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电力公司两个一体化 保障“大运行”建设
2012-05-18 17:12:54 来源:
A-
A+
电力18讯:
5月10日,北京市电力公司调度控制中心主任徐驰在调控大厅里忙碌着。“这是调度席,这是监控席,那边是在线安全分析的席位……”徐驰对“大运行”体系导入后北京电网的新型运行模式有了更加清晰的把握。
调控一体化:
将集约进行到底
今年4月,随着北京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的组建完成,北京公司“大运行”建设进入试运行阶段。而作为“大运行”核心内容之一的调控一体化,在北京公司已成功运行了5年。
调控一体化是将变电站设备远方遥控和部分重要信号的监视职责纳入相应电网调度统一管理,实现电网运行的统一高效控制。“北京电网负荷集中,人力资源成本高,对供电质量要求高,技术资金优势明显,所以调控一体化是最优选择。”徐驰介绍说。
多种因素的推动,使得北京公司的“大运行”体系在集约化、扁平化程度上更为彻底。目前,北京电网220千伏及以上电网调控运行业务统一由北京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负责,110千伏及以下电网调控运行统一由地区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负责。“真正实现了调度与监控范围的一致性。”徐驰说,在市调大厅里,220千伏电网的调度人员和控制人员合并值班、协调运作,互相补充,沟通方便,并已在电网事故处理、倒闸操作等业务上实现了深层次的融合。
在层级建设上,北京公司将10千伏配电网调度、监控业务纳入地调统一管理,实现了地控配一体化。北京电网的调控中心仅有市调和地调两级,实现了管理扁平化。
目前,北京电网两级调控中心已接入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414座,整体接入率达96.06%。在调控一体化模式下,一旦电网发生故障,故障信息会迅速传递,调控中心可通过远方遥控实现故障快速隔离与恢复,目前最快处理时间已缩短至5分钟。
调度一体化:
高度同质化管理
北京公司在“大运行”体系的另一核心内容――调度一体化建设方面也颇具功力。
调度一体化是指优化调度功能定位,推进各级调度的标准化建设、同质化管理,提高驾驭电网的调控能力。
北京公司对调度专业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大标准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再造,建立了一体化标准体系;修订了调控中心各岗位工作标准和岗位说明书,两级调度业务一体化程度显著提升。
徐驰用“高度同质化管理”来形容北京公司的调度一体化建设。他说,当前涉及两级调度管理的所有技术标准和绝大部分管理标准都是由市调层面制定的,这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工作的一致性和规范性。
技术支撑:
领跑科技创新
北京公司积极开展调控一体技术支持系统建设,已建成的调控一体化系统包含能量管理系统、雷电定位系统等30余套功能实用的技术支持系统,具备调度、监控的各项基本功能和相关高级功能。系统软硬件容量满足未来10年北京电网的发展要求,具备接入100座220千伏变电站的能力。
但在系统建成之初,海量数据信息的即时传递却给操作人员带来了困扰。“那时我负责监控的区域有五六十座变电站,时刻都有大量的数据传来,有时还没看清楚,屏幕显示就过去了。这很危险,有些重要信号可能会被遗漏。”调控中心的一名值班员如是说。
为此,北京公司开展大量工作,最终在系统平台上实现了海量信息的优化分类展示。徐驰举例,“比如某变电站发生了事故,监控系统里会产生很多信号。其中只有一两个是最核心的、需要马上做出判断的,我们就把它在应急告警类窗口中优先展示出来,既减轻了值班员的压力,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北京公司还实现了两级调度支持系统之间的数据互通。“市调能够看到全网,包括地调监控范围内电网的实时情况。这样,配网、重要客户端发生问题,市调也能及时了解到并指导、督促解决。”
组织实施:
速度质量两不误
虽然拥有一定基础和优势,但在“大运行”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徐驰和同事们依然异常忙碌。仅今年4月份,调控中心就梳理了280项规章制度。
今年以来,北京公司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大运行”体系建设,目前已完成北京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组织机构的调整,开展了技术支撑单位组建工作,已将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接入市调,并加快市调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建设。
北京公司梳理“大运行”体系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60余项,工作标准80余项,完成了调控中心工作标准及104个岗位说明书的编制;强化“大运行”体系制度标准的宣贯培训,积极培养复合型运行人才。
为确保“大运行”体系建设期间的电网安全,北京公司依托电网运行指挥系统,实现了安全风险全过程管控;制定安全可靠的接入传动方案及风险控制措施,实现了“一次设备不停电、二次信息全实传”。
5月10日,北京市电力公司调度控制中心主任徐驰在调控大厅里忙碌着。“这是调度席,这是监控席,那边是在线安全分析的席位……”徐驰对“大运行”体系导入后北京电网的新型运行模式有了更加清晰的把握。
调控一体化:
将集约进行到底
今年4月,随着北京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的组建完成,北京公司“大运行”建设进入试运行阶段。而作为“大运行”核心内容之一的调控一体化,在北京公司已成功运行了5年。
调控一体化是将变电站设备远方遥控和部分重要信号的监视职责纳入相应电网调度统一管理,实现电网运行的统一高效控制。“北京电网负荷集中,人力资源成本高,对供电质量要求高,技术资金优势明显,所以调控一体化是最优选择。”徐驰介绍说。
多种因素的推动,使得北京公司的“大运行”体系在集约化、扁平化程度上更为彻底。目前,北京电网220千伏及以上电网调控运行业务统一由北京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负责,110千伏及以下电网调控运行统一由地区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负责。“真正实现了调度与监控范围的一致性。”徐驰说,在市调大厅里,220千伏电网的调度人员和控制人员合并值班、协调运作,互相补充,沟通方便,并已在电网事故处理、倒闸操作等业务上实现了深层次的融合。
在层级建设上,北京公司将10千伏配电网调度、监控业务纳入地调统一管理,实现了地控配一体化。北京电网的调控中心仅有市调和地调两级,实现了管理扁平化。
目前,北京电网两级调控中心已接入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414座,整体接入率达96.06%。在调控一体化模式下,一旦电网发生故障,故障信息会迅速传递,调控中心可通过远方遥控实现故障快速隔离与恢复,目前最快处理时间已缩短至5分钟。
调度一体化:
高度同质化管理
北京公司在“大运行”体系的另一核心内容――调度一体化建设方面也颇具功力。
调度一体化是指优化调度功能定位,推进各级调度的标准化建设、同质化管理,提高驾驭电网的调控能力。
北京公司对调度专业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大标准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再造,建立了一体化标准体系;修订了调控中心各岗位工作标准和岗位说明书,两级调度业务一体化程度显著提升。
徐驰用“高度同质化管理”来形容北京公司的调度一体化建设。他说,当前涉及两级调度管理的所有技术标准和绝大部分管理标准都是由市调层面制定的,这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工作的一致性和规范性。
技术支撑:
领跑科技创新
北京公司积极开展调控一体技术支持系统建设,已建成的调控一体化系统包含能量管理系统、雷电定位系统等30余套功能实用的技术支持系统,具备调度、监控的各项基本功能和相关高级功能。系统软硬件容量满足未来10年北京电网的发展要求,具备接入100座220千伏变电站的能力。
但在系统建成之初,海量数据信息的即时传递却给操作人员带来了困扰。“那时我负责监控的区域有五六十座变电站,时刻都有大量的数据传来,有时还没看清楚,屏幕显示就过去了。这很危险,有些重要信号可能会被遗漏。”调控中心的一名值班员如是说。
为此,北京公司开展大量工作,最终在系统平台上实现了海量信息的优化分类展示。徐驰举例,“比如某变电站发生了事故,监控系统里会产生很多信号。其中只有一两个是最核心的、需要马上做出判断的,我们就把它在应急告警类窗口中优先展示出来,既减轻了值班员的压力,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北京公司还实现了两级调度支持系统之间的数据互通。“市调能够看到全网,包括地调监控范围内电网的实时情况。这样,配网、重要客户端发生问题,市调也能及时了解到并指导、督促解决。”
组织实施:
速度质量两不误
虽然拥有一定基础和优势,但在“大运行”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徐驰和同事们依然异常忙碌。仅今年4月份,调控中心就梳理了280项规章制度。
今年以来,北京公司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大运行”体系建设,目前已完成北京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组织机构的调整,开展了技术支撑单位组建工作,已将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接入市调,并加快市调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建设。
北京公司梳理“大运行”体系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60余项,工作标准80余项,完成了调控中心工作标准及104个岗位说明书的编制;强化“大运行”体系制度标准的宣贯培训,积极培养复合型运行人才。
为确保“大运行”体系建设期间的电网安全,北京公司依托电网运行指挥系统,实现了安全风险全过程管控;制定安全可靠的接入传动方案及风险控制措施,实现了“一次设备不停电、二次信息全实传”。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