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供电公司推进农网升级改造侧记
让标杆工程造福于民
――江苏南通供电公司推进农网升级改造侧记
中电新闻网通讯员 吴庆华 孙巍
5月17日上午,江苏南通供电公司党委书记沈华“飞检”到通州区先锋街道,对农网升级改造过程中放线跨越通信电缆防护措施、隐蔽工程是否保留影像资料等细微环节一一抽查,确保施工质量百分百,不让国家重点投资的惠农工程留下一丝安全隐患。
去年以来,该公司共安排专项资金6.99亿元,其中,城农网配变专项资金5.23亿元,涉及配变增容改造、新增布点3862项,新增变压器3312台,新增10千伏线路904.2千米,改造变压器418台,配电箱54台,主要解决供电半径过长、户均容量不足1.5千伏安及用电卡脖子等问题,惠及城乡居民200多万户。
让村民少受风灾
5月10日上午,笔者在前往国家级通州湾示范区的途中,只见平海大道两侧布满了虾塘。“这里的南美白条虾养殖业也在当地形成了产业链。”随行的南通供电公司电力设计院负责人李龙芳介绍道。“我们下车去了解一下附近的农户养殖情况。”很快,车就停在该区海晏村一户叫万华的虾塘旁边。
“这里是通州湾的滩涂地带,由于气候温润,水质比较好,适于引进南美白条对虾养殖。”老万指着前方宽阔的水塘,打开话匣子。“这几年,随着农网升级改造步伐的加快,这里的电网变得更加坚强了,能够抵御住强台风的影响。”谈到以往因台风导致停电断氧,造成大面积虾死亡的惨痛教训,老万记忆犹新。“不过,现在没有必要这么担心了。即便是在去年遇到强台风和雷暴雨,也很少遇到停电跳闸现象,且供电部门还多次深入虾塘对电力设备进行检查,及时帮助我们排查隐患,增设备用电源,彻底消除了我们养虾人的顾虑。”今年老万索性增加投资100多万元,再开辟30多亩虾塘,将养殖面积扩大一倍。
为了减少风灾的影响,南通供电公司在“建好网”和“供好电”上下功夫,主动衔接国家电网公司10千伏架空线路抗冰抗台典型设计优秀案例征集工作,从电力设计院选派配电室专业技术负责人和全国专家一同深入研讨技术方案,划定2类台风区和3类中、重冰区气象区,统一计算模型和设计原则,理清杆塔模块和编制章节,预计8月完成全部的编制工作。“这次典型设计对包括农网升级改造项目在内的国网系统配农网线路安全运行、构建坚强网络发挥重要作用。”李龙芳说。
特色养殖成新宠
5月12日上午,笔者在如皋市雪岸镇雪洪村采访,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十亩多水面的湖,湖畔长着成片绿油油的桑叶,湖的北岸建有一处颇具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瞧,这30多栋联别墅很气派,每户面积都在250平方米左右。”雪岸供电所员工徐毅乐当引导员,将我们带到蚕农徐瑞祥的家。
“这里因为土壤富含硒元素,蚕吃了这个土地长出的桑叶,织出的蚕茧质量非常好,为此镇上12000多户农民家家都栽桑养蚕,桑蚕生产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一大法宝。”徐瑞祥告诉笔者。在徐瑞祥的蚕棚里,老徐指着一处保温系统,称多亏这两年镇上加快了农网改造步伐,许多陈旧的电力设施被更新换代,不仅很少碰到跳闸停电现象,连电压也比过去稳定多了。“像这个季节气温还不太稳定,很多蚕农都需要给眠期幼蚕加温,此时,用电负荷会出现猛增。”一旁的徐毅认为农网升级改造给这里的农民带来了福音。由于当地蚕区规模发展态势迅猛,超过半数的蚕农每年都需要扩大棚区养殖,为了确保养蚕户安心用电,徐毅等组建了“养蚕”用电应急小分队,并划动责任片区,及时将供电服务、安全用电知识送到村边、地头,去年,他们已为蚕农检查整改不合格户内线40多千米、安装临时插座1000多只、夜间及时修复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跳闸故障16次,受到养蚕户的欢迎。
黄灿灿的油菜花将纵横交错的沟壑点缀成一幅水墨画,位于海安县西北角的白甸镇土地肥沃,盛产水产品。目前,淡水养殖已经成为全镇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总养殖水面达到1.7万亩,渔业总产值超过2.5亿元,其中,规模水产养殖户超过120户。为此,海安县供电公司结合“惠农服务年”活动,投入农改资金1150多万元,增容配变26台,新建配变16台,整改低压台区32个、10千伏线路0.79千米、400伏线路48.75千米,保障了水乡居民生活用电无忧。
网改促穷乡脱贫
“要致富,电先行。过去,村里很穷,加之电力设施比较陈旧,村民想要编制草绳,全由人工双脚踏制,费时又费力,即便满负荷作业也只能打出3到4个草绳饼。电网升级改造后,家家户户都购买了电动草绳机,你瞧,一台80瓦的电马达,带动机械飞快地转,打出的草绳质量也比以前好得多,农民收益实现了翻番,还引来了不少抢收购草绳的外地老板。”在南通市通州区骑岸镇太平桥村采访,村主任张红霞估算了一下,全村1000多户农民得益于农网升级改造,电动搓草绳产值近亿元。
“没有农网改造农民哪有收益!”5月1日,在南通天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走访,负责人孙洪箭谈起电力发展,不由地竖起大拇指。该社为5000多亩农田提供育秧、插秧、防病、收割等全程服务,并依靠的专业技术和高效机械化操作。
南通市石港镇自古有“黄金粮仓”之称,但由于过去单纯依靠人工种植水稻和麦子,加之泵站等供水系统因线路设施陈旧,常常受电压波动影响,出水不稳,影响了粮食的生产,镇村多年没有摘掉贫穷的帽子。而如今,农网升级改造招引了“天泰”等规模农业合作社的投资,农民们干脆当起了“甩手掌柜”,将成片的水稻田交给“保姆”打理。在整个“打理”过程中,水稻需要充足的水源供给,而该区2000多个抽水泵站如同血液循环的一个个“心脏”。为让抽水泵站安全运行,南通供电公司充分考虑车口覆盖面,重点选取供电设施陈旧、供电半径长、导线线径偏小,未端电压偏低的台片进行改造,彻底改善了车口的用电环境,同时,还组织人员对配电房室内电气设备、启动控制设备维修、更换及电动机的维护和保养等无偿服务,并对启动控制设备加装熔丝保护、继电器和漏电保护器等保护装置来提高其安全运行性能,确保水稻及时灌溉。
周小博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