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企业构建 ERP 系统──市场竞争“领先一步”
2004-09-01 11:40:04 来源:
A-
A+
电力18讯: 发电企业ERP系统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系统分析、功能目标、数据处理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还与企业的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因此需要细致和复杂的工作。为确保ERP系统的稳定运行,应该首先对计算机网络和企业数据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系统规划:基于网络和数据库技术ERP系统一般运行在企业局域网环境中,根据我国目前多数发电企业的规模和物理 局,选用总线+星型的局域网拓扑结构比较合理,也就是用光纤总线联接若干地理上相对集中的企业业务单元群,然后再在局部采用星型结构。这样既有利于网线的 置,又利于网络管理和安全维护。另外,这种结构容易隔离故障。
发电企业的数据库主要有两类:实时数据库(DCS采集的数据)和关系数据库(ERP系统的生产管理数据)。要保证数据的共享和一致性,避免数据冗余。电厂安全生命周期中的数据资源主要来自电厂设计、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三个阶段。发电厂的设计文件、图纸等技术资料数据主要在规划设计阶段产生。设备采购合同、工程的质量、进度、费用等数据信息在工程建设阶段产生。而发电计划、设备实时数据、设备维护、燃料管理、运行管理等信息在运行维护阶段产生和积累,此阶段所产生的数据量占电厂整个生命周期信息量的70%以上。
系统架构:基于业务基础平台管理信息化系统,一般是在技术开发平台上构建。而现在的发电企业ERP系统,是在更高级的、基于业务层面的基础平台(MISpro)上构建的。业务基础平台,就是针对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具有体系性的、普遍性的问题而提供通用解决方案。MISpro业务基础平台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采用组件技术实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通过企业建模技术在其上构建ERP系统、MIS(侧重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EAM(侧重对发电设备的管理)、SCM(侧重对燃料、备品备件等物流的管理)、CRM(企业在电力市场中与电能用户沟通的管理)、OA(办公自动化)等,从而实现对发电企业内部和外部全方位的管理。
系统基础:基于电厂标识系统电厂ERP系统的应用离不开基础数据的准备和规划,而电厂标识系统的建立可以很好地对它们进行统一的标识和管理。物料、备品备件以及设备是电厂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物料编码和设备编码也就成为了电厂标识系统的主要对象。编码应该具有惟一性,还要能够提供定位或分类信息,使用户对编码对应的实物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电厂的物料编码已经有相应的行业标准,但各个电厂 没有统一的模式,一般由每个电厂根据自己的经验编制,基本原则是便于ERP系统的识别和企业管理。与物料编码相比,设备编码要复杂一些。在电厂的资产管理(EAM)中,电厂的各专业(土建、机械、电气和热工等)通过ERP系统实现交流需要一种通用的语言,以便于集团应用和国际交流。
系统功能:基于电厂业务的集成针对国内发电企业市场转型期的管理特点,电厂ERP系统采用面向集成的总体设计思想实现面向业务过程的功能集成,使系统蕴含适合中国发电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的先进管理方法和模式,包括组织体系扁平化方法、采购管理方法、物流管理方法、全面预算管理方法和质量管理方法等, 支持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BPR)。电厂ERP系统充分利用了工作流技术、组件技术和企业动态建模技术(DEM)灵活构建和实现系统的功能集成。
动态企业建模是根据企业工程理论和企业参考模型来构造ERP等企业管理系统的,其主要工作就是利用企业建模工具来构建、扩展和修改企业的模型资源,可以极大地提高ERP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开发维护的难度和整体成本, 能够在业务持续完善的过程中实现快速调整。
由于电厂需求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ERP系统的实施往往周期长,成本高,效果欠佳,难以保证良好的企业应用。因此,探讨系统的快速实施理论和方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基于组件库和模型库的快速实施方法”就是在大量实践和经验积累中提出和付诸应用的,它融合了最新的软件技术和实施管理技术。
目前,中国电力体制改革正在逐步深化,厂网分开和竞价上网将从外围对发电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电厂ERP系统的建成将有力推动企业内部管理的完善,辅助企业贯标和支持经营决策,是发电企业强大的信息化管理工具。随著ERP系统在知识管理、成本分析和经济运行分析等高端应用方面的积累和完善,它将为电厂的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更多的帮助。
信息来源: 中国电力报
系统规划:基于网络和数据库技术ERP系统一般运行在企业局域网环境中,根据我国目前多数发电企业的规模和物理 局,选用总线+星型的局域网拓扑结构比较合理,也就是用光纤总线联接若干地理上相对集中的企业业务单元群,然后再在局部采用星型结构。这样既有利于网线的 置,又利于网络管理和安全维护。另外,这种结构容易隔离故障。
发电企业的数据库主要有两类:实时数据库(DCS采集的数据)和关系数据库(ERP系统的生产管理数据)。要保证数据的共享和一致性,避免数据冗余。电厂安全生命周期中的数据资源主要来自电厂设计、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三个阶段。发电厂的设计文件、图纸等技术资料数据主要在规划设计阶段产生。设备采购合同、工程的质量、进度、费用等数据信息在工程建设阶段产生。而发电计划、设备实时数据、设备维护、燃料管理、运行管理等信息在运行维护阶段产生和积累,此阶段所产生的数据量占电厂整个生命周期信息量的70%以上。
系统架构:基于业务基础平台管理信息化系统,一般是在技术开发平台上构建。而现在的发电企业ERP系统,是在更高级的、基于业务层面的基础平台(MISpro)上构建的。业务基础平台,就是针对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具有体系性的、普遍性的问题而提供通用解决方案。MISpro业务基础平台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采用组件技术实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通过企业建模技术在其上构建ERP系统、MIS(侧重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EAM(侧重对发电设备的管理)、SCM(侧重对燃料、备品备件等物流的管理)、CRM(企业在电力市场中与电能用户沟通的管理)、OA(办公自动化)等,从而实现对发电企业内部和外部全方位的管理。
系统基础:基于电厂标识系统电厂ERP系统的应用离不开基础数据的准备和规划,而电厂标识系统的建立可以很好地对它们进行统一的标识和管理。物料、备品备件以及设备是电厂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物料编码和设备编码也就成为了电厂标识系统的主要对象。编码应该具有惟一性,还要能够提供定位或分类信息,使用户对编码对应的实物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电厂的物料编码已经有相应的行业标准,但各个电厂 没有统一的模式,一般由每个电厂根据自己的经验编制,基本原则是便于ERP系统的识别和企业管理。与物料编码相比,设备编码要复杂一些。在电厂的资产管理(EAM)中,电厂的各专业(土建、机械、电气和热工等)通过ERP系统实现交流需要一种通用的语言,以便于集团应用和国际交流。
系统功能:基于电厂业务的集成针对国内发电企业市场转型期的管理特点,电厂ERP系统采用面向集成的总体设计思想实现面向业务过程的功能集成,使系统蕴含适合中国发电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的先进管理方法和模式,包括组织体系扁平化方法、采购管理方法、物流管理方法、全面预算管理方法和质量管理方法等, 支持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BPR)。电厂ERP系统充分利用了工作流技术、组件技术和企业动态建模技术(DEM)灵活构建和实现系统的功能集成。
动态企业建模是根据企业工程理论和企业参考模型来构造ERP等企业管理系统的,其主要工作就是利用企业建模工具来构建、扩展和修改企业的模型资源,可以极大地提高ERP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开发维护的难度和整体成本, 能够在业务持续完善的过程中实现快速调整。
由于电厂需求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ERP系统的实施往往周期长,成本高,效果欠佳,难以保证良好的企业应用。因此,探讨系统的快速实施理论和方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基于组件库和模型库的快速实施方法”就是在大量实践和经验积累中提出和付诸应用的,它融合了最新的软件技术和实施管理技术。
目前,中国电力体制改革正在逐步深化,厂网分开和竞价上网将从外围对发电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电厂ERP系统的建成将有力推动企业内部管理的完善,辅助企业贯标和支持经营决策,是发电企业强大的信息化管理工具。随著ERP系统在知识管理、成本分析和经济运行分析等高端应用方面的积累和完善,它将为电厂的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更多的帮助。
信息来源: 中国电力报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