾场碾麦子。”
在杨斜镇林华村9组,李高有老人正与老伴在麦田里收割麦子,歇息时,他给我们说道:“自己今年65岁,老伴是个聋哑人,儿子外出打工,自己在家靠种地为生,不但种了自己的地,还拾了别人一部分地种麦子,种的粮食吃不完,多余的麦子都卖了零花用。现在,社会条件好,尤其村里农网改造,电能充足,家家户户都有小型脱麦机,可以做到随割随脱,很是方便,不会再为用电发愁。”
夕阳下,麦田金黄色麦子显得更加灿烂。随着社会发展变迁,留守农村种麦子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少,往昔烈日炎炎麦飘香,龙口夺食抢收忙的热闹场景也将渐行渐远。但作为一种乡思乡愁,在我们这一代人心底,它将永存,也挥之不去。
周小博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