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2006-01-21 09:32:04 来源:
A-
A+
电力18讯: <center>邓寿鹏</center>
一、信息网络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平台
连接全球的互联网+(Internet)从科技领域进入商业领域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迄今,互联网已经接入全世界2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覆盖面超过了拥有180多个成员的联合国,在某种意义上,已被称为"信息联合国"。上世纪80年代在科技界曾经有过一句口号"全世界计算机联合起来",这个口号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在全球的延伸,互联网上的各种网络已达到100多万个;网上连接的计算机已达到1亿台,"联合起来"的口号正在实现。目前,全球约有5亿网民,可以共享网上的各种信息源、图书馆和文献库,网上每昼夜的信息流量达到了以万亿比特计,每个月收发的电子邮件达到了14亿封。
互联网以其简便、快捷、灵活、互动的方式,全天候地传送全球各地间的信息,跨越时空限制,"天涯若比邻",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网上信息流通的时间成本和交换成本空前降低,商务、政务及个人事务都可以把信息搭载在互联网上传送。互联网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担负起全球信息交换的新平台。
二、信息产业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九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信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速度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3倍;产业总规模跃居各工业部门之首,拉动全国工业增长1.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19%,产品出口5年平均增长27.8%,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提高到22.9%。通信业的发展速度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4倍;主要通信能力和业务量比1995年翻了一番以上,电话网规模容量和用户数居世界第2位,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网年均扩容4600万线,新增用户3700万户,发展速度创下了世界记录。整个电子信息产业正在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产业增加值已占GDP的4%,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2000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新增7757万户,达到2.29亿户(其中固定电话新增3560万户,达到1.44亿户;移动电话新增4197万户,达到8526万户),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20.1%(其中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39%,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6.7%),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已达到80%。同年,我国生产计算机860万台、彩色电视机3742万台、程控交换机4657万线、移动通信交换机3630万线、手机5210万部、集成电路50亿块、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额达到560亿元。到2001年6月底,我国电话用户数达2.7亿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数达1.6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数突破1.1亿户。
可以肯定,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期已经到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十五"期间仍将保持每年超过20%的高速增长,继续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
三、信息化的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将有所突破
多年来,持续的体制改革,在信息产业领域中进行的政企分开,电信重组和结构调整、国企改革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举措,已初见成效。破除垄断,实行多家竞争的格局正在形成。通信业体制机制的转换进程加快,国有装备制造业扭亏脱困工作基本完成,但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烙印相当明显,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滞缓,仍然有碍国家信息化进程的推进。
"十五"期间,加入WTO后的外部压力加大,国家承诺的电信开放将促进行业/企业加快改革步伐,已经由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国务院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以及《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法规、政策,将付诸实施,若干细则将由中央和地方各级立法机构进一步制订。为适应全国信息化的推进,一些新的法规将陆续出台,对原有法规也将根据实践继续修订。可以预料,有关信息化的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在国内外的迫切需求下将得到回应,并有所突破。
四、信息科技研发将取得新的成果,信息技术和产业将迈上新的台阶
"九五"期间,我国信息科技研发取得了丰硕成果。高性能计算机和并行处理技术、64位中文操作系统、32位数字信号处理器等取得重大进展,每秒4000亿次的超级服务 器研制成功,高速信息示范网投入运行,32×2.5G密集波分复用技术投入使用,程控交换、移动通信、光通信等领域取得群体突破,中文信息处理、导航定位、遥控遥测等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我国提出的TD-SCDMA被国际电信联盟(ITU)确定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之一。国产信息技术装备在若干领域逐步取代进口,例如国产计算机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联想集团已成为世界十大计算机制造商之一。圆满完成了国防急需的关键元器件、核心技术、电子装备和成套系统的科研及生产任务。在民用和军用两大领域提高了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投入,一批前沿科技的技术储备开始形成。
未来5年,科研体制改革将进一步解放信息产业的生产力,富有攻坚传统的信息产业科技团队将取得新的成果,推动信息技术和产业达到新的水平。
五、信息化建设将全面展开,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将得到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政策的倾斜和导向,东部地区率先得到了发展,"九五"末期,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加快开发西部的战略决策,西部的潜在优势逐渐显露。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建设已在全国全面展开,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已有明显改观。1999至2000年两年中,东部发达地区(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和西部欠发达地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及内蒙、广西,即10+2)的互联网网民比例发生了变化。东部地区的网民数占全国网民总数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西部地区的比重有明显上升:
六、信息化人才培育、全民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将有明显提高
信息化人才培育是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充分重视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信息化人才的素质,才能胜任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任务,经济任务和管理任务。"九五"期间,在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已经涌现出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敬业精神好,长于技术、善于管理、乐于营销的将才和帅才、专才和全才,这是信息化人力资本的宝贵储备,也是信息化事业的根本保证。
"十五"期间,信息化任务相当繁重,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强化人才培育体制和机制,有意识地努力发掘和培育引领信息化团队的管理人才,创新信息化技术的科技人才和忠于职守的业务精进的技艺人才。同时,要在全体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中加强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知识普及,使全民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有明显提高。
一、信息网络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平台
连接全球的互联网+(Internet)从科技领域进入商业领域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迄今,互联网已经接入全世界2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覆盖面超过了拥有180多个成员的联合国,在某种意义上,已被称为"信息联合国"。上世纪80年代在科技界曾经有过一句口号"全世界计算机联合起来",这个口号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在全球的延伸,互联网上的各种网络已达到100多万个;网上连接的计算机已达到1亿台,"联合起来"的口号正在实现。目前,全球约有5亿网民,可以共享网上的各种信息源、图书馆和文献库,网上每昼夜的信息流量达到了以万亿比特计,每个月收发的电子邮件达到了14亿封。
互联网以其简便、快捷、灵活、互动的方式,全天候地传送全球各地间的信息,跨越时空限制,"天涯若比邻",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网上信息流通的时间成本和交换成本空前降低,商务、政务及个人事务都可以把信息搭载在互联网上传送。互联网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担负起全球信息交换的新平台。
二、信息产业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九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信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速度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3倍;产业总规模跃居各工业部门之首,拉动全国工业增长1.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19%,产品出口5年平均增长27.8%,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提高到22.9%。通信业的发展速度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4倍;主要通信能力和业务量比1995年翻了一番以上,电话网规模容量和用户数居世界第2位,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网年均扩容4600万线,新增用户3700万户,发展速度创下了世界记录。整个电子信息产业正在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产业增加值已占GDP的4%,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2000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新增7757万户,达到2.29亿户(其中固定电话新增3560万户,达到1.44亿户;移动电话新增4197万户,达到8526万户),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20.1%(其中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39%,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6.7%),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已达到80%。同年,我国生产计算机860万台、彩色电视机3742万台、程控交换机4657万线、移动通信交换机3630万线、手机5210万部、集成电路50亿块、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额达到560亿元。到2001年6月底,我国电话用户数达2.7亿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数达1.6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数突破1.1亿户。
可以肯定,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期已经到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十五"期间仍将保持每年超过20%的高速增长,继续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
三、信息化的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将有所突破
多年来,持续的体制改革,在信息产业领域中进行的政企分开,电信重组和结构调整、国企改革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举措,已初见成效。破除垄断,实行多家竞争的格局正在形成。通信业体制机制的转换进程加快,国有装备制造业扭亏脱困工作基本完成,但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烙印相当明显,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滞缓,仍然有碍国家信息化进程的推进。
"十五"期间,加入WTO后的外部压力加大,国家承诺的电信开放将促进行业/企业加快改革步伐,已经由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国务院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以及《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法规、政策,将付诸实施,若干细则将由中央和地方各级立法机构进一步制订。为适应全国信息化的推进,一些新的法规将陆续出台,对原有法规也将根据实践继续修订。可以预料,有关信息化的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在国内外的迫切需求下将得到回应,并有所突破。
四、信息科技研发将取得新的成果,信息技术和产业将迈上新的台阶
"九五"期间,我国信息科技研发取得了丰硕成果。高性能计算机和并行处理技术、64位中文操作系统、32位数字信号处理器等取得重大进展,每秒4000亿次的超级服务 器研制成功,高速信息示范网投入运行,32×2.5G密集波分复用技术投入使用,程控交换、移动通信、光通信等领域取得群体突破,中文信息处理、导航定位、遥控遥测等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我国提出的TD-SCDMA被国际电信联盟(ITU)确定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之一。国产信息技术装备在若干领域逐步取代进口,例如国产计算机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联想集团已成为世界十大计算机制造商之一。圆满完成了国防急需的关键元器件、核心技术、电子装备和成套系统的科研及生产任务。在民用和军用两大领域提高了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投入,一批前沿科技的技术储备开始形成。
未来5年,科研体制改革将进一步解放信息产业的生产力,富有攻坚传统的信息产业科技团队将取得新的成果,推动信息技术和产业达到新的水平。
五、信息化建设将全面展开,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将得到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政策的倾斜和导向,东部地区率先得到了发展,"九五"末期,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加快开发西部的战略决策,西部的潜在优势逐渐显露。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建设已在全国全面展开,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已有明显改观。1999至2000年两年中,东部发达地区(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和西部欠发达地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及内蒙、广西,即10+2)的互联网网民比例发生了变化。东部地区的网民数占全国网民总数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西部地区的比重有明显上升:
六、信息化人才培育、全民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将有明显提高
信息化人才培育是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充分重视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信息化人才的素质,才能胜任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任务,经济任务和管理任务。"九五"期间,在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已经涌现出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敬业精神好,长于技术、善于管理、乐于营销的将才和帅才、专才和全才,这是信息化人力资本的宝贵储备,也是信息化事业的根本保证。
"十五"期间,信息化任务相当繁重,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强化人才培育体制和机制,有意识地努力发掘和培育引领信息化团队的管理人才,创新信息化技术的科技人才和忠于职守的业务精进的技艺人才。同时,要在全体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中加强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知识普及,使全民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有明显提高。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