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送光明 山高人为峰――青海省玉树联网工程建设纪实
2013-04-27 16:07:13 来源:邹扬 马旭升 张有存
A-
A+
电力18讯: 从地面仰望,施工人员犹如“五线谱”上的音符。但只有他们知道,刺骨的寒风,才是他们真正的伴侣。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之地,也曾经历过残酷的地震。如今,新的城镇正在崛起,各项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一栋栋房屋拔地而起,四通八达的公路将玉树与青海各地、四川乃至西藏相连。
有人说玉树“一天四季”,原本阳光明媚的大晴天,忽然就刮起大风、下起雪来。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玉树联网工程基地门口的道路尚未修好,晴天时,一辆辆工程车通过时卷起漫天的黄沙,无论怎么遮掩都免不了一身的沙土,一旦有雨雪,便成了一大片泥洼。进基地门口的左手边,有一台大型发电机24小时轰鸣着,除了满足对面即将完工的玉树变电站的施工需要,也保证了驻地人员的基本生活用电需求,可见,玉树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安全、稳定的电能供应,城镇的新生也需要电网的有力支持。
高海拔,“决战”雪山之巅
4月18日,我们在青海玉树驱车5个小时,一路颠簸,终于见到了海拔4800米的巴颜喀拉山真容。虽然已是4月,但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巴颜喀拉山上一点春意都没有,草甸仍被厚厚的冰雪覆盖着,我们背着包、背着相机、扛着摄像机往山上走,每一步都十分艰难。
银色的铁塔静静地矗立在雪山之上,早在14日,巴颜喀拉山所在的玉树联网工程4标段已全部贯通,成为330千伏玉树联网工程首个完工的标段。走到一基塔下,我们大口大口喘着气。该标段项目经理童 向我们介绍施工细节和过程,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将他的脸晒得通红,“每天都这么晒着,已经脱了好几层皮了。”他笑着说。
“虽说是第一个贯通的标段,但我的压力特别大。”参加过青藏联网工程施工的童 回想起这半年来的工作,不由得皱起了眉头,“这是我工作这么多年来,遇到的环境最恶劣、施工难度最大的工程。海拔高、风雪大、大气含氧量低,在这个地区工作、生活,大家都很不容易。”
据童 介绍,在施工期间,由于高海拔和缺氧,队里几乎每天都有工人生病。好在此次工程的后勤保障特别到位,不仅为工人们提供了充足的氧气瓶,还有专门的医疗人员和医护站。“单位十分关心我们一线员工的生活条件,每人每天保证有一斤肉吃,饭菜管饱。还要求每个人都有单独的铺位和被褥,并配发了大衣和帽子等保暖衣物。住宿场所室内温度要保持在16摄氏度以上……”童瑾说,有了这样完善的后勤保障,工人们工作起来都格外卖力,“他们都很棒,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咬牙提前完成了任务。”
高强度,施工全靠人力
与童瑾有着相同想法的,还有6标段的项目经理马宏韬,他负责的标段不仅要在崇山峻岭中施工,还需要两次跨越通天河,就施工难度而言,似乎更胜4标段一筹。
第一次见到马宏韬,是在4月19日,6标段的最后几号塔位放线工作正在进行,和童 有着同样红黑色脸庞的他,在工地上迎接了我们。“都是一家人,都希望能在保质保量的同时,能提前完工。”他笑着说,“4标段难在高海拔严峻的外部环境,我们的难度在于悬崖峭壁上的施工。”
实际上,从挖塔基开始,到组立铁塔,再到展放导线,这些工作都是在站立都十分勉强的悬崖上完成的。这样的条件下,机器上不去,顶多只能用风镐挖地基,还要注意不能破坏当地的山体、植被,用工人们的话说,“施工就像在演杂技”。
望着陡峭的山壁,我们不禁有些担心,但看到现场施工人员有说有笑、负重前行的情景,心中的担忧到少了些许。“这算最简单的了。”有人大声说道,引起其他人一阵笑声,“通天河那边难度要高得多。”
边爬山边拍照,我们用了近半小时才到塔下,工人们有的两人一组挑着小型发电机,有的单独扛着组装所用的零部件――看着不大,我们中有人试了试,一只手根本拎不动。据说,小的零件也有40千克重,而这些全都要靠人力搬运。不算正常的架线工作,他们每天这样反复上山下山就得十几趟。
“工人们辛苦啊,所以我们在管理上从不呵斥他们,而是采取激励和鼓劲的方法。”马宏韬说,“我们还有一位现场指挥,在架线过河的时候,被缆绳绊倒,手摔骨折了。”他的神情有些黯然,不过又强打精神接着说,“对了,我还赔了不少牲口钱出去呢。”
原来,有些地势险峻的地方,施工人员每走一步都得格外小心。在那样的情况下,人力搬运是行不通的,只能租当地牧民的驴和骡子等牲口驮运物资上去,难免有牲口失足掉下山崖。
高难度,通天河艰难放线
跟通天河标段的施工难度比起来,之前提到的又都不算什么了。马宏韬说:“3月22日,我记得很清楚。当时,第一条导线才走了200多米,压线的滑车就被崩飞了,花了两个多小时才修好。结果才走了几十米,又发现牵引绳被岩石割破,一群人锚线、松线、断线、插接,又修了两个多小时。第一天放线结束时,放线走板才走了不到一千米。”
参加工作20多年的牵张场指挥有些不知所措,二十几位信号员也慌了,马宏韬鼓励大家:“唐僧取经历经八十一难,我们在通天河边放线,就好比是唐僧取经,克服了所有的困难,这导线也就放完了。大家都是送电行业的孙悟空,这点困难都能战胜。”第二天,尽管仍有些不顺,但大家信心增强了,终于“扛”过了通天河这一最艰难的施工点。
目前,6标段也已全线贯通,银色的铁塔像一条巨龙,盘踞在崇山峻岭之间。国家电网的施工人员,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保障了玉树地区居民的安全、有序用电,用汗水和付出,为藏区筑起了一条电力通道。
链接
玉树联网工程的现实意义
青海省玉树县城的房子是新的,公路也是新的,路口的红绿灯却没有几个能亮起来,路边不少店铺门口都有小型柴油发电机在工作。据悉,在110千伏配网工程全线贯通之前,本地供电全部依靠几座小型水电站,电源极其有限。为此,我们特地采访了当地居民,由于玉树昼夜温差非常大,能达到20多摄氏度,大多数居民家中都采用烧煤取暖,不仅存在安全隐患,取暖效果也很有限。此外,有些居民家中购买的电视,大多也都成为了摆设。
“330千伏玉树联网工程全线竣工后,将彻底解决藏区居民用电难的问题,保证家家通电,能用电取暖,能看上电视。”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基建部主任、玉树联网工程副指挥李海峰说。
三江源绿色施工要求高
作为三江发源地,玉树对于环保的要求不能不高,据玉树联网工程基地的工作人员介绍,光是基地对面的玉树变电站那块地的规划,就花了不少功夫。
“我们完全理解这种感情,为了给藏区提供清洁能源,国网青海电力主动与当地政府沟通,争取在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做到零污染。”李海峰说。
为了避免大型机械在行进过程中压坏草皮、草甸,施工人员在施工道路上预铺了钢板;打地基挖出来的沙土则合理填埋,保证不扬起;组塔完毕后,派专人清洁塔下环境……环保的理念体现在施工的各种细节中。
4月17日,我们从玉树县城出发,驱车20多千米来到通天河景区,在距江泽民同志提写的“三江源”石碑不远处,看到了已架线完毕的铁塔群。“怎么样,像不像凭空从土里长出来的?”说这话时,马宏韬毫不掩饰他的得意,“你甚至都看不出施工人员是从哪条路上去的,因为山势最陡的这几座塔,连驮运队的牲口都没法走,我们用的是青藏联网工程时的办法――索道。”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之地,也曾经历过残酷的地震。如今,新的城镇正在崛起,各项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一栋栋房屋拔地而起,四通八达的公路将玉树与青海各地、四川乃至西藏相连。
有人说玉树“一天四季”,原本阳光明媚的大晴天,忽然就刮起大风、下起雪来。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玉树联网工程基地门口的道路尚未修好,晴天时,一辆辆工程车通过时卷起漫天的黄沙,无论怎么遮掩都免不了一身的沙土,一旦有雨雪,便成了一大片泥洼。进基地门口的左手边,有一台大型发电机24小时轰鸣着,除了满足对面即将完工的玉树变电站的施工需要,也保证了驻地人员的基本生活用电需求,可见,玉树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安全、稳定的电能供应,城镇的新生也需要电网的有力支持。
高海拔,“决战”雪山之巅
4月18日,我们在青海玉树驱车5个小时,一路颠簸,终于见到了海拔4800米的巴颜喀拉山真容。虽然已是4月,但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巴颜喀拉山上一点春意都没有,草甸仍被厚厚的冰雪覆盖着,我们背着包、背着相机、扛着摄像机往山上走,每一步都十分艰难。
银色的铁塔静静地矗立在雪山之上,早在14日,巴颜喀拉山所在的玉树联网工程4标段已全部贯通,成为330千伏玉树联网工程首个完工的标段。走到一基塔下,我们大口大口喘着气。该标段项目经理童 向我们介绍施工细节和过程,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将他的脸晒得通红,“每天都这么晒着,已经脱了好几层皮了。”他笑着说。
“虽说是第一个贯通的标段,但我的压力特别大。”参加过青藏联网工程施工的童 回想起这半年来的工作,不由得皱起了眉头,“这是我工作这么多年来,遇到的环境最恶劣、施工难度最大的工程。海拔高、风雪大、大气含氧量低,在这个地区工作、生活,大家都很不容易。”
据童 介绍,在施工期间,由于高海拔和缺氧,队里几乎每天都有工人生病。好在此次工程的后勤保障特别到位,不仅为工人们提供了充足的氧气瓶,还有专门的医疗人员和医护站。“单位十分关心我们一线员工的生活条件,每人每天保证有一斤肉吃,饭菜管饱。还要求每个人都有单独的铺位和被褥,并配发了大衣和帽子等保暖衣物。住宿场所室内温度要保持在16摄氏度以上……”童瑾说,有了这样完善的后勤保障,工人们工作起来都格外卖力,“他们都很棒,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咬牙提前完成了任务。”
高强度,施工全靠人力
与童瑾有着相同想法的,还有6标段的项目经理马宏韬,他负责的标段不仅要在崇山峻岭中施工,还需要两次跨越通天河,就施工难度而言,似乎更胜4标段一筹。
第一次见到马宏韬,是在4月19日,6标段的最后几号塔位放线工作正在进行,和童 有着同样红黑色脸庞的他,在工地上迎接了我们。“都是一家人,都希望能在保质保量的同时,能提前完工。”他笑着说,“4标段难在高海拔严峻的外部环境,我们的难度在于悬崖峭壁上的施工。”
实际上,从挖塔基开始,到组立铁塔,再到展放导线,这些工作都是在站立都十分勉强的悬崖上完成的。这样的条件下,机器上不去,顶多只能用风镐挖地基,还要注意不能破坏当地的山体、植被,用工人们的话说,“施工就像在演杂技”。
望着陡峭的山壁,我们不禁有些担心,但看到现场施工人员有说有笑、负重前行的情景,心中的担忧到少了些许。“这算最简单的了。”有人大声说道,引起其他人一阵笑声,“通天河那边难度要高得多。”
边爬山边拍照,我们用了近半小时才到塔下,工人们有的两人一组挑着小型发电机,有的单独扛着组装所用的零部件――看着不大,我们中有人试了试,一只手根本拎不动。据说,小的零件也有40千克重,而这些全都要靠人力搬运。不算正常的架线工作,他们每天这样反复上山下山就得十几趟。
“工人们辛苦啊,所以我们在管理上从不呵斥他们,而是采取激励和鼓劲的方法。”马宏韬说,“我们还有一位现场指挥,在架线过河的时候,被缆绳绊倒,手摔骨折了。”他的神情有些黯然,不过又强打精神接着说,“对了,我还赔了不少牲口钱出去呢。”
原来,有些地势险峻的地方,施工人员每走一步都得格外小心。在那样的情况下,人力搬运是行不通的,只能租当地牧民的驴和骡子等牲口驮运物资上去,难免有牲口失足掉下山崖。
高难度,通天河艰难放线
跟通天河标段的施工难度比起来,之前提到的又都不算什么了。马宏韬说:“3月22日,我记得很清楚。当时,第一条导线才走了200多米,压线的滑车就被崩飞了,花了两个多小时才修好。结果才走了几十米,又发现牵引绳被岩石割破,一群人锚线、松线、断线、插接,又修了两个多小时。第一天放线结束时,放线走板才走了不到一千米。”
参加工作20多年的牵张场指挥有些不知所措,二十几位信号员也慌了,马宏韬鼓励大家:“唐僧取经历经八十一难,我们在通天河边放线,就好比是唐僧取经,克服了所有的困难,这导线也就放完了。大家都是送电行业的孙悟空,这点困难都能战胜。”第二天,尽管仍有些不顺,但大家信心增强了,终于“扛”过了通天河这一最艰难的施工点。
目前,6标段也已全线贯通,银色的铁塔像一条巨龙,盘踞在崇山峻岭之间。国家电网的施工人员,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保障了玉树地区居民的安全、有序用电,用汗水和付出,为藏区筑起了一条电力通道。
链接
玉树联网工程的现实意义
青海省玉树县城的房子是新的,公路也是新的,路口的红绿灯却没有几个能亮起来,路边不少店铺门口都有小型柴油发电机在工作。据悉,在110千伏配网工程全线贯通之前,本地供电全部依靠几座小型水电站,电源极其有限。为此,我们特地采访了当地居民,由于玉树昼夜温差非常大,能达到20多摄氏度,大多数居民家中都采用烧煤取暖,不仅存在安全隐患,取暖效果也很有限。此外,有些居民家中购买的电视,大多也都成为了摆设。
“330千伏玉树联网工程全线竣工后,将彻底解决藏区居民用电难的问题,保证家家通电,能用电取暖,能看上电视。”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基建部主任、玉树联网工程副指挥李海峰说。
三江源绿色施工要求高
作为三江发源地,玉树对于环保的要求不能不高,据玉树联网工程基地的工作人员介绍,光是基地对面的玉树变电站那块地的规划,就花了不少功夫。
“我们完全理解这种感情,为了给藏区提供清洁能源,国网青海电力主动与当地政府沟通,争取在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做到零污染。”李海峰说。
为了避免大型机械在行进过程中压坏草皮、草甸,施工人员在施工道路上预铺了钢板;打地基挖出来的沙土则合理填埋,保证不扬起;组塔完毕后,派专人清洁塔下环境……环保的理念体现在施工的各种细节中。
4月17日,我们从玉树县城出发,驱车20多千米来到通天河景区,在距江泽民同志提写的“三江源”石碑不远处,看到了已架线完毕的铁塔群。“怎么样,像不像凭空从土里长出来的?”说这话时,马宏韬毫不掩饰他的得意,“你甚至都看不出施工人员是从哪条路上去的,因为山势最陡的这几座塔,连驮运队的牲口都没法走,我们用的是青藏联网工程时的办法――索道。”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