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息化打造“一强三优”企业──访浙江嘉兴电力局局长孔繁钢
2005-04-17 20:55:43 来源:
A-
A+
电力18讯: 信息化是实现电网管理手段现代化、内容精细化、成本集约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电网科技含量,打造坚强电网重要手段。浙江嘉兴电力局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实现了企业统一规划,资源充分共享, 成功地应用到了各县、乡级供电营业所。近日,记者就该局信息化建设的有关情况采访了该局局长孔繁钢。
记者:请介绍一下嘉兴电力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过程。
孔繁钢:信息化建设在嘉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1995年,以解决烦琐的手工劳动为目的,如应用财务电算化软件、各种统计软件等,是分散的专业级应用。共享度低,信息孤岛多,效益不明显。第二阶段从1996到2000年,信息化随著网络技术的成熟而加快,进入了部门级的应用阶段,主要特征是部门集中,实现了地理集中与物理集中,提高了信息应用的效益,如OA、营销和生产MIS系统等,但信息烟囱明显,纵向联系紧密,缺少横向联系。第三阶段是2000年以后,以SAP和PI(Plantinfotmation)的应用为标志,开始进入企业级应用阶段。
记者:嘉兴电力局信息化建设现状如何?
孔繁钢:嘉兴电力局信息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后,著眼于长远,进行了集中统一规划,所有项目都是在市局开发,主机和主要的信息人员都在市局,县局主要就是使用和进行工作站的维护,这样有利于数据的集中和共享。正是由于这一点,浙江省电力公司新一代现场管理系统、负荷管理系统和需求侧管理系统也率先在嘉兴进行开发试点。
在SAP和PI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上,嘉兴都走在同行业的前列。SAP在我局开发应用了多种管理模块,实用性较好。比如物资管理系统,如果工程没有计划,那么,施工单位从物资部门就不可能领到任何材料。又如HR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目前我局已经开发了一期,员工工资、奖金、档案都已经输入进去了,员工通过员工界面就可以查阅自己的相应内容。目前,我们正在开发HR二期,主要包括能力素质模型和岗位素质模型,开发出来后,员工的业绩考核和能力评估、岗位的升迁与调整都将由相关数据支撑,而不是领导说了算,这样能更好地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今年,SAP系统开始向县局延伸。
以前,由于历史原因,部门之间各自开发了不少应用软件,各自为政,数据作用没法充分发挥。去年,我们上马了PI数据库,解决了数据库孤岛的问题,使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能够共享。比如,工程图档管理,我们实现了数据集中存储、备份,实现了市县一体化,员工可以根据不同权限获取所需要数据。
记者:你们采取了那些措施来确保信息安全?
孔繁钢:信息安全强调:“三全”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位一体”即整体性、动态性、时效性,“三管齐下”即思想意识、技术保障、行政管理,“三同步”即与信息项目同步设计、建设、运行。每个新员工进入企业的第一堂课就是信息安全教育,对在岗员工则不定期由政工部组织、科技信息部专门上课进行指导,我局曾被评为省公安厅信息安全教育先进单位。
记者:请问你是如何看待信息化建设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孔繁钢:信息化建设,说白了,就是把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创新的管理理念有机结合,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实现管理的集约化、精细化和现代化。两者要有机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拥有了先进的信息技术,但沿袭传统的管理思想,或者有了新的管理思想但没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肯定难以收到预期效果。信息化建设,关键在“化”字上,要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实现新的管理思想,不断推进企业的管理水平上到一个新的台阶。可以说,信息化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集中体现,每个企业,特别是决策层应该高度重视,把它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记者:信息化给企业在管理方面带来了哪些实际效益?
孔繁钢:信息化建设不是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但它给管理、理念上带来变化。嘉兴局在实行信息化管理后最明显的变化是实现了信息的对称、透明,各部门之间沟通能力加强,沟通渠道更加畅通,管理开始由垂直向扁平化方向发展。在决策层上体现为管理决策的时效性和科学性都大大提高了。管理成本也大大下降,主要体现的人力成本上,近十年间,嘉兴电网的规模、客户数量成倍增长,但职工总数却是负增长。嘉兴电网最早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对全局所辖的12座220变电所全部实行了分层分区集控管理,各变电所无人或少人值班,真正实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就是充分利用了信息资源和网络技术。
记者:请你谈谈信息化建设的下一步规划。
孔繁钢:首先要在省公司的整体规划下,扎扎实实推进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搞好实用化信息规划,进一步理顺信息化规划管理和运行维护关系,加大和规范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积极探索信息管理和安全的企业贯标(ISO15000、17799)。第二是进一步加快县局的信息化进程,加大SAP和PI两个项目的开发、推广、应用力度,尤其在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牢牢把住全国电力行业信息化应用的制高点。在前几年,我们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了市局到各县局、各供电所、供电所营业所的光纤宽带通道,这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目前,我们每年都要投入2000万~3000万元进行信息开发,使我们的信息化进程始终走在前列。第三是要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和信息应用水平,锻炼和培养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复合式人才队伍。
信息来源: 中国电力报
记者:请介绍一下嘉兴电力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过程。
孔繁钢:信息化建设在嘉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1995年,以解决烦琐的手工劳动为目的,如应用财务电算化软件、各种统计软件等,是分散的专业级应用。共享度低,信息孤岛多,效益不明显。第二阶段从1996到2000年,信息化随著网络技术的成熟而加快,进入了部门级的应用阶段,主要特征是部门集中,实现了地理集中与物理集中,提高了信息应用的效益,如OA、营销和生产MIS系统等,但信息烟囱明显,纵向联系紧密,缺少横向联系。第三阶段是2000年以后,以SAP和PI(Plantinfotmation)的应用为标志,开始进入企业级应用阶段。
记者:嘉兴电力局信息化建设现状如何?
孔繁钢:嘉兴电力局信息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后,著眼于长远,进行了集中统一规划,所有项目都是在市局开发,主机和主要的信息人员都在市局,县局主要就是使用和进行工作站的维护,这样有利于数据的集中和共享。正是由于这一点,浙江省电力公司新一代现场管理系统、负荷管理系统和需求侧管理系统也率先在嘉兴进行开发试点。
在SAP和PI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上,嘉兴都走在同行业的前列。SAP在我局开发应用了多种管理模块,实用性较好。比如物资管理系统,如果工程没有计划,那么,施工单位从物资部门就不可能领到任何材料。又如HR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目前我局已经开发了一期,员工工资、奖金、档案都已经输入进去了,员工通过员工界面就可以查阅自己的相应内容。目前,我们正在开发HR二期,主要包括能力素质模型和岗位素质模型,开发出来后,员工的业绩考核和能力评估、岗位的升迁与调整都将由相关数据支撑,而不是领导说了算,这样能更好地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今年,SAP系统开始向县局延伸。
以前,由于历史原因,部门之间各自开发了不少应用软件,各自为政,数据作用没法充分发挥。去年,我们上马了PI数据库,解决了数据库孤岛的问题,使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能够共享。比如,工程图档管理,我们实现了数据集中存储、备份,实现了市县一体化,员工可以根据不同权限获取所需要数据。
记者:你们采取了那些措施来确保信息安全?
孔繁钢:信息安全强调:“三全”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位一体”即整体性、动态性、时效性,“三管齐下”即思想意识、技术保障、行政管理,“三同步”即与信息项目同步设计、建设、运行。每个新员工进入企业的第一堂课就是信息安全教育,对在岗员工则不定期由政工部组织、科技信息部专门上课进行指导,我局曾被评为省公安厅信息安全教育先进单位。
记者:请问你是如何看待信息化建设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孔繁钢:信息化建设,说白了,就是把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创新的管理理念有机结合,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实现管理的集约化、精细化和现代化。两者要有机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拥有了先进的信息技术,但沿袭传统的管理思想,或者有了新的管理思想但没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肯定难以收到预期效果。信息化建设,关键在“化”字上,要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实现新的管理思想,不断推进企业的管理水平上到一个新的台阶。可以说,信息化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集中体现,每个企业,特别是决策层应该高度重视,把它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记者:信息化给企业在管理方面带来了哪些实际效益?
孔繁钢:信息化建设不是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但它给管理、理念上带来变化。嘉兴局在实行信息化管理后最明显的变化是实现了信息的对称、透明,各部门之间沟通能力加强,沟通渠道更加畅通,管理开始由垂直向扁平化方向发展。在决策层上体现为管理决策的时效性和科学性都大大提高了。管理成本也大大下降,主要体现的人力成本上,近十年间,嘉兴电网的规模、客户数量成倍增长,但职工总数却是负增长。嘉兴电网最早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对全局所辖的12座220变电所全部实行了分层分区集控管理,各变电所无人或少人值班,真正实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就是充分利用了信息资源和网络技术。
记者:请你谈谈信息化建设的下一步规划。
孔繁钢:首先要在省公司的整体规划下,扎扎实实推进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搞好实用化信息规划,进一步理顺信息化规划管理和运行维护关系,加大和规范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积极探索信息管理和安全的企业贯标(ISO15000、17799)。第二是进一步加快县局的信息化进程,加大SAP和PI两个项目的开发、推广、应用力度,尤其在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牢牢把住全国电力行业信息化应用的制高点。在前几年,我们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了市局到各县局、各供电所、供电所营业所的光纤宽带通道,这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目前,我们每年都要投入2000万~3000万元进行信息开发,使我们的信息化进程始终走在前列。第三是要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和信息应用水平,锻炼和培养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复合式人才队伍。
信息来源: 中国电力报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