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大动脉纵贯扬州――上江Ⅰ线环入扬州西500千伏工程设计侧记
2013-06-07 14:04:44 来源:孙辉 许志勇
A-
A+
电力18讯: 规模:线路全长55.4千米,其中500千伏同塔双回线路30.8千米,500千伏/220千伏混压四回线路24.2千米,500千伏单回路0.4千米
建设投产时间:2009年3月开工,2012年6月投产
获奖关键词:同塔多回路 Q460钢管塔 高颈对焊法兰 环境友好
素有“竹西佳处,淮左名都”之称的江苏扬州,近年来正逐步发展成为苏中经济龙头城市。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扬州市企业和居民的用电量日益增多,原有电网已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供电趋紧现象。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扬州供电公司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保障居民用电,加大了对扬州电网的建设力度,于2009年3月开工建设上江Ⅰ线环入扬州西500千伏线路工程,致力于将该线路建设成为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输送光明和动力的大动脉,为扬州经济的腾飞做出贡献。
同塔多回 构建和谐社会
全程参与了工程设计的江苏省电力设计院主任赵新宇告诉我们,设计伊始有两大难题摆在设计人员面前:一是上江Ⅰ线环入扬州西500千伏线路沿线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施工难度大;二是规划要求500千伏线路与220千伏线路在同一走廊内平行走线,500千伏线路需要拆迁房屋,而220千伏线路则直接跨越民房,极易引起争议,诱发社会稳定风险。
设计人员根据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要求,结合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情况,群策群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很快给出了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案,即同塔多回路线路建设办法。
办法就是在路径通道紧张地区,把500千伏线路和同走向的220千伏线路同塔架设。整个设计方案中同塔多回路线路架设距离将长达24千米,在一条线路中如此大规模应用500千伏/220千伏混压四回线路在国内尚不多见。而且与传统的两个双回路方案相比,混压四回可减少走廊占地1000多亩,少跨越民房40多户,采用全V串布置进一步减少房屋拆迁,从而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优化设计 践行环境友好
为了保护古城扬州的历史风貌,在线路路径选择过程中,设计人员时刻贯彻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遵循“沿河、沿路、沿线”的思路,即线路尽量平行河流、道路走线,或和已建高压线路归并走廊,力求工程沿线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协调统一。
具体体现为在扬州西变电站出线段直进直出,先后沿龙河、333省道走线,并与220千伏线路归并通道,避让白羊山景区、李庄鞭炮厂等敏感点。线路有10千米路径在淮河入江水道内,设计优化路径方案,合理布置塔位,降低高耸铁塔对大型水体等自然景观的影响,在满足水利设施和行洪等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靠近漫水公路走线,同时避免在孤岛和深泓内立塔,方便运行维护。
在充分保护工程沿线环境的同时,该工程还应用了大量的优化设计,以实际行动践行资源优化理念。如:混压四回路220千伏部分采用倒三角布置,提高导线对地距离,改善对周边的电磁环境影响;对于地基淤泥层厚,承载能力较低的塔位,采用小桩径群桩承台基础,减少混凝土10%~30%;对入江水道内易受冲刷的塔位,采用浆砌块石的防冲刷措施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基础安全性;对入江水道中露出地面较高的基础,设置上塔爬梯附件和引下线固定措施;采用差异化的绝缘配置,降低两回线路同时跳闸概率;导线耐张串采用大爬距三伞瓷绝缘子,减小串长,控制跳线风偏,提高线路的运行可靠性。该工程通过对细节的重视和优化,从点滴做起,形成合力,确保把该线路建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服务古城发展的坚强电力动脉。
积极创新 应用新型工艺
工程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先进科学技术的作用,依托工程本身开展了多项科研项目,对混压四回路的电磁环境、防雷性能以及Q460高强钢管应用进行深入研究,获得国家电网公司和国网江苏电力科技进步奖各一项。
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发展,我国高强钢材料的生产和加工能力已日趋成熟。该工程通过大量科研和试验,决定将Q460高强钢管应用到500千伏/220千伏混压四回路铁塔设计中,使得上江Ⅰ线环入扬州西500千伏线路成为国内首批应用Q460高强钢管塔的线路。与传统的Q345钢管塔相比,Q460高强钢管塔塔重减轻6%~9%,同时由于主材规格减小,连接法兰尺寸也相应减小,进一步减轻了塔身整体重量,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工程建设过程中不仅使用了新材料,新材料焊接时也使用了新工艺。钢管塔主材均采用整体锻造的Q460高颈对焊法兰连接。这是国内首次把这种新工艺应用于实际工程,避免了大量的现场人工焊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工艺统一且质量有保证。
上江Ⅰ线环入扬州西500千伏线路工程是近年来扬州地区最大的输电线路工程。该工程的建成,为扬州打通了输送光明和动力的大动脉,将江苏北部电力源源不断地引入到500千伏扬州西变电站,有效缓解扬州西部和南部沿江开发对电力的需求,优化苏中地区乃至江苏全省的电网结构,扬州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得到大幅提高,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建设投产时间:2009年3月开工,2012年6月投产
获奖关键词:同塔多回路 Q460钢管塔 高颈对焊法兰 环境友好
素有“竹西佳处,淮左名都”之称的江苏扬州,近年来正逐步发展成为苏中经济龙头城市。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扬州市企业和居民的用电量日益增多,原有电网已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供电趋紧现象。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扬州供电公司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保障居民用电,加大了对扬州电网的建设力度,于2009年3月开工建设上江Ⅰ线环入扬州西500千伏线路工程,致力于将该线路建设成为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输送光明和动力的大动脉,为扬州经济的腾飞做出贡献。
同塔多回 构建和谐社会
全程参与了工程设计的江苏省电力设计院主任赵新宇告诉我们,设计伊始有两大难题摆在设计人员面前:一是上江Ⅰ线环入扬州西500千伏线路沿线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施工难度大;二是规划要求500千伏线路与220千伏线路在同一走廊内平行走线,500千伏线路需要拆迁房屋,而220千伏线路则直接跨越民房,极易引起争议,诱发社会稳定风险。
设计人员根据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要求,结合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情况,群策群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很快给出了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案,即同塔多回路线路建设办法。
办法就是在路径通道紧张地区,把500千伏线路和同走向的220千伏线路同塔架设。整个设计方案中同塔多回路线路架设距离将长达24千米,在一条线路中如此大规模应用500千伏/220千伏混压四回线路在国内尚不多见。而且与传统的两个双回路方案相比,混压四回可减少走廊占地1000多亩,少跨越民房40多户,采用全V串布置进一步减少房屋拆迁,从而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优化设计 践行环境友好
为了保护古城扬州的历史风貌,在线路路径选择过程中,设计人员时刻贯彻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遵循“沿河、沿路、沿线”的思路,即线路尽量平行河流、道路走线,或和已建高压线路归并走廊,力求工程沿线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协调统一。
具体体现为在扬州西变电站出线段直进直出,先后沿龙河、333省道走线,并与220千伏线路归并通道,避让白羊山景区、李庄鞭炮厂等敏感点。线路有10千米路径在淮河入江水道内,设计优化路径方案,合理布置塔位,降低高耸铁塔对大型水体等自然景观的影响,在满足水利设施和行洪等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靠近漫水公路走线,同时避免在孤岛和深泓内立塔,方便运行维护。
在充分保护工程沿线环境的同时,该工程还应用了大量的优化设计,以实际行动践行资源优化理念。如:混压四回路220千伏部分采用倒三角布置,提高导线对地距离,改善对周边的电磁环境影响;对于地基淤泥层厚,承载能力较低的塔位,采用小桩径群桩承台基础,减少混凝土10%~30%;对入江水道内易受冲刷的塔位,采用浆砌块石的防冲刷措施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基础安全性;对入江水道中露出地面较高的基础,设置上塔爬梯附件和引下线固定措施;采用差异化的绝缘配置,降低两回线路同时跳闸概率;导线耐张串采用大爬距三伞瓷绝缘子,减小串长,控制跳线风偏,提高线路的运行可靠性。该工程通过对细节的重视和优化,从点滴做起,形成合力,确保把该线路建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服务古城发展的坚强电力动脉。
积极创新 应用新型工艺
工程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先进科学技术的作用,依托工程本身开展了多项科研项目,对混压四回路的电磁环境、防雷性能以及Q460高强钢管应用进行深入研究,获得国家电网公司和国网江苏电力科技进步奖各一项。
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发展,我国高强钢材料的生产和加工能力已日趋成熟。该工程通过大量科研和试验,决定将Q460高强钢管应用到500千伏/220千伏混压四回路铁塔设计中,使得上江Ⅰ线环入扬州西500千伏线路成为国内首批应用Q460高强钢管塔的线路。与传统的Q345钢管塔相比,Q460高强钢管塔塔重减轻6%~9%,同时由于主材规格减小,连接法兰尺寸也相应减小,进一步减轻了塔身整体重量,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工程建设过程中不仅使用了新材料,新材料焊接时也使用了新工艺。钢管塔主材均采用整体锻造的Q460高颈对焊法兰连接。这是国内首次把这种新工艺应用于实际工程,避免了大量的现场人工焊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工艺统一且质量有保证。
上江Ⅰ线环入扬州西500千伏线路工程是近年来扬州地区最大的输电线路工程。该工程的建成,为扬州打通了输送光明和动力的大动脉,将江苏北部电力源源不断地引入到500千伏扬州西变电站,有效缓解扬州西部和南部沿江开发对电力的需求,优化苏中地区乃至江苏全省的电网结构,扬州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得到大幅提高,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