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网站首页
  • 最新
  • 新闻 要闻 国内 电企 国外 电网 发电 深度 财经 评论
  • 管理 安全生产 经营管理 党建政工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企业风采 管理创新 实践案例
  • 政策 公告通知 政策监管 电力法规 资料报告 访谈观点
  • 商务 商务 招标采购 项目 产品 企业 会展
  • 行业 电网 发电 可再生能源 风电 光伏 光热 氢能 储能 售电 核电 农电 规划设计建设 综合能源服务
  • 频道 能源互联网 电力科技 电动汽车 数字电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 增量配电 电力市场 特高压 电力数字化 电力自动化 电力通信 泛在电力物联网 节能环保 电力教育培训 电力技术论文 电力人物 电力文苑
  • 招聘
  • 热点 2020电企年中工作会 2020电力安全生产月 “十四五”电力规划 2020两会说电力 电力新基建 电企2020年工作会议 2019中央巡视电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国务院要求降电价 电力央企审计整改
  • 热词
  • Tags
首页 > 新闻 > 深度 > 正文

陈清泉:新能源汽车的环保性不容置疑,且意义远不至于此

  2018-07-07 00:09:14    来源: 别凡 中国能源报 
A- A+
电力18讯:

近年来,电动汽车行业发展迅猛,企业表现积极、政府利好政策频出。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一种形式,电动汽车对能源领域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会否导致燃煤发电增加而加剧污染?与氢燃料汽车应是何种关系?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被誉为“亚洲电动车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陈清泉。

文 | 别凡

 中国能源报记者  

      

 

 缓解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矛盾 

      

中国能源报:电动汽车在能源转型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陈清泉:电动汽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同时也是一种能源载体、信息载体。我国能源将向低碳化、智能化、电气化转型。电动汽车在这个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乃至不可替代的作用。

      

电动汽车可以有效缓解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之间的矛盾。因为电动汽车使用的能源是电力,属于二次能源。而产生电力的一次能源则是多样化的,太阳能、风能、核能、水能以及煤炭等传统能源都可以生产电力。      

中国能源报:您认为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之间的矛盾症结是什么?

 

陈清泉: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之间的矛盾首先源于二者物理特性不同。传统能源的惯量很大,如发电厂、锅炉,大部分使用煤或油;而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有所不同,其间歇性很强、惯量也很小。

      

例如,为接纳新能源,燃煤电厂的调节力度不得不放宽。新能源发电多的时候,传统能源就得少发电,但目前燃煤电厂调节的力度是不能无限放宽的,这就导致了弃风弃光。因为电力保持供求平衡非常重要。否则,电网就会受到冲击甚至崩溃。

中国能源报:电动汽车如何缓解这一矛盾?

 

陈清泉:如今,我们可以通过智慧能源系统、能源计算机系统,把能源领域的物质流、信息流厘清,电动汽车在这一过程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我们可以选择不弃风弃光,而是将多余的电用来电解水,转化为氢气和氧气,如此一来,能源就转变为物质。氢气可以存储起来,将其异化,需要时再把氢气和氧气结合,再次产生电。

      

电动汽车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其使用的电池可对电网反冲,使能量来回运行,这与此前汽车广泛使用的柴油、汽油明显不同。

      

好的能源系统应该是可靠的、低碳的、高效的。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定是多种能源的结构优化配置,单一的能源形式肯定做不到。而要实现多种能源的优化配置,就必须充分利用能源计算机、智慧能源系统,作为能源与信息的双重载体,电动汽车无疑将发挥重大作用。

 

 

  新能源汽车环保性不容置疑  

      


中国能源报:目前社会上有观点认为,电动汽车使用的电力主要来自燃煤发电,所以对环保并无太多改善。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陈清泉:的确,目前我国主要电力来自于燃煤发电,2017年燃煤发电仍占全部电力的71.8%。但不能就此认为电动汽车对于环保、尤其是二氧化碳减排没有实质作用。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

      

对此,我认为应有多维度认识。一方面,电动汽车在使用时是零排放,即便是使用燃煤发电所产生的电力,因为燃煤电厂一般距离城市较远,所以,使用电动汽车对于人口聚集的城市来说,是环保的。  

      

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加大对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控制,加快燃煤电厂改造。目前,我国燃煤电厂已经可以实现超低排放甚至近零排放。

  

最后,我们将促进电动汽车主要利用晚上充电,且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充电。根据相关规划,到2050年,我国化石能源发电和非化石能源发电将各占一半。所以,这将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的环保性。

中国能源报:电动汽车和氢燃料汽车应是何种关系?

 

陈清泉:我认为,新能源汽车应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动力电池驱动,另一类则是燃料电池驱动。这两大类电动汽车不是矛盾的,而应是互补的。如果是在短途旅行及城市内运行,动力电池驱动的电动汽车更合适;而在高速公路、重卡车方面,则更加适合使用燃料电池汽车。

中国能源报:您如何看待社会上对氢燃料汽车的质疑?

 

陈清泉:目前,有些观点认为氢气很贵、不安全,不易得,而且现在动力电池越来越便宜,研发使用氢气燃料电池得不偿失等。但在我看来,每一种能源都有其优势,都有其它能源做不到的。所以,还是要多种能源优化配置,这个问题一定要站在国家利益高度,做好顶层设计。

中国能源报:氢作为能源还有哪些意义?

 

陈清泉:氢气可实现能源变物质流,当其与二氧化碳结合,能帮助二氧化碳实现平衡。

  

我认为,要实现低碳化,解决二氧化碳问题,不应只是简单地将其捕捉,储存在地下。因为二氧化碳的寿命很长,可达几万年,目前尚不明确将二氧化碳存储在地下究竟会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在能源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二氧化碳,但同样也会产生氢气。氢气有时是废料,有时却也可成为“宝贝”。将二氧化碳与氢气结合,可“变废为宝”,产生燃料。



  能源变革需跨界融合  

      


中国能源报:如何有效发挥电动汽车对能源变革作用?

 

陈清泉:首先,必须要实现跨界融合。在能源领域,各能源分支及能源主管部门,一定要有多能源优化配置机制。

      

但目前的状况却是各自为政。不同能源形式、能源部门,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品、市场,都有隔阂。这些隔阂一方面是来自不同专家、不同官员、不同企业家及不同金融机构的认识。所以,我建议要多开跨界融合的研讨会,不同领域的人士互相交流、互相辩论。

     

隔阂的另一原因则是利益链问题,现实中,不同能源形式牵涉到不同利益链。如何化解这一问题?我认为应多发挥政策的作用。我国虽有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但不同能源领域都很强势;在基层,地方官员的势力也很大。可以说是各种不同势力互相交错。

      

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在能源领域一定要做好顶层设计、实现多元思维。因为我国能源问题不是只依靠某一能源形式就可以全部解决,一定要多能互补,多种能源结构优化配置。   

中国能源报:在技术角度还有哪些需要突破?

 

陈清泉:目前,我们正在找出能源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开发能源计算机,打造智慧能源系统。因为,要充分发挥电动汽车对能源的作用,还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在基础设施方面,要做到大部分使用者、大部分电动汽车是在晚上充电;二是推动电动汽车所使用的电力大部分来自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智慧能源系统将推动这些目标加速实现。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e@ep18.cn 请赐稿件
评论
用户名: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配合政府、混改、主辅分离,从国

2020-02-22

可再生能源消纳关键:进一步明确

2019-09-14

省级调峰辅助服务市场运营规则

2019-09-14

陈宗法:煤电解局:如何度过第二个

2019-09-13

2025年煤电装机—政策的能动空

2019-09-13

热点排行
  • · 电力现货市场为什么要搭配中长期电能量交易?
  • · 深度剖析:转供电何去何从?
  • · eo辣评 | 山西燃气集团初步落地,国新能源从“大哥”变“小弟”,前景堪忧
  • · 关于电力发展“十四五”规划的若干建议
  • · 从中核薪酬改革说起 央企员工的工资可以比领导高吗?
  • · 国际油价下跌对煤化工影响几何
  • ·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三点原因致中国能源转型更为困难
  • · 关注|山东省自备电厂价格政策解读
  • · 关于再次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10%的思考
  • · 赵文广:电力期货市场与期货合约特点
推荐阅读
  • · 藏在输配电价里的“隔墙供电”逻辑
  • · 配合政府、混改、主辅分离,从国网改革文件看换帅后的新思路
  • · 2025年煤电装机—政策的能动空间在哪里?
  • · 谜一样的用电量增速?我国过去十年用电量低速增长的启示
  • · 可再生能源消纳的核心是各省的可再生能源电量在电力消费中的占比
  • · “清洁煤电”热下的冷思考:超低排放的代价
  • · 关于再次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10%的思考
  • · 触动谁的利益?涉及哪些市场主体?分析新版配额制对各市场主体的影响!
  • · 民营售电现阶段盈利模式分析、增值服务路线、业务定位
  • · 解读《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

手机版 - 关于我们 - 投稿信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2018 电力18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3787号-1    北京网维八方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