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真的需要上ERP吗?
2006-01-17 10:07:12 来源:
A-
A+
电力18讯: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咨询顾问 刘竹青
ERP是一次性固化企业业务流程,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也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必要的维护,这就决定了有些企业并不适合实施完整的ERP系统。
企业在上ERP之前,必须在需求分析上做足文章,具体来讲,一定要把握住以下两点。
企业究竟是否真正需要ERP
ERP是通过一次性固化企业业务流程,从而把大量重复性工作转移到系统内运行而提高工作效率的。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也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必要的维护,这就决定了有些企业并不适合实施完整的ERP系统。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最好的选择是先实施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财务软件。例如处于创业期的小企业,处于不断变化的市场当中,尚未形成稳定的业务模式,客观环境需要这些企业随机应变,不断调整自身的业务流程甚至经营方向,如果大规模实施ERP,频繁的变化首先将成倍地提高企业的软件维护成本,带来大量浪费,最重要的是对软件系统的频繁调整和维护必将降低企业的运行效率,使企业难以按市场需要及时做出反应,结果适得其反。
企业是否具备了实施ERP的基础条件
这里所说的基础条件并非是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财力、物力,而是指企业本身的管理体系、业务流程是否完备。目前有很多迅速成长起来的企业,其经营方向已经十分明确,也拥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和实施ERP,客观上也确实面临效率低下、急需改进的情况,但这些企业自身的管理基础十分薄弱,甚至连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都没有。而软件公司大多不提供完整的管理咨询服务或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在这些企业里实施信息化系统,一种可能是实施周期将大幅度延长,结果使软件公司和实施企业都疲惫不堪,损失惨重,另一种可能是软件公司迅速地将对方的基础数据导入系统,按行业一般情况完成设置,结果与企业实际情况并不相符或根本不能被企业员工所接受,在实施完成后不久软件系统便被束之高阁,企业重回手工时代。
所以企业在实施ERP系统之前必须首先建立起规范、完善的管理体系,包括职能清晰的组织机构,完备的管理制度、数据体系,以及清晰的业务流程。一般来讲,企业本身的管理体系越完善,实施信息化的风险越低,那种妄想通过上ERP来完善企业管理基础的想法是缺乏常识的。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分步上ERP的方法可以起到循环提高的效果,即先满足可能达到的需求,如会计核算,再逐步推广、完善,这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确定了企业的基本需求之后,下一步就要面临软件选型工作了,选型工作是建立在需求分析基础之上的,这句话看似简单,但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企业甚至是规范化程度很高的企业在这个问题上摔跟头。
2004年,北方某家年销售额数亿元的大型电力设备成套公司与国内一家知名度很高的ERP软件厂商签约实施新近研发的工程管理ERP软件,一般来讲,设备成套公司在工程管理中的角色是甲方,主要任务是对工程的总包管理,但这家公司根本没有对自身的需求进行过认真分析,仅凭着对软件厂商知名度的信任和软件演示时几组数据能够跑通就盲目上马。
结果,软件本身的主要功能是施工管理,在总包管理方面的功能基本没有,而软件公司出于自身各方面利益的考虑,一直不承认这一点,在实施过程中想尽一切办法用施工管理的功能去实现总包管理的功能,后果可想而知,项目前后拖了一年多,双方都耗尽了精力,最后不欢而散。
这个案例一方面说明上ERP之前明确自身需求很重要,另外也反映出选型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软件选型要特别注意行业的差异性。一般来讲,国内ERP软件产品除财务软件外还没有哪一家能够覆盖所有行业的差异化需求,国外产品也是如此,但国外软件公司一般的发展策略是行业渗透,在一个行业内做的很深入,而国内软件厂商由于自身发展需求以及市场环境的因素,一般来讲行业覆盖面较宽,行业知识比较薄弱。
行业覆盖面较宽的ERP软件往往看上去功能十分强大,殊不知它是把几个甚至于几十个行业的功能特点都集中到一个软件系统中,不仅操作繁琐,运行效率低下,而且对于某一个特定的行业客户来说,至少有一半的功能都是无用的。而选择行业经验丰富的ERP厂家和系统成功的把握比较大,并且可以在实施的过程中学习到最先进的行业管理经验。
2. 很多企业在选型时认为采用在系统上跑数据进行测试的办法比较稳妥,如果没有猜错,提出这种建议的大多是企业的信息管理部门,因为信息管理部门对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往往并不熟悉。
要知道,软件公司的实施人员每天和数据打交道,任何一家软件公司在自己的产品上跑通几套数据都是很容易的事情,但往往软件一旦真正进入企业正式运行,问题就出来了,不是数据错误,就是操作繁琐。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流程不对。本来是填一张单据就解决的问题,在软件中可能要填写三、五张,最后的数据才能出来,因此,数据的基础是流程,在测试过程中要重点对业务流程进行测试,而不是数据本身,最后要综合对比哪一家软件的运行流程最简洁,最安全,与企业本身的业务流程最贴近。
3. 切忌根据价格高低盲目选择,要从软件的操作系统及数据库的兼容性、功能的可扩展性、数据的安全性、软件本身的运行效率(有些软件在进行大数据量计算时效率很低,速度非常缓慢)、软件运行的故障率以及实施人员的组成、软件二次开发的初步方案等方面综合考虑。
ERP是一次性固化企业业务流程,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也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必要的维护,这就决定了有些企业并不适合实施完整的ERP系统。
企业在上ERP之前,必须在需求分析上做足文章,具体来讲,一定要把握住以下两点。
企业究竟是否真正需要ERP
ERP是通过一次性固化企业业务流程,从而把大量重复性工作转移到系统内运行而提高工作效率的。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也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必要的维护,这就决定了有些企业并不适合实施完整的ERP系统。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最好的选择是先实施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财务软件。例如处于创业期的小企业,处于不断变化的市场当中,尚未形成稳定的业务模式,客观环境需要这些企业随机应变,不断调整自身的业务流程甚至经营方向,如果大规模实施ERP,频繁的变化首先将成倍地提高企业的软件维护成本,带来大量浪费,最重要的是对软件系统的频繁调整和维护必将降低企业的运行效率,使企业难以按市场需要及时做出反应,结果适得其反。
企业是否具备了实施ERP的基础条件
这里所说的基础条件并非是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财力、物力,而是指企业本身的管理体系、业务流程是否完备。目前有很多迅速成长起来的企业,其经营方向已经十分明确,也拥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和实施ERP,客观上也确实面临效率低下、急需改进的情况,但这些企业自身的管理基础十分薄弱,甚至连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都没有。而软件公司大多不提供完整的管理咨询服务或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在这些企业里实施信息化系统,一种可能是实施周期将大幅度延长,结果使软件公司和实施企业都疲惫不堪,损失惨重,另一种可能是软件公司迅速地将对方的基础数据导入系统,按行业一般情况完成设置,结果与企业实际情况并不相符或根本不能被企业员工所接受,在实施完成后不久软件系统便被束之高阁,企业重回手工时代。
所以企业在实施ERP系统之前必须首先建立起规范、完善的管理体系,包括职能清晰的组织机构,完备的管理制度、数据体系,以及清晰的业务流程。一般来讲,企业本身的管理体系越完善,实施信息化的风险越低,那种妄想通过上ERP来完善企业管理基础的想法是缺乏常识的。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分步上ERP的方法可以起到循环提高的效果,即先满足可能达到的需求,如会计核算,再逐步推广、完善,这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确定了企业的基本需求之后,下一步就要面临软件选型工作了,选型工作是建立在需求分析基础之上的,这句话看似简单,但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企业甚至是规范化程度很高的企业在这个问题上摔跟头。
2004年,北方某家年销售额数亿元的大型电力设备成套公司与国内一家知名度很高的ERP软件厂商签约实施新近研发的工程管理ERP软件,一般来讲,设备成套公司在工程管理中的角色是甲方,主要任务是对工程的总包管理,但这家公司根本没有对自身的需求进行过认真分析,仅凭着对软件厂商知名度的信任和软件演示时几组数据能够跑通就盲目上马。
结果,软件本身的主要功能是施工管理,在总包管理方面的功能基本没有,而软件公司出于自身各方面利益的考虑,一直不承认这一点,在实施过程中想尽一切办法用施工管理的功能去实现总包管理的功能,后果可想而知,项目前后拖了一年多,双方都耗尽了精力,最后不欢而散。
这个案例一方面说明上ERP之前明确自身需求很重要,另外也反映出选型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软件选型要特别注意行业的差异性。一般来讲,国内ERP软件产品除财务软件外还没有哪一家能够覆盖所有行业的差异化需求,国外产品也是如此,但国外软件公司一般的发展策略是行业渗透,在一个行业内做的很深入,而国内软件厂商由于自身发展需求以及市场环境的因素,一般来讲行业覆盖面较宽,行业知识比较薄弱。
行业覆盖面较宽的ERP软件往往看上去功能十分强大,殊不知它是把几个甚至于几十个行业的功能特点都集中到一个软件系统中,不仅操作繁琐,运行效率低下,而且对于某一个特定的行业客户来说,至少有一半的功能都是无用的。而选择行业经验丰富的ERP厂家和系统成功的把握比较大,并且可以在实施的过程中学习到最先进的行业管理经验。
2. 很多企业在选型时认为采用在系统上跑数据进行测试的办法比较稳妥,如果没有猜错,提出这种建议的大多是企业的信息管理部门,因为信息管理部门对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往往并不熟悉。
要知道,软件公司的实施人员每天和数据打交道,任何一家软件公司在自己的产品上跑通几套数据都是很容易的事情,但往往软件一旦真正进入企业正式运行,问题就出来了,不是数据错误,就是操作繁琐。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流程不对。本来是填一张单据就解决的问题,在软件中可能要填写三、五张,最后的数据才能出来,因此,数据的基础是流程,在测试过程中要重点对业务流程进行测试,而不是数据本身,最后要综合对比哪一家软件的运行流程最简洁,最安全,与企业本身的业务流程最贴近。
3. 切忌根据价格高低盲目选择,要从软件的操作系统及数据库的兼容性、功能的可扩展性、数据的安全性、软件本身的运行效率(有些软件在进行大数据量计算时效率很低,速度非常缓慢)、软件运行的故障率以及实施人员的组成、软件二次开发的初步方案等方面综合考虑。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