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大截面导线展放现场
2013-05-31 16:25:49 来源:高乾 宋飞龙
A-
A+
电力18讯: 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是国内首个应用1000平方毫米大截面导线的特高压工程。该工程17标段在全线率先开展放线施工。近日,记者来到17标段施工现场,探访大截面导线展放的情况。
选择大截面导线 需考虑经济性和技术能力
当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副总经理董子晗在办公室里对着图纸,向记者详细讲述哈密南―郑州特高压工程1000平方毫米大截面导线的施工难点时,现场的施工人员正顶着烈日,迎着大风,借助各种巨大的设备展放他们见过的最粗导线。
向上线导线的截面积是720平方毫米,锦苏线导线的截面积是900平方毫米,这两个工程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的施工人员都参与过。因此,在董子晗看来,展放1000平方毫米的导线只不过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不存在本质上的技术差别。“要不是17标段大部分铁塔位于山区,设备和材料运输极其不便,我可以拍胸脯说,有了这些年的技术和设备储备,导线展放肯定没有问题。”
他的话,给现场的每一个人都吃了一颗定心丸。
问及哈密南―郑州特高压工程应用1000平方毫米大截面导线的原因,该工程陕西段项目设计总监温灵长给出的答案很简单:经济。“如果后期几十年的输电过程中,因截面增大而少损耗的电能折合成的费用,超过前期施工过程中额外增加的材料、设备等投入,那么增大截面就是经济的。”
然而,在温灵长和他的团队最初接到设计任务时,被告知的导线截面积却是900平方毫米,最终确定为1000平方毫米是在工作已经开展了半年之后。当时,为了准确算出陕西段工程的造价,为了确定每一基塔的位置、每一条线的路径,温灵长他们把沿线仔仔细细走了好几遍。
“在各种参数都拿到之后,综合考虑800万千瓦的输送容量、地形、气候等各种因素,我们发现,确实1000平方毫米的导线更经济一些。”温灵长解释道。他的团队在计算机程序中输入参数,使综合评价经济性的误差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从多次实践来看,结论没有出现过大的偏差。
当然,经济性是一个理论上的指标,实际操作起来还存在技术上能否实现的问题。“如果1000平方毫米的导线制造不出来,或者导线最终展放不成功,那么再经济的方案也是没有意义的。”温灵长说。根据他的分析,最初选择900平方毫米的导线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当时的技术和装备。后来,国内的特高压技术和装备制造能力突飞猛进,自然就选择了更经济的1000平方毫米导线。
然而,1000平方毫米还远不是极限。国内特高压电网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容量、远距离的输电线路,因此,国家电网公司已经提出将来要用1250平方毫米和1520平方毫米的导线。“这就像是一个抛物线,前期截面积越大,经济性就越好。当大到一定程度,经济性就不占优了。但就目前而言,还是呈正相关趋势的。”温灵长形象地比喻道。
展放大截面导线费了牛劲
1000平方毫米的导线究竟有多粗?记者抬头看空中已展放完毕的导线,觉得与平常看到的220千伏线路似乎并没有很大差别,但走近缠绕导线的线盘,立刻就有不一样的感觉,发现双手成环才能勉强握住导线。
其实,这并不是国内首次展放1000平方毫米导线。早在几年前的宁东―山东±66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就曾展放过1000平方毫米导线。但是,同为1000平方毫米导线,由于所处的地形差异,导线重量却差了很多。
其原因是宁东―山东工程线路所经地区较为平坦,导线弧垂较小,所需强度也较小,所以钢芯的截面积只有45平方毫米;哈密南―郑州工程线路所经地区地形起伏较大,导线所需的强度也较大,所以钢芯的截面积达到80平方毫米。而导线的重量主要就体现在钢芯上。
基于此,哈密南―郑州特高压工程展放导线的所有设备都呈现出一个相同的特征――大。张力机、牵引机、牵引绳、滑轮、压接机……这些设备都比记者曾经见到过的至少要大一倍,有些甚至是三四倍。
“这里是山区,有些地方坡度甚至50度,而且大部分是小路、土路,把这些设备运上来真的费了牛劲。”陕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克感慨地说,“好多地方得把路修修补补,车上得特别慢。那些特别大的设备,只能分拆开来运,到现场再装上,根本没有其他办法。”
如果这样就能一劳永逸倒也罢了,关键是设备还得转场。一个张力段大约有20基铁塔,放完一个区段的线后,设备便又要运送到下一个区段。“拆了装,装了拆,我们转场所用的时间几乎跟实际放线的时间一样多。”陕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建管中心哈密南―郑州工程协调专责马新党说,“而且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劳动强度非常大。”
导线在空中牵引的速度异常缓慢。“这么重的线在平坦的地方牵引机器都费劲,更何况在山区,弧垂那么大。”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副总经理郭锋刚说。据他介绍,由于导线太重,需要先展放尼龙绳,再用尼龙绳牵引钢丝绳,接着用钢丝绳牵引导线。牵引导线的过程还要异常小心,如果固定不好从滑轮里滑出来,轻则导线烧毁,重则可能把铁塔拉倒,酿成重大事故。同样,压接、换盘所花费的时间都比500千伏线路增加了一倍以上。
现场监理员刘巨财说,他从来没有见过放线这么费劲的,“线走得跟蜗牛爬似的。”他得处处上心,处处留意,“人在疲劳的情况下,这种事故,出了就可能是大事故。”
展放导线背后的装备和技术支撑
对于大截面导线展放的艰难,董子晗看在眼里,但他心里却并不着急。因为他明白,所有的困难都是导线的粗、重带来的,但对于陕西送变电公司来说,无论是设备、技术,还是施工人员的素质,都是绝对过关的,足以保证完成任务。
“应用大截面导线是趋势,而且随着特高压工程的大量开工,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董子晗说。陕西送变电公司一贯倡导的“凡事都要走一步,看两步”的理念,让他们的管理者具备了很好的前瞻意识和预见性。
早在2009年向上线施工时,该公司就购入了可以展放1000平方毫米导线的设备,而当时向上线导线的截面积仅为720平方毫米。现在,他们又跳过1250平方毫米,准备购买能够展放1520平方毫米导线的设备。正是基于此,他们才在特高压工程快速推进的浪潮中始终占据领先地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显得底气十足。
此外,注重技术上的沿革同样是陕西送变电公司顺利展放1000平方毫米大截面导线的法宝。在宁东工程中,该公司采用1牵4的方式展放1000平方毫米导线;在锦苏工程中,采用1牵4+1牵2的方式展放900平方毫米导线。在哈密南―郑州工程中,他们正好把以上两个工程中总结出的经验结合起来,采用1牵4+1牵2的方式展放1000平方毫米导线。
如今,董子晗和陕西送变电公司的其他管理人员又开始未雨绸缪,提前为宁东―浙江、蒙西―长沙等工程更大截面的导线展放做着准备,唯一让他们担心的是厂家的设备及配件制造能力。“我们的思路是很超前的,但如果制造能力跟不上的话,很多问题同样无法解决。这一点不光体现在是主设备上,还有配件。”在董子晗的心里,已经有了未来几年甚至更长的计划,就像2009年预见到将要展放1000平方毫米大截面导线一样。
选择大截面导线 需考虑经济性和技术能力
当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副总经理董子晗在办公室里对着图纸,向记者详细讲述哈密南―郑州特高压工程1000平方毫米大截面导线的施工难点时,现场的施工人员正顶着烈日,迎着大风,借助各种巨大的设备展放他们见过的最粗导线。
向上线导线的截面积是720平方毫米,锦苏线导线的截面积是900平方毫米,这两个工程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的施工人员都参与过。因此,在董子晗看来,展放1000平方毫米的导线只不过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不存在本质上的技术差别。“要不是17标段大部分铁塔位于山区,设备和材料运输极其不便,我可以拍胸脯说,有了这些年的技术和设备储备,导线展放肯定没有问题。”
他的话,给现场的每一个人都吃了一颗定心丸。
问及哈密南―郑州特高压工程应用1000平方毫米大截面导线的原因,该工程陕西段项目设计总监温灵长给出的答案很简单:经济。“如果后期几十年的输电过程中,因截面增大而少损耗的电能折合成的费用,超过前期施工过程中额外增加的材料、设备等投入,那么增大截面就是经济的。”
然而,在温灵长和他的团队最初接到设计任务时,被告知的导线截面积却是900平方毫米,最终确定为1000平方毫米是在工作已经开展了半年之后。当时,为了准确算出陕西段工程的造价,为了确定每一基塔的位置、每一条线的路径,温灵长他们把沿线仔仔细细走了好几遍。
“在各种参数都拿到之后,综合考虑800万千瓦的输送容量、地形、气候等各种因素,我们发现,确实1000平方毫米的导线更经济一些。”温灵长解释道。他的团队在计算机程序中输入参数,使综合评价经济性的误差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从多次实践来看,结论没有出现过大的偏差。
当然,经济性是一个理论上的指标,实际操作起来还存在技术上能否实现的问题。“如果1000平方毫米的导线制造不出来,或者导线最终展放不成功,那么再经济的方案也是没有意义的。”温灵长说。根据他的分析,最初选择900平方毫米的导线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当时的技术和装备。后来,国内的特高压技术和装备制造能力突飞猛进,自然就选择了更经济的1000平方毫米导线。
然而,1000平方毫米还远不是极限。国内特高压电网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容量、远距离的输电线路,因此,国家电网公司已经提出将来要用1250平方毫米和1520平方毫米的导线。“这就像是一个抛物线,前期截面积越大,经济性就越好。当大到一定程度,经济性就不占优了。但就目前而言,还是呈正相关趋势的。”温灵长形象地比喻道。
展放大截面导线费了牛劲
1000平方毫米的导线究竟有多粗?记者抬头看空中已展放完毕的导线,觉得与平常看到的220千伏线路似乎并没有很大差别,但走近缠绕导线的线盘,立刻就有不一样的感觉,发现双手成环才能勉强握住导线。
其实,这并不是国内首次展放1000平方毫米导线。早在几年前的宁东―山东±66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就曾展放过1000平方毫米导线。但是,同为1000平方毫米导线,由于所处的地形差异,导线重量却差了很多。
其原因是宁东―山东工程线路所经地区较为平坦,导线弧垂较小,所需强度也较小,所以钢芯的截面积只有45平方毫米;哈密南―郑州工程线路所经地区地形起伏较大,导线所需的强度也较大,所以钢芯的截面积达到80平方毫米。而导线的重量主要就体现在钢芯上。
基于此,哈密南―郑州特高压工程展放导线的所有设备都呈现出一个相同的特征――大。张力机、牵引机、牵引绳、滑轮、压接机……这些设备都比记者曾经见到过的至少要大一倍,有些甚至是三四倍。
“这里是山区,有些地方坡度甚至50度,而且大部分是小路、土路,把这些设备运上来真的费了牛劲。”陕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克感慨地说,“好多地方得把路修修补补,车上得特别慢。那些特别大的设备,只能分拆开来运,到现场再装上,根本没有其他办法。”
如果这样就能一劳永逸倒也罢了,关键是设备还得转场。一个张力段大约有20基铁塔,放完一个区段的线后,设备便又要运送到下一个区段。“拆了装,装了拆,我们转场所用的时间几乎跟实际放线的时间一样多。”陕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建管中心哈密南―郑州工程协调专责马新党说,“而且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劳动强度非常大。”
导线在空中牵引的速度异常缓慢。“这么重的线在平坦的地方牵引机器都费劲,更何况在山区,弧垂那么大。”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副总经理郭锋刚说。据他介绍,由于导线太重,需要先展放尼龙绳,再用尼龙绳牵引钢丝绳,接着用钢丝绳牵引导线。牵引导线的过程还要异常小心,如果固定不好从滑轮里滑出来,轻则导线烧毁,重则可能把铁塔拉倒,酿成重大事故。同样,压接、换盘所花费的时间都比500千伏线路增加了一倍以上。
现场监理员刘巨财说,他从来没有见过放线这么费劲的,“线走得跟蜗牛爬似的。”他得处处上心,处处留意,“人在疲劳的情况下,这种事故,出了就可能是大事故。”
展放导线背后的装备和技术支撑
对于大截面导线展放的艰难,董子晗看在眼里,但他心里却并不着急。因为他明白,所有的困难都是导线的粗、重带来的,但对于陕西送变电公司来说,无论是设备、技术,还是施工人员的素质,都是绝对过关的,足以保证完成任务。
“应用大截面导线是趋势,而且随着特高压工程的大量开工,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董子晗说。陕西送变电公司一贯倡导的“凡事都要走一步,看两步”的理念,让他们的管理者具备了很好的前瞻意识和预见性。
早在2009年向上线施工时,该公司就购入了可以展放1000平方毫米导线的设备,而当时向上线导线的截面积仅为720平方毫米。现在,他们又跳过1250平方毫米,准备购买能够展放1520平方毫米导线的设备。正是基于此,他们才在特高压工程快速推进的浪潮中始终占据领先地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显得底气十足。
此外,注重技术上的沿革同样是陕西送变电公司顺利展放1000平方毫米大截面导线的法宝。在宁东工程中,该公司采用1牵4的方式展放1000平方毫米导线;在锦苏工程中,采用1牵4+1牵2的方式展放900平方毫米导线。在哈密南―郑州工程中,他们正好把以上两个工程中总结出的经验结合起来,采用1牵4+1牵2的方式展放1000平方毫米导线。
如今,董子晗和陕西送变电公司的其他管理人员又开始未雨绸缪,提前为宁东―浙江、蒙西―长沙等工程更大截面的导线展放做着准备,唯一让他们担心的是厂家的设备及配件制造能力。“我们的思路是很超前的,但如果制造能力跟不上的话,很多问题同样无法解决。这一点不光体现在是主设备上,还有配件。”在董子晗的心里,已经有了未来几年甚至更长的计划,就像2009年预见到将要展放1000平方毫米大截面导线一样。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