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了乡村游 绿了荒山坡 灵寿县供电公司立足特色产业需求,加快农网改造升级,深化优质服务,有力支撑了当地经济发展
河北灵寿县依托太行山自然区位优势,走出了一条“生态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发展之路,2019年5月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灵寿县供电公司立足特色产业需求,加快农网改造升级,深化优质服务,有力支撑了当地经济发展。
荒山坡变花果园
6月初,正是核桃树花期结束开始挂果的时节。河北灵寿县南燕川乡南燕川村附近的山上,一行行核桃树布满梯田。昔日光秃秃的荒山坡已是核桃成林。
“动力电通到了俺们家门口,机井的电也很充足,坡坡岭岭都能浇,是电网改造工程绿了俺们的荒山坡。”南燕川村村民刘三妮说。
灵寿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史,原为国家级贫困县。“南山遥接北山头,半是沙岗半是丘。七山二水一分田,十年九旱粮难收”的歌谣是这里以往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
2014年,灵寿县政府依托当地山场资源丰富的自然区位优势,在南燕川、新湖社等百余个浅山区农村组织实施了以核桃种植为主的脱贫攻坚产业项目。通过集中连片开发和合作经营,这些地区的核桃种植已形成了集观光、采摘、生产、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数万农民家庭走上了致富路。
“去年俺园区有450亩核桃进入盛果期,每亩收入6400多元,是种粮食的3倍多。”刘三妮说,“现在电足浇水不愁,再过两年村里的核桃都进入盛果期后,俺村人均收入肯定过万元。”
南燕川村核桃园区共有参股农户594户,通过土地流转、参股合作等形式,现已发展核桃园1800亩,其中1100亩进入挂果期。2018年,南燕川村拓展延伸出观光、采摘产业,不仅提高核桃种植产业附加值,还带动了周边贫困农户发展旅游业致富。
在灵寿县南燕川乡新湖社村核桃园区,一条蜿蜒的供电线路顺着山坡,穿过乡间小路一直延伸到果园机井旁。这里的三眼机井正抽水滋润着1200亩核桃园。
“现在浇水方便,啥时都有电,一摁电钮水就流。”新湖社村核桃合作社成员李金山说,“过去俺们的生产基础差,常年干旱,栽树不见绿,成活的核桃挂不了果。”
为支撑农村产业发展,核桃脱贫攻坚产业项目规划确定后,灵寿县供电公司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深入村庄、园区、机井引水点,逐一摸底调查各地用电情况和用电需求,设计电网改造方案,哪里需要就把供电服务延伸到哪里。
2014年以来,灵寿县供电公司先后为南燕川、新湖社等150多个村新建和改造配变126台,延伸和改造供电线路161千米,给3700眼机井配套了电力,助力1.2万户农民走上绿色发展致富路。目前该县核桃产业已发展到151个行政村,面积达25.3万亩,建成千亩以山核桃园52个。2018年该县核桃产量6500多吨,产值达2.8亿元。
蘑菇飘香出国门
“现在俺种植蘑菇省时省力又省心,全部都是电控温。”灵寿县灵寿镇相托村蘑菇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李建勇介绍说。
走进蘑菇种植场准备车间,电动配料机正在工作,配好的菌料自动装袋,并依次转移到下道工序。这是一套从原料加工、育苗、生产、包装到储藏的电气化全能生产线。
打开温控室,蘑菇的清香扑鼻而来。金针菇、白灵菇顶着形态各异的小脑袋,伸着脖子探视着温控室顶部的灯光。电力温控装置设置在顶部,遥控器轻轻一点就可设定需要的温度。
“过去俺们在塑料大棚种蘑菇,一年只能种春秋两季。现在用电温控室,一年四季都能种,而且周期短、产量高、质量好,效益增加了一倍多。”李建勇说。
2017年,灵寿县供电公司相继改造升级了西托、东托等专业种植村的电网,让蘑菇产业逐步走向全电智能化。目前,该产业已发展到98个行政村近千家农民合作社,并形成了生产、加工、储藏、运输产业链,产品畅销韩国、日本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该县种植蘑菇600万平方米,年产量12万吨,成为河北省最大的蘑菇生产基地。
旅游提档生意火
“来来来!您到俺这农家乐瞧瞧吧!俺这不比你们城里的星级宾馆差。瞧,喝茶、洗澡、吃涮锅一切都是电气化。”刘海军忙着招呼客人。
刘海军是灵寿县南营乡南营村旅游区一家农家乐的老板。他的农家小院里,三层小楼装修气派,室内液晶电视、空调、饮水机等一应俱全。端午节假期的第二天,这里的客人有增无减。
目前,南营区的五岳寨、花溪谷、水泉溪三大景区,已提档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森林公园。
在新一轮农网升级之初,灵寿县供电公司就根据乡村旅游发展需要,改造升级了这三大景区内的35千伏变电站、10千伏线路,以及南营、车轱辘砣等30多个村的低压线路,促进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2018年,灵寿县旅游景区农家乐有230多家,共接待游客81万人次。
“旅游业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刘海军’鼓起了钱袋子,电力功不可没。”
——灵寿县旅游局局长肖光武
“供电所定期为俺检查供电设施,帮俺更换电器、插座,俺这温控室从来没发生过电力故障。”
——相托村蘑菇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李建勇
“现在电足了,山绿了,心也稳了,梦也大了!”
——新湖社村核桃合作社成员李金山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