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配电网科技项目在浙江通过鉴定达国内领先
2012-03-20 10:18:48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浙江省电力公司《多端柔性直流输电仿真建模研究》和《智能配电网的关键控制运行技术研究》两个科技项目评审鉴定会在杭州召开。来自浙江省电力公司、武汉大学、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中国电力技术装备公司等多家单位组成的专家组参加了评审鉴定会。
经过资料审查和质询讨论,评审委员会一致认为,“柔性直流输电”项目内容丰富、论证充分、结论明确、具有创新性,项目成果对多端直流输电的建设有指导作用,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同意通过科技成果评审。“智能配电网”项目的研究成果包含装置研制、软件开发和仿真建模三个方面,技术理念先进,为进一步提高配电网智能化水平提供了技术手段,项目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其中适用于分布式电源和电动汽车的模块化换流装置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意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由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承担的“多端柔性直流输电仿真建模研究”项目,针对浙江舟山应用的多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开展了电磁暂态建模及仿真研究,建立了含风电和多端MMC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舟山电网仿真平台。该项目提出的多点直流电压控制模式,可解决多端直流系统的换流站间协调控制问题。该项目提出的附带频率修正模块的定有功功率控制方式,可解决码头冲击性负荷和风电对海岛电网的频率影响。该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EI收录论文4篇。
“智能配电网的关键控制运行技术研究”项目由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院牵头,杭州市电力局等单位参加。该项目首次研发了一种适用于分布式电源和电动汽车的模块化换流装置,实现了电网、用户和电池储能之间的异步互联,解决了用户侧有功无功的灵活控制问题,并可有效降低配网和用户侧故障及谐波的相互影响。该成果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的国际供电会议(CIRED 2011)上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好评。另外,该项目提出的基于二次插值法的光伏控制策略和大规模光伏并网的分布式协调控制算法,可实现对光伏电站的灵活控制。项目提出的节点补偿容量动态区间法的配网无功优化软件,可实现对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网无功、电压的有效调节。该项目申请专利2项,发表EI收录论文4篇。
浙江省电力公司《多端柔性直流输电仿真建模研究》和《智能配电网的关键控制运行技术研究》两个科技项目评审鉴定会在杭州召开。来自浙江省电力公司、武汉大学、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中国电力技术装备公司等多家单位组成的专家组参加了评审鉴定会。
经过资料审查和质询讨论,评审委员会一致认为,“柔性直流输电”项目内容丰富、论证充分、结论明确、具有创新性,项目成果对多端直流输电的建设有指导作用,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同意通过科技成果评审。“智能配电网”项目的研究成果包含装置研制、软件开发和仿真建模三个方面,技术理念先进,为进一步提高配电网智能化水平提供了技术手段,项目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其中适用于分布式电源和电动汽车的模块化换流装置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意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由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承担的“多端柔性直流输电仿真建模研究”项目,针对浙江舟山应用的多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开展了电磁暂态建模及仿真研究,建立了含风电和多端MMC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舟山电网仿真平台。该项目提出的多点直流电压控制模式,可解决多端直流系统的换流站间协调控制问题。该项目提出的附带频率修正模块的定有功功率控制方式,可解决码头冲击性负荷和风电对海岛电网的频率影响。该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EI收录论文4篇。
“智能配电网的关键控制运行技术研究”项目由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院牵头,杭州市电力局等单位参加。该项目首次研发了一种适用于分布式电源和电动汽车的模块化换流装置,实现了电网、用户和电池储能之间的异步互联,解决了用户侧有功无功的灵活控制问题,并可有效降低配网和用户侧故障及谐波的相互影响。该成果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的国际供电会议(CIRED 2011)上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好评。另外,该项目提出的基于二次插值法的光伏控制策略和大规模光伏并网的分布式协调控制算法,可实现对光伏电站的灵活控制。项目提出的节点补偿容量动态区间法的配网无功优化软件,可实现对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网无功、电压的有效调节。该项目申请专利2项,发表EI收录论文4篇。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