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降损增效 建设绿色优质工程
2013-06-27 13:51:03 来源:高乾
A-
A+
电力18讯: 翻开国家电网公司2013年基建工作会议报告,记者注意到这样一段表述:公司研究并推广应用“三通一标”“两型一化”“两型三新”等一系列标准化建设成果,突出变电站工业设施定位,集成紧凑型、同塔多回等电网建设新技术,推广高强钢等新材料。这是会议在总结过去十年公司电网建设技术水平提升时提出的。
如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理念已经渗透到电网建设各个领域。公司在工程中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瞄准了降损增效、节能减排的目标,报告中所述举措正是其中富有成效的代表作。
线损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市民上街买蔬菜、水果时,通常不会去想运输过程中损坏了多少。同样,人们在开灯、开电视时,也并不知道电从发电厂送到家中,途中损耗如何。但这却是电网企业需要精打细算的账,因为面对庞大的供电量,线损上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差别,都可能产生巨大差异。
2012年,公司线损率为6.73%,剔除133家农电企业上划影响,同口径下降0.03个百分点,节约电量10.5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3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7万吨。
英国7.37%、法国6.98%、巴西15.83%、加拿大11.67%、俄罗斯10.28%――对比这些国家近年线损率的数据,国家电网线损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公司上下对电网降损的重视。2012年,公司印发了《国家电网公司线损管理办法》,以“技术线损最优、管理线损最小”为目标,深化线损“四分”(分区、分压、分元件、分台区)管理;加强理论线损计算与分析,注重高损环节的综合治理;优化电网结构,简化电压等级,缩短供电半径,开展电网经济运行,强化无功管理;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应用,加强对老旧设备的改造。2012年,公司系统改造高损耗变压器1000万千伏安,减少电能损失8000万千瓦时。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研究的持续深入。今年,公司组织开展钢芯高导电率铝绞线、铝合金芯高导电率铝绞线、中强度全铝合金绞线3种节能导线试点应用,对象确定在450项工程中。该项目还将着力建立节能导线系列化标准型谱,完成节能导线适配连接金具研制,制定3类节能导线相关技术标准,系统调研国内节能导线的生产能力、质量保证措施,推进生产环节的质量保障工作。
此外,大截面导线的应用同样凸显出其在节能增效方面的优势。正在建设中的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应用了1000平方毫米大截面导线,截面积比向上线的720平方毫米和锦苏线的900平方毫米都要大,目的就是减少线损。“工程的输送容量达800万千瓦,如果在后期几十年的输电过程中,因截面增大而少损耗的电能折合成的费用,超过前期施工过程中额外增加的材料、设备等投入,那么增大截面就是经济的。”该工程陕西段项目设总温灵长说。
智能变电站:处处可见节能增效
智能变电站是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中实现能源转换和控制的核心平台之一。在智能变电站建设过程中,同样突出了“两型一化”的理念和要求。
近日,湖北500千伏柏泉变电站进入最后的消缺阶段。该工程是湖北省内首座500千伏智能变电站,计划今年6月底投入运行。走进柏泉变电站,记者看到,站里99%的联络线用的都是光缆,与电缆相比,占地面积大大缩小。
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大幅提升了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实现了设备操作自动化,提高了资源使用和生产管理效率,使电网运行更加经济、节能和环保。智能变电站与同等规模的常规变电站相比,明显减少了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少量光缆替代大量电缆,大幅减少了铜材消耗。据测算,110(66)千伏~750千伏智能变电站平均节约电缆60%,减少电缆沟工程量30%,节约建筑面积10%,节约占地约2%,节省工程投资1%~3%。
公司从2011年开始新建110(66)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工程全部按照智能变电站技术模式建设,按照“安全可靠、节约环保、功能集成、配置优化、工艺一流、经济合理”的目标,截至今年5月底,已建成新建智能变电站370座。
2012年12月,公司启动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示范工程建设。据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变电分公司副经理曾凡兴介绍,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建设更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投资少、占地少。从试点工程之一武汉110千伏未来城智能变电站设计图纸上看,该站连主控楼都没有了。“这座变电站把所有的二次屏柜都装在一个‘集装箱’里,直接拉到现场,与常规110千伏变电站相比,可节省占地面积42%左右。”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科技信通部(智能电网办公室)副主任孙鹏说。
“三通一标”:
提升工程质量、效率、效益
近年来,公司紧密结合大规模电网建设实践,组织开展标准化研究工作,取得了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通用设备、通用造价、标准工艺等一系列标准化建设成果。公司对系统内110千伏至75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通一标”工作在提升输变电工程的质量、效率、效益上发挥了巨大作用,综合贡献度分别为12.37%、9.73%和5.16%。
“三通一标”的应用,在节地节材节资、新技术应用、工艺质量提高等方面效果明显,强化了全寿命周期管理,深化了公司标准化建设的内涵,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显著。
目前,公司正在系统推进标准配送式变电站建设,遵循“安全性、适用性、通用性、经济性”协调统一的原则,推行“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加工、装配式建设”电网建设新模式。
该项目依托30项工程,深化装配式建筑物、构筑物标准化设计,研发预制舱式二次集成设备,实现顺序控制等高级应用功能模块化、定制化,实现自动化系统模型标准化、信息一体化。据专业人士透露,一旦标准配送式变电站大规模推广应用,现场的作业量和对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将大幅减少,工程的可靠性将大幅提高。
“三通一标”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在路径选择、气象条件、导地线选型、绝缘配合、杆塔排位、杆塔选型、基础设计等方面进行多方案比选、优化,实现变电站、线路各部分功能匹配、寿命协调、费用平衡。
通过综合应用紧凑型、紧缩型、多回线路,大截面导线,耐热导线等,可以提高线路单位走廊输送容量20%~200%,同比节约走廊宽度50%~75%;应用高强钢,节约钢材6%~8%。经测算,公司每年可节约走廊占地超过1.33亿平方米,节约钢材超过4万吨。采用新型节能线夹、防振锤、耐张段一点接地方式,每年每百千米500千伏线路可减少线损近100万千瓦时。同时,结合地形地貌,合理采用全方位长短腿、原状土基础,减少开方量,保护植被,降低线路基础费用和赔偿费用,工程建设环境更加和谐。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节能环保新技术研究和应用,重点开展户内和地下变电站、节能变压器、宅基铁塔等研究,明确设计、设备、施工等系列化技术要求,规范应用。”公司有关专家表示。
如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理念已经渗透到电网建设各个领域。公司在工程中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瞄准了降损增效、节能减排的目标,报告中所述举措正是其中富有成效的代表作。
线损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市民上街买蔬菜、水果时,通常不会去想运输过程中损坏了多少。同样,人们在开灯、开电视时,也并不知道电从发电厂送到家中,途中损耗如何。但这却是电网企业需要精打细算的账,因为面对庞大的供电量,线损上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差别,都可能产生巨大差异。
2012年,公司线损率为6.73%,剔除133家农电企业上划影响,同口径下降0.03个百分点,节约电量10.5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3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7万吨。
英国7.37%、法国6.98%、巴西15.83%、加拿大11.67%、俄罗斯10.28%――对比这些国家近年线损率的数据,国家电网线损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公司上下对电网降损的重视。2012年,公司印发了《国家电网公司线损管理办法》,以“技术线损最优、管理线损最小”为目标,深化线损“四分”(分区、分压、分元件、分台区)管理;加强理论线损计算与分析,注重高损环节的综合治理;优化电网结构,简化电压等级,缩短供电半径,开展电网经济运行,强化无功管理;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应用,加强对老旧设备的改造。2012年,公司系统改造高损耗变压器1000万千伏安,减少电能损失8000万千瓦时。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研究的持续深入。今年,公司组织开展钢芯高导电率铝绞线、铝合金芯高导电率铝绞线、中强度全铝合金绞线3种节能导线试点应用,对象确定在450项工程中。该项目还将着力建立节能导线系列化标准型谱,完成节能导线适配连接金具研制,制定3类节能导线相关技术标准,系统调研国内节能导线的生产能力、质量保证措施,推进生产环节的质量保障工作。
此外,大截面导线的应用同样凸显出其在节能增效方面的优势。正在建设中的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应用了1000平方毫米大截面导线,截面积比向上线的720平方毫米和锦苏线的900平方毫米都要大,目的就是减少线损。“工程的输送容量达800万千瓦,如果在后期几十年的输电过程中,因截面增大而少损耗的电能折合成的费用,超过前期施工过程中额外增加的材料、设备等投入,那么增大截面就是经济的。”该工程陕西段项目设总温灵长说。
智能变电站:处处可见节能增效
智能变电站是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中实现能源转换和控制的核心平台之一。在智能变电站建设过程中,同样突出了“两型一化”的理念和要求。
近日,湖北500千伏柏泉变电站进入最后的消缺阶段。该工程是湖北省内首座500千伏智能变电站,计划今年6月底投入运行。走进柏泉变电站,记者看到,站里99%的联络线用的都是光缆,与电缆相比,占地面积大大缩小。
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大幅提升了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实现了设备操作自动化,提高了资源使用和生产管理效率,使电网运行更加经济、节能和环保。智能变电站与同等规模的常规变电站相比,明显减少了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少量光缆替代大量电缆,大幅减少了铜材消耗。据测算,110(66)千伏~750千伏智能变电站平均节约电缆60%,减少电缆沟工程量30%,节约建筑面积10%,节约占地约2%,节省工程投资1%~3%。
公司从2011年开始新建110(66)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工程全部按照智能变电站技术模式建设,按照“安全可靠、节约环保、功能集成、配置优化、工艺一流、经济合理”的目标,截至今年5月底,已建成新建智能变电站370座。
2012年12月,公司启动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示范工程建设。据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变电分公司副经理曾凡兴介绍,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建设更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投资少、占地少。从试点工程之一武汉110千伏未来城智能变电站设计图纸上看,该站连主控楼都没有了。“这座变电站把所有的二次屏柜都装在一个‘集装箱’里,直接拉到现场,与常规110千伏变电站相比,可节省占地面积42%左右。”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科技信通部(智能电网办公室)副主任孙鹏说。
“三通一标”:
提升工程质量、效率、效益
近年来,公司紧密结合大规模电网建设实践,组织开展标准化研究工作,取得了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通用设备、通用造价、标准工艺等一系列标准化建设成果。公司对系统内110千伏至75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通一标”工作在提升输变电工程的质量、效率、效益上发挥了巨大作用,综合贡献度分别为12.37%、9.73%和5.16%。
“三通一标”的应用,在节地节材节资、新技术应用、工艺质量提高等方面效果明显,强化了全寿命周期管理,深化了公司标准化建设的内涵,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显著。
目前,公司正在系统推进标准配送式变电站建设,遵循“安全性、适用性、通用性、经济性”协调统一的原则,推行“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加工、装配式建设”电网建设新模式。
该项目依托30项工程,深化装配式建筑物、构筑物标准化设计,研发预制舱式二次集成设备,实现顺序控制等高级应用功能模块化、定制化,实现自动化系统模型标准化、信息一体化。据专业人士透露,一旦标准配送式变电站大规模推广应用,现场的作业量和对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将大幅减少,工程的可靠性将大幅提高。
“三通一标”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在路径选择、气象条件、导地线选型、绝缘配合、杆塔排位、杆塔选型、基础设计等方面进行多方案比选、优化,实现变电站、线路各部分功能匹配、寿命协调、费用平衡。
通过综合应用紧凑型、紧缩型、多回线路,大截面导线,耐热导线等,可以提高线路单位走廊输送容量20%~200%,同比节约走廊宽度50%~75%;应用高强钢,节约钢材6%~8%。经测算,公司每年可节约走廊占地超过1.33亿平方米,节约钢材超过4万吨。采用新型节能线夹、防振锤、耐张段一点接地方式,每年每百千米500千伏线路可减少线损近100万千瓦时。同时,结合地形地貌,合理采用全方位长短腿、原状土基础,减少开方量,保护植被,降低线路基础费用和赔偿费用,工程建设环境更加和谐。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节能环保新技术研究和应用,重点开展户内和地下变电站、节能变压器、宅基铁塔等研究,明确设计、设备、施工等系列化技术要求,规范应用。”公司有关专家表示。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