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洼电厂建设发展:热土明珠耀边陲
2008-11-05 10:48:34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来源:云南网
从今天起,本报将撷取我州发生在改革开放期间的一些重大事件和人物故事,力图以朴素、真实的文字来记录各行各业在这30年的惊人变迁,以此来纪念我们共同经历过的这段真实岁月。
一个电厂的建设,浓缩了改革开放初年勐腊辖区各族干部群众建设家乡的豪情壮志。
一个电厂的投产,在密林环绕的边陲上空挂起了“夜明珠”,给农场和村寨各族群众带来了光明和幸福生活。
回洼电厂开工建设30周年之际,汤道干老人又一次来到电厂。这位当年虎虎生风的电厂建设指挥长,如今虽是鹤颜白发,却身板硬朗。遥望巍巍勐户岩,倾听悠悠南平河,回洼电厂建设的风雨沧桑和辉煌历程又清晰地呈现在老人眼前!
艰辛“偷天火”
30年前,勐腊县电力供给十分紧缺,地方和农场的生产和生活用电受到制约。1978年,勐腊农场党委决定,借助联合国难民署的援建,在回洼建设水电厂。从此,一场声势浩大的建设在林莽峡谷中展开。
当年46岁的汤道干被任命为总指挥长,带领140人的施工队披荆斩棘、攀崖越涧先期到达回洼。回洼四周,林木蔽日、枝藤缠绕、野兽出没。施工队员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住茅棚草窝,喝“玻璃汤”。尽管物质生活极其艰苦,但队员们斗志昂扬,他们发誓要做人间的普罗米休斯,“偷”来“天火”,照亮山乡。
施工队的主要任务是修路、引水,为电厂建设作先期准备。“八公里道班”至回洼公路虽然只有5公里,但要修通却十分艰难。仅有的机械是从各分场调来的5台老掉牙的推土机。施工队员常常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吃住不离工地,白天晚上连轴转,到1980年终于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这一阶段修筑进厂公路5公里,建造简易住房、临时仓库1000多平方米,配合设计单位完成了大量的野外勘测设计工作,为电厂施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1年至1985年是回洼电厂的建设阶段。回洼电厂人顶烈日,冒风雨,在茫茫密林中劈山凿石,挖沟修渠;在熊豹潜伏、蛇蝎出没的深谷里拦河筑坝,建房安机。1985年国庆节前夕,耗资1400万元的回洼电厂宣告竣工并开机试运行。回洼电厂人用8年的心血和汗水在热带密林中为共和国国庆献上了一份厚礼。
建成的回洼电厂装机容量4700千瓦,年发电量2000万度以上,担负起了勐腊、勐醒两大国营农场和勐腊县及部分乡镇的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供电任务。1985年投产至2007年,回洼电厂累计发电33783万度,售电34904万度,创产值11227万元,实现利润234万元,上缴税金761万元,为垦区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明珠耀边陲
几代回洼电厂人忠实践行“人民电力人民办,办好电力为人民”的宗旨,服务农场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生态建设和群众脱贫致富。10多年前,在枯水季节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电厂人宁可自己限电,也要保障地方和农场经济发展用电。他们的无私奉献和敬业精神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称赞。
电厂附近的回洼寨、老百寨是傣族、瑶族世居的山寨。这里山高坡陡,信息不灵,经济落后,群众生活困难。电厂人送来的“夜明珠”,结束了两个村寨祖祖辈辈靠松明、煤油照明的历史。这里的群众充分利用电能,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迅速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今天的回洼寨、老百寨的群众家家有了摩托车、农用卡车及时尚家电,碾米机、米线加工机等走进农家。
电厂给各族群众带来了光明、幸福和欢乐,各族群众也热情帮助电厂解决困难。建厂初期,几十名职工涌到回洼,吃菜一时成为困难。回洼寨的群众主动把菜送到职工家中,以解燃眉之急。后来,他们又让出部分土地,送给职工种菜,解决了职工吃菜难问题。
一次,电厂修复漏水的前池,需要大量撑杆和脚手架,此时职工都在坚守岗位,一时抽不出人来。两个村寨的群众闻讯后,主动上山砍了200多根竹木送到工地,为电厂救了急;一个雨季,电厂出现大面积泥石流,急需挑土填补,电厂职工纵有三头六臂也顾不过来。回洼寨来了30名青壮劳力,连续奋战,确保了电厂正常发电。
长期以来,电厂职工与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唇齿相依,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每逢泼水节、火把节、春节等节假日,大家相互走动,同贺佳节。电厂与村寨,职工与群众亲密无间,互相支持,谱写了一曲曲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感人乐章。
生活节节高
走进回洼电厂,一排排花园式住宅掩映在层层绿荫中,一股清新和谐的氛围扑面而来。生活区内建有花棚、假山、喷泉,栽种着几十种奇花异草和热带风景观赏树。电厂还有自己的椰子园、芒果园等,电厂职工人均拥有果树20多棵。
在花园式住宅前,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场地隐居在绿树浓荫下,“职工之家”门前盆花环绕,造型独特;每当夜幕降临,歌舞厅内,彩灯闪烁,劳作一天的职工轻歌起舞,享受好生活。
近年来,电<
从今天起,本报将撷取我州发生在改革开放期间的一些重大事件和人物故事,力图以朴素、真实的文字来记录各行各业在这30年的惊人变迁,以此来纪念我们共同经历过的这段真实岁月。
一个电厂的建设,浓缩了改革开放初年勐腊辖区各族干部群众建设家乡的豪情壮志。
一个电厂的投产,在密林环绕的边陲上空挂起了“夜明珠”,给农场和村寨各族群众带来了光明和幸福生活。
回洼电厂开工建设30周年之际,汤道干老人又一次来到电厂。这位当年虎虎生风的电厂建设指挥长,如今虽是鹤颜白发,却身板硬朗。遥望巍巍勐户岩,倾听悠悠南平河,回洼电厂建设的风雨沧桑和辉煌历程又清晰地呈现在老人眼前!
艰辛“偷天火”
30年前,勐腊县电力供给十分紧缺,地方和农场的生产和生活用电受到制约。1978年,勐腊农场党委决定,借助联合国难民署的援建,在回洼建设水电厂。从此,一场声势浩大的建设在林莽峡谷中展开。
当年46岁的汤道干被任命为总指挥长,带领140人的施工队披荆斩棘、攀崖越涧先期到达回洼。回洼四周,林木蔽日、枝藤缠绕、野兽出没。施工队员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住茅棚草窝,喝“玻璃汤”。尽管物质生活极其艰苦,但队员们斗志昂扬,他们发誓要做人间的普罗米休斯,“偷”来“天火”,照亮山乡。
施工队的主要任务是修路、引水,为电厂建设作先期准备。“八公里道班”至回洼公路虽然只有5公里,但要修通却十分艰难。仅有的机械是从各分场调来的5台老掉牙的推土机。施工队员常常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吃住不离工地,白天晚上连轴转,到1980年终于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这一阶段修筑进厂公路5公里,建造简易住房、临时仓库1000多平方米,配合设计单位完成了大量的野外勘测设计工作,为电厂施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1年至1985年是回洼电厂的建设阶段。回洼电厂人顶烈日,冒风雨,在茫茫密林中劈山凿石,挖沟修渠;在熊豹潜伏、蛇蝎出没的深谷里拦河筑坝,建房安机。1985年国庆节前夕,耗资1400万元的回洼电厂宣告竣工并开机试运行。回洼电厂人用8年的心血和汗水在热带密林中为共和国国庆献上了一份厚礼。
建成的回洼电厂装机容量4700千瓦,年发电量2000万度以上,担负起了勐腊、勐醒两大国营农场和勐腊县及部分乡镇的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供电任务。1985年投产至2007年,回洼电厂累计发电33783万度,售电34904万度,创产值11227万元,实现利润234万元,上缴税金761万元,为垦区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明珠耀边陲
几代回洼电厂人忠实践行“人民电力人民办,办好电力为人民”的宗旨,服务农场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生态建设和群众脱贫致富。10多年前,在枯水季节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电厂人宁可自己限电,也要保障地方和农场经济发展用电。他们的无私奉献和敬业精神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称赞。
电厂附近的回洼寨、老百寨是傣族、瑶族世居的山寨。这里山高坡陡,信息不灵,经济落后,群众生活困难。电厂人送来的“夜明珠”,结束了两个村寨祖祖辈辈靠松明、煤油照明的历史。这里的群众充分利用电能,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迅速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今天的回洼寨、老百寨的群众家家有了摩托车、农用卡车及时尚家电,碾米机、米线加工机等走进农家。
电厂给各族群众带来了光明、幸福和欢乐,各族群众也热情帮助电厂解决困难。建厂初期,几十名职工涌到回洼,吃菜一时成为困难。回洼寨的群众主动把菜送到职工家中,以解燃眉之急。后来,他们又让出部分土地,送给职工种菜,解决了职工吃菜难问题。
一次,电厂修复漏水的前池,需要大量撑杆和脚手架,此时职工都在坚守岗位,一时抽不出人来。两个村寨的群众闻讯后,主动上山砍了200多根竹木送到工地,为电厂救了急;一个雨季,电厂出现大面积泥石流,急需挑土填补,电厂职工纵有三头六臂也顾不过来。回洼寨来了30名青壮劳力,连续奋战,确保了电厂正常发电。
长期以来,电厂职工与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唇齿相依,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每逢泼水节、火把节、春节等节假日,大家相互走动,同贺佳节。电厂与村寨,职工与群众亲密无间,互相支持,谱写了一曲曲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感人乐章。
生活节节高
走进回洼电厂,一排排花园式住宅掩映在层层绿荫中,一股清新和谐的氛围扑面而来。生活区内建有花棚、假山、喷泉,栽种着几十种奇花异草和热带风景观赏树。电厂还有自己的椰子园、芒果园等,电厂职工人均拥有果树20多棵。
在花园式住宅前,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场地隐居在绿树浓荫下,“职工之家”门前盆花环绕,造型独特;每当夜幕降临,歌舞厅内,彩灯闪烁,劳作一天的职工轻歌起舞,享受好生活。
近年来,电<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