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固根基 创新求发展 长江电力检修厂新思路铺
2006-03-03 09:30:28 来源:中国三峡工程报
A-
A+
电力18讯: □ 本报通讯员 贺艳霞
长江电力检修厂从原葛洲坝电厂改造重组成为长江电力生产板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检修厂潜心走专业化、流域化检修道路,转瞬已三年有余。作为具有三峡、葛洲坝两坝检修经验的专业化队伍,检修厂从三峡电厂投产以来,由于其在全国电力系统中的特殊地位以及电站大量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加上大批技术含量高的新投产机组安装时间短而集中,长江电力需要一支能持续跟踪电站设备运行状态、提供精益检修服务、承担设备永久安全质量责任、具有流域检修核心竞争实力的专业化检修队伍,以保障电站长期、稳定的安全运行,检修厂就是履行这一神圣使命的最适宜者。过去的2005年是长江电力检修人坚持管理、技术、文化创新见成效的一年。
管理创新尝甜头
随着三峡开发总公司开发金沙江的步伐加快,长江电力开始规划流域化管理战略,流域化检修的长期规划也作为其中的一项,长江电力抓住机遇,认真规划,决定运用高集成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把维护及预防性检修、状态检修、应急抢修有机结合,发挥水电站流域化检修的规模效益,全面优质、安全、高效地完成流域电站各项检修任务,保障电力安全生产。
在2004年至2005年的冬修中,葛洲坝电站投产以来首次3台机组同时A修,检修人不仅高质量完成了高难度检修任务,而且3台机组累计比计划工期提前55天。同时还完成了三峡电站3台机组导叶下沉缺陷处理工作,比计划检修时间提前6天完成。在2005年至2006年冬修中,检修厂首次承担葛洲坝两台机组的改造增容工作,在前半程的检修中,各项管理、技术、施工有条不紊,正提前于直线工期安全顺利地向前推进。同时,还承担三峡2台机组的检修,已完成的5号机C修,以高质量、高效率赢得了业主和外方的赞赏。不仅如此,他们还承担了葛洲坝多台机组的B、C修及输变电、水工闸坝设备、设施的检修,均呈现良好态势。
检修厂积极探索实践流域化检修模式依靠管理创新,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具有在电力企业管理中推广应用的价值,因而获得2005年全国电力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
在继承传统的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再创新,是具有检修特色的管理思路。随着三峡电站投产机组的逐步增多,人力资源紧张的矛盾更突出,基于流域化的检修需要,检修管理模式创新势在必行。检修厂适时引入了国际公认的安全、质量、环境“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由于检修工种多且工序复杂,所涉及的范围广、人员多,检修厂花了近一年的时间进行流程再制,包括管理、生产流程、作业指导书的编写,其间进行多次讨论、修改完善,使之逐步趋于科学、合理、适用。2005至2006年度的冬修中的两台机组改造增容也是直接体现新的生产管理体系的最好见证。由于改造增容在葛洲坝电站是首次,如何把质量和工期控制好?关键在于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和全面细致的作业指导书,并且在工程施工进程中严格贯彻。工程开工前编制好的作业指导书,是集全国机组改造增容成功经验、在三峡、葛洲坝检修中积累的先进技术,和员工们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出来的最佳方案,它对各个项目的顺利开展起到指导作用,为了使这些作业指导书能够在员工中得到正确运用,开工前还进行了培训和考试。
目前改造增容和其它常规检修工作正同步顺利推进,这一良好形势的取得得益于管理新思路。
技术创新显神通
在葛洲坝20多年的运行过程中,检修厂不断摸索实践,创造性维护、改造因设计、制造、使用等给发供电、坝工设备造成的诸多缺陷,并把这些创造性思想和行为运用在葛洲坝和三峡两大枢纽的检修中。
在葛洲坝,历时5年的坝顶真空激光监测系统,2005年12月通过最后的验收投入试运用,和今年加装的坝面左右两端的无浮托引张线一并形成了葛洲坝完整的水平位移监测系统,改变了原来坝面两头和坝顶变形无监控状态,为监视大坝的稳定情况提供了依据。
水下检修在葛洲坝、三峡运用的越来越频繁,改善潜水技术、提高潜水工作效率成为水下检修探讨的课题。05年潜水员增添了一对“鱼翅膀”,一改几十年来只有重潜的局面,按来水速度不同可选择轻潜和重潜工作方式,使工作速度和准确性都有所提高。
继19号机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后,2005年,500KV开关站的首套在线监测装置安装工作基本完成,它标志着检修厂最优信息维护系统的建设又迈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2003年开工的葛洲坝500KV开关站构架梁改造,将箱形截面梁更换为三角形格构梁,改变了由于局部稳定安全系数不足和构架变形较大,以及小母线存在晃动等问题。目前,6串改造任务已完成4串,这一工作量大、风险大的改造项目已顺利渡过难关。
2006年1月4日,从1992年开始实施的葛洲坝机组钨金推力瓦经过十几年改造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由检修厂自行设计、加工的更稳定可靠的金属弹性塑料推力瓦,无需水内冷,取消了原钨金瓦水冷系统,减
长江电力检修厂从原葛洲坝电厂改造重组成为长江电力生产板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检修厂潜心走专业化、流域化检修道路,转瞬已三年有余。作为具有三峡、葛洲坝两坝检修经验的专业化队伍,检修厂从三峡电厂投产以来,由于其在全国电力系统中的特殊地位以及电站大量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加上大批技术含量高的新投产机组安装时间短而集中,长江电力需要一支能持续跟踪电站设备运行状态、提供精益检修服务、承担设备永久安全质量责任、具有流域检修核心竞争实力的专业化检修队伍,以保障电站长期、稳定的安全运行,检修厂就是履行这一神圣使命的最适宜者。过去的2005年是长江电力检修人坚持管理、技术、文化创新见成效的一年。
管理创新尝甜头
随着三峡开发总公司开发金沙江的步伐加快,长江电力开始规划流域化管理战略,流域化检修的长期规划也作为其中的一项,长江电力抓住机遇,认真规划,决定运用高集成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把维护及预防性检修、状态检修、应急抢修有机结合,发挥水电站流域化检修的规模效益,全面优质、安全、高效地完成流域电站各项检修任务,保障电力安全生产。
在2004年至2005年的冬修中,葛洲坝电站投产以来首次3台机组同时A修,检修人不仅高质量完成了高难度检修任务,而且3台机组累计比计划工期提前55天。同时还完成了三峡电站3台机组导叶下沉缺陷处理工作,比计划检修时间提前6天完成。在2005年至2006年冬修中,检修厂首次承担葛洲坝两台机组的改造增容工作,在前半程的检修中,各项管理、技术、施工有条不紊,正提前于直线工期安全顺利地向前推进。同时,还承担三峡2台机组的检修,已完成的5号机C修,以高质量、高效率赢得了业主和外方的赞赏。不仅如此,他们还承担了葛洲坝多台机组的B、C修及输变电、水工闸坝设备、设施的检修,均呈现良好态势。
检修厂积极探索实践流域化检修模式依靠管理创新,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具有在电力企业管理中推广应用的价值,因而获得2005年全国电力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
在继承传统的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再创新,是具有检修特色的管理思路。随着三峡电站投产机组的逐步增多,人力资源紧张的矛盾更突出,基于流域化的检修需要,检修管理模式创新势在必行。检修厂适时引入了国际公认的安全、质量、环境“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由于检修工种多且工序复杂,所涉及的范围广、人员多,检修厂花了近一年的时间进行流程再制,包括管理、生产流程、作业指导书的编写,其间进行多次讨论、修改完善,使之逐步趋于科学、合理、适用。2005至2006年度的冬修中的两台机组改造增容也是直接体现新的生产管理体系的最好见证。由于改造增容在葛洲坝电站是首次,如何把质量和工期控制好?关键在于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和全面细致的作业指导书,并且在工程施工进程中严格贯彻。工程开工前编制好的作业指导书,是集全国机组改造增容成功经验、在三峡、葛洲坝检修中积累的先进技术,和员工们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出来的最佳方案,它对各个项目的顺利开展起到指导作用,为了使这些作业指导书能够在员工中得到正确运用,开工前还进行了培训和考试。
目前改造增容和其它常规检修工作正同步顺利推进,这一良好形势的取得得益于管理新思路。
技术创新显神通
在葛洲坝20多年的运行过程中,检修厂不断摸索实践,创造性维护、改造因设计、制造、使用等给发供电、坝工设备造成的诸多缺陷,并把这些创造性思想和行为运用在葛洲坝和三峡两大枢纽的检修中。
在葛洲坝,历时5年的坝顶真空激光监测系统,2005年12月通过最后的验收投入试运用,和今年加装的坝面左右两端的无浮托引张线一并形成了葛洲坝完整的水平位移监测系统,改变了原来坝面两头和坝顶变形无监控状态,为监视大坝的稳定情况提供了依据。
水下检修在葛洲坝、三峡运用的越来越频繁,改善潜水技术、提高潜水工作效率成为水下检修探讨的课题。05年潜水员增添了一对“鱼翅膀”,一改几十年来只有重潜的局面,按来水速度不同可选择轻潜和重潜工作方式,使工作速度和准确性都有所提高。
继19号机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后,2005年,500KV开关站的首套在线监测装置安装工作基本完成,它标志着检修厂最优信息维护系统的建设又迈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2003年开工的葛洲坝500KV开关站构架梁改造,将箱形截面梁更换为三角形格构梁,改变了由于局部稳定安全系数不足和构架变形较大,以及小母线存在晃动等问题。目前,6串改造任务已完成4串,这一工作量大、风险大的改造项目已顺利渡过难关。
2006年1月4日,从1992年开始实施的葛洲坝机组钨金推力瓦经过十几年改造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由检修厂自行设计、加工的更稳定可靠的金属弹性塑料推力瓦,无需水内冷,取消了原钨金瓦水冷系统,减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