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舞动规划龙头 引领企业发展
2013-05-14 14:55:58 来源:王彪 赵玉镶
A-
A+
电力18讯:核心提示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通过“大规划”体系建设,以“承接特高压、服务大中原”为战略重点,准确把握关键环节,创造性地开展规划计划工作,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成果。4月18日,记者走进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与发展策划部员工一起发现那些静水深流般的变化。
统筹规划业务
规划工作打破了专业的限制,能从全局出发,精准把握网情,谋划电网当前和今后的发展。
4月10日,河南许昌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员工宋耐超组织运维、营销等相关部门员工一起审查许昌东岸华城住宅小区配套供电工程接入方案。这一工程计划建设一座4进12出的开闭所。
该工程规划上体现了集约开展规划业务的优势。许昌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统筹利用新建住宅配套资金建设小区开闭所,结合许昌配电网发展规划和市政总体规划,一次敷设电缆排管13根,除开闭所所需4回外,还预留了9回电缆排管。此举不仅满足了小区用电的现实需要,还兼顾了城市配电网电缆网架建设的长远发展。
居民小区配电网是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划定的“四类配电网”之一。其他还包括城市、农村、客户接入等配电网。在统筹“四类配电网”发展中,发展策划部牵头至关重要,这使得规划工作打破了专业的限制,能从全局出发,精准把握网情,谋划配电网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同时,发展策划部牵头,也使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筹资金使用、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等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运维、基建、营销等相关部门协同攻关,保证了业务高效开展。
国网河南电力以“四类配电网”为统筹发展重点,紧紧抓住了河南配电网发展的主要矛盾。“全省城市新建住宅小区配套费、客户接入配电网及县公司自筹资金每年的投资合计大概有150亿元,相当于省公司35千伏及以下城农网年度投资的4~5倍。”发展策划部规划二处处长张永斌介绍说,“河南电网投资本来就少,要把有限的资金投放到位,就必须借助科学的统筹。”
规划业务的集约,与改革的进展同步。通过“大规划”体系建设,发展策划部进一步明晰职责分工,重构了配电网规划设计支撑体系,为规划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人力保障。
规划业务更集约,还反映在对35千伏客户及10千伏专线客户接入管理职能的调整上。发展策划部规划二处专责李小明讲了客户申请用电接入时遇到过的一个情况。2012年7月下旬大负荷时段,110千伏平东变电站整体负载率62.5%,供电能力仍有空间,这时有周边的客户申请用电,可是,营销人员却发现10千伏出线间隔已经用完,无法接入。
“这就是‘大马拉小车’现象。变电站供电能力够,可是间隔不够,让变电站有劲使不上,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董智进一步说,“大马拉小车”现象从结果上讲是一种资源浪费,从管理上讲说明在电网规划中存在“短板”。
张永斌说,河南电网经营形势严峻,发展能力偏弱,电网投资本来就不足,这个“短板”必须补起来。在“大规划”体系建设中,发展策划部及时消除了这一“短板”。经过分析,他们判定造成资源浪费的原因在于35千伏客户及10千伏专线客户接入系统由市公司发展策划、营销、运维等多个部门分散管理。
对此,国网河南电力及时调整了35千伏客户及10千伏专线客户接入管理职能,统一由发策部实施归口专业管理,营销部一口对客户管理,实现了资源配置合理、高效利用电网。
拓展规划外延
规划模式的创新,让规划不再仅限于电网发展,还覆盖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并将能源规划纳入其中。
“规划的目的在统筹,就是让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张永斌说,将三门峡220千伏大安头变电站、平顶山220千伏常礼变电站调整出投资计划就体现了这一点。
作为具体实施者,国网河南电力发展策划部规划一处副处长张林对调整的过程印象很深。2011年,面对经济下行的趋势,现有及新增高耗能客户发展的不确定性持续增加。为规避投资风险,张林加强市场研究,对大工业客户发展趋势进行预判。
当时电解铝市场不景气,吨铝成本与市场价格倒挂1300多元,三门峡电解铝企业纷纷关停或减产。据此,去年4月底,发展策划部判定天元铝业电解铝项目无法投产,即动态将三门峡220千伏大安头变电站调出年度投资计划;结合平顶山中平能化双20万吨烧碱项目推迟,16万千瓦负荷无法按时形成,也动态将平顶山220千伏常礼变调出年度投资计划。
同时,结合配电网薄弱情况,发展策划部将上述两个项目调整的资金8000余万元,用以解决郑州城区以及南阳、漯河、商丘等6个大郊区配电网供电紧张问题。
动态调整电网项目、优化投资结构,是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发展质量的具体实践,也是创新开展企业规划滚动修订的一个实例。
变革的铁犁,触动了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让创新的活力开始迸发。张林说,“大规划”体系建设后,他们深化了对规划业务的认识,根据现实需要,创新了规划模式。
“在电网发展诊断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拓展了诊断范围,创新开展企业规划滚动修订,重点对电网发展、公司经营、人力资源、科技信息4大核心内容开展诊断分析。”董智说,“我们提出争取电价政策提升发展能力、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发展质量等5大建议,对国网河南电力科学发展提供了指导。”
规划要立足长远发展,诊断分析要穿透表象。去年3~5月,张林和同事们很忙碌。他们从能源供需平衡角度,分析诊断河南电网发展面临的问题,并得出了电网发展的重要结论。
“‘十一五’期间河南煤炭和电力供需由净输出省转变为净输入省。预计今年净调入电量达150亿千瓦时,到2015年河南能源自供率将降至60%。”张林娓娓道来,对他们的分析数据如数家珍,“河南电力保障难度持续加大,迫切需要加快特高压建设,提高供电能力。”
张林提到的以上内容如今已经成为《河南省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12~2030年)》中的关键段落。去年,国网河南电力主动工作,深度参与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项目,协助省发改委、省能源局完成了《河南省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12~2030年)》。
规划模式的创新,体现在对规划外延的拓展,即规划不再仅限于电网发展,还覆盖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并将能源规划纳入其中。“大规划”体系磨合提升后的规划模式创新,为提升河南电网发展能力提供了机制保障。
【 采访手记 】
主动作为结硕果
本报记者 王彪
记者在采访中,深深被统筹“四类配电网”、创新规划模式、代管县公司投资“四维”评价体系等新颖的典型经验所吸引。这些好经验、好做法是由变革参与者们的心血凝结而成的。它们是广大员工主动作为取得的硕果。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不仅在物质层面,对组织体系、资源配置、业务流程实施了一场深刻的优化和重组,而且在精神层面,对企业员工的思想进行了一场全面的洗礼和提升。变革是发展的必然选择,变革让发展有力、人心更齐。
发展有力在于变革理顺了生产关系,让组织架构更完善、资源配置更流畅,提升了效率效益;人心更齐在于变革让人们看到了方向和希望,激发了创新活力,而这一部分对变革的深入推进作用尤其重要。
变则通,通则久。“通”至关重要。“通”的成效,最终要显现在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转变上。随着变革的深入,随着变革主体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我们一定能看到更多更好的典型经验。
【 创新亮点 】
●经研院有力支撑规划业务
通过整合规划人才队伍及南阳规划设计院设计力量,打造核心规划力量、权威评审力量和领军设计力量;开展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三标”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加强国网、省、市三级经研院所协同运作;发挥优势,实现规划、可研、设计、建设紧密结合等。
●三维决策平台促进电网运营集约高效
整合核心数据资源,全景再现实体电网;坚持需求引领,促进管理手段升级;注重成果转化,推动持续深化应用。
●“三协同”机制推进前期工作
强化与各级政府战略合作协同,强化与审批部门战略合作协同,强化上下游部门纵向对接协同。
●“两全”对接提升计划管控力
实施全面计划和全面预算管控,实现从规划、项目库到计划、预算的全面对接;全面计划延伸至代管县公司;建立代管县公司投资“四维”评价体系。
统筹规划业务
规划工作打破了专业的限制,能从全局出发,精准把握网情,谋划电网当前和今后的发展。
4月10日,河南许昌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员工宋耐超组织运维、营销等相关部门员工一起审查许昌东岸华城住宅小区配套供电工程接入方案。这一工程计划建设一座4进12出的开闭所。
该工程规划上体现了集约开展规划业务的优势。许昌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统筹利用新建住宅配套资金建设小区开闭所,结合许昌配电网发展规划和市政总体规划,一次敷设电缆排管13根,除开闭所所需4回外,还预留了9回电缆排管。此举不仅满足了小区用电的现实需要,还兼顾了城市配电网电缆网架建设的长远发展。
居民小区配电网是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划定的“四类配电网”之一。其他还包括城市、农村、客户接入等配电网。在统筹“四类配电网”发展中,发展策划部牵头至关重要,这使得规划工作打破了专业的限制,能从全局出发,精准把握网情,谋划配电网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同时,发展策划部牵头,也使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筹资金使用、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等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运维、基建、营销等相关部门协同攻关,保证了业务高效开展。
国网河南电力以“四类配电网”为统筹发展重点,紧紧抓住了河南配电网发展的主要矛盾。“全省城市新建住宅小区配套费、客户接入配电网及县公司自筹资金每年的投资合计大概有150亿元,相当于省公司35千伏及以下城农网年度投资的4~5倍。”发展策划部规划二处处长张永斌介绍说,“河南电网投资本来就少,要把有限的资金投放到位,就必须借助科学的统筹。”
规划业务的集约,与改革的进展同步。通过“大规划”体系建设,发展策划部进一步明晰职责分工,重构了配电网规划设计支撑体系,为规划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人力保障。
规划业务更集约,还反映在对35千伏客户及10千伏专线客户接入管理职能的调整上。发展策划部规划二处专责李小明讲了客户申请用电接入时遇到过的一个情况。2012年7月下旬大负荷时段,110千伏平东变电站整体负载率62.5%,供电能力仍有空间,这时有周边的客户申请用电,可是,营销人员却发现10千伏出线间隔已经用完,无法接入。
“这就是‘大马拉小车’现象。变电站供电能力够,可是间隔不够,让变电站有劲使不上,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董智进一步说,“大马拉小车”现象从结果上讲是一种资源浪费,从管理上讲说明在电网规划中存在“短板”。
张永斌说,河南电网经营形势严峻,发展能力偏弱,电网投资本来就不足,这个“短板”必须补起来。在“大规划”体系建设中,发展策划部及时消除了这一“短板”。经过分析,他们判定造成资源浪费的原因在于35千伏客户及10千伏专线客户接入系统由市公司发展策划、营销、运维等多个部门分散管理。
对此,国网河南电力及时调整了35千伏客户及10千伏专线客户接入管理职能,统一由发策部实施归口专业管理,营销部一口对客户管理,实现了资源配置合理、高效利用电网。
拓展规划外延
规划模式的创新,让规划不再仅限于电网发展,还覆盖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并将能源规划纳入其中。
“规划的目的在统筹,就是让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张永斌说,将三门峡220千伏大安头变电站、平顶山220千伏常礼变电站调整出投资计划就体现了这一点。
作为具体实施者,国网河南电力发展策划部规划一处副处长张林对调整的过程印象很深。2011年,面对经济下行的趋势,现有及新增高耗能客户发展的不确定性持续增加。为规避投资风险,张林加强市场研究,对大工业客户发展趋势进行预判。
当时电解铝市场不景气,吨铝成本与市场价格倒挂1300多元,三门峡电解铝企业纷纷关停或减产。据此,去年4月底,发展策划部判定天元铝业电解铝项目无法投产,即动态将三门峡220千伏大安头变电站调出年度投资计划;结合平顶山中平能化双20万吨烧碱项目推迟,16万千瓦负荷无法按时形成,也动态将平顶山220千伏常礼变调出年度投资计划。
同时,结合配电网薄弱情况,发展策划部将上述两个项目调整的资金8000余万元,用以解决郑州城区以及南阳、漯河、商丘等6个大郊区配电网供电紧张问题。
动态调整电网项目、优化投资结构,是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发展质量的具体实践,也是创新开展企业规划滚动修订的一个实例。
变革的铁犁,触动了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让创新的活力开始迸发。张林说,“大规划”体系建设后,他们深化了对规划业务的认识,根据现实需要,创新了规划模式。
“在电网发展诊断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拓展了诊断范围,创新开展企业规划滚动修订,重点对电网发展、公司经营、人力资源、科技信息4大核心内容开展诊断分析。”董智说,“我们提出争取电价政策提升发展能力、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发展质量等5大建议,对国网河南电力科学发展提供了指导。”
规划要立足长远发展,诊断分析要穿透表象。去年3~5月,张林和同事们很忙碌。他们从能源供需平衡角度,分析诊断河南电网发展面临的问题,并得出了电网发展的重要结论。
“‘十一五’期间河南煤炭和电力供需由净输出省转变为净输入省。预计今年净调入电量达150亿千瓦时,到2015年河南能源自供率将降至60%。”张林娓娓道来,对他们的分析数据如数家珍,“河南电力保障难度持续加大,迫切需要加快特高压建设,提高供电能力。”
张林提到的以上内容如今已经成为《河南省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12~2030年)》中的关键段落。去年,国网河南电力主动工作,深度参与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项目,协助省发改委、省能源局完成了《河南省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12~2030年)》。
规划模式的创新,体现在对规划外延的拓展,即规划不再仅限于电网发展,还覆盖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并将能源规划纳入其中。“大规划”体系磨合提升后的规划模式创新,为提升河南电网发展能力提供了机制保障。
【 采访手记 】
主动作为结硕果
本报记者 王彪
记者在采访中,深深被统筹“四类配电网”、创新规划模式、代管县公司投资“四维”评价体系等新颖的典型经验所吸引。这些好经验、好做法是由变革参与者们的心血凝结而成的。它们是广大员工主动作为取得的硕果。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不仅在物质层面,对组织体系、资源配置、业务流程实施了一场深刻的优化和重组,而且在精神层面,对企业员工的思想进行了一场全面的洗礼和提升。变革是发展的必然选择,变革让发展有力、人心更齐。
发展有力在于变革理顺了生产关系,让组织架构更完善、资源配置更流畅,提升了效率效益;人心更齐在于变革让人们看到了方向和希望,激发了创新活力,而这一部分对变革的深入推进作用尤其重要。
变则通,通则久。“通”至关重要。“通”的成效,最终要显现在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转变上。随着变革的深入,随着变革主体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我们一定能看到更多更好的典型经验。
【 创新亮点 】
●经研院有力支撑规划业务
通过整合规划人才队伍及南阳规划设计院设计力量,打造核心规划力量、权威评审力量和领军设计力量;开展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三标”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加强国网、省、市三级经研院所协同运作;发挥优势,实现规划、可研、设计、建设紧密结合等。
●三维决策平台促进电网运营集约高效
整合核心数据资源,全景再现实体电网;坚持需求引领,促进管理手段升级;注重成果转化,推动持续深化应用。
●“三协同”机制推进前期工作
强化与各级政府战略合作协同,强化与审批部门战略合作协同,强化上下游部门纵向对接协同。
●“两全”对接提升计划管控力
实施全面计划和全面预算管控,实现从规划、项目库到计划、预算的全面对接;全面计划延伸至代管县公司;建立代管县公司投资“四维”评价体系。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