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局:加强农网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供电人员为农村新增电杆。涂佳明 摄
灵川供电公司在农网改造中为灵川县最偏远的农村新增变压器。张梁 摄
阳朔供电公司人员走访阳朔铁皮石斛种植基地。梅山啸 摄
阳朔遇龙河上游的佛岩村公变改造施工。梅山啸 摄
本网讯 桂林是南方电网五省区十五个重点城市之一,桂林供电局供电范围涵盖我市17个县区,直管6家县级供电企业,营业区域面积1.16万平方公里,目前供电客户数达63.69万户,台区6367个,35千伏变电站55座,管理供电所23个。
近年来,桂林供电局持续加大农村电网建设的推进力度。2014年,该局分三批对2个农网35千伏项目、417个10千伏项目投资约2.3亿元,工程均已竣工投运。2015年,又加大力度分批对2个35千伏项目、705个10千伏项目投资约4.19亿元。这些项目的开展使我市农村电网构架得到明显改善,进一步提高了供电可靠率,更好地满足了农村居民不断上升的用电需求,带动了地方产业发展,并有力促进了农民致富和农村进步。
该局相关人士介绍,为了加快农村电网建设,该局严格按照南方电网公司和广西电网公司《促进农电发展若干意见》的要求,重点抓好五项工作,着力理顺农电管理,提高核心业务基础管理水平:一是加强对县级供电企业的帮扶和管理,通过开行“农电直通车”,搭建“县—县互助”平台。二是加强农电员工队伍建设,不断优化盘活人力资源,有效解决了“交叉混岗”、职责不清等问题。三是加大农网改造升级力度,全面摸清县级配电网现状,实施配电网规划“一所一册”,并于“十三五”配网规划中全面推广应用。重点解决农村配网可靠性差、高损耗、台变重过载等突出问题;促成市、县两级政府将电力规划纳入城市“两规”,形成政府主导电网建设新机制。四是稳步推进规范化建设,促进供电所管理“规范、真实、简单、有效”。五是深化基层创先,持续提升可靠性和线损管理两大关键指标。
2014年,桂林供电局实现农村供电可靠率99.9653%;2015年1—3季度,农村供电可靠率99.9763%,均在广西供电系统排名第一。
城郊供电:农网升级打通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雁山区草坪回族乡北接千年古镇大圩镇、南邻旅游名镇阳朔县兴坪镇,位于我市重点打造的漓江“动感东线”旅游带核心区域,拥有冠岩、神龙水世界等一批知名景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人文、资源优势,每年吸引近70万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随着一批新兴旅游项目的引进和发展,当地各旅游景点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用电负荷快速增加,向电网提出了新的用电需求。今年年初,桂林城郊供电公司把该乡农网改造列入计划。期间,城郊供电公司多次主动与雁山区政府沟通,对老街道的电网建设进行了详细规划。经过施工改造,新增了3台630千伏安的箱式变压器,彻底解决用电问题,确保当地群众用上放心电。
如今,走在草坪回族乡的老街上,人们惊喜地发现,原来的电线杆消失了,换成了美观的厢式配变设备,整齐规范的下户线与一座座青砖仿古建筑和谐相处,与老街融成一道亮丽风景。
“这几年,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都从事旅游工作,或从事餐饮、住宿等相关行业工作,用电需求也大增,原有的变压器容量小,难以满足用电需要。现在线路改造好了,解决了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感谢供电公司帮我们解决了用电难题。”当地一位村民如是说。
草坪回族乡老街低压线路改造只是城郊供电公司全力改造当地农网低压工程的一个缩影。该公司在加大供电辖区内配变和线路负荷的基础上,还针对线路半径过长、末端电压过低的农村地区,通过提高供电线径、变压器扩容、合理分配配电线路负荷等方法,分批分阶段解决农村供电质量问题。据统计,今年以来,该公司已投资276.46万元,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7条,新增(改造)配电台区6个。
临桂供电:电烘板鸭,让传统手艺产业化发展
会仙镇旧村板鸭已有200多年历史,是临桂区农产品产业化、品牌化的重要代表。每年11月、12月,是村民们集中制作板鸭的时间,一只只板鸭整齐地晾晒得满屋满院,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旧村村民白法立一直希望能实现板鸭的规模化生产。但传统的板鸭制作工艺复杂,需经数十道大、小工序,其中,天气和温度始终制约板鸭的大规模生产,如果不刮北风,腌制好的鸭子吹不干,温度高了,鸭子就会腐烂、发臭。
朋友向白法立介绍了“热泵风干机”,这种设备通过制造恒定温度的风,模仿风干板鸭的老北风,30个小时就能把鸭子风干。但用这种机器有个难题——机器功率达20千瓦,家庭普通线路难以承受。
得知这一情况后,会仙供电所的工作人员决定支持白法立带头搞产业创新,“不能让村民因为用电‘拖住’了致富的步伐,争取让传统手艺‘触电’,帮板鸭‘飞’得更远。”该所一位工作人员说。
经过一周的筹备、施工,三相动力新线路“扯”到了白法立家,热泵风干机正式上马,平均每月可生产上万只板鸭;再配上全自动真空包装机,白法立家的板鸭不仅是周边老百姓喜爱的年货,还可供应桂林及广西各地的饭店,甚至远销北京、上海、广州和香港等地,年销售额达300多万元。
近年来,临桂供电公司将解决农村线路线老旧、台区“低电压”问题作为农网改造升级建设重中之重的工作,确立了“安全为先、分步推进,因地制宜、确保精品”的项目管理指导思想,有序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建设,累计完成农网投资2.86亿元,覆盖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增容11.63万千伏安,建设改造供电线路1299.16公里,供电质量和可靠性水平稳步提高。
阳朔供电:电网改造助推旅游产业发展
阳朔佛岩村毗邻遇龙河峰林地质公园,该村共有供电用户138户,最大日用电负荷为68千瓦,原变压器投运于2002年8月,容量为80千伏安。当地群众反映,用于原配变容量和线径偏小,每到用电高峰期,村里的很多用电设备都不能正常使用。随着遇龙河周边旅游业日渐发达,预计当地3—5年内负荷增长将达到现有容量的140%—200%。
了解这一情况后,阳朔供电公司积极向广西电网公司争取立项改造,将佛岩村列入2015年第一批农网改造升级项目,投资34.35万元将原有变压器更换为SH15-400千伏安台架式变压器,并改造低压线路1.54千米,有效解决了当地末端电压低的问题,可满足佛岩村快速发展的用电需求。
该村村委黎书记说,“以前用电高峰期饭都煮不熟,电器基本成了摆设,线路经常烧断,抢修人员几乎天天来。现在农网改造完成了,大家用电放心了。非常感谢供电部门解决了我们村的用电问题。”
农网升级还得到了许多企业的欢迎。阳朔漓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致力于铁皮石斛全产业链开发的高新农业科技企业。铁皮石斛是一种珍贵的药材,漓泽公司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就选在遇龙河边上。该公司负责人说,“以前村里用电量稍微大点就会停电,铁皮石斛种植大棚夏季需要用空调降温、通风,冬季又需要用电热线和电热取暖器加温,不稳定的供电会给铁皮石斛的生长带来极为不利影响。电网改造升级后,预计铁皮石斛每年可增产20%,品质也会有提高。”
近年来,阳朔供电公司在农网改造升级项目中,投资732.5万元在高田建成了桂林网区第一座35千伏数字化变电站,不仅解决了高田镇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问题,同时也标志着桂林网区35千伏数字化变电站应用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灵川供电:电压稳了,群众生活乐无忧
“我家很偏僻,过去在用电高峰时,电灯就像萤火,暗淡无光,保温室的空调也启动不了。现在,线路改造了、变压器也増大了,用电非常方便。”近日,灵川县九屋镇东源村委播基塘村的野紫灵芝种植大王李乔华感慨地说。
播基塘村地处高寒山区,是灵川县最偏远的乡村之一,60多户瑶族村民居住分散。村里的野紫灵芝种植起源于2006年,时任村委副主任的李乔华引进野紫灵芝进行专门种植。由于野紫灵芝是保健品又有较高药用价值,远销浙江、广东、香港等地,产品供不应求。但是,其在消毒、茵种培殖、走丝培育等环节对电压稳定要求非常高。
为了让瑶民用上放心电,灵川供电公司为播基塘村进行了农网改造,新增了一台50千伏安变压器,对负荷大、线径小的线路进行更换;对线路供电半径长的台区增加电源点,缩小供电半径;并对台区负荷进行重新分配调整。通过电网改造,现在电压稳了,李乔华和其他村民的产量实现了增收,产品质量也得到改进,扩大生产规模已万事俱备。
近年来,灵川供电公司以解决配网“卡脖子”、“低电压”,优化农村电网结构、提高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为目的,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清洁乡村”工作,面向农村,特别是高山瑶寨积极做好供电服务工作。据统计,自2010年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以来,该公司累计完成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总投资23465.18万元,项目486个,完成了灵川县电网构架建设,供电能力显著增强,县域配网联络率达80%,变电站双电源比例80%,彻底解决了县域电网“孤网”现象。
随着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的快速推进,该公司完成了灵川县14个乡镇及片区129行政村的建设改造任务,供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2014年农村供电可靠率为99.8196%,农村电压合格率为98.813%,均达到或超过指标要求,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初见成效。
兴安供电:消除供电“卡脖子”,让农民用上“舒心电”
近年来,随着兴安县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用电负荷快速增加,部分农村低压电网因运行时间长,导线较小,老化严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给农村生产生活用电带来了不便。
为有效满足兴安经济发展的用电负荷需求,切实解决农村用电瓶颈,有效改善居民生产生活用电状况,让广大群众用上“舒心电”、“亮堂电”,今年以来,兴安供电公司以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为契机,多措并举,强力推进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农网网架薄弱、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把农网升级改造作为一项为民办实事工程,力争彻底消除农村电网“卡脖子”问题。
为确保农网升级改造工作有序开展,兴安供电公司成立了以公司一把手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分析每村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改造方案。该公司从严掌控工程进度,从严坚持标准,认真制定了配电网规划和建设管理办法,分管部门负责人每周都不定期深入基层、施工现场进行检查督导,密切跟踪网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改进提升,确保工程稳步推进;强化施工安全管理,从安全责任体系、现场作业监管以及工器具配备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严格施工队资质审查,加大作业现场监管力度,强化工程工艺质量管理,加强内部各部门间的工作协作,项目管理、施工、验收、决算,责任单位明确,职责清晰,履责到位。
同时,该公司还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争取地方对农网改造工作的支持理解,形成社会各界工作合力。在推进过程中,该公司安排技术骨干组成强有力的施工力量,克服重重困难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抢赶工期,不断加快电力设施改造工作步伐。
永福供电:美丽乡村的电力新生活
“我们村里的供电线路经过改造,换成了又粗又大的导线,我家的果棚用电更有保障了!”永福县银洞村委横石村果农王大爷说。
走进横石村,这里家家户户都是桂北风格的小楼,村旁绿树掩映,河水清澈环绕,屯内道路已经全部硬化,干净舒适,村里几乎看不到袅袅炊烟。
“村里能快速发展,离不开供电部门的大力支持。”银洞村委主任张生义说。
近年来,永福供电公司先后投入48.21万元进行农网升级改造,为横石村新增变压器2台,改造新增线路10千伏线路2.416公里,低压线路3.373公里,大大提高供电可靠率,确保横石村用上可靠电。优质的电能供应,为村里修路、建房提供了充足动力,也帮助该村成为广西首个节能减排示范村。
环境改变了,经济也要绿色循环发展。以前橫石村依靠丰富的山林资源,主要靠种植竹子、杉木、水稻等维持生活,现如今村民们以优质柑橘、罗汉果和山地经济林为主导产业,并发展生态旅游。目前,永福县也将横石村列为该县发展乡村农家乐的3个示范村屯之一。
张生义说,“我们将把村庄建设得更加生态,更加美丽,让游客到这里玩得更开心。” (徐莹波 陈亭如 莫晓姣 梅山啸)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