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候“新闻点”
2012-11-12 14:00:55 来源:李芳
A-
A+
电力18讯: 作为新闻宣传工作者,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们时刻都在搜索新闻素材。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几年来,在一次次的采写实践过程中,多少也总结出一些经验和规律。几次成功的经历使我渐渐明白,一些好的新闻点是需要等待和守候的。
经历一
2009年11月11日,唐河县遭受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致使当地电网处于瘫痪状态,到处是倒杆、断线现象。组织800余名抢修人员由于需要抢修的范围大,任务重,14日,在南阳供电公司的统一领导下,6个兄弟县局共组织300余名抢修队员支援唐河县电业局抢修电网。
10月16日下午,领导派我到黑社线抢修现场采访,此处的抢修队员由唐河县电业局黑龙镇供电所职工和新野县电业局职工组成。抢修现场十分感人,黑社线地处偏僻的山区,施工难度特别大。山顶上,寒风呼啸,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抢修队员们不顾寒冷,全身心投入到立杆、架线中。
尽管描写这些情景也可以构成一篇新闻稿。但是,一方面,之前我们新闻中心已对全县电网受灾情况和抢修情况进行了多篇报导。另一方面,抗冰抢险的场面基本大同小异。怎样才能写出一篇有新意的稿件呢?为了找到新闻点,从14点到19点,整整一个下午,我一直守候在风雪交加的抢修现场,一面记录,一面思考。有几次,我听到队员们在工作交流时,都不喊姓名,而是统称“兄弟”。通过进一步了解才知道,由于抢修任务繁重,大家没有时间了解每个人的姓名,所以,新野县电业局和唐河县电业局的抢修人员就亲切地互称为“兄弟”。我灵机一动,这不就是“新闻点”吗?于是我写了一篇《我们是兄弟》的短篇通讯,以小故事的形式描写了现场抢修的感人场景,同时写出了两天来“兄弟连”所取得的战绩,以及附近老百姓送姜汤以表感激之情的经过。这篇稿件很快被《国家电网报》等媒体刊登了。
经历二
2010年6月21日,在唐河县源潭镇南1公里处,一辆装卸车在10千伏电力线下堆麦秸垛时把高压线剐断,被剐断的电线相间短路产生的电火花掉落在麦秸垛上,巨大的麦秸垛被引燃,该线路供电区的20个村委4万多居民家中停电。源潭供电所职工迅速采取措施。
得到消息后,领导派我去现场采访。抢修人员在烈日和火灾余热共同炙烤下通过解跳线的方法恢复断线以上客户供电。我决定把事情的经过写出来再配上图片发出去报导一下。为把稿件写得详细深入,我从上午10时一直守候到下午13时,一边拍照片,一边详细记录事情的来龙去脉。工作间隙抢修队员们交谈时,安全员牛磊指着附近的其它麦秸垛说:“因为电力线下空旷,所以收购商们总爱选择这些地带作为收购点,下一步得督促他们把麦秸垛都迁走。”
听了他的话语,我想,时下正是小麦秸秆收购季节,如果写一篇有警示意义的言论,肯定好发。通过进一步调查和了解,我以当天所发生的事为由头写了一篇小言论《电力线下堆麦秸垛,危险!》,分析电力线下堆麦秸垛的危险性,提出避免发生类似事故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几天后,被《国家电网报》农电周刊刊登出来,而且还放在显要位置。
经历三
2011年11月份,按照河南省电力公司和市供电公司的统一部署,唐河县电业局也开展了“供电服务 情暖中原”活动。25日,我跟随营销部工作人员到5家企业用户走访。在前4家的走访过程中,都是按照程式化的顺序进行,检查用电设施、询问用电需求、征求用电意见等。如果写一篇《唐河县电业局走访企业用户》也太普通了,况且全省都在开展这项活动,这样报导也太没新意了。可是眼看快到中午了,也没有发现什么特别题材,我都有了提前撤退的想法了,但又不甘心,那就再坚持一下吧。
在走访最后一家企业――鼎立水泥建材公司时,营销人员拿出意见卡请用户填写,该公司经理闫荣云苦思冥想,可怎么也想不出一条意见来。他说,在鼎立公司建设初期,正是炎热的夏季,电业局派专人现场勘查,帮助设计用电方案。随后,电力职工顶烈日、冒酷暑,为其在临近的变电站新建10千伏出线间隔,架设10千伏线路,并帮助指导安装厂区内用电设备和接线。投运后,电业局又定期回访,询问用电需求,经常排查安全用电隐患,帮助设计节能用电方案,遇有特殊情况或设备检修停电,提前短信提醒或打电话告知。一路走来,电业局对鼎立公司提供了全程式跟踪用电服务,确保了公司建设、生产用电无忧。同时,电力职工热诚、周到的服务不时感动着他。
最后,在营销人员的“紧逼”下,闫荣云在意见栏里写下了一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无”。
好!我暗自庆幸,跟了一上午,终于守出个新闻来。回去后,我写了小故事《无法填写的意见卡》,发出后,《国家电网报》等多家媒体相继刊登。
很多时候,好的新闻点是需要耐心守候和等待的。但往往我们缺乏耐心,常常以工作繁忙为理由,认为没有必要“瞎”等,到基层采访总是行色匆匆,“踩”到为止。这样,了解不详细,思考不深入,分析不透彻,使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从我们身边白白“溜”走。(唐河县电业局 李芳)
经历一
2009年11月11日,唐河县遭受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致使当地电网处于瘫痪状态,到处是倒杆、断线现象。组织800余名抢修人员由于需要抢修的范围大,任务重,14日,在南阳供电公司的统一领导下,6个兄弟县局共组织300余名抢修队员支援唐河县电业局抢修电网。
10月16日下午,领导派我到黑社线抢修现场采访,此处的抢修队员由唐河县电业局黑龙镇供电所职工和新野县电业局职工组成。抢修现场十分感人,黑社线地处偏僻的山区,施工难度特别大。山顶上,寒风呼啸,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抢修队员们不顾寒冷,全身心投入到立杆、架线中。
尽管描写这些情景也可以构成一篇新闻稿。但是,一方面,之前我们新闻中心已对全县电网受灾情况和抢修情况进行了多篇报导。另一方面,抗冰抢险的场面基本大同小异。怎样才能写出一篇有新意的稿件呢?为了找到新闻点,从14点到19点,整整一个下午,我一直守候在风雪交加的抢修现场,一面记录,一面思考。有几次,我听到队员们在工作交流时,都不喊姓名,而是统称“兄弟”。通过进一步了解才知道,由于抢修任务繁重,大家没有时间了解每个人的姓名,所以,新野县电业局和唐河县电业局的抢修人员就亲切地互称为“兄弟”。我灵机一动,这不就是“新闻点”吗?于是我写了一篇《我们是兄弟》的短篇通讯,以小故事的形式描写了现场抢修的感人场景,同时写出了两天来“兄弟连”所取得的战绩,以及附近老百姓送姜汤以表感激之情的经过。这篇稿件很快被《国家电网报》等媒体刊登了。
经历二
2010年6月21日,在唐河县源潭镇南1公里处,一辆装卸车在10千伏电力线下堆麦秸垛时把高压线剐断,被剐断的电线相间短路产生的电火花掉落在麦秸垛上,巨大的麦秸垛被引燃,该线路供电区的20个村委4万多居民家中停电。源潭供电所职工迅速采取措施。
得到消息后,领导派我去现场采访。抢修人员在烈日和火灾余热共同炙烤下通过解跳线的方法恢复断线以上客户供电。我决定把事情的经过写出来再配上图片发出去报导一下。为把稿件写得详细深入,我从上午10时一直守候到下午13时,一边拍照片,一边详细记录事情的来龙去脉。工作间隙抢修队员们交谈时,安全员牛磊指着附近的其它麦秸垛说:“因为电力线下空旷,所以收购商们总爱选择这些地带作为收购点,下一步得督促他们把麦秸垛都迁走。”
听了他的话语,我想,时下正是小麦秸秆收购季节,如果写一篇有警示意义的言论,肯定好发。通过进一步调查和了解,我以当天所发生的事为由头写了一篇小言论《电力线下堆麦秸垛,危险!》,分析电力线下堆麦秸垛的危险性,提出避免发生类似事故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几天后,被《国家电网报》农电周刊刊登出来,而且还放在显要位置。
经历三
2011年11月份,按照河南省电力公司和市供电公司的统一部署,唐河县电业局也开展了“供电服务 情暖中原”活动。25日,我跟随营销部工作人员到5家企业用户走访。在前4家的走访过程中,都是按照程式化的顺序进行,检查用电设施、询问用电需求、征求用电意见等。如果写一篇《唐河县电业局走访企业用户》也太普通了,况且全省都在开展这项活动,这样报导也太没新意了。可是眼看快到中午了,也没有发现什么特别题材,我都有了提前撤退的想法了,但又不甘心,那就再坚持一下吧。
在走访最后一家企业――鼎立水泥建材公司时,营销人员拿出意见卡请用户填写,该公司经理闫荣云苦思冥想,可怎么也想不出一条意见来。他说,在鼎立公司建设初期,正是炎热的夏季,电业局派专人现场勘查,帮助设计用电方案。随后,电力职工顶烈日、冒酷暑,为其在临近的变电站新建10千伏出线间隔,架设10千伏线路,并帮助指导安装厂区内用电设备和接线。投运后,电业局又定期回访,询问用电需求,经常排查安全用电隐患,帮助设计节能用电方案,遇有特殊情况或设备检修停电,提前短信提醒或打电话告知。一路走来,电业局对鼎立公司提供了全程式跟踪用电服务,确保了公司建设、生产用电无忧。同时,电力职工热诚、周到的服务不时感动着他。
最后,在营销人员的“紧逼”下,闫荣云在意见栏里写下了一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无”。
好!我暗自庆幸,跟了一上午,终于守出个新闻来。回去后,我写了小故事《无法填写的意见卡》,发出后,《国家电网报》等多家媒体相继刊登。
很多时候,好的新闻点是需要耐心守候和等待的。但往往我们缺乏耐心,常常以工作繁忙为理由,认为没有必要“瞎”等,到基层采访总是行色匆匆,“踩”到为止。这样,了解不详细,思考不深入,分析不透彻,使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从我们身边白白“溜”走。(唐河县电业局 李芳)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