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引领 职工创新---江苏海安县供电公司王生强劳模创新工作室纪实
2013-03-26 20:09:01 来源:彭荣才
A-
A+
电力18讯: 江苏海安县供电公司 彭荣才
江苏海安县供电公司王生强劳模创新工作室,已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3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完成江苏省电力公司群众性科技创新项目14项、江苏省电力公司科技推广项目1项。另外,还生产了管理型创新成果8项,并已形成成熟的管理制度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目前,王生强劳模创新工作室,被南通市供电公司命名为"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江苏省电力公司命名为"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小小工作室已成为公司科技创新和发展的"孵化器"。
打造创新工作室
"我们的创新成果一切要围着生产转、围着服务转、围着效益转。"这是海安县供电公司总经理张可嘉在开始时就定下的基调。
据了解,王生强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于2008年11月,当时,是以江苏省电力公司劳模、南通市劳模王生强为负责人,团队主要骨干由来自于海安县供电公司各个基层生产部门的技术精英、创新能手等技能型人才组成。工作室下设变电运行、变电检修、输电线路、配电线路、综合等5个专业组。每个小组人数20至40人不等,由班组长、专业工程师、一线技术骨干等人员组成。每个专业确定一名技术负责人,带领实施各专业小组创新工作。
王生强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之初,只有5个人,但随着一项又一项发明专利的问世,一个又一个科技难题被破解,工作室成了香饽饽,其他科室的技术精英也纷纷"加盟"。目前,创新工作室核心成员巳发展到250多人,拥有高级工程师15人,工程师52人,高级技师17人,技师123人,专业涵盖输电、配电、变电、农电、安监等多个领域,通过岗位创新活动和引领带动,创造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210多万元。
打造特色工作室
该公司深入挖掘一线员工领军人才的典型,扩大创新工作室的覆盖范围,使劳模和先进典型在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发挥其职能,培养了一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队伍起到了示范作用。
精心打造特色工作室。首先是明确工作思路。工作室以"发动全员参与,为基础解决问题"为活动方针,对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攻关,防控危险源点,形成创新的产品、设备、软件以及管理方法:确立总体目标。工作室一直推行以点带面的做法,带动全公司形成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良好氛围。创新工作室最终目标是做到"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电力创新技术,为员工创新舞台";责任分解传递压力和动力。每年,各专业小组均与工作室签订目标责任状,工作室再与海安县供电公司签订目标责任状,层层传递压力;积极开展专业活动。各专业组负责人不定期地组织专业小组活动,对各自负责的创新项目进行研讨和推进;工作室负责人每月召集各专业组进行团队活动,并对各专业承担的项目进度实施分析,对创新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协调解决,重点推进省公司科技项目。
同事每月召开例会,各专业联合分析、共商对策。通过大家群策群力,一些新的、好的创新点和工作方法也就不断涌现;修订奖励政策。制定了《海安县供电公司科技工作考核办法(试行)》,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奖惩予以制度化明确,充分调动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并鼓励大家进一步提高创新的质量。
打造成果工作室
近几年来,该工作室始终坚持"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电力创新技术、为员工搭建舞台"的理念,立足于从生产实际出发,不断从实践中创作思路,从而便创新工作迈上了良性运行的轨道。
2012年12月14日,江苏省电力公司组织专家组对工作室创新项目进行验收评审,即"高压接头发热应急带电处理的研究"项目,实现在不停电的情况下解决系统中经常出现的高压接头发热的问题,减少停电检修带来的供电可靠性问题和安全风险,获得专家组一致好评。2012年,工作室开展"10kV中置室手车式开关底盘检修装置的研制"等6项省公司群众性科技创新项目,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产生了效应,成为科技创新的"孵化器"。
积极开展自定科技项目,全公司32个班组确定了"环网开关柜SF6在线监测系统研制"等31个项目,为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2012年自定群众性科技项目。在每年下半年,在所有项目中根据选题的创新性、可行性、实用性等指标再筛选出10个以上项目为省公司下一年度科技储备项目,力争完成5项国家级专利申请项目。
抓重点项目,培养新人。挑选好的成果进行QC成果发布,工作室迄今已经有23项QC成果先后在市级以上发布并获奖。2012年,"中置柜电流互感器可调式更换平台"、"接地线声光报警装置"2项目成果更是取得历史性突破,获得国家级优秀QC成果奖。
通联:江苏海安县供电公司
江苏海安县供电公司王生强劳模创新工作室,已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3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完成江苏省电力公司群众性科技创新项目14项、江苏省电力公司科技推广项目1项。另外,还生产了管理型创新成果8项,并已形成成熟的管理制度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目前,王生强劳模创新工作室,被南通市供电公司命名为"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江苏省电力公司命名为"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小小工作室已成为公司科技创新和发展的"孵化器"。
打造创新工作室
"我们的创新成果一切要围着生产转、围着服务转、围着效益转。"这是海安县供电公司总经理张可嘉在开始时就定下的基调。
据了解,王生强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于2008年11月,当时,是以江苏省电力公司劳模、南通市劳模王生强为负责人,团队主要骨干由来自于海安县供电公司各个基层生产部门的技术精英、创新能手等技能型人才组成。工作室下设变电运行、变电检修、输电线路、配电线路、综合等5个专业组。每个小组人数20至40人不等,由班组长、专业工程师、一线技术骨干等人员组成。每个专业确定一名技术负责人,带领实施各专业小组创新工作。
王生强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之初,只有5个人,但随着一项又一项发明专利的问世,一个又一个科技难题被破解,工作室成了香饽饽,其他科室的技术精英也纷纷"加盟"。目前,创新工作室核心成员巳发展到250多人,拥有高级工程师15人,工程师52人,高级技师17人,技师123人,专业涵盖输电、配电、变电、农电、安监等多个领域,通过岗位创新活动和引领带动,创造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210多万元。
打造特色工作室
该公司深入挖掘一线员工领军人才的典型,扩大创新工作室的覆盖范围,使劳模和先进典型在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发挥其职能,培养了一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队伍起到了示范作用。
精心打造特色工作室。首先是明确工作思路。工作室以"发动全员参与,为基础解决问题"为活动方针,对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攻关,防控危险源点,形成创新的产品、设备、软件以及管理方法:确立总体目标。工作室一直推行以点带面的做法,带动全公司形成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良好氛围。创新工作室最终目标是做到"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电力创新技术,为员工创新舞台";责任分解传递压力和动力。每年,各专业小组均与工作室签订目标责任状,工作室再与海安县供电公司签订目标责任状,层层传递压力;积极开展专业活动。各专业组负责人不定期地组织专业小组活动,对各自负责的创新项目进行研讨和推进;工作室负责人每月召集各专业组进行团队活动,并对各专业承担的项目进度实施分析,对创新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协调解决,重点推进省公司科技项目。
同事每月召开例会,各专业联合分析、共商对策。通过大家群策群力,一些新的、好的创新点和工作方法也就不断涌现;修订奖励政策。制定了《海安县供电公司科技工作考核办法(试行)》,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奖惩予以制度化明确,充分调动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并鼓励大家进一步提高创新的质量。
打造成果工作室
近几年来,该工作室始终坚持"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电力创新技术、为员工搭建舞台"的理念,立足于从生产实际出发,不断从实践中创作思路,从而便创新工作迈上了良性运行的轨道。
2012年12月14日,江苏省电力公司组织专家组对工作室创新项目进行验收评审,即"高压接头发热应急带电处理的研究"项目,实现在不停电的情况下解决系统中经常出现的高压接头发热的问题,减少停电检修带来的供电可靠性问题和安全风险,获得专家组一致好评。2012年,工作室开展"10kV中置室手车式开关底盘检修装置的研制"等6项省公司群众性科技创新项目,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产生了效应,成为科技创新的"孵化器"。
积极开展自定科技项目,全公司32个班组确定了"环网开关柜SF6在线监测系统研制"等31个项目,为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2012年自定群众性科技项目。在每年下半年,在所有项目中根据选题的创新性、可行性、实用性等指标再筛选出10个以上项目为省公司下一年度科技储备项目,力争完成5项国家级专利申请项目。
抓重点项目,培养新人。挑选好的成果进行QC成果发布,工作室迄今已经有23项QC成果先后在市级以上发布并获奖。2012年,"中置柜电流互感器可调式更换平台"、"接地线声光报警装置"2项目成果更是取得历史性突破,获得国家级优秀QC成果奖。
通联:江苏海安县供电公司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