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为能源未来出把力
2005-03-29 19:26:16 来源:
A-
A+
电力18讯: 编者按
种种迹象表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主要能源和初级产品的供求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从长三角的“电荒”到涉及东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的“煤荒”与“缺油”。
作为近年来发展的一个重点――IT能够为解决能源不足做些什么呢?实际上,除了 IT产品的节能外,IT技术和方案不但能为我们发现新的能源,还能帮助我们更高效率地开采和使用能源。
运:
铁路干线利用率已经饱和
2004年的煤荒、电荒直接导致了铁路运输高度紧张,电煤运输紧张、运力严重不足。铁道部门统计显示,全国铁路完成货物运输发送量248130万吨,比上年增加24650万吨,增长11%,是历史上年增量最大的一年。2004年,铁路新线投产1433公里,总通车里程达185.6万公里。而且在2004年,铁路已将90%的货运能力投入重点运输,以占全世界6%的铁路运营线路,担负着全世界25%的运输量,各大铁路干线的利用率已经饱和。
与此同时,公路、水运能力紧张也全面吃紧。港口能力缺口大,设备超负荷运转,煤炭、原油、铁矿石、集装箱等出现了新的压船压港现象,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一些重要城际快速通道交通饱和。
运力紧张与目前经济中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密切相关。一方面,中国铁路交通水平与国际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如今中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大跨度、超负荷的运输格局,更加剧了运力紧张。有专家建议,为应对煤电运紧张的局面,应把能源运输纳入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框架中,支持中国的能源运输发展,使煤炭、电力行业的发展要与交通运输部门的发展相协调。
IT解决之道
作为实现铁路信息化发展的核心,铁路必须在运输调度指挥管理上取得突破。在DMIS(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取得成功后,铁道部又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以DMIS为平台,以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CTC)为核心,构建更加先进的铁路现代化调度指挥系统。
为适应铁路客货混跑、不同速度等级列车混跑、列车运行和调车作业并存的运输特点,实现对列车运行的智能控制,需要建成若干个以地域或线别为控制模式的大型综合调度指挥中心,实现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组织模式的根本转变。
另外,政府将会积极发展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TCS),在通信信号一体化的基础上实现调度中心对移动体的安全控制。
油: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
油又涨价了!
近年来,国内对石油消费需求量进一步增大。受资源的地理分布条件和开采难度的制约,目前中国原油产量始终徘徊在1.6亿吨/年左右,无法满足国内需要。
按照中国能源研究所等机构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将分别达到3.35亿吨至3.68亿吨和4.3亿吨至5.5亿吨的区间,石油供求缺口分别约达到1.8亿吨和2.9亿吨左右。
由于石油对外依存度高,更加凸显了石油安全问题。在高依赖的情况下,如果石油供应的暂时突然中断或短缺,油价暴涨将会对经济造成损害。而随着贸易化程度的加大,石油物流关键点发生中断的风险将会不断增加。
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看,从现在起到2020年之前,正是中国经济完成工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石油消费将处于迅速增长阶段。可以预见,在今后十余年中,石油供求将是一个长期的“瓶颈”。
目前中国原油产量徘徊在1.6亿吨/年左右
IT解决之道
我国石油工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石油资源的勘探分析、地质资料解释等大量数据的处理都需要依赖高性能计算机和专用处理软件。石油石化领域的网络建设也开展得比较早,信息基础设施相对于同期的其他行业更加完善。过去十几年间,从油田各单位到石油集团公司,都以建立和运作大型计算中心为主要技术投入,广泛用于地震处理、解释和油藏数模等生产项目。可以说,油田大型计算中心是到目前为止油田第一次创业的主要技术标志之一。对于油田来说,重点之一是从大型计算中心模式转型到基于网格的分布式计算,从而借助更强的计算能力,更精确地挖掘油藏。
电:
亟待加强相关行业衔接
自200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电力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04年投产新装机5055万千瓦,创造出世界新纪录。
2004年中,全国有24个省级电网出现拉用限电。2004年底和2005年年初,局部地区又出现了冬季供电紧张局面。电力供应紧张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迅速,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某些行业、特别是高耗能产业发展势头过猛;发电装机总量不足;煤电油运等相关行业衔接不够协调等几个因素造成。
作为电力行业,要重点发展“以大带小”项目,发展“西电东送”项目,港口、路口项目,发展热电联产、煤电运一体化项目,同时大力开发水电、风电和新能源项目,优化电源结构和布局,加快电源配套送出的建设。不过也要防止一些地区和企业违背客观规律、违反国家政策,盲目建设电站项目的问题。否则,也会导致发电能力大量过剩,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2004年电力投产新装机5055万千瓦
IT解决之道
发电企业作为生产企业,其核心功能就是电力生产同时,电力生产对安全要求较高,发电设备数量庞大,因而对设备的维护需求也较高。
在保证工业自动化系统高效运行的情况下,ERP系统在加强发电企业内部控制,降低运营成本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财务、采购、库存模块与EAM系统的无缝集成有效地降低了各个成本中心的运营成本,最终降低整个企业的发电成本,为企业在产能一定的情况下带来更多利润。发电企业属于资产密集型的企业,对设备维护、安全运营的要求极高。EAM系统对发电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电力资源紧张的情况下,电力调配就变得非常关键。电力调配管理系统可以使企业尽可能地合理化调配电力资源。
煤:需要降低一次能源消费比例
根据对有关统计数据分析,1949年以来中国煤炭消费增长率一直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但近两年煤炭消费迅猛增加,递增速度都在2亿吨以上。2003年煤炭消费高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6.94个百分点,2004年高出5.82个百分点。
据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煤炭产量超过19亿吨,同比增长15%;与此同时,国有重点煤矿和地方煤矿普遍超能力开采,仍无法满足过快增长的需求;煤炭库存持续下降,直供电厂存煤可用天数低于正常的库存水平。
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中国煤炭运销协会预测,2005年煤炭供应总体依然偏紧,湖北、湖南、江西等一些地方的需求可能受到影响,预期全年煤炭需求将在21亿吨以上,电煤消耗总量将比2004年增加1.2亿吨左右,全国煤炭供应缺口约在8000万吨左右。
中国煤炭探明可利用储量近2000亿吨,如果按照年产25亿吨原煤的速度推算,还可以供应80年。有些专家根据中国未来的煤炭供应缺口,提出到2020年需要安排煤矿建设规模达8.8亿吨,并估算到那时中国煤炭总产量将达到25亿吨以上。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第一副会长濮洪九介绍说,煤炭安全供应能力缺乏保障,长期稳定供应受到威胁。近年来现有各类煤矿大多数处于满负荷和超负荷生产状态。对这种一味扩张规模的做法,应进行理性反思。尽管中国有可观的煤炭资源量,但优质资源少,后备工业储量严重不足。因此,现在首先应该着手限制量的扩张,建立煤炭资源的战略储备。同时,下大力气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改变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比例过高的局面,力争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例从现在的近70%降至50%左右。
2005年全国煤炭仍将供不应求
IT解决之道
以信息流为主要特征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已在煤炭生产作业中得到普遍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电牵引采煤机、全数字直流提升机成为国内市场主导产品。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得到迅速推广。目前,国产的煤矿安全监测系统已在300多个煤矿得到使用,基本上占领了国内市场。
从煤炭行业实际出发,需要把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矿山”作为行业信息化的目标和方向。“数字矿山”是适应建设信息化社会要求的煤炭行业信息化完整解决方案,包括生产调度、安全生产监控、采矿地质、经营管理等各主要职能。
后记
用IT的眼光看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已构成我国整体安全战略的一个极大隐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开源节流,大力开发太阳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及核能等新能源。国家也要建立起统管能源的权威机构,促进可持续发展。
我国人均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10%和5%。而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能源供应紧张局面日趋严重。有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应加快能源安全方面的立法,建立起能源供需预警系统,制定能源安全战略和能源安全政策。今后必须通过法律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尤其在能源供应出现紧急情况时,对能源安全进行强制性管理。目前,我国存在严重的能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实现的。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如火电供煤消耗高达22.5%,吨钢可比能耗高21%,水泥综合能耗高达45%。据测算,我国每创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能源利用率仅为美国的26.9%,日本的11.5%。
最近几年,IT在企业和个人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很多IT产品都是耗电大户。在我国目前能源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如何降低能源消耗成为各界关注的问题,IT产品也不能例外。在平时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通过挑选节能IT产品,使用中注意节能等,可以降低IT产品的能耗。
业内人士建议,要把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我国要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规划、环保、节能和新能源发展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要在全社会倡导节能理念,并通过配套政策,鼓励和引导全民节能,努力建设节能型社会。这才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长远之策。而在这个过程之中,除了自身节约外,IT还更该承担起哪些更重要的使命,值得思索!
种种迹象表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主要能源和初级产品的供求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从长三角的“电荒”到涉及东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的“煤荒”与“缺油”。
作为近年来发展的一个重点――IT能够为解决能源不足做些什么呢?实际上,除了 IT产品的节能外,IT技术和方案不但能为我们发现新的能源,还能帮助我们更高效率地开采和使用能源。
运:
铁路干线利用率已经饱和
2004年的煤荒、电荒直接导致了铁路运输高度紧张,电煤运输紧张、运力严重不足。铁道部门统计显示,全国铁路完成货物运输发送量248130万吨,比上年增加24650万吨,增长11%,是历史上年增量最大的一年。2004年,铁路新线投产1433公里,总通车里程达185.6万公里。而且在2004年,铁路已将90%的货运能力投入重点运输,以占全世界6%的铁路运营线路,担负着全世界25%的运输量,各大铁路干线的利用率已经饱和。
与此同时,公路、水运能力紧张也全面吃紧。港口能力缺口大,设备超负荷运转,煤炭、原油、铁矿石、集装箱等出现了新的压船压港现象,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一些重要城际快速通道交通饱和。
运力紧张与目前经济中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密切相关。一方面,中国铁路交通水平与国际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如今中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大跨度、超负荷的运输格局,更加剧了运力紧张。有专家建议,为应对煤电运紧张的局面,应把能源运输纳入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框架中,支持中国的能源运输发展,使煤炭、电力行业的发展要与交通运输部门的发展相协调。
IT解决之道
作为实现铁路信息化发展的核心,铁路必须在运输调度指挥管理上取得突破。在DMIS(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取得成功后,铁道部又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以DMIS为平台,以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CTC)为核心,构建更加先进的铁路现代化调度指挥系统。
为适应铁路客货混跑、不同速度等级列车混跑、列车运行和调车作业并存的运输特点,实现对列车运行的智能控制,需要建成若干个以地域或线别为控制模式的大型综合调度指挥中心,实现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组织模式的根本转变。
另外,政府将会积极发展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TCS),在通信信号一体化的基础上实现调度中心对移动体的安全控制。
油: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
油又涨价了!
近年来,国内对石油消费需求量进一步增大。受资源的地理分布条件和开采难度的制约,目前中国原油产量始终徘徊在1.6亿吨/年左右,无法满足国内需要。
按照中国能源研究所等机构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将分别达到3.35亿吨至3.68亿吨和4.3亿吨至5.5亿吨的区间,石油供求缺口分别约达到1.8亿吨和2.9亿吨左右。
由于石油对外依存度高,更加凸显了石油安全问题。在高依赖的情况下,如果石油供应的暂时突然中断或短缺,油价暴涨将会对经济造成损害。而随着贸易化程度的加大,石油物流关键点发生中断的风险将会不断增加。
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看,从现在起到2020年之前,正是中国经济完成工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石油消费将处于迅速增长阶段。可以预见,在今后十余年中,石油供求将是一个长期的“瓶颈”。
目前中国原油产量徘徊在1.6亿吨/年左右
IT解决之道
我国石油工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石油资源的勘探分析、地质资料解释等大量数据的处理都需要依赖高性能计算机和专用处理软件。石油石化领域的网络建设也开展得比较早,信息基础设施相对于同期的其他行业更加完善。过去十几年间,从油田各单位到石油集团公司,都以建立和运作大型计算中心为主要技术投入,广泛用于地震处理、解释和油藏数模等生产项目。可以说,油田大型计算中心是到目前为止油田第一次创业的主要技术标志之一。对于油田来说,重点之一是从大型计算中心模式转型到基于网格的分布式计算,从而借助更强的计算能力,更精确地挖掘油藏。
电:
亟待加强相关行业衔接
自200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电力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04年投产新装机5055万千瓦,创造出世界新纪录。
2004年中,全国有24个省级电网出现拉用限电。2004年底和2005年年初,局部地区又出现了冬季供电紧张局面。电力供应紧张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迅速,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某些行业、特别是高耗能产业发展势头过猛;发电装机总量不足;煤电油运等相关行业衔接不够协调等几个因素造成。
作为电力行业,要重点发展“以大带小”项目,发展“西电东送”项目,港口、路口项目,发展热电联产、煤电运一体化项目,同时大力开发水电、风电和新能源项目,优化电源结构和布局,加快电源配套送出的建设。不过也要防止一些地区和企业违背客观规律、违反国家政策,盲目建设电站项目的问题。否则,也会导致发电能力大量过剩,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2004年电力投产新装机5055万千瓦
IT解决之道
发电企业作为生产企业,其核心功能就是电力生产同时,电力生产对安全要求较高,发电设备数量庞大,因而对设备的维护需求也较高。
在保证工业自动化系统高效运行的情况下,ERP系统在加强发电企业内部控制,降低运营成本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财务、采购、库存模块与EAM系统的无缝集成有效地降低了各个成本中心的运营成本,最终降低整个企业的发电成本,为企业在产能一定的情况下带来更多利润。发电企业属于资产密集型的企业,对设备维护、安全运营的要求极高。EAM系统对发电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电力资源紧张的情况下,电力调配就变得非常关键。电力调配管理系统可以使企业尽可能地合理化调配电力资源。
煤:需要降低一次能源消费比例
根据对有关统计数据分析,1949年以来中国煤炭消费增长率一直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但近两年煤炭消费迅猛增加,递增速度都在2亿吨以上。2003年煤炭消费高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6.94个百分点,2004年高出5.82个百分点。
据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煤炭产量超过19亿吨,同比增长15%;与此同时,国有重点煤矿和地方煤矿普遍超能力开采,仍无法满足过快增长的需求;煤炭库存持续下降,直供电厂存煤可用天数低于正常的库存水平。
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中国煤炭运销协会预测,2005年煤炭供应总体依然偏紧,湖北、湖南、江西等一些地方的需求可能受到影响,预期全年煤炭需求将在21亿吨以上,电煤消耗总量将比2004年增加1.2亿吨左右,全国煤炭供应缺口约在8000万吨左右。
中国煤炭探明可利用储量近2000亿吨,如果按照年产25亿吨原煤的速度推算,还可以供应80年。有些专家根据中国未来的煤炭供应缺口,提出到2020年需要安排煤矿建设规模达8.8亿吨,并估算到那时中国煤炭总产量将达到25亿吨以上。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第一副会长濮洪九介绍说,煤炭安全供应能力缺乏保障,长期稳定供应受到威胁。近年来现有各类煤矿大多数处于满负荷和超负荷生产状态。对这种一味扩张规模的做法,应进行理性反思。尽管中国有可观的煤炭资源量,但优质资源少,后备工业储量严重不足。因此,现在首先应该着手限制量的扩张,建立煤炭资源的战略储备。同时,下大力气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改变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比例过高的局面,力争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例从现在的近70%降至50%左右。
2005年全国煤炭仍将供不应求
IT解决之道
以信息流为主要特征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已在煤炭生产作业中得到普遍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电牵引采煤机、全数字直流提升机成为国内市场主导产品。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得到迅速推广。目前,国产的煤矿安全监测系统已在300多个煤矿得到使用,基本上占领了国内市场。
从煤炭行业实际出发,需要把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矿山”作为行业信息化的目标和方向。“数字矿山”是适应建设信息化社会要求的煤炭行业信息化完整解决方案,包括生产调度、安全生产监控、采矿地质、经营管理等各主要职能。
后记
用IT的眼光看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已构成我国整体安全战略的一个极大隐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开源节流,大力开发太阳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及核能等新能源。国家也要建立起统管能源的权威机构,促进可持续发展。
我国人均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10%和5%。而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能源供应紧张局面日趋严重。有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应加快能源安全方面的立法,建立起能源供需预警系统,制定能源安全战略和能源安全政策。今后必须通过法律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尤其在能源供应出现紧急情况时,对能源安全进行强制性管理。目前,我国存在严重的能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实现的。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如火电供煤消耗高达22.5%,吨钢可比能耗高21%,水泥综合能耗高达45%。据测算,我国每创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能源利用率仅为美国的26.9%,日本的11.5%。
最近几年,IT在企业和个人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很多IT产品都是耗电大户。在我国目前能源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如何降低能源消耗成为各界关注的问题,IT产品也不能例外。在平时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通过挑选节能IT产品,使用中注意节能等,可以降低IT产品的能耗。
业内人士建议,要把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我国要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规划、环保、节能和新能源发展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要在全社会倡导节能理念,并通过配套政策,鼓励和引导全民节能,努力建设节能型社会。这才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长远之策。而在这个过程之中,除了自身节约外,IT还更该承担起哪些更重要的使命,值得思索!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