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业务连续管理的火种
2005-11-16 11:36:56 来源:
A-
A+
电力18讯: 作者:张杰
【赛迪网讯】2005年11月9日,一场关于中国业务连续管理(BCM)的头脑风暴在北京刮起。
一个敏感的日子,这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火灾可能引起的诸多问题:生命安危、财产损失、业务中断、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甚至社会不安定……。
这和业务连续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处,也体现着第二届中国业务连续管理高峰论坛(BCM2005)主办单位选择这一天开会的特别用意。
每年的11月9日是中国的全国消防日。在电话号码中“119”是火灾报警电话,与11月9日中这3个阿拉伯数字同形同序,易为人们接受,于是从1992年起,国务院把这一天定为全国消防日。
2005年11月9日,一场关于中国业务连续管理(BCM)的头脑风暴在北京刮起。
一个敏感的日子,这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火灾可能引起的诸多问题:生命安危、财产损失、业务中断、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甚至社会不安定……
这和业务连续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处,也体现着第二届中国业务连续管理高峰论坛(BCM2005)主办单位选择这一天开会的特别用意。
BCM,这个近年来开始在国内不断升温的新名词,正在引起有关各方的高度重视。国家电网公司调度中心总工程师辛耀中的一番话颇具代表性:如果跳出IT的圈子来看待BCM,你会发现,和业务紧密相连的BCM,其实早在大家有意无意的具体行动之中了。现在大家面临的问题是,把它变成一种自觉、主动的行动,对BCM理念和方法进行提炼,提高,真正推广到各个行业的实践中。
第二天就要在海关系统召开业务连续管理相关会议的海关总署总工程师杨国勋,在百忙当中全程出席了高峰论坛。“现在是到了用业务连续管理的理念,统一海关各业务部门、信息技术部门思想,指导和归纳各部门实践的时候了。”
更多的到会嘉宾从不同的侧面阐述、论证着业务连续管理的重要性、在中国积极推动业务连续管理的紧迫性和方法论。他们希望达成共识,希望寻找到中国BCM行动的最佳路线图。
高朋满座,共同关注灾难应对
这样大规模的、集中的BCM头脑风暴在我国还是第一次。上午的主论坛,300多位来自金融、电信、能源、制造等重点行业的参会用户代表,下午金融、电力两个分论坛各80余位代表,都在关注同一个主题:灾难应对与企业责任。
如果说灾难应对还是IT的事、信息化的事的话,那么贴上了“社会责任”标签的灾难应对就不再是IT部门的事,而是整个企业、每一位员工,乃至全社会的事。
第二届高峰论坛的主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常务副理事长邓寿鹏全程主持了上午的主论坛。他指出,BCM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一个老问题。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需要为BCM注入全新的内涵。
的确,BCM无小事。它是一套管理机制、管理流程和企业文化。“BCM的问题实际上关系到一个企业在信息化社会的活法儿,它是一种生存法则。”《中国计算机用户》、《软件世界》常务副社长兼总编辑段永朝在下午和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BCM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建新共同主持高层圆桌会议时,这样表示。
如果说2004年10月第一届业务连续管理高峰论坛还是在摸索、探路的话,第二届高峰论坛就是一次实实在在的行动了。而且这一行动得到了会议主办单位之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领导的积极支持。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院长、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理事长张旭明在上午的主论坛上发表致辞时指出:选择119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召开有关灾难应对、应急联动、业务恢复和业务连续管理领域的高层论坛,在禽流感的危险警报已经拉响的日子里,有特别的意义。
在过去的两年里,发生在巴基斯坦地区的大地震、席卷美国新佛罗里达的卡特里纳飓风、美国加州大停电、伦敦地铁爆炸案、以及给印度洋区域带来巨大损失的海啸,还有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记忆忧新的2003年非典疫情―这一连串的灾难事件,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无尽的悲伤。
这些发生在911事件之后的自然灾害、恐怖袭击、安全生产与食品卫生事件等等,是对人类提高应对灾难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在党的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本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提出的新课题、新矛盾和新挑战。
在上午的主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参事陈静,Gartner集团副总裁、研究院士Jamie Popkin,新加坡BCM联盟伍远,中国电信集团大客户事业部技术支持部经理姚寄东,IBM公司系统存储部高级技术工程师田乐,中国电源学会副理事长、APC高级技术顾问张广明,新加坡业务持续性计划协会主席黄守吉等嘉宾,也先后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在标准与规则中,积极前行
“我非常珍惜学会的声誉,更珍惜学会专家的声誉。在接到会议合作邀请之初,我的心里有所担心,但今天的会议开到这里,我感到非常欣慰,这是一次非常务实的会议,非常成功的会议。”
说这话的是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李若梅博士。她所在的单位是第二届业务连续管理高峰论坛的支持单位之一。在此次论坛上,像这样的直言不讳处处可见,尤其在下午的高层圆桌会议上更为突出。
高层圆桌会议的宗旨之一是,推进中国BCM体系化、规范化建设及国际交流。一份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汇集了BCP亚洲、SCS、Gartner、思科等组织、企业意见和建议的倡议书在圆桌会议上成为讨论的焦点。
一份4000多字的倡议书,希望表达出这样的声音: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组织、各个企业共同关注,广泛呼吁和倡导BCM意识的建立,共同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及产业界、企业用户对BCM发展的高度关注。促进政府有关机构、专业组织和广大用户,深入探讨和研究BCM的基本体系与方法,借鉴和引进发达国家BCM的成熟理论、方法、规范和实践。引导和催生中国BCM市场环境和法规规范有序发展,促进中国BCM与国家信息化建设以及国民经济和谐发展关系的研究和规划。
业务连续管理的思想、知识内容、实践方法和工具需要尽快普及,中国BCM的发展策略和标准框架需要尽快进入研究与制定阶段。
两个小时的圆桌会议时间,根本无法满足与会的40多位专家一一发言的需求。好在会议主持人段永朝认真记录下了发言的14位专家的40多条建议和意见,并一再对与会专家表示感谢。也许是另一位会议主持人陈建新的事前提醒:会议时间所限,请直奔主题。也许是与会专家本来就是本着“务实”二字而来,专家的发言各个简明扼要,句句箴言。
BCP ASIA亚太区主席余绍强在发言中强调:“新加坡花了18年的时间才建立起了BCM的标准体系。我们得出的经验是,对BCM的发展要加快监管,并积极制定相关标准和行动指南。”
思科公司大企业与政府事业部资深经理隋成岩表示:“在中国宣传、推广BCM,一定要避免这样的误区,也就是认为BCM是IT的问题,是信息化的问题。要反复强调,BCM是企业管理的问题,是企业文化的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李晓枫在发言中指出:从当前银行业的实际状况来看,银行数据大集中后,安全生产仍是银行运营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大家反复强调,BCM的实践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演练”,但实际的情况是,BCM需要的是实战演练。
李晓枫在发言中强调,BCM的推广,领导、决策层十分重要。这一观点立即引起了Gartner集团副总裁、研究院士Jamie Popkin的共鸣。他接着发言说,要把BCM构筑到企业的业务中去,构筑到企业的体系中去。
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与“近忧”周旋,是企业当下的“活法”;在变幻无常的各种环境中,能够随时提防远处之忧,是企业的“长生之道”。如何将眼前的问题与未来的不测结合起来,以变化应对变化,是企业成长发展的“养生”智慧,这是BCM被日益关注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第二届业务连续管理高峰论坛积极倡导的BCM精髓之所在!
BCM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在新加坡的医院,一个普通的护士都知道灾难发生时该如何应对,医生更以“拥有BCM认证”为荣。在起步较晚的中国,金融业该如何实施BCM呢?金融分论坛,传达了这样一个声音:中国金融业迫切需要BCM,但人员观念亟待更新,业务持续规划(BCP)也要现在开始。
金融业BCM需求迫切
就在今年8月份,国内某个大型银行因为系统故障,造成了十多个省市、二十个小时的业务停顿;11月1日,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午9点起所有股票、可转换公司债(CB)、信托投资等共计2,520个品种暂停交易,整个上午无法进行主要交易。所有股票停盘是1947年东证成立以来第一次发生。这些事件,正在给金融行业敲响警钟。
整合已经成为IT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工商银行已经完成了数据大集中,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也正在进行数据集中工作。同时,数据集中也是证券、保险等行业的主题。
数据集中了,风险也增大了,数据中心安全与否直接影响银行业务能否持续。中国人民银行参事陈静在演讲中表示,集中处理中心在整个信息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对数据的安全保护要求将变得非常显著。一旦数据中心发生灾难,服务覆盖范围内机构的业务处理将中断。如果因为灾难的发生导致数据丢失,或系统不能恢复,不仅会给组织机构带来巨大损失,而且还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影响。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管理部主任吴国栋表示,BCM是银行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银行永续经营的一个重要保障。他来参加金融分论坛,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BCM的相关知识,以在工作中更好地贯彻BCM理念。
观念行动需要更新
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无疑都已经认识到了业务连续的重要,目前绝大部分银行的备份数据都能做到异地存放。中国工商银行建立了南北两大数据中心,上海为运营中心,北京为备份中心。光大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也都建立了灾备中心。
陈静介绍,今年国庆休假期间,中国人民银行成功在北京和无锡实施了一周的切换演练,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人行准备在上海建设支付系统数据备份中心。
但是,BCM并不仅是灾难备份。Gartner定义的BCM是“有组织的责任制,它包括需要从一个灾难中进行恢复所需的所有事情,包括IT、人员、设施和设备”。Prism(普瑞斯曼)公司副总裁Geoff Carnesg在演讲中也认为,BCM不限于信息技术,而是对企业业务范围内整体业务的恢复。
因此,BCM不应是技术部门的事情。一个专门的灾难恢复机构应该包括企业的各个部门,尤其是风险管理部门,同时要有最高领导参加。因此,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天晴呼吁,应该在金融行业普及BCM理念,让从高到底的每一层员工都加入到BCM的工作中来。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李晓枫主持下午的金融分论坛
持续发展,以毫秒级论
如果问电力系统发生什么大事,会关系到国际民生,经济发展,会成为世界级的大新闻,我们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电力系统出现故障,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大面积的停电事故。
2003年,8月14日,美国加州发生大停电事故;8月28日,伦敦大停电;9月23日,瑞典和丹麦大停电;9月28日,意大利和瑞士大停电;11月,约旦大停电;11月8日,利比亚西部大停电,仅仅2003年下半年,全球就发生了如此之多的停电事故。
而同样的事故,在我们国家也发生过多起,远的不说,9月26日,台风“达维”引发了海南部分电厂连续跳闸停机,最终系统全部瓦解,导致罕见的海南全省范围大面积停电,虽然所采取的“黑启动”预案成功,海南省的部分关键部门即时回复供电,但是恢复海南省的全部供电,也超过了将近20天的时间。
由于电力系统的故障,所导致的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仅美国的8.14停电所造成的损失就达到了40多亿美元。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
其实做得就是BCM
11月9日下午,第二届中国业务连续管理高峰论坛电力分论坛如期召开,来自国家电网公司调度中心总工程师辛耀中、清华大学电网调度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张伯明、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继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委员辜体仁出席了本次论坛。
记者在本次论坛开始之前,采访了辛耀中总工程师,他表示,从电力系统开始建设,直到后续几十年的发展,大家忙乎的最关键的一件事,莫过于保障电力系统的不断电、不停机、稳定、安全运行了。
“如果问什么地方数字化程度最高,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电力系统。”辛耀中的话,也引起了旁边就坐的来自清华大学的张伯明教授的共鸣,“是啊,说起BCM,在来这个会之前,我也不是非常明白这指的是什么,但是,查一下BCM,哦,是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可不是吗,电力系统这么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不都在围绕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吗,只不过我们还没有一个非常明了的称呼罢了,其实做得就是BCM的事。”
“就是,现在有了明确的名称,有了专业的BCM委员会,对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以及其它行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意义。”接着张伯明的话题,辛耀中也说道。
国家电网公司调度中心总工程师辛耀中在电力分论坛发表演讲
精彩观点
BCM,请人帮你来省钱
新加坡业务持续计划协会亚太区主席余绍强对BCM的理解比较独特,他认为BCM就像保险一样。人们买保险不会计较回报率的多少,反而希望不会有回报。因为那就意味着没有灾难发生,业务也没有中断。所以,BCM不是在花钱,而是请人来帮你省钱。
像保险一样,BCM也是随需订制,量身定做的。在进行业务风险分析后,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BCM,选择哪些业务、采取哪种方式都由企业自己决定,而不是追求一味建造规模巨大的灾备中心。
BCM,标准一定要先行
BCM在中国有很大的市场,中国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自身的努力都会推动这个市场的发展。因此对于BCM服务商来说,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新加坡在BCM方面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并对其进行规范和推进,在这领域已经耕耘了18年。
标准问题是BCM实施推广中非常重要的,但如何将国际上一些成熟的标准引入中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和思考的问题。不过,中国公司要幸运得多,他们不需要浪费那么长的时间摸索BCM,他们可以参考、借鉴国际先进的理念,软件和管理模式。
【赛迪网讯】2005年11月9日,一场关于中国业务连续管理(BCM)的头脑风暴在北京刮起。
一个敏感的日子,这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火灾可能引起的诸多问题:生命安危、财产损失、业务中断、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甚至社会不安定……。
这和业务连续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处,也体现着第二届中国业务连续管理高峰论坛(BCM2005)主办单位选择这一天开会的特别用意。
每年的11月9日是中国的全国消防日。在电话号码中“119”是火灾报警电话,与11月9日中这3个阿拉伯数字同形同序,易为人们接受,于是从1992年起,国务院把这一天定为全国消防日。
2005年11月9日,一场关于中国业务连续管理(BCM)的头脑风暴在北京刮起。
一个敏感的日子,这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火灾可能引起的诸多问题:生命安危、财产损失、业务中断、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甚至社会不安定……
这和业务连续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处,也体现着第二届中国业务连续管理高峰论坛(BCM2005)主办单位选择这一天开会的特别用意。
BCM,这个近年来开始在国内不断升温的新名词,正在引起有关各方的高度重视。国家电网公司调度中心总工程师辛耀中的一番话颇具代表性:如果跳出IT的圈子来看待BCM,你会发现,和业务紧密相连的BCM,其实早在大家有意无意的具体行动之中了。现在大家面临的问题是,把它变成一种自觉、主动的行动,对BCM理念和方法进行提炼,提高,真正推广到各个行业的实践中。
第二天就要在海关系统召开业务连续管理相关会议的海关总署总工程师杨国勋,在百忙当中全程出席了高峰论坛。“现在是到了用业务连续管理的理念,统一海关各业务部门、信息技术部门思想,指导和归纳各部门实践的时候了。”
更多的到会嘉宾从不同的侧面阐述、论证着业务连续管理的重要性、在中国积极推动业务连续管理的紧迫性和方法论。他们希望达成共识,希望寻找到中国BCM行动的最佳路线图。
高朋满座,共同关注灾难应对
这样大规模的、集中的BCM头脑风暴在我国还是第一次。上午的主论坛,300多位来自金融、电信、能源、制造等重点行业的参会用户代表,下午金融、电力两个分论坛各80余位代表,都在关注同一个主题:灾难应对与企业责任。
如果说灾难应对还是IT的事、信息化的事的话,那么贴上了“社会责任”标签的灾难应对就不再是IT部门的事,而是整个企业、每一位员工,乃至全社会的事。
第二届高峰论坛的主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常务副理事长邓寿鹏全程主持了上午的主论坛。他指出,BCM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一个老问题。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需要为BCM注入全新的内涵。
的确,BCM无小事。它是一套管理机制、管理流程和企业文化。“BCM的问题实际上关系到一个企业在信息化社会的活法儿,它是一种生存法则。”《中国计算机用户》、《软件世界》常务副社长兼总编辑段永朝在下午和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BCM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建新共同主持高层圆桌会议时,这样表示。
如果说2004年10月第一届业务连续管理高峰论坛还是在摸索、探路的话,第二届高峰论坛就是一次实实在在的行动了。而且这一行动得到了会议主办单位之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领导的积极支持。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院长、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理事长张旭明在上午的主论坛上发表致辞时指出:选择119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召开有关灾难应对、应急联动、业务恢复和业务连续管理领域的高层论坛,在禽流感的危险警报已经拉响的日子里,有特别的意义。
在过去的两年里,发生在巴基斯坦地区的大地震、席卷美国新佛罗里达的卡特里纳飓风、美国加州大停电、伦敦地铁爆炸案、以及给印度洋区域带来巨大损失的海啸,还有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记忆忧新的2003年非典疫情―这一连串的灾难事件,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无尽的悲伤。
这些发生在911事件之后的自然灾害、恐怖袭击、安全生产与食品卫生事件等等,是对人类提高应对灾难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在党的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本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提出的新课题、新矛盾和新挑战。
在上午的主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参事陈静,Gartner集团副总裁、研究院士Jamie Popkin,新加坡BCM联盟伍远,中国电信集团大客户事业部技术支持部经理姚寄东,IBM公司系统存储部高级技术工程师田乐,中国电源学会副理事长、APC高级技术顾问张广明,新加坡业务持续性计划协会主席黄守吉等嘉宾,也先后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在标准与规则中,积极前行
“我非常珍惜学会的声誉,更珍惜学会专家的声誉。在接到会议合作邀请之初,我的心里有所担心,但今天的会议开到这里,我感到非常欣慰,这是一次非常务实的会议,非常成功的会议。”
说这话的是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李若梅博士。她所在的单位是第二届业务连续管理高峰论坛的支持单位之一。在此次论坛上,像这样的直言不讳处处可见,尤其在下午的高层圆桌会议上更为突出。
高层圆桌会议的宗旨之一是,推进中国BCM体系化、规范化建设及国际交流。一份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汇集了BCP亚洲、SCS、Gartner、思科等组织、企业意见和建议的倡议书在圆桌会议上成为讨论的焦点。
一份4000多字的倡议书,希望表达出这样的声音: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组织、各个企业共同关注,广泛呼吁和倡导BCM意识的建立,共同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及产业界、企业用户对BCM发展的高度关注。促进政府有关机构、专业组织和广大用户,深入探讨和研究BCM的基本体系与方法,借鉴和引进发达国家BCM的成熟理论、方法、规范和实践。引导和催生中国BCM市场环境和法规规范有序发展,促进中国BCM与国家信息化建设以及国民经济和谐发展关系的研究和规划。
业务连续管理的思想、知识内容、实践方法和工具需要尽快普及,中国BCM的发展策略和标准框架需要尽快进入研究与制定阶段。
两个小时的圆桌会议时间,根本无法满足与会的40多位专家一一发言的需求。好在会议主持人段永朝认真记录下了发言的14位专家的40多条建议和意见,并一再对与会专家表示感谢。也许是另一位会议主持人陈建新的事前提醒:会议时间所限,请直奔主题。也许是与会专家本来就是本着“务实”二字而来,专家的发言各个简明扼要,句句箴言。
BCP ASIA亚太区主席余绍强在发言中强调:“新加坡花了18年的时间才建立起了BCM的标准体系。我们得出的经验是,对BCM的发展要加快监管,并积极制定相关标准和行动指南。”
思科公司大企业与政府事业部资深经理隋成岩表示:“在中国宣传、推广BCM,一定要避免这样的误区,也就是认为BCM是IT的问题,是信息化的问题。要反复强调,BCM是企业管理的问题,是企业文化的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李晓枫在发言中指出:从当前银行业的实际状况来看,银行数据大集中后,安全生产仍是银行运营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大家反复强调,BCM的实践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演练”,但实际的情况是,BCM需要的是实战演练。
李晓枫在发言中强调,BCM的推广,领导、决策层十分重要。这一观点立即引起了Gartner集团副总裁、研究院士Jamie Popkin的共鸣。他接着发言说,要把BCM构筑到企业的业务中去,构筑到企业的体系中去。
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与“近忧”周旋,是企业当下的“活法”;在变幻无常的各种环境中,能够随时提防远处之忧,是企业的“长生之道”。如何将眼前的问题与未来的不测结合起来,以变化应对变化,是企业成长发展的“养生”智慧,这是BCM被日益关注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第二届业务连续管理高峰论坛积极倡导的BCM精髓之所在!
BCM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在新加坡的医院,一个普通的护士都知道灾难发生时该如何应对,医生更以“拥有BCM认证”为荣。在起步较晚的中国,金融业该如何实施BCM呢?金融分论坛,传达了这样一个声音:中国金融业迫切需要BCM,但人员观念亟待更新,业务持续规划(BCP)也要现在开始。
金融业BCM需求迫切
就在今年8月份,国内某个大型银行因为系统故障,造成了十多个省市、二十个小时的业务停顿;11月1日,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午9点起所有股票、可转换公司债(CB)、信托投资等共计2,520个品种暂停交易,整个上午无法进行主要交易。所有股票停盘是1947年东证成立以来第一次发生。这些事件,正在给金融行业敲响警钟。
整合已经成为IT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工商银行已经完成了数据大集中,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也正在进行数据集中工作。同时,数据集中也是证券、保险等行业的主题。
数据集中了,风险也增大了,数据中心安全与否直接影响银行业务能否持续。中国人民银行参事陈静在演讲中表示,集中处理中心在整个信息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对数据的安全保护要求将变得非常显著。一旦数据中心发生灾难,服务覆盖范围内机构的业务处理将中断。如果因为灾难的发生导致数据丢失,或系统不能恢复,不仅会给组织机构带来巨大损失,而且还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影响。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管理部主任吴国栋表示,BCM是银行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银行永续经营的一个重要保障。他来参加金融分论坛,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BCM的相关知识,以在工作中更好地贯彻BCM理念。
观念行动需要更新
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无疑都已经认识到了业务连续的重要,目前绝大部分银行的备份数据都能做到异地存放。中国工商银行建立了南北两大数据中心,上海为运营中心,北京为备份中心。光大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也都建立了灾备中心。
陈静介绍,今年国庆休假期间,中国人民银行成功在北京和无锡实施了一周的切换演练,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人行准备在上海建设支付系统数据备份中心。
但是,BCM并不仅是灾难备份。Gartner定义的BCM是“有组织的责任制,它包括需要从一个灾难中进行恢复所需的所有事情,包括IT、人员、设施和设备”。Prism(普瑞斯曼)公司副总裁Geoff Carnesg在演讲中也认为,BCM不限于信息技术,而是对企业业务范围内整体业务的恢复。
因此,BCM不应是技术部门的事情。一个专门的灾难恢复机构应该包括企业的各个部门,尤其是风险管理部门,同时要有最高领导参加。因此,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天晴呼吁,应该在金融行业普及BCM理念,让从高到底的每一层员工都加入到BCM的工作中来。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李晓枫主持下午的金融分论坛
持续发展,以毫秒级论
如果问电力系统发生什么大事,会关系到国际民生,经济发展,会成为世界级的大新闻,我们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电力系统出现故障,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大面积的停电事故。
2003年,8月14日,美国加州发生大停电事故;8月28日,伦敦大停电;9月23日,瑞典和丹麦大停电;9月28日,意大利和瑞士大停电;11月,约旦大停电;11月8日,利比亚西部大停电,仅仅2003年下半年,全球就发生了如此之多的停电事故。
而同样的事故,在我们国家也发生过多起,远的不说,9月26日,台风“达维”引发了海南部分电厂连续跳闸停机,最终系统全部瓦解,导致罕见的海南全省范围大面积停电,虽然所采取的“黑启动”预案成功,海南省的部分关键部门即时回复供电,但是恢复海南省的全部供电,也超过了将近20天的时间。
由于电力系统的故障,所导致的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仅美国的8.14停电所造成的损失就达到了40多亿美元。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
其实做得就是BCM
11月9日下午,第二届中国业务连续管理高峰论坛电力分论坛如期召开,来自国家电网公司调度中心总工程师辛耀中、清华大学电网调度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张伯明、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继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委员辜体仁出席了本次论坛。
记者在本次论坛开始之前,采访了辛耀中总工程师,他表示,从电力系统开始建设,直到后续几十年的发展,大家忙乎的最关键的一件事,莫过于保障电力系统的不断电、不停机、稳定、安全运行了。
“如果问什么地方数字化程度最高,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电力系统。”辛耀中的话,也引起了旁边就坐的来自清华大学的张伯明教授的共鸣,“是啊,说起BCM,在来这个会之前,我也不是非常明白这指的是什么,但是,查一下BCM,哦,是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可不是吗,电力系统这么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不都在围绕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吗,只不过我们还没有一个非常明了的称呼罢了,其实做得就是BCM的事。”
“就是,现在有了明确的名称,有了专业的BCM委员会,对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以及其它行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意义。”接着张伯明的话题,辛耀中也说道。
国家电网公司调度中心总工程师辛耀中在电力分论坛发表演讲
精彩观点
BCM,请人帮你来省钱
新加坡业务持续计划协会亚太区主席余绍强对BCM的理解比较独特,他认为BCM就像保险一样。人们买保险不会计较回报率的多少,反而希望不会有回报。因为那就意味着没有灾难发生,业务也没有中断。所以,BCM不是在花钱,而是请人来帮你省钱。
像保险一样,BCM也是随需订制,量身定做的。在进行业务风险分析后,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BCM,选择哪些业务、采取哪种方式都由企业自己决定,而不是追求一味建造规模巨大的灾备中心。
BCM,标准一定要先行
BCM在中国有很大的市场,中国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自身的努力都会推动这个市场的发展。因此对于BCM服务商来说,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新加坡在BCM方面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并对其进行规范和推进,在这领域已经耕耘了18年。
标准问题是BCM实施推广中非常重要的,但如何将国际上一些成熟的标准引入中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和思考的问题。不过,中国公司要幸运得多,他们不需要浪费那么长的时间摸索BCM,他们可以参考、借鉴国际先进的理念,软件和管理模式。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