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企业竞争力
2006-01-21 09:25:35 来源:
A-
A+
电力18讯: 董小英
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企业利用信息技术(IT)的积极性与外部环境的市场竞争力度、企业管理者的生存和危机意识、企业研究与开发(R&D)部门吸纳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及企业的创新与求异能力有着密切联系。21世纪我国的企业能否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发和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关键在于这些企业是否拥有核心能力和技术能力,而这要看企业利用IT的水平。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能否以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进行生产和运作。
企业利用IT的动力
1. 竞争环境是 企业利用IT的外部动力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激烈的竞争环境给企业带来的是强烈的生存意识和发展意识,这种压力促使企业对市场、竞争同行和创新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发展动态密切关注,并积极主动地探索新技术应用的前景和可行性。在利用IT的过程中,影响企业竞争的外部环境有:
(1) 有关技术的选择、费用与效益以及可供选择的技术的专利来源(信息市场)。
(2) 在投资、采纳、利用新技术过程中所必需的技术和管理技能(劳动力市场)。
(3) 金融(特别是无形投资)、服务和新技术(金融市场)。
(4) 吸收知识和复杂技术的R&D机构。
(5) 基础设施、网络和技术辅助机构(外部因素)。
在很大程度上,技术扩散的速度、方向和范围取决于改善产品和实践方式的自然需求。反过来,这种需求又受到企业运作的宏观经济环境、发展前景、市场要素、知识产权保护、国内和国际竞争等整个激励机制结构的影响。特别是市场竞争环境对企业提高生产能力和改善产品质量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促使企业去获取技术(包括信息技术),使企业意识到竞争性市场对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性。按照常规,技术创新过程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在小范围内进行创新并使其商业化;第二步是将应用推广到更大范围,并逐渐扩散。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上把发展中国家看作是被动地接受和使用工业化国家开发的技术,而这些技术已经以现成的经过整理的知识形式存在。在实践中,要成功地获取和利用新技术,既不可能是无偿的,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
2. 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内在动力
国际上一些著名企业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竞争优势,关键在于这些企业非常注重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这种核心能力代表企业的组织能力,是企业协调各种生产能力,并将多种技术集为一体,使决策、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高效运转的能力。如果将企业比作一棵大树,其核心能力就是支持和稳定企业生存的树根,树干和大树枝是核心产品,小树枝是业务部门,树叶和果实是最终产品。企业的实力并不在于其产品,具有竞争力的树根才是企业真正的实力所在。因此,国际上成功的企业主要在决定其全球领导地位的核心能力方面展开竞争,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大规模促销产品上。如佳能公司的核心能力是激光、图像和微处理机控制,这使它在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照相机和图像扫描领域始终居于国际领先地位。企业只有系统地确认、开发和利用它们的核心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
鉴别企业核心能力的三项测试指标是:
(1) 企业的产品是否能够渗透到各个市场。
(2) 企业的最终产品是否给消费者带来好处。
(3) 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其产品和技术。 企业在技术上的独特性和先进性,使竞争对手很难在短时间内与之抗衡。
3. 激励机制刺激企业利用IT
激励机制本身对推动企业利用新技术还是不够的,企业也许没有意识到新技术的价值或害怕对新技术投资,他们也许不了解新技术的潜在回报,以及新技术所带来的标准化、辅助性服务、技能、管理和组织变化。国际经合组织也经历了这一过程,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初始时期。因此,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大多数IT扩散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在潜在企业用户和普通公众之中,提高对IT重要性的认识。
企业信息化及其效益的实现
1、 信息系统有助于企业降低 决策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企业的信息系统应该是开放的,与公共或社会信息服务系统互联。通过外部的战略性信息系统和服务,企业可以做到:
(1) 对国内外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动态进行定期扫描和跟踪,及时发现新的机遇和潜在的风险,快速作出反应。
(2) 迅速发现和掌握市场变化,对市场需求作出反应。
(3) 及时掌握竞争对手的情况,避免重复投资,确定市场定位。
(4) 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实现科技成果从大学和科研机构向企业的转化。
(5) 通过信息流带动企业物质流和资金流的流向。
(6) 信息系统有助于缩小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加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2、 企业引入IT对组织结构和 管理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企业的信息化并不是安装了IT设备就完成了,它对管理流程、生产和销售环节将产生重要的潜在影响。企业信息系统对及时了解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进展和动态,掌握企业内部最新的资源配置和生产情况非常重要。这对开发企业的核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企业协调思想和行动的工具。但企业在开发MIS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 利用IT来管理企业的水平,取决于企业原有的管理水平。
(2) 企业的MIS不只是技术人员的事情,企业的各个环节,特别是管理层应该有专家参与。
(3) 不能认为计算机系统安装好了,企业的MIS就完成了,不能只重视硬件,而忽视对企业其它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3、企业在利用IT时主要考虑的 是市场和商业效益
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企业的信息系统应该以市场和效益为驱动,而不再是靠技术和管理推动。企业利用IT主要将遇到商业困难,而不是技术困难。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帮助用户实现战略重点和商业目标,而不能让用户来承担在其控制能力之外的风险。在制定IT扩散项目时,应考虑如何使商业过程更加合理化,而这一点常常被忽视。如果潜在用户发现IT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那么IT的扩散政策就注定要失败。
4、企业的规模越大,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也就越大,信息系统也就越复杂
对大企业来说,由于企业管理的环节和部门很多,信息流通的时间长、中间环节多,可能会造成信息的失真、失效和失时。信息系统的效率决定了企业能否对市场的新动向作出快速反应,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对生产设备和产品进行调整。如果没有以信息网络为支撑的管理系统的支持,大企业集团很容易造成管理混乱、反应和行动迟缓、信息传播不畅,从而影响企业的协调行动,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往往中小型企业具有灵活善变的优势,因此,在建立和发展大企业集团时,应该将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力考虑进去。
5、对IT的投资是对企业长远 发展核心能力的投资
很多企业在投资IT时,往往希望在短期内获得效益,但由于IT的利用对生产程序、组织机构和管理模式将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企业与市场、供应商、零售商的关系也会出现变化,这一深层次的变化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因此,IT的投资与生产能力的根本提高需要较长的酝酿时期。美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生产效率的滞后强化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利用IT包含了实质性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机构及技能的变化,因此,在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之前,需要一段比较长的酝酿时期。近来美国生产率的提高说明了这个酝酿期可能已经结束,至少主要的IT用户已经从学习曲线的低谷中走了出来,能够对自身进行"工程重组",以获得IT所换来的效益。
6、IT的利用促使企业成为学习型企业
IT的发展变化以及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都促使企业进行机构学习,并提倡企业终身学习。对于任何一种技术,企业都要经历一段学习过程。
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企业利用信息技术(IT)的积极性与外部环境的市场竞争力度、企业管理者的生存和危机意识、企业研究与开发(R&D)部门吸纳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及企业的创新与求异能力有着密切联系。21世纪我国的企业能否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发和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关键在于这些企业是否拥有核心能力和技术能力,而这要看企业利用IT的水平。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能否以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进行生产和运作。
企业利用IT的动力
1. 竞争环境是 企业利用IT的外部动力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激烈的竞争环境给企业带来的是强烈的生存意识和发展意识,这种压力促使企业对市场、竞争同行和创新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发展动态密切关注,并积极主动地探索新技术应用的前景和可行性。在利用IT的过程中,影响企业竞争的外部环境有:
(1) 有关技术的选择、费用与效益以及可供选择的技术的专利来源(信息市场)。
(2) 在投资、采纳、利用新技术过程中所必需的技术和管理技能(劳动力市场)。
(3) 金融(特别是无形投资)、服务和新技术(金融市场)。
(4) 吸收知识和复杂技术的R&D机构。
(5) 基础设施、网络和技术辅助机构(外部因素)。
在很大程度上,技术扩散的速度、方向和范围取决于改善产品和实践方式的自然需求。反过来,这种需求又受到企业运作的宏观经济环境、发展前景、市场要素、知识产权保护、国内和国际竞争等整个激励机制结构的影响。特别是市场竞争环境对企业提高生产能力和改善产品质量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促使企业去获取技术(包括信息技术),使企业意识到竞争性市场对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性。按照常规,技术创新过程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在小范围内进行创新并使其商业化;第二步是将应用推广到更大范围,并逐渐扩散。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上把发展中国家看作是被动地接受和使用工业化国家开发的技术,而这些技术已经以现成的经过整理的知识形式存在。在实践中,要成功地获取和利用新技术,既不可能是无偿的,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
2. 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内在动力
国际上一些著名企业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竞争优势,关键在于这些企业非常注重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这种核心能力代表企业的组织能力,是企业协调各种生产能力,并将多种技术集为一体,使决策、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高效运转的能力。如果将企业比作一棵大树,其核心能力就是支持和稳定企业生存的树根,树干和大树枝是核心产品,小树枝是业务部门,树叶和果实是最终产品。企业的实力并不在于其产品,具有竞争力的树根才是企业真正的实力所在。因此,国际上成功的企业主要在决定其全球领导地位的核心能力方面展开竞争,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大规模促销产品上。如佳能公司的核心能力是激光、图像和微处理机控制,这使它在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照相机和图像扫描领域始终居于国际领先地位。企业只有系统地确认、开发和利用它们的核心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
鉴别企业核心能力的三项测试指标是:
(1) 企业的产品是否能够渗透到各个市场。
(2) 企业的最终产品是否给消费者带来好处。
(3) 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其产品和技术。 企业在技术上的独特性和先进性,使竞争对手很难在短时间内与之抗衡。
3. 激励机制刺激企业利用IT
激励机制本身对推动企业利用新技术还是不够的,企业也许没有意识到新技术的价值或害怕对新技术投资,他们也许不了解新技术的潜在回报,以及新技术所带来的标准化、辅助性服务、技能、管理和组织变化。国际经合组织也经历了这一过程,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初始时期。因此,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大多数IT扩散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在潜在企业用户和普通公众之中,提高对IT重要性的认识。
企业信息化及其效益的实现
1、 信息系统有助于企业降低 决策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企业的信息系统应该是开放的,与公共或社会信息服务系统互联。通过外部的战略性信息系统和服务,企业可以做到:
(1) 对国内外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动态进行定期扫描和跟踪,及时发现新的机遇和潜在的风险,快速作出反应。
(2) 迅速发现和掌握市场变化,对市场需求作出反应。
(3) 及时掌握竞争对手的情况,避免重复投资,确定市场定位。
(4) 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实现科技成果从大学和科研机构向企业的转化。
(5) 通过信息流带动企业物质流和资金流的流向。
(6) 信息系统有助于缩小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加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2、 企业引入IT对组织结构和 管理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企业的信息化并不是安装了IT设备就完成了,它对管理流程、生产和销售环节将产生重要的潜在影响。企业信息系统对及时了解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进展和动态,掌握企业内部最新的资源配置和生产情况非常重要。这对开发企业的核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企业协调思想和行动的工具。但企业在开发MIS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 利用IT来管理企业的水平,取决于企业原有的管理水平。
(2) 企业的MIS不只是技术人员的事情,企业的各个环节,特别是管理层应该有专家参与。
(3) 不能认为计算机系统安装好了,企业的MIS就完成了,不能只重视硬件,而忽视对企业其它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3、企业在利用IT时主要考虑的 是市场和商业效益
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企业的信息系统应该以市场和效益为驱动,而不再是靠技术和管理推动。企业利用IT主要将遇到商业困难,而不是技术困难。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帮助用户实现战略重点和商业目标,而不能让用户来承担在其控制能力之外的风险。在制定IT扩散项目时,应考虑如何使商业过程更加合理化,而这一点常常被忽视。如果潜在用户发现IT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那么IT的扩散政策就注定要失败。
4、企业的规模越大,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也就越大,信息系统也就越复杂
对大企业来说,由于企业管理的环节和部门很多,信息流通的时间长、中间环节多,可能会造成信息的失真、失效和失时。信息系统的效率决定了企业能否对市场的新动向作出快速反应,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对生产设备和产品进行调整。如果没有以信息网络为支撑的管理系统的支持,大企业集团很容易造成管理混乱、反应和行动迟缓、信息传播不畅,从而影响企业的协调行动,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往往中小型企业具有灵活善变的优势,因此,在建立和发展大企业集团时,应该将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力考虑进去。
5、对IT的投资是对企业长远 发展核心能力的投资
很多企业在投资IT时,往往希望在短期内获得效益,但由于IT的利用对生产程序、组织机构和管理模式将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企业与市场、供应商、零售商的关系也会出现变化,这一深层次的变化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因此,IT的投资与生产能力的根本提高需要较长的酝酿时期。美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生产效率的滞后强化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利用IT包含了实质性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机构及技能的变化,因此,在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之前,需要一段比较长的酝酿时期。近来美国生产率的提高说明了这个酝酿期可能已经结束,至少主要的IT用户已经从学习曲线的低谷中走了出来,能够对自身进行"工程重组",以获得IT所换来的效益。
6、IT的利用促使企业成为学习型企业
IT的发展变化以及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都促使企业进行机构学习,并提倡企业终身学习。对于任何一种技术,企业都要经历一段学习过程。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