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储能既少又贵,电动汽车怎么解决这两大症结?
面对随机波动的风、光等能源,如何平抑峰谷差成为关键,在这个问题上,储能一直被寄予厚望。
但当下,由于成本等问题,储能产业始终没有出现爆发。但一组数据值得关注:截至2017年年底,固定电化学储能规模仅为389.8MW,但车载动力电池蓄电能力已经接近90GWh。
2月7日,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与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联合发布《电动汽车储能技术潜力及经济性研究》报告,进一步就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和建议。
目前,电动汽车参与储能的方式主要包括有序充电、车电互联(V2G)、电池更换、退役电池储能等方式,作为分布式储能,可为电力系统提供可观的灵活性和调节能力。
专家认为,到2030年,全国各类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超过1亿辆。从储能潜力来看,按更换电池方式计算将达到1.46TWh,按V2G模式计算可达5TWh。如此规模,可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中,发挥小时级电力平衡作用。
既然潜力不是问题,那么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提升电动汽车储能的经济性和应用性。为此,专家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降低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市场门槛。
建议放开住宅及办公地点充电市场,允许公共充电服务公司通过集中建设、集中运行的方式为私家电动汽车用户提供充电服务,从而为未来电动汽车充电行为集中引导奠定基础。
第二,创新电动汽车充电价格机制。
从用户层面,充电场景可分为私人、集团和服务商三类。
对私人用户,应鼓励对私人充电桩执行峰谷分时电价,逐步放开公共充电桩目录电价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基于当地负荷及新能源发电特性,引入灵活的分时充电价格机制。
对集团用户,包括V2G及具退役电池储能等方式,建议参考用户侧峰谷电价制定放电价格,或将电动汽车V2G及退役电池储能纳入分布式发电资源管理,鼓励电动汽车放电参与电力就近交易。
对于充电服务商,应鼓励其参与直购电和现货市场交易,同时理顺电动汽车充电价格机制,有序放开电价与服务费政府管制,允许充电服务商与分散电动汽车用户签订灵活的充电服务价格套餐。
第三,以绿证/碳积分激励有序充放电。
建议将绿色证书/碳积分奖励纳入电动汽车电力消费环节,对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及储能服务的充放电行为,按照单位千瓦时“转移”电量,给予绿色证书或碳积分。
第四,开展电动汽车储能运营综合试点。
电动汽车储能需要多部门技术与机制创新,应首先通过开展交通、能源、建筑等综合试点予以验证。
建议结合新能源示范城市、电动汽车示范运营区、电力现货市场交易、分布式能源市场交易等项目,协调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工信部、住建部等政府职能部门,引入集中充电设施建设与运行模式,放开充电政府定价,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电动汽车储能商业运营模式。
- 配合政府、混改、主辅分离,从国
2020-02-22
- 可再生能源消纳关键:进一步明确
2019-09-14
- 省级调峰辅助服务市场运营规则
2019-09-14
- 陈宗法:煤电解局:如何度过第二个
2019-09-13
- 2025年煤电装机—政策的能动空
2019-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