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咸宁:让城市的“电力血管”更通畅
2013-05-14 15:21:18 来源:邓东峰
A-
A+
电力18讯:近年来,随着湖北咸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区配网用电负荷压力逐渐增大。为满足全社会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从2012年起,咸宁供电公司将城区配网改造规划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并切实完成改造任务,用实际行动实践着“你用电,我用心”的服务理念。
5月7日15时20分,湖北咸宁市咸安区文笔路上,绵密的雨幕笼罩着一群忙碌的施工人员,汗水混着雨水从一张张黝黑的脸庞上留下,却丝毫没能减缓他们施工的进度。
这里是咸安文笔山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施工现场。完成文笔变智能化改造后,可以为迎峰度夏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居民生活用电也将得到更有力的保障。为快速、高效完成施工,20多名施工人员每日十几个小时坚守在一线。同时,咸宁供电公司周密部署,协调附近变电站做好供电保障,基本保证了居民用电不受施工影响。这是咸宁供电公司加强城市配网改造的一个写照。
零点施工 为了城区路畅民安
2012年岁末的一天,当时针指向零时的一刹那,在几乎没有了行人和车辆的咸安南山十字路口,红绿灯停止了闪烁,附近街道的路灯也黯淡下来。这时,咸宁供电公司员工的工作却开始了。
咸安南门老城区一直只有一条供电线路,负荷率达到120%。为了减轻线路负荷,提高供电可靠性,咸宁供电公司投入47万元,改造800米长的永安三回延伸线,变单回供电为双回供电,给老城区居民用电装上“双保险”。
繁忙的南山十字路口,是这条新线路的必经之地。为了不让施工影响交通秩序,咸宁供电公司精心制定施工方案,一方面,主动与交警部门协商,选择人流、车流相对较少的凌晨施工;另一方面,及时摆放标识牌、指示灯等器具,安排人员在红绿灯的四个路口把守,引导过往行人和车辆。
围栏、登杆、挂接地线、架设导线……30名施工人员经过5个多小时的紧张工作,在黎明前接火成功。当天边渐渐露出鱼肚白时,南山十字路口的路灯、红绿灯再度焕发光彩。
据了解,零点施工已经成为咸宁城区配网改造工程的常规动作。在咸宁供电公司的精心部署下,没有因施工发生一起交通堵塞事件。
一天换杆 抢抓工程建设进度
城区配网改造中,换电杆是又一道难题。
通常情况下,提前一天按标准挖好坑,树立好新电杆,第二天把导线移到新电杆上,再清除旧电杆。也就是说,如果要不影响居民夜晚用电,换电杆至少要花两天时间。
工程技术人员在改造塘都、塘楚线时,更换一根电杆却只需要一天。
这两条线路穿过小学和中学聚集的希望桥等老城区。为保证中小学生的安全、通畅出行,工程指挥部把施工时间定在了周六。
由于这一带门面多、行道树多、地下管网多,门面店主不让电杆立在正门口,行道树不能随意清理,地下管网容易破坏,许多电杆只能原杆处更换。拔杆、挖坑、立杆只能在一天之内完成,否则就会影响到居民夜间用电。
1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分成4个施工队,早晨5点集合,6点同时开工。每根电杆不间断施工,人员轮番上阵。从停电验电到制定方案,从拔杆立杆到换线接火,他们一直干到晚上七八点。
3.6千米长的10千伏塘都线,共有78根电杆,其中进行原杆更换的有30根。在白天停电施工、晚上恢复供电的情况下,仅用了三天时间,便全部改造完毕,单回、双回改成四回线,直径190毫米的电杆换成230毫米、350毫米的电杆。
“为了这三天施工,我们谋划了两个月。”5月6日,肖志咸说,协调、备料、方案审批等工作都要精心准备。
二改方案 提升配网建设质量
城区配网改造过程中,有个二改施工方案的故事被广为传颂。
2012年11月,永安东路的栗山线进行改造,工程技术人员为了适应特殊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先后三次改变传统的施工办法。
一般而言,10千伏配电线路电杆间距为45~50米。可是,栗山线横跨官埠大道时,下面有国道、河流,不能立杆。三个路口平均档距110米,且四回同杆,杆身荷载高,导线张力大。
工程设计人员认真勘察和计算后,重新确定杆型,把原设计的水泥杆改为钢管塔,把铝芯导线改为钢芯铝绞导线,其他金具、配件也从国家认可的专门生产厂家订购。
新材料进场后,施工人员发现施工基础都是泥沙,钻探不到9米深,地下水便不停地倒灌。按正常条件施工显然不行,施工队邀请省、市专家现场“会诊”,重新设计施工方案,将桩式基础改为阶梯式重力型基础,增加开挖面积,增加混凝土量,把钢管塔牢牢地浇铸在地里。这条3.2千米长的10千伏线路,共花费231.8万元,投入工时520个,其中这3座钢管塔便花了12.9万元,工时达到270个。
从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咸宁供电公司工程技术人员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确保了工程质量。据统计,城区配网改造中,共运用省内一流技术6项、全国一流技术4项。
全域升级 推动咸宁跨越崛起
从新城区到老城区,从工业园区到居民小区,从机关单位到医院学校,在109平方千米的城区版图中,到处都有咸宁供电公司技术人员忙碌的身影。
泉塘七组是个城中村。村改居多年了,可500户居民一直共用一个配电台区,电灯不怎么亮,家用电器也派不上用场。2012年年底,咸宁供电公司投入30万元新建两个配电台区,供电半径从700米缩小到200多米,电灯亮堂了,电器用上了。
大楚城和都市华庭是咸宁市两个新建住宅小区,由于负荷压力大,一直没有办接入手续,沿用基建时的临时线路,经常发生卡口、跳闸等现象。2012年11月,这片区域配网改造完成,两个小区全部接入了10千伏电源,1000多名居民告别了用电难。
咸宁经济开发区是一座工业新城。近几年,由于园区拓展快,入园企业不断增多,部分配电线路的电压质量难以满足企业用电需求,三环方向机、惠生药业等项目一直借用邻近厂家的电源,生产用电不稳定、不安全。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开发区成为城区配网改造的重点区域。咸宁供电公司共投入3163万元,新增10千伏线路13条、配电台区16个,区内170多家规模企业全部拥有了单独电源,其中双电源客户达到52家。
“经过2012年至今的配网建设,咸宁城区供电已初步达到中等发达城市的配网建设水平。今后,我们将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提升,为咸宁城市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电能。”5月6日,谈起城区配网改造,咸宁供电公司负责人彭天海说。
5月7日15时20分,湖北咸宁市咸安区文笔路上,绵密的雨幕笼罩着一群忙碌的施工人员,汗水混着雨水从一张张黝黑的脸庞上留下,却丝毫没能减缓他们施工的进度。
这里是咸安文笔山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施工现场。完成文笔变智能化改造后,可以为迎峰度夏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居民生活用电也将得到更有力的保障。为快速、高效完成施工,20多名施工人员每日十几个小时坚守在一线。同时,咸宁供电公司周密部署,协调附近变电站做好供电保障,基本保证了居民用电不受施工影响。这是咸宁供电公司加强城市配网改造的一个写照。
零点施工 为了城区路畅民安
2012年岁末的一天,当时针指向零时的一刹那,在几乎没有了行人和车辆的咸安南山十字路口,红绿灯停止了闪烁,附近街道的路灯也黯淡下来。这时,咸宁供电公司员工的工作却开始了。
咸安南门老城区一直只有一条供电线路,负荷率达到120%。为了减轻线路负荷,提高供电可靠性,咸宁供电公司投入47万元,改造800米长的永安三回延伸线,变单回供电为双回供电,给老城区居民用电装上“双保险”。
繁忙的南山十字路口,是这条新线路的必经之地。为了不让施工影响交通秩序,咸宁供电公司精心制定施工方案,一方面,主动与交警部门协商,选择人流、车流相对较少的凌晨施工;另一方面,及时摆放标识牌、指示灯等器具,安排人员在红绿灯的四个路口把守,引导过往行人和车辆。
围栏、登杆、挂接地线、架设导线……30名施工人员经过5个多小时的紧张工作,在黎明前接火成功。当天边渐渐露出鱼肚白时,南山十字路口的路灯、红绿灯再度焕发光彩。
据了解,零点施工已经成为咸宁城区配网改造工程的常规动作。在咸宁供电公司的精心部署下,没有因施工发生一起交通堵塞事件。
一天换杆 抢抓工程建设进度
城区配网改造中,换电杆是又一道难题。
通常情况下,提前一天按标准挖好坑,树立好新电杆,第二天把导线移到新电杆上,再清除旧电杆。也就是说,如果要不影响居民夜晚用电,换电杆至少要花两天时间。
工程技术人员在改造塘都、塘楚线时,更换一根电杆却只需要一天。
这两条线路穿过小学和中学聚集的希望桥等老城区。为保证中小学生的安全、通畅出行,工程指挥部把施工时间定在了周六。
由于这一带门面多、行道树多、地下管网多,门面店主不让电杆立在正门口,行道树不能随意清理,地下管网容易破坏,许多电杆只能原杆处更换。拔杆、挖坑、立杆只能在一天之内完成,否则就会影响到居民夜间用电。
1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分成4个施工队,早晨5点集合,6点同时开工。每根电杆不间断施工,人员轮番上阵。从停电验电到制定方案,从拔杆立杆到换线接火,他们一直干到晚上七八点。
3.6千米长的10千伏塘都线,共有78根电杆,其中进行原杆更换的有30根。在白天停电施工、晚上恢复供电的情况下,仅用了三天时间,便全部改造完毕,单回、双回改成四回线,直径190毫米的电杆换成230毫米、350毫米的电杆。
“为了这三天施工,我们谋划了两个月。”5月6日,肖志咸说,协调、备料、方案审批等工作都要精心准备。
二改方案 提升配网建设质量
城区配网改造过程中,有个二改施工方案的故事被广为传颂。
2012年11月,永安东路的栗山线进行改造,工程技术人员为了适应特殊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先后三次改变传统的施工办法。
一般而言,10千伏配电线路电杆间距为45~50米。可是,栗山线横跨官埠大道时,下面有国道、河流,不能立杆。三个路口平均档距110米,且四回同杆,杆身荷载高,导线张力大。
工程设计人员认真勘察和计算后,重新确定杆型,把原设计的水泥杆改为钢管塔,把铝芯导线改为钢芯铝绞导线,其他金具、配件也从国家认可的专门生产厂家订购。
新材料进场后,施工人员发现施工基础都是泥沙,钻探不到9米深,地下水便不停地倒灌。按正常条件施工显然不行,施工队邀请省、市专家现场“会诊”,重新设计施工方案,将桩式基础改为阶梯式重力型基础,增加开挖面积,增加混凝土量,把钢管塔牢牢地浇铸在地里。这条3.2千米长的10千伏线路,共花费231.8万元,投入工时520个,其中这3座钢管塔便花了12.9万元,工时达到270个。
从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咸宁供电公司工程技术人员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确保了工程质量。据统计,城区配网改造中,共运用省内一流技术6项、全国一流技术4项。
全域升级 推动咸宁跨越崛起
从新城区到老城区,从工业园区到居民小区,从机关单位到医院学校,在109平方千米的城区版图中,到处都有咸宁供电公司技术人员忙碌的身影。
泉塘七组是个城中村。村改居多年了,可500户居民一直共用一个配电台区,电灯不怎么亮,家用电器也派不上用场。2012年年底,咸宁供电公司投入30万元新建两个配电台区,供电半径从700米缩小到200多米,电灯亮堂了,电器用上了。
大楚城和都市华庭是咸宁市两个新建住宅小区,由于负荷压力大,一直没有办接入手续,沿用基建时的临时线路,经常发生卡口、跳闸等现象。2012年11月,这片区域配网改造完成,两个小区全部接入了10千伏电源,1000多名居民告别了用电难。
咸宁经济开发区是一座工业新城。近几年,由于园区拓展快,入园企业不断增多,部分配电线路的电压质量难以满足企业用电需求,三环方向机、惠生药业等项目一直借用邻近厂家的电源,生产用电不稳定、不安全。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开发区成为城区配网改造的重点区域。咸宁供电公司共投入3163万元,新增10千伏线路13条、配电台区16个,区内170多家规模企业全部拥有了单独电源,其中双电源客户达到52家。
“经过2012年至今的配网建设,咸宁城区供电已初步达到中等发达城市的配网建设水平。今后,我们将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提升,为咸宁城市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电能。”5月6日,谈起城区配网改造,咸宁供电公司负责人彭天海说。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