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网超高压贵阳局信息系统提升工作效率
中电新闻网通讯员 韩旭
“将合理化建议的平均反馈时间由3至6个月压缩到了15天!”近日,南网超高压贵阳局精益管理信息系统正式投入运行,据统计,合理化建议、微小改善等项目的申报、评审到结果反馈流程,缩短到只要2周左右,申报简单、流程清晰、在线评审、反馈及时,闭环管控,精益管理信息系统让员工更勇于、乐于提出问题、持续改善,主动参与企业精益管理,真正的做到消除浪费、创造价值,让精益管理更精益。
从“批量生产”到“单件流”
在精益生产中,传统批量生产会造成不良品多、动作浪费,导致品质低、效率低、成本高。在精益管理信息系统上线之前,贵阳局就是以“批量生产”的方式开展微小改善、合理化建议和精益项目的申报、评审等,无论对于贵阳局的普通员工、部门精益管理联络人,还是精益办评审专家来说,这都是“很头疼”的一件事,比如曾经员工实施一项微小改善后,需要填写纸质“微小改善卡”,然后由部门精益联络员汇总,按月上报到工会,工会每月开展评审会对微小改善进行评审,随后公布评审结果。环节之多、时间之长都是对员工参与精益管理“热情”的消磨,而合理化建议更是“慢上加慢”,从提出、汇总、上报、发送各部门收集意见到第一次反馈,最长达到6个月。“在网公司和公司全年推进精益管理后,贵阳局就精益管理本身如何做到更精益做了大量的思考和调研。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现阶段采用批量审核模式,而且流程混乱、标准不清晰,使合理化建议反馈和微小改善评定的反馈和评定时间比较长,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浪费,所以我们决定从微小改善、合理化建议和精益项目的上报和评审工作入手,着手开始改善工作。”贵阳局综合部副主任李东介绍说。
为此,摒弃“批量生产”的高成本、高浪费,贵阳局将目光聚焦到“单件流”上,决定以“单件流”为主线研发精益管理信息系统,完善评审流程,细化评审标准,实现微小改善、合理化建议、精益项目申报、评审、反馈的“单件流”高效率操作。“‘单件流’就是来一个,我们审一个!”李东说道。
经过两个月的筹划和搭建,8月7日,贵阳局精益管理信息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得到了广大职员工的积极响应,其中,合理化建议征集在一周内突破150余条,这是曾经两个月的征集总量。
登入该系统,映入眼帘的就是合理化建议、微小改善、精益项目、7S红牌警告、统计汇总、文档管理的菜单栏,如员工需要申报微小改善项目,直接点击相应菜单,自行填写相关信息即可。填写完成并由部门审批合格后,系统会立即从评审专家库中抽选三位专家对该项目进行评审。如果评审平均分超过50分,则该项目被认定为较好的微小改善,并被授予奖励。“现在填写微小改善项目申报,最快1天就能得到评审结果,再也不用等待一个多月了,微小改善实施起来很有动力,现在每天都在思考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善!”独山站运行人员范富江说道。他实施的“验电器标注节数以及拉伸限位”微小改善项目得到了系统上线以来的最高得分,并被纳入推广计划,逐步在全局推广实施。
闭环管控 给员工一份“明白账”
“在系统上线之前,员工对于自己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一直很‘糊涂’,因为申报、评审的环节很多、时间线很长,而且是否采纳实施、实施结果并没有有效的反馈平台,所以对于合理化建议的‘走向’,员工往往‘不了了之’了。”贵阳局企业管理专责陈灼说道。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给员工一份“明白账”,贵阳局精益管理信息系统在“单件流”的基础上,还实现了合理化建议从申报到实施效果评价的完整闭环。
员工通过系统提出合理化建议,若评审专家评审通过,该合理化建议即被采纳,建议实施部门必须对该合理化建议作出响应,如果在技术上和难度上允许实施,部门必须指派实施负责人在要求期限内,完成合理化建议的实施。合理化建议的提出人还会自动加入评审专家,对该合理化建议的实施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从而形成闭环管控。
闭环管控的实现,让合理化建议的征集效果凸显,从7月21日上线试运行到8月10日,贵阳局通过系统流转的合理化建议和微小改善已经达到了622条,相当于全局人均2条。
张媛媛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