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网站首页
  • 最新
  • 新闻 要闻 国内 电企 国外 电网 发电 深度 财经 评论
  • 管理 安全生产 经营管理 党建政工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企业风采 管理创新 实践案例
  • 政策 公告通知 政策监管 电力法规 资料报告 访谈观点
  • 商务 商务 招标采购 项目 产品 企业 会展
  • 行业 电网 发电 可再生能源 风电 光伏 光热 氢能 储能 售电 核电 农电 规划设计建设 综合能源服务
  • 频道 能源互联网 电力科技 电动汽车 数字电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 增量配电 电力市场 特高压 电力数字化 电力自动化 电力通信 泛在电力物联网 节能环保 电力教育培训 电力技术论文 电力人物 电力文苑
  • 招聘
  • 热点 2020电企年中工作会 2020电力安全生产月 “十四五”电力规划 2020两会说电力 电力新基建 电企2020年工作会议 2019中央巡视电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国务院要求降电价 电力央企审计整改
  • 热词
  • Tags
首页 > 新闻 > 深度 > 正文

中电联王志轩: 储能产业发展是能源电力转型关键一环

  2019-06-13 11:45:54    来源: 
A- A+
电力18讯:

随着全球新能源及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储能的价值日益凸显,为城市能源变革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在储能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的繁荣局面背后,影响行业长足发展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也逐渐浮出水面。近日,记者就用户侧储能在城市中扮演的角色、可能遇到的挑战等话题专访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中电联电动汽车及储能分会会长王志轩。

 

(文丨本报实习记者  齐琛冏)

 
 

能源电力转型增加储能需求

      

 

记者:您在《中国能源电力转型的十大趋势》一文中判断:随着新电气化时代的到来,电能需求还有较大空间,电力在较长时期还要较快速发展。在满足城市电能需求方面,储能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王志轩:城市是能源消费升级的引领者和能源变革的主战场,而储能发展是实现升级和变革的动力及标志。发展储能技术及产业,有利于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优质化的开发、应用,是促进多能互补、缓解用能峰谷差、强化电力系统安全的核心要素之一;是解决新能源并网、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瓶颈问题的关键性措施;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化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潜力巨大。

      

用户侧储能是能源、电力系统储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优化能源电力系统安全、经济、稳定运行方面,而且对于工商业用能成本的降低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储能单元成本的快速下降,用户侧分布式储能调节的经济性已在很多情形下得到体现,如峰谷套利、需量电费管理、动态增容、需求响应等,且优势不断显现。

记者:据您长期以来的研究观察,和储能相关的能源电力转型趋势有哪些?     

 

 王志轩:一是推动能源电力转型的主要力量和目标是低碳化要求,也可以说由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在倒逼能源转型。最近,我梳理出十多个我国与能源电力行业有关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政策法规,涉及到碳排放总量、强度、可再生能源占比等目标和要求。

      

二是能源转型以电力为核心。能源的电力化不论从生产环节还是从消费环节都是这样的趋势,尤其是直接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及核能只有通过电力转化才能得到大规模发展和应用。我预测,到2035年中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会提高至40%左右,2050年将超过50%,成为能源消费的绝对主体。

      

三是电力系统运行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能源侧、电力供应侧、电力需求侧三方面的融合度不断加大,形成的新能源发电、分布式电力系统、储能、综合能源服务的部分不断扩大,电力需求侧管理将由需求侧响应过渡到供需耦合阶段。

记者:在能源电力转型的趋势下,储能使电网、电源、用户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王志轩:储能储电决定能源及电力系统转型的进程和形态。储能将快速、大规模在电网侧、发电侧、用户侧全面发展,对于保障电力系统稳定,促进能源低碳转型,促进全社会低碳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在传统的电力系统中,电网、电源、用户的角色是明确的,电网与电源、电网与用户之间关系密切,用户与电源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从用户角度看,电源电网是一家。在这种情况下,储能是电网侧的事,且考虑到电网的安全运行等技术、体制、机制原因,用户也是不可能储能储电的。但是,在能源电力转型条件下,电网、电源、用户之间高度紧密联系甚至融合。这三者之间关系的变化,使得储能在电力系统中成为了“充分且必要”的条件。

     

 

安全性与经济性制约储能发展

 

 

记者:在用户侧未来大规模发展的过程中可能面临哪些挑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挑战?     

 

王志轩: 储能到现在仍然是一个政策支撑的产业,受政策的变化影响较大。2017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2018年被认为是储能“元年”。国家在储能行业的不断实践中会继续出台政策,并且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储能需求的增加推动了行业的发展,现在有很多示范项目,所以储能大部分都是在试的过程,大量示范项目之后,可能还要出台一些新的政策。

      

还有一个挑战就是安全性与经济性的矛盾。我们绝对不希望储能出现安全事故,然而一些化学电池的安全性问题是制约储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业内专家认为锂电池的安全性在技术上是可以解决的,技术发展的空间仍然存在,我对此也充满信心。但问题在于因为技术和经济之间互相联系,技术高要求容易导致在经济性上失去竞争力。

 

 

应建立全局意识 不能坐等政策出台

      

 

记者:针对大规模发展用户侧储能面临的挑战,您有哪些建议?

 

 王志轩:我认为,第一,不管是电厂的灵活性改造,还是分布式能源加储能,都要有全局一盘棋的意识。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有两点:一是储能再重要,也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可再生能源发电、分布式电源的快速发展,以及电网侧储能、用户侧储能的发展,将电源、电网、用户三个领域互相融合度加大,可以分成四个储能发挥作用的逻辑区域。但各领域采用的储能技术和方式有所区别;二是储能在电力系统中是共同服务于一个需求空间,相互之间具有替代性,如用户侧和发电侧储能具有替代性,这一点决定了每个区域的储能发展必须从系统性及全局性看问题,不能低着脑袋只顾自己。

      

第二,创新是关键。不仅是指技术创新,或者说是化学电池储能的技术创新,且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不同区域、不同城市、不同的电网区域、不同的电源模式下对用户侧的储能要求是不同的,且各种储能技术都在发展,经济性都在提高,竞争是必然的。因此用户侧的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一定是不同主体共同合作的结果,尤其离不开电网的支持和参与。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传统的电力体制改革不论有多种模式,大部分都是在对传统的电力系统认识基础上形成的,面对以低碳、新能源发展为特征的能源电力转型,电力体制改革的创新应当有新的突破,尤其是对电网作用和功能的认识上。

      

第三,虽然要促进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扶持政策还需持续出台,但进入这个领域的主体也要提前考虑到补贴政策逐步退出以后的经济性,考虑迎接不断完善的电力市场的检验。储能受政策的变化影响较大,在发展战略上应近远结合,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对行业而言,不能坐等政策出台,而是要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推进政策出台,并不断探索良性发展道路。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e@ep18.cn 请赐稿件
tags标签: 储能
评论
用户名: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7.5亿美金 全球首个最大储能贷款项目正式落地中国
  • 事故频发拷问储能电站安全性
  • 飞轮储能为电网侧应用注入新动力
  • 用户侧储能融资租赁多题待解
  • 事故频发拷问储能电站安全性
  • 江西电建储能系统精彩亮相国际光伏展
  • 黄河公司乌兰风电厂储能项目土建工程设计安全交底完成
  • 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电力工程光热及储能标准化工作组
  • 电网、储能与火电:相爱相杀的三方 怎样才能共赢?
  • “储能关键技术及应用发展趋势研究”课题通过评审 中
编辑推荐
配合政府、混改、主辅分离,从国

2020-02-22

可再生能源消纳关键:进一步明确

2019-09-14

省级调峰辅助服务市场运营规则

2019-09-14

陈宗法:煤电解局:如何度过第二个

2019-09-13

2025年煤电装机—政策的能动空

2019-09-13

热点排行
  • · 电力现货市场为什么要搭配中长期电能量交易?
  • · 深度剖析:转供电何去何从?
  • · eo辣评 | 山西燃气集团初步落地,国新能源从“大哥”变“小弟”,前景堪忧
  • · 关于电力发展“十四五”规划的若干建议
  • ·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三点原因致中国能源转型更为困难
  • · 从中核薪酬改革说起 央企员工的工资可以比领导高吗?
  • · 国际油价下跌对煤化工影响几何
  • · 关注|山东省自备电厂价格政策解读
  • · 关于再次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10%的思考
  • · 赵文广:电力期货市场与期货合约特点
推荐阅读
  • · 藏在输配电价里的“隔墙供电”逻辑
  • · 配合政府、混改、主辅分离,从国网改革文件看换帅后的新思路
  • · 2025年煤电装机—政策的能动空间在哪里?
  • · 谜一样的用电量增速?我国过去十年用电量低速增长的启示
  • · 可再生能源消纳的核心是各省的可再生能源电量在电力消费中的占比
  • · “清洁煤电”热下的冷思考:超低排放的代价
  • · 关于再次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10%的思考
  • · 触动谁的利益?涉及哪些市场主体?分析新版配额制对各市场主体的影响!
  • · 民营售电现阶段盈利模式分析、增值服务路线、业务定位
  • · 解读《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

手机版 - 关于我们 - 投稿信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2018 电力18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3787号-1    北京网维八方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