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供电局:农网改造照亮农村小康之路
本报讯 “现在电压稳定了,许多大功率的机器都能用上了,我们生产生活更方便了。”近日,在防城区那良镇滩散村,村民张晓娟说起了农网改造带来的好处。无独有偶,此时那良镇那楼村马加组罗非鱼养殖场的负责人黄定福正在积极联系各地的销售商,“前几年还在为停电问题发愁,去年村里就完成了农网改造,用电有了保障,养殖规模和产量都上了新台阶。”近年来,为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防城港供电局不断强化电网建设和农网升级改造,让农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敞。
大山架起了千里电网
“十二五”以来,防城港供电局扩建500千伏变电站1座, 新建220千伏变电站2座,新扩建110千伏变电站7座,新增变电容量193万千伏安、线路长度593.6公里。电网结构的明显改善,让防城港电网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安全性和运行灵活性都有了大幅度提高,有效地满足了防城港不断增长的供电需求。
防城港农网改造地处山区,地势复杂多变,电力设施多架设在大山深处,设计难度大,施工条件艰苦。为了早日完善农网结构,提高农网改造面,在电网建设和农网升级改造过程中,防城港电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自“十二五”以来,累计完成电网建设投资20.24亿元。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防城港电网将进一步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投入,着重解决农村电网低电压存量问题,逐步完善农村高压和中压网架结构,提升农村地区线路及配变的安全供电能力。
家电不再是“摆设品”
农网升级,百姓受益。农网改造升级完成的供电区域内用户普遍反映,电价低了,电压稳了,以前经常停电的问题解决了,供电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在十万山瑶族乡四方岭拱门新村,村民陈鉴忠告诉记者:几年前,外出打工的村民带回来一个电饭锅,这在村里是个新鲜玩意。可是当这家人兴冲冲接上插头,电饭锅的火力却始终上不来,饭没有熟,结果只能生火煮饭。陈鉴忠告诉记者,农网改造前,村里电力线路老化严重,用电负荷稍大就会引起跳闸停电,用电费用也居高不下。遇到停电,电灯、电视等普通电器都成了“摆设品”,用电难问题成为全村老少的一块“心头病”。
十万山华林场电力人员黄春强介绍说,拱门新村地势起伏较大,大部分村民将房屋建在山坡上,分散居住导致农网供电面积大,线路分支长,电压难以平衡,实施农网改造升级难度较大。为了让每一位村民享受到电网建设的成果,防城供电公司优化设计方案,加大投入力度,新建变压器并更新线路,终于将新电网连进每家每户,畅通了为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农网改造切实为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大变化,冰箱、电磁炉、电视这些以往的“摆设品”摇身变成了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农村群众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背井离乡已成往事
新一轮的农网改造升级,并不只是意味着电器更好用、电灯更明亮,对很多返乡农民工而言,更是实现致富梦的良好契机。
对于家住那良镇那楼村马加组的黄定福来说,离乡背井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从2006年开始他便外出打工。几年前,该村装了新变压器,供电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黄定福和哥哥黄定聪随即选择留守老家创业,他利用当地的水资源优势创办了水产养殖基地,已经带动组里11户村民走上致富路。
“以前电压不稳定,夏天用电高峰期打氧机无法启动,养殖成本很高,赚不到多少钱。”听到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的消息,黄定福计划今年加大投入,再建两个鱼苗场,力争明年收入突破五十万元。
为助推返乡农民工留乡创业,防城港电网细化农村电网建设规划,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优质服务举措,要求各基层单位结合实际开通业扩报装“绿色通道”,简化程序,及时完成10千伏线路架设和配电变压器的安装。
“用电有保障,口岸贸易繁荣了,村民们有的开贸易公司,有的当运输工,再也不用跑到外省去务工了。”那良镇离火村村支书丁大营认为,良好的电力规划前景是吸引乡民们返乡创业的重要条件。
随着农村电网的不断发展,对于诸如黄定福等返乡农民工来说,背井离乡已经成为往事,成为激励他们把企业做大做强、引领村民致富的动力。
2016年,防城港电网全面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作,防城港电网将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电网结构,提高农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在照亮农村生活的同时,也为贫困地区的发展点起一盏盏明灯。(廖琪纬)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