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丨华电山西新能源:搭建青年成才战略新平台
山西新能源:企业文化融入发展新理念,搭建青年成才战略新平台
――大家的家园舞台梦
贾克敏 孙海英
产生背景:山西新能源公司自2012年十八大成立以来,五年时间实现了大跨越。特别是贯彻集团公司“建设一流的综合性电力集团,做好‘五篇文章’,打造‘五个国电’”战略思想,实现公司发展战略与目标,就迫切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寻找短板,提升管理,寻找发展新路径。
做法描述:山西新能源公司以“打基础、利长远、科学发展”的战略性眼光看待人才培养工作,以新战略、新理念的企业文化搭建青年成长成才平台,激活企业发展原动力,为后续发展培养人才。该公司将基建时期作为培养人才骨干的有利时机,大胆启用青年骨干作为基建投产的中坚力量,攻克过程中的重重难关,突破瓶颈顺利推进。
施展才华的“大舞台”。面对投产30万千瓦的年度任务,山西新能源公司认真梳理投产任务和人员结构,通过内部竞聘、选拔,组织了3个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青年基建队伍,分别踏入浑源大仁庄、广灵南村镇、平鲁虎头山风电基建项目现场,其中,43%的青年员工没有基建经验,需要在实战中边学边干,学以致用。三个年轻的项目经理走上管理岗位,承担着起按期投产和统筹协调工程建设各个方面的重任,同时,更肩负着带领年轻的队伍在工程锻炼中成长成才的使命,在公司提供的“大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扎根基建一线,挥洒汗水,施展抱负。
把控过程的“方向盘”。成竹在胸方能运筹帷幄,做事情之前先要找准方向、知道如何做才能事半功倍。管理方式及经验不足是青年管理者的短板。山西新能源公司充分发挥战略、战术的作用,为青年弥补弱点,加长短板。在战略上,以集团公司“一五五”战略武装青年头脑,强化质量效益意识,提出打造“三项工程”建设目标――即大仁庄项目打造“形象工程”、南村镇项目力争“国优工程”、虎头山项目做成“争气工程”的建设目标,为青年明确道路和方向;在战术上,引导青年以“双提升”工作作为实现“一五五”战略的抓手,加强工程管理,加强安全、质量、工期、造价和环保“五控制”,搞好基建“双提升”活动,促进基建质量和效益水平提高。基建项目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对青年及时进行形势任务教育和廉政建设,为青年把好过程“方向盘”,成长之路不偏斜。
鼓劲助威的“加油站”。山西新能源公司充分利用新战略、新理念营造氛围,通过多方面抓手为青年施展才华鼓劲助威。首先,特色活动发挥激励作用。该公司开展了“三比一创”主题竞赛,在三个基建项目之间比工期、比质量、比安全,创党员精品工程,三个项目间相互对标,在比学赶帮超之间凝聚干事创业正能量;开展 “强管理、促提升、增效益、助发展”劳动竞赛,开展主题攻坚月活动,“争当党员攻坚能手、党员突击能手”等活动,以活动带动青年员工参与企业建设热情高涨,调动青年积极性。其次,“传帮带”辅助青年攻坚克难。通过与公司领导及管理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学习、交流,将好的经验传承,为青年指引方向、破解难题,更好地带动更多青年立足岗位学习提升,发挥最大效能。该公司每周日召开一次工程协调会,公司领导与各项目部负责人共同梳理、分析、探讨,群策群力解决“卡脖子”难题,寻找加快推进工程的有效途径;成立了领导班子为组长的五个“冲刺基建项目投产任务”协调组,制定分明的奖惩措施,责任到人;举办“企业发展大家谈”活动,通过“谈”共同分享五年来在基建工程中的经验教训,并汇集成书。再次,发挥宣传力量为正能量叫好。该公司在内部宣传中开设“保投产”专栏,宣传员深入基建项目现场,及时将工程最新动态、涌现出的感人故事报道出来,引起公司上下的关注,为常年在工地的年轻人鼓劲加油、喝彩叫好。
典型事例1:
风电家园建设故事
――基建团队的家园舞台梦
对于山西新能源来说,这一年全公司的焦点都集中在3个基建项目上。为了在公司营造浓厚的攻坚氛围,作为一名宣传员,我有责任到最前线去体验和感受。6月,我带着行李和期待的心情来到广灵南村镇项目部“蹲点”,用文字和相机记录风电家园的建设故事。
这个今年投产任务48兆瓦的基建项目部,就落户在离镇上3公里的一个小院里,四面青山环抱,院子两边是郁郁葱葱的庄稼地,颇有田园生活般的宁静致远。然而,项目部的成员们却不是来体验乡居生活的,每个人都牵挂着深山里正在建设中的风电场。
“空巢”
项目部的生活是不平静的,每天白天小院里都处于“空山不见人”的状态,唯一的喧嚣就是院外小路上来往的车辆。
清晨,吃过早饭后,项目部的成员就“倾巢而出”,去往不同的目的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的负责30公里外的综合楼土建工作,有的负责监督风机基础浇筑过程,有的得协调设备到货和运输事宜,还有的负责和政府、村干部沟通、办理各项手续……这里的用餐时间永远不准时,中午有时1点才吃午饭,吃过饭又匆匆奔赴上山,晚上可能等到8点,因为大家总是因为施工、设备运输、卸车等原因奔波或停留在绵延的山路上。
夜晚,小院二楼的灯光依次亮起,大家坐下来一起沟通当天的工程事宜,共同探讨疑难杂症的解决办法。散会后,项目部的几个负责人还在三三两两地讨论着下一步工作,其他人的洗漱声、聊天声、给家人打电话,构成了南村镇项目部的生活交响曲,为一天的结束画上温馨的句号。
“第一个关键节点”
6月27日,整个项目部都弥漫着一种兴奋的气息,经过大家一个多月的努力,24台2兆瓦风机基础全部浇筑完成,综合楼也即将封顶。
27日这天,一大早大家便精神抖擞地到现场查看工程进度,山顶上在建的综合楼就像是空中之城一般被团团云朵簇拥,美不胜收。就着简易的爬梯爬上综合楼的屋顶,施工单位的工人们正在绑扎钢筋、铺设管线,为封顶浇筑做准备。在查看了综合楼及站内施工情况、与施工、监理单位沟通后,我们又匆匆赶往3号机位查看最后一台风机基础浇筑情况,“最后一台风机更要保证安全和质量”项目部人员再三叮咛现场施工人员。在这个充满纪念意义的地方,我为南村镇项目部的成员们拍了一张难得的合影,每个人的脸上都看到了希望与激情。
虽然才来到这里短短几天,我也被这种兴奋劲所鼓舞。项目开工后,我就和全公司的领导同事们一样,关注着南村镇这片土地,通过通讯员发表的消息、图片,让我们一起走过从开工、前期准备到第一台风机基础浇筑的全过程,也认识了这个团结拼搏的团队。来到这里,看到他们每天在山路上颠簸、彻夜坚守在风机基础浇筑现场,看到他们满身的尘土和疲惫的面容,听他们讲述踏勘时磨坏几双鞋、怎样从密林里寻找路径的艰辛……回顾那些出现在内部信息里的文字,那些踏勘的场景一一浮现在眼前,使我又对建设风电场的艰辛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敬佩。
帮叶片“拐弯”
“运输叶片的车卡在香炉台村附近的s弯处。”接到通知,我们匆匆驾车赶往香炉台。
在前期道路整修时,已考虑到运输大件设备的转弯半径,可是由于运输车辆为适应叶片长度调整轴距,加上叶片放置在车辆上是尾部朝上翘起,s弯上坡附近又有10千伏农网线路经过,要避免叶片挂住线路影响农网用电,就必须要求运输车辆精确地转弯。
现场,运输车辆的车头已经拐过第一个弯,可是尾部太长拐不过来,呈直角状卡在路上。运输单位的几个人分别在各个方位指挥车辆,有专人控制车尾的后转向轮,有人紧盯着叶片尾翼和10千伏线路的距离。在场的项目部人员也帮忙出谋划策,讨论更好的移动办法,还联系修路单位的装载机前来助阵,用钢索将卡车尾部拖拽到与车头一条直线上,同时小心避开线路。经过紧张而精细的调整,叶片运输车辆顺利通过s弯,后续的叶片、塔筒车辆也顺利通行。
打好“提前量”
“在工程施工期间,要打好提前量,把事情考虑周全,预想到位。”这是公司领导和项目部负责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项目施工涉及到的面很广泛,作为业主,更多的是协调工作,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运输单位、设备厂家和各级政府部门、村民沟通协调,将所有妨碍工程进度的因素都考虑到位,提前出手,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所有的协调工作,就像是一个保护罩,牢牢地罩在工程上,剔除影响工程的各种外部因素,保证基建工作不受干扰。”来到南村镇的第一天,项目部负责人岳涛就这样告诉我,也是这样践行的:
在开工准备阶段,需要和县政府各个部门办理各种手续,做好铺垫工作。当地县政府的领导人员上午鲜少有时间会见,经常需要早晨七点半就赶到县城,趁着有些领导早起锻炼的时机把事情办成。国土局、林地局、交通局、文物局……能想到的地方都处理好,才有了后期工作顺利开展。
施工所用的10千伏农网线路南村镇风场临时电源近80公里的农网线路年久失修,老化严重、频繁停电,严重制约工程进度。为了将频繁停电对施工的影响最小化,项目部一方面对柴油发电机做好保养,保证在临电停电后及时作为电源备用;另一方面在日常做好线路巡查工作,针对可能存在的事故易发地进行及时报修排查,停电后,配合电力公司及时巡线查线,尽早恢复供电。通过打好提前量,南村镇项目部共排查出5个危险点,在遇到十多次现场停电都能及时化解,最终按时完成浇筑作业;
在风电场建设过程中,避免不了与当地村民发生矛盾冲突。项目部打好提前量,早做村民工作,对附近几个村进行摸底,平时与村民拉家常,都练就了一口广灵味普通话,说是大同的村民都不相信。力所能及地帮助村民,修羊圈、搭便车,让村民“不好意思”到现场阻工,为基建工程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共同的家园”
远离都市的方寸小院、8个房间、是十多个成员共同的家,从3月正式开工至今,已经在一起共同生活了五个多月。
从他们身上,我看到团结、责任与和谐。项目部的居住条件比较简陋,只有一个公用的水池供日常洗漱,盛夏的酷暑,骄阳晒黑了每个人的脸庞,十天半个月去县城洗一回澡就是他们最惬意的时光,可他们从不抱怨,还总是忆苦思甜:“这已经比当初太旗右玉基建时期条件强很多了”;
负责做饭的大姐会的菜式比较少,大家就各展所长,把拿手菜教给大姐,如今,食堂也可以吃上新疆爆肉、干炸蘑菇这种“时髦”菜了;
因为工程离不开人,回家的次数赶不上头发生长的速度,项目部自发买了全套的简易理发工具,挑个天气好的傍晚,理发店“开业”,轮流理个“板寸”凉快凉快;
五个多月来,回家的次数与时间屈指可数,甚至一两个月回不了一次家,就往返于现场与项目部驻地之间,想家了就翻翻手机里的照片。项目部负责人岳涛在上山的路上经常给我们晒手机里的儿子照片,“对我来说,家现在就在手机里。”
南村镇项目部的故事,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敬佩,见识过风雨过后的彩虹,周边田野里的庄稼即将迎来丰收的秋天,这里每个人都有同一个愿望――工程顺利投产,就是对自己的付出最好的犒劳!
典型事例2:
张凯,男,29岁,进入山西新能源工作,先后参与高家堡二期49.5兆瓦风电项目、高家堡三期49.5兆瓦风电项目、虎头山二期49.5兆瓦风电项目。五年的实战磨炼,让他在工程前期准备、土建施工、风机基础浇筑、基建工程系统协调等各个方面都有收获。2014年,他受公司任命,担任浑源大仁庄一、二期共计149.5兆瓦风电项目经理。
浑源大仁庄项目地处恒山山脉,海拔高、山势陡峭、石质坚硬,为项目团队带来了诸多难题。张凯作为项目部经理,肩负起从工程建设到外部协调各个方面的工作,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山西新能源每周都会进行一次工程协调会,共同破解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在大仁庄项目建设过程中,二期10兆瓦工程采用了与以往1.5兆瓦不同的2兆瓦风机机型,在风机基础绑钢筋阶段出现难题。钢筋工人连续作业五天都没有完成首台风机的绑扎。为加快工程进度,项目部青年人通过查资料深入钻研,联系设计院推动技改,将绑筋难度大的23号、27号钢筋改为便于施工的7字钢筋,将分布环筋改为螺旋连接,使得一基工期由七天缩短为4天,可以同时开展5个作业面。通过青年人的学习攻关,有了钢筋捆扎进行的技术革新,实现了风机基础绑筋一天可以完成一基。
工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项目部的员工经常一两个月才能回趟家,刚结婚不久的张凯更是如此,就连爱人怀孕生子也无法陪在身边照料。朴实的小伙子总是说,“我不能辜负公司领导对我们的信任,一定要把工程干得漂亮!”
基本成效:
新载体――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技能。工程建设的磨砺,让很多原本是“门外汉”的年轻人成长为一方面的“小专家”,学习更有目标性,更加主动。对于风机机位、道路修整、基础浇筑、吊装条件等有了自己的认识和心得体会,向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的方向前进。
新定位――强化了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在工程建设开始阶段,山西新能源就提出打造“三项工程”建设目标,为每一个参建人员明确责任,强调落实。给青年压重担,强化了青年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每个人都有务期必成的决心和圆满完成任务的信心。
新路径――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凝聚力。基建项目部多处于县城周边的村落,每天奔波往返于山路中,大家同吃同住,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团队间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有空缺时还能主动补位,生活中互相关心照顾,更像是一个大家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验启示:对于正处于发展快车道上的山西新能源公司来说,由规模扩张式发展向质量效益式发展,就必须有适应发展的专业型人才与管理型人才的支撑。该公司将集团公司新战略、新理念融入发展,利用发展机会培养青年骨干力量,不仅有明确投产目标,而且有任务保障、人才保障措施,有团队配合落实,有基建项目指标评价,形成完整的系统管理,不仅产出有效益,而且针对人才培养制定战略规划,注重经验总结。最终实现公司人才与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效益的持续提升。
王萍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中核集团办公厅副主任履新北京
2018-09-01
- “黄金人“:中广核事业的“种子
2018-07-07
- 中广核台山核电EPR首堆工程“
2018-06-14
- 华能“90后”大调查
2018-05-18
- 大唐国际潮州发电:全员培训竞
2017-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