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软件市场:200亿元等待成熟产品
2004-08-23 11:53:18 来源:
A-
A+
电力18讯: 电力软件业的“蛋糕”有多大?没有统计数据可以表明。不过,来自国电动力经济研究中心的预测说,近三年,电力行业每年的软件投资超过200亿元人民币,每年 有20亿元的增量。软件的投资比例预测为IT总投资的21.6%。在地域分 上,华北、华中的IT投资与电力行业整体保持一致;华东的投资最大,多集中在江苏和浙江两省的电力企业;受“西电东送”的影响,投资增幅最大的是基础较差的西北电力IT建设,基础好的东北和华南增长速度较慢。
电力软件市场五年后成熟
在电力软件业的新版图上,“电力市场交易”已经迅速成长为继“电力生产自动化”后又一个高增长的市场空间。形成以“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和“发电厂报价决策系统”为核心的一条清晰的电力软件产业链:思科、EMC等国际IT巨头以质量和实力称雄高端---企业决策与管理;南瑞、迪斯、东方电子等国内专业IT厂商则分享中端---电力业务与经营;电力企业下属中小型IT企业占据低端---终端专业应用。
“按照现在的电力体制改革的趋势和进度,在电力行业要建立起完善的市场体系比较乐观的估计还需要2至3年,而建立市场机制以后,再需要大概3年时间,电力软件业才会逐渐走向成熟,目前还在苦苦耕耘阶段。”专业从事电力应用软件研发的东软电力事业部技术总监马玉成说。
目前的电力改革将给IT业带来巨大的商机,特别是在电力生产方面。以前,发电厂和输电网没分开,上网完全由发电厂自己控制,网是自己的,发电也是自己的,以什么价格上网都是由自己来决定的;厂网分开以后最明显的体现是交易问题,发电和电网之间完全是一种商品关系,电厂怎样定价、怎么报价需要一个系统来完成。此外,在输电方面也存在著巨大的商机。以前中国的电网以220千伏为主,而现在长距离传输都是以500千伏为主,超高压的运行和管理刚刚起步,对管理软件的需求非常旺盛。
虽然电力软件市场的空间很大,但软件企业却感到做得很艰难。一方面,软件行业本身对电力行业的技术储备不多,对电力行业的需求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另一方面,电力信息化市场自身的发展也不成熟,在信息化投入方面明显表现为重硬件轻软件。国外比较成熟的电力企业在电力信息化中,硬件和软件的投资比例大概是一比一,而目前在国内电力行业硬件和软件的投资比例差不多是十比一,绝大多数投资用在了硬件上。
除了电力信息化市场本身不成熟外,软件企业普遍感到最大的困难还在于电力行业本身没有统一的规范。马玉成说:“目前在软件开发中执行的都是一些非常零散而又没有经过整理的规则或者章程,非常希望电力行业能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行业规范。”没有统一的规范,大家各做各的,信息共享是将来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多位业内专业人士认为,本土的软件企业将会在电力IT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为电力行业本身具有非常强烈的行政区划色彩,不仅在各个城市里管理模式不一样,即便是同一个城市的不同行政区域差别也是非常大的,更不用说广大的农村市场。而电力信息化是必须要提供完全当地化的服务,这个情况决定了电力信息化的建设主角将是本土的软件企业。
电力市场交易催生新空间
目前各家电力公司在电力交易方面的软、硬件建设才刚刚开始,“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和“发电厂报价决策系统”等交易软件奇缺,至今国内还没有能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电力IT厂商。
一个明显的信号是,国内电力企业已经开始为即将到来的电力交易进行准备,电力交易系统的需求将是一个必然趋势。5月底,华中电网有限公司成立相应机构筹建“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而华东电网有限公司也同有关IT厂商签了合同建设市场交易系统。
在目前的电力市场上,一直有代理国外软件品牌的企业活跃著。由于这些软件包含了跨行业模块,可以作为电力、航空等基础设施行业的分析工具加以使用。从电力交易的复杂性、专业化考虑,这些非专业化品牌的出路或是退出市场,或是重新开发形成专门针对电力交易的行业软件。
“目前国内没有一家真正成气候的专攻电力的软件企业。”北京中能信公司总经理助理彭立斌表示,电力市场的空间太大了,很容易养活一个企业,而电力系统内部的IT公司,在大树的庇荫下更是不用担心生存。但是这也造成一个现象,一家IT公司在以“自主研发”的名义做了上级电力企业的业务之后,就开始安于现状了,造成每个电力企业的下面都跟著一家小IT公司的怪现象。
彭立斌认为,电力系统的软件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从“私人医生”的角色向“公立医院”转变。业内权威人士认为,电力系统软件企业的产品在设计上与企业需求紧密吻合,应用也灵活;大型IT企业的产品融合了先进的管理思想,设计严谨。在行业的巨大需求下,两者进行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信息来源: 中国电力报
电力软件市场五年后成熟
在电力软件业的新版图上,“电力市场交易”已经迅速成长为继“电力生产自动化”后又一个高增长的市场空间。形成以“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和“发电厂报价决策系统”为核心的一条清晰的电力软件产业链:思科、EMC等国际IT巨头以质量和实力称雄高端---企业决策与管理;南瑞、迪斯、东方电子等国内专业IT厂商则分享中端---电力业务与经营;电力企业下属中小型IT企业占据低端---终端专业应用。
“按照现在的电力体制改革的趋势和进度,在电力行业要建立起完善的市场体系比较乐观的估计还需要2至3年,而建立市场机制以后,再需要大概3年时间,电力软件业才会逐渐走向成熟,目前还在苦苦耕耘阶段。”专业从事电力应用软件研发的东软电力事业部技术总监马玉成说。
目前的电力改革将给IT业带来巨大的商机,特别是在电力生产方面。以前,发电厂和输电网没分开,上网完全由发电厂自己控制,网是自己的,发电也是自己的,以什么价格上网都是由自己来决定的;厂网分开以后最明显的体现是交易问题,发电和电网之间完全是一种商品关系,电厂怎样定价、怎么报价需要一个系统来完成。此外,在输电方面也存在著巨大的商机。以前中国的电网以220千伏为主,而现在长距离传输都是以500千伏为主,超高压的运行和管理刚刚起步,对管理软件的需求非常旺盛。
虽然电力软件市场的空间很大,但软件企业却感到做得很艰难。一方面,软件行业本身对电力行业的技术储备不多,对电力行业的需求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另一方面,电力信息化市场自身的发展也不成熟,在信息化投入方面明显表现为重硬件轻软件。国外比较成熟的电力企业在电力信息化中,硬件和软件的投资比例大概是一比一,而目前在国内电力行业硬件和软件的投资比例差不多是十比一,绝大多数投资用在了硬件上。
除了电力信息化市场本身不成熟外,软件企业普遍感到最大的困难还在于电力行业本身没有统一的规范。马玉成说:“目前在软件开发中执行的都是一些非常零散而又没有经过整理的规则或者章程,非常希望电力行业能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行业规范。”没有统一的规范,大家各做各的,信息共享是将来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多位业内专业人士认为,本土的软件企业将会在电力IT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为电力行业本身具有非常强烈的行政区划色彩,不仅在各个城市里管理模式不一样,即便是同一个城市的不同行政区域差别也是非常大的,更不用说广大的农村市场。而电力信息化是必须要提供完全当地化的服务,这个情况决定了电力信息化的建设主角将是本土的软件企业。
电力市场交易催生新空间
目前各家电力公司在电力交易方面的软、硬件建设才刚刚开始,“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和“发电厂报价决策系统”等交易软件奇缺,至今国内还没有能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电力IT厂商。
一个明显的信号是,国内电力企业已经开始为即将到来的电力交易进行准备,电力交易系统的需求将是一个必然趋势。5月底,华中电网有限公司成立相应机构筹建“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而华东电网有限公司也同有关IT厂商签了合同建设市场交易系统。
在目前的电力市场上,一直有代理国外软件品牌的企业活跃著。由于这些软件包含了跨行业模块,可以作为电力、航空等基础设施行业的分析工具加以使用。从电力交易的复杂性、专业化考虑,这些非专业化品牌的出路或是退出市场,或是重新开发形成专门针对电力交易的行业软件。
“目前国内没有一家真正成气候的专攻电力的软件企业。”北京中能信公司总经理助理彭立斌表示,电力市场的空间太大了,很容易养活一个企业,而电力系统内部的IT公司,在大树的庇荫下更是不用担心生存。但是这也造成一个现象,一家IT公司在以“自主研发”的名义做了上级电力企业的业务之后,就开始安于现状了,造成每个电力企业的下面都跟著一家小IT公司的怪现象。
彭立斌认为,电力系统的软件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从“私人医生”的角色向“公立医院”转变。业内权威人士认为,电力系统软件企业的产品在设计上与企业需求紧密吻合,应用也灵活;大型IT企业的产品融合了先进的管理思想,设计严谨。在行业的巨大需求下,两者进行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信息来源: 中国电力报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