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控制到位 高空施工如履平地
2013-08-29 11:33:20 来源:赵方泉 王健
A-
A+
电力18讯:
作业控制 在一两百米的高空施工,作业人员面临的挑战远远大于地面施工。在身体灵活性、作业面积远小于地面施工的情况下,要保证施工质量,作业控制这一点必须从地面就开始考虑。
“妈妈,我要和大铁塔留影。”8月15日,在浙江乐清到玉环的渡轮上,两基输电高塔格外引人注目,成为旅客争相留影的景点。作为浙江500千伏线路最高塔,两塔高254米,和不远处尚在施工的海中基础组成500千伏玉环―乐清线路工程乐清湾大跨越段的躯干。已经成为“景点”的大铁塔,是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历时138天打造的钢铁巨人。
钻进钢管内施工 一分钟通话一次
由于高空施工的复杂性,相关准备工作在地面就开始了。
在一基高塔所在的小乌山岛,受限于地形,塔材在临时码头的堆放显得捉襟见肘。“往左,过来点,停……”施工现场负责人李益锋认真指挥着塔材起吊,以便节约堆放空间。“塔材起吊频繁,软布做衬垫可防止碰撞脱漆变形,使高空组立质量一步到位。”李益锋指了指“穿”在塔材上的“衣服”,“高塔体积大,任何小瑕疵也会被无限放大。”
“高塔建设中的很多操作是之前没有遇到过的。”时常负责高空监护的李坤谈起高空作业控制时不禁眉头紧锁。高塔支撑性塔材就位和内部安装“内置骨架”时,高空作业人员必须进入钢管内部的封闭空间作业。他们必须在距离通风口近20米的钢管内部完成就位处螺栓紧固和“内置骨架”安装。钻进狭窄、闭塞、光线昏暗的工作空间,施工人员必须头戴顶帽灯,手拿应急灯,无论是在心理还是生理上,都有极大的压力。“为防止员工缺氧窒息,我们在管道内部装置了直通地面的通风管,通过鼓风机带动管内的空气流通。”李坤指了指手中的报话机继续说道,“我每隔1分钟通过报话机与管内人员交流。他们传来的除了工作信息,其实也是在报一句平安。”
一平方米吊篮 扩大高空作业面
每根钢管都有20米长,直径也有200~250厘米,人站在塔上显得十分渺小。“在这么有限的空间内,你们是如何对付这些庞然大物的?”在施工现场,面对我们的感慨和询问,技术员郑圣剑介绍说:“你仔细看他们脚下那些像菜篮子的东西,那是我们自己制作的施工‘吊篮’,每个都在1平方米左右,能够满足高空施工空间需求。”
真是如此。吊挂在钢管端口处的“吊篮”不仅可以让施工人员四处移动,还可以装载螺栓、扳手等施工器材。同时,为方便高空作业人员施工移动,钢管之间还装设了水平扶手绳和软梯,这让本来就技艺纯熟的施工人员更是如履平地。
当然,达到技术纯熟需要不断学习。“施工之前、施工当中,要学很多工艺。”作为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毛晓俊有近30年的施工经验。他有一句口头禅:发现问题要趁早,解决问题不过夜。这句话俨然成了高塔施工人员讲钻研、讲效率、讲执行的工作准则。依托“毛晓俊劳模技能教学点”,施工人员研发索道式滑车组跨越障碍等工具,克服了高塔组立中的诸多作业控制难题。
在高塔一天天“成长”过程中,建设者们也感受着这份“成长”带来的收获。参建的送变电员工深知,建造如此雄伟高塔的机会不多。“随着铁塔一天天长高,我们的高空作业本领也在一点点增长。”郑圣剑说。
作业控制 在一两百米的高空施工,作业人员面临的挑战远远大于地面施工。在身体灵活性、作业面积远小于地面施工的情况下,要保证施工质量,作业控制这一点必须从地面就开始考虑。
“妈妈,我要和大铁塔留影。”8月15日,在浙江乐清到玉环的渡轮上,两基输电高塔格外引人注目,成为旅客争相留影的景点。作为浙江500千伏线路最高塔,两塔高254米,和不远处尚在施工的海中基础组成500千伏玉环―乐清线路工程乐清湾大跨越段的躯干。已经成为“景点”的大铁塔,是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历时138天打造的钢铁巨人。
钻进钢管内施工 一分钟通话一次
由于高空施工的复杂性,相关准备工作在地面就开始了。
在一基高塔所在的小乌山岛,受限于地形,塔材在临时码头的堆放显得捉襟见肘。“往左,过来点,停……”施工现场负责人李益锋认真指挥着塔材起吊,以便节约堆放空间。“塔材起吊频繁,软布做衬垫可防止碰撞脱漆变形,使高空组立质量一步到位。”李益锋指了指“穿”在塔材上的“衣服”,“高塔体积大,任何小瑕疵也会被无限放大。”
“高塔建设中的很多操作是之前没有遇到过的。”时常负责高空监护的李坤谈起高空作业控制时不禁眉头紧锁。高塔支撑性塔材就位和内部安装“内置骨架”时,高空作业人员必须进入钢管内部的封闭空间作业。他们必须在距离通风口近20米的钢管内部完成就位处螺栓紧固和“内置骨架”安装。钻进狭窄、闭塞、光线昏暗的工作空间,施工人员必须头戴顶帽灯,手拿应急灯,无论是在心理还是生理上,都有极大的压力。“为防止员工缺氧窒息,我们在管道内部装置了直通地面的通风管,通过鼓风机带动管内的空气流通。”李坤指了指手中的报话机继续说道,“我每隔1分钟通过报话机与管内人员交流。他们传来的除了工作信息,其实也是在报一句平安。”
一平方米吊篮 扩大高空作业面
每根钢管都有20米长,直径也有200~250厘米,人站在塔上显得十分渺小。“在这么有限的空间内,你们是如何对付这些庞然大物的?”在施工现场,面对我们的感慨和询问,技术员郑圣剑介绍说:“你仔细看他们脚下那些像菜篮子的东西,那是我们自己制作的施工‘吊篮’,每个都在1平方米左右,能够满足高空施工空间需求。”
真是如此。吊挂在钢管端口处的“吊篮”不仅可以让施工人员四处移动,还可以装载螺栓、扳手等施工器材。同时,为方便高空作业人员施工移动,钢管之间还装设了水平扶手绳和软梯,这让本来就技艺纯熟的施工人员更是如履平地。
当然,达到技术纯熟需要不断学习。“施工之前、施工当中,要学很多工艺。”作为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毛晓俊有近30年的施工经验。他有一句口头禅:发现问题要趁早,解决问题不过夜。这句话俨然成了高塔施工人员讲钻研、讲效率、讲执行的工作准则。依托“毛晓俊劳模技能教学点”,施工人员研发索道式滑车组跨越障碍等工具,克服了高塔组立中的诸多作业控制难题。
在高塔一天天“成长”过程中,建设者们也感受着这份“成长”带来的收获。参建的送变电员工深知,建造如此雄伟高塔的机会不多。“随着铁塔一天天长高,我们的高空作业本领也在一点点增长。”郑圣剑说。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