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陆良供电公司配网项目储备落地安家
中电新闻网讯 通讯员 陈昕林 报道 “万事开头难,配网项目储备从无到有,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公司发展的趋势,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经之路。” 2016年初,身为计划发展部主任的王红生接到了一个“烫手山芋”,兼任“提升供电服务优化投资支撑项目推进工作组”办公室主任,名头之长一时让人记不下来。“简单来说,这个项目部就是将生产、基建、营销专业口径的资源聚拢到一处,统一梳理和整合,形成完整的前期项目储备库。”
听起来高大上完胜,且颇有一股改革的架势。但究竟为什么要如此这般?
谈起成立初衷,该公司总经理徐飞说:“这些年的惯例就是,生产、基建、营销各专业口径都是人手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往往是到了建设之时才发现有交叉、有重复。”当然了,如果涉及到不好整的“硬骨头”,便又成了“ 丝的假期――无人问津”了。还有一类是“非改不可”的项目,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便重复报,盼着只要能批复下来,哪头都好。总的说好就是七个字:重报、漏报、多头报。“公司项目没人整合,各块的投资方向性也不一定。先后顺利、孰轻孰重也缺乏统筹。”分管基建的副总经理朱利荣深有体会:“尤其是遇到资金卡脖子的时候,好多项目亟待大修技改,但是因为资源没整合好,项目报上去便石沉大海了。”
问题这么多,部门牵涉广,且千头万绪。不找出个“管事婆”怎么能说整合就整合?说优化就优化?于是配网项目储备变成了猴子派来的救兵了!
工作方式采取常态化开展,以问题和数据分析为导向。问题来源于供电所,根据存在问题梳理整改项目,按各专业口报项目组。在原有管理流程不变的前提下,由“项目组”进行深加工。“原有的表格、表单都没得大的变化,只是由项目部把关,确保更好的开展。”项目部主任王红生介绍说:“就是合并同类项,剔出重要的亟待解决的。”说起来简单,但真要合并同类项神马的绝对不是闭门造船这么简单。“实地勘察是必须的嘛!看是否需要,需要的要咋个改。比如相邻的项目就集中成一个,不再分专业口径来处理。”有多年基建经验的孟祥说:“申报的项目确实可靠可行的我们会整合形成一个总的项目库,通过各方内审后,提交项目领导小组,最后评审通过的才形成报告。”据了解,这份最终形成的报告会根据其偏向性形成生产、基建、营销三块,再返回给专业口,做好项目储备,届时便只要根据年度计划上报申请了。
问题有目共睹,但宏图归宏图,真要实施起来自然没那么容易。
1、三口径协调配合。
“各部门和人员的配合是重中之重。项目储备离不开各专业部门的共同参与,工作的协调机制将逐步建立和完善。”据了解,项目部成立最大的好处是,技术标准更为统一。比如变压器的安装,基建的新标准是JP柜采用上下安装的方式,而在设备口的农网大修技改中,标准却是水平左右安装。“针对这些情况,项目部将会形成各专业口径投资管理横向协调工作机制,建立信息完整的“三合一”前期项目储备库。”王红生介绍道。
2、申报周期:有问题就报,每月、每周都可以。
“既然开了头,就要层层把关坚持下去。我要求每个供电所每个月带着至少一个问题来。”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李坚说:“项目不一定来自于供电所,也可以由我们项目部的人主动到CSG数据分析平台上找问题。”
3、项目部人员甄选。
“吃得苦,有工作主动性和责任心,这点非常重要。”项目部主任王红生说;“原则上是有10年以上配网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强、实践经验强的人来担此重任。”“项目部初设,很多东西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每一个项目储备的诞生都意味着无数个现场勘查的认证,对人员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分管营销的副总经理杨家刚说。
据了解,项目部目前已开始正常运作,将为公司项目申报提供合理方案,为公司年度配网投资足额用到供电服务提升上奠定坚实的基础。
周小博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