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复先:统一规划 统一标准 做好企业信息资源整合
2004-11-19 15:04:44 来源:
A-
A+
电力18讯: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信息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复先:统一规划 统一标准 做好企业信息资源整合
【赛迪网讯】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早上好!我很高兴和大家进行交流。能够有机会把我的工作向国内的同仁做一个汇报。我讲的题目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做好企业信息资源整合”。
当前,企业信息化进入到新阶段。那么信息资源的整合就摆到了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位置。同时企业还有几个焦点问题。比如说数据中心、数据资源中心、中心数据库、信息整合平台,数据交换服务器等等一系列的方案和解决办法。我和我的团队,我们通过这些工作,觉得应该有一个更好的实施办法和操作。所以我们的技术办法有三个要素,第一进行统一规划。这个规划是统一信息资源的规划。是整合信息资源前提。第二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是数据标准,是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第三是数据环境的重建、再造。为什么说信息资源整合前提是要做好信息规划。首先,什么叫信息资源规划?根据我们和国际国内一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提炼,到1995年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IRP。这就叫做信息资源规划。是指企业的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利用的全面规划。这四个同时驱动。所以这是侧重于数据流的分析为整个信息资源而做的规划。
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问题,是两个滞后,两个缺乏。第一个就是信息资源滞后于网络建设。第二是管理层和决策层应用滞后于运作层。两个缺乏就是信息资源的规划和缺乏数据标准化,顶多知道一个编码。其实这是编码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都不是全部。以制造业为例,很重要设计的规划,后来在财务领域引入了ERP,后来又上了一些采购,SCM、设计的PDM,生产的CAPP到客户CRM等等。有一个传统的误区就是通过做“接口”消除“信息孤岛”,实现集成。其实这是做不到的。这有一个案例,有一千个人,按照工资表的原来的样子建设了一个所谓的数据库。人事档案,就是按照档案来记录。这个接口就是一个小程序,做了一个很大的口。一万个人就是一万个人的对照表。随着应用推广,到了人力资源的时候,就做了事物跟踪了。如果有五个应用就是20个接口,60个应用就是30个接口。用的数目越来越多,接口就越来越多,不可控制。1989年美国学者,提出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主机数据库。把这些统一起来,变成人力资源的数据库。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系统问题,解决了共享问题。所以这是一个重要的数据发展里程碑,一个转折点。要做这样的系统就需要搞侧重于信息分析数据库,而不再是网络数据库。
那么整合企业信息资源需要分析哪些数据流第一是办公。第一是左右数据流―职能域之间,部门内部。第二是上下数据流―集团与子公司、分公司、研发机构等。第三叫做内外数据流―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等等。
我们看一个供电企业,它经过几年的努力在生产技术这一块有很多的应用,在生产和调度中心也有很多应用。我们统一一下,人事有六个块,生产有九个块,合起来一共是91个块。这些年在石油行业,数据化的油田建设使大家很关注。很多人都提出了很多的构想,这是一个模型。在数据硬件当中,这个数据库是核心地位。还有一个模型,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你这些数据库应该是什么样的?数据中心,信息资源应该怎么样整合,管理这些数据,怎么样规划、设计建设,靠现有的规划能够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吗?这是提出了一个深层次的理论科研课题。我们提出了一个先进的理念,我们从1986年开始引进,我们发现信息工程有三个基本原理,第一所有的东西是以数据为中心,不是以处理为中心。第二要找到稳定数据结构;通过稳定的数据结构来解决管理多变问题。第三,最终用户,包括业务领导和业务人员必须真正参加信息系统开发工作。这个价值就是数据库。根据我们这个数据库,最核心问题就是三个要素。第一主题数据库是面向业务主题的数据库。第二要信息共享。不能够私有。第三所有的信息在网络环境下要一次一处的输入。不能两次输入。第二马丁有一个理论性的总结,就按照这个应用去走。随着应用系统数目的增长,数据库数目就猛烈的增长。还有一个是理论是计算机化企业的发展阶段论。起步、扩展是初级阶段,控制、集成是中级阶段,高级阶段是数据管理和成熟。当管理和成熟的时候就是数据管理最佳的时候。所以我们说谁能够抓住信息资源规划就能够实现跨越发展。
我们的引进消化吸收大概就是这样。从86年在国内率先的引进。94年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信息系统集成的理论和工具研究。2002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专著总结。国信办的赵小凡司长也给我写了一个序言。说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第一个问题,要搞信息资源整合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搞数据流分析。怎么搞数据流分析呢?未来提出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用用户视图的概念做数据分析。什么叫用户视图,有正视图、俯视图、侧视图。企业的信息量很多,每一个管理员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管理。我们说基于用户的数据分析,就是拿到用户关于数据的需求。我们的创造发展,就是把它进行分类,进行编码。比如说,现在我们科技企业都搞企业登记表,规范标准就要工商总局。大家如果用这个视图,规划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了,一统天下。而现在都是自己建设,所以就有一个规范化清理问题。有国家的标准就用国家保准。所以我们这个需要规范化。这是一个案例,有223个视图。有很多业务的组成,就三千多个用电脑组合起来,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干了一个月。这是最基本的调查原理,还要自动分析,这是工具。我们要搞信息整合,要想共享,先要解决怎么流的?比如说生产要什么工具,工艺要什么数据等等。不搞清楚这个问题怎么搞交换。所以第一要解决数据流的定形分析。我们把复杂的用户归结为两类,举一个例子来说,一个是设备职能域的一级数据流程图。这有一个重要的现象我生产的设备检修通知书,我只需要输出流就可以了。这不但是解决事半功倍,还解决了数据流的稳定问题;第二步就是搞量化分析。这很简单,因为数据流就是一个业务的流动。生产流到设备,生产来源代码是02,设备代码是04。这个用户视图代码的代号是D041105。这个合起来就是02―04―D041105。算出来以后,把生存期、日数据量,月数据量等等都分析出来了。这样就做到了数据流的定性、定向方面。中国人做的就是量化,而国外的很多软件只能做定性分析,不能做定量分析。
我们看一个电场的模型。这个用户视图是一千多个,业务主题是60个,基本表是450个。这是我们用这个数据建的电厂主题数据库。包括记录了值长、班长,锅炉等等。就是进行调度,整个系统调度打印出来,给领导看。每一个主题都有。他们之间是一个简单的实体关系。有了这个图以后,整个系统全部数据都是一样的。数据的框架的很准,会给后面的开发带来很好的标准。这是我们研究了17年的。我们做了东北电力、酒钢钢厂、河北动心、山东海化等等。
我们从信息孤岛走入信息大陆有很多的方法。建设这种数据很有道理,但是怎么建?很多人就提出方案,包括有服务器,内外存交换很快,但是适配器里面的对照表不能变。你只有老老实实把这些放进去才可以,但是这些对照表永远做不完的。还是需要用接口;根据我们多年的理论和在中国的实验在电力、能源,电信、钢铁,我们发现需要五个标准。第一数据元素,第二信息分类编码,第二用户标准,第四个概念数据苦标准,第五个逻辑数据标准。一是修饰词、基本词、类别词。比如说大修设备名称;这样的话标识、定义、控制都做出来。所以你打印出来一个两三千数据的定义、名称规范的标准,有了它以后这个企业全面的开发都有了标准。比如说建筑师要解决大楼的坚固性要研究石头、水泥等等。第二,数据元素定义。第三是用户视图。我们包括单证。对企业领导业务员要掌握概念数据库。我们这个钢铁有四个数据库什么样子就可以了。我们要建立实际的数据库,所以要分析起来,变成一个三元素为基础的基本表。一个部长说我们建设一个大集团的组织数据库,比如机构代码、领导班子、机构成员。把组织机构的数据库分成几个表,一个是基本概念性,包括人数、名称等等。第二是机构的领导班子。处长也是一个员工,就有一个编码。这是一个严谨的完整数据库。我们5、60个主题,6、700个表都搞成这个细度显然相对不简单。这就是信息资源整合的标准框架。这是用工具来管理的数据员,管理400多个分类编码。我们有规则管理,按照国家标准。第一次大区代码,第二是大区下面的省,再下面是区、县。第一个个是6个字符,第二是60个字符。最后做记录。全国的行政区划编码。这是很大的数据库,现在是靠电脑化、网络化管理。这是一个重要的资源整合内容。是整个编码工作的从质到量的生产。对于大型企业的企业,数据标准有这两个方面;一个是数据元素3000,信息分类代码300,还有指标100,关键指标20个。有60个主题,还有600个基本表。还有属性表。这是一个完整的企业库。这个企业库从管理上面讲,叫做ALL&Only。我们这里面从能源、交通、冶金都在推这个,效果很明显。第三,说一下什么是信息资源整合。事实上就是数据环境重建。有一个鞍钢的老总刘介。他有一定名言,说是改造、重构旧数据库,真正实现数据共享。现在是没有标准,缺乏一套思路。不是大家不努力,大家已经很努力了。这里要讲数据环境再造的问题了。我们我们很少讲数据环境,我们讲网络环境,讲硬件环境。我们讲GPR,也不讲DER。马丁把它分为四个档。第一档是数据文件。现在有了DDMS了,就按照报表,这个不行。它把这个叫做应用数据库。高档是主题数据库。所以整个数据环境的改造就是不断的摒弃整合低档数据库。所以我们有一个论断整个数据环境改造的就是信息资源整合核心任务。这里我举一个很深的例子,一个公司有主题数据做法,还有非主题做法。我们按工资表来建库。我们工资表原来就是这个样子,我们把这个加上去就是这个样子。
比如所有优质奖、建议奖、满勤奖、缺席扣、违规扣等等。如果要是领导要求,可以加上去一个,但是这个数据变了,程序员做一个表没有问题,但是要修改应用程序,要修改计算程序,以及汇总程序、打印程序。这些修改就足够增加一个小项目,也就足够我们信息中心干很多时间。这是有病的数据结构。把这个整合起来,这个叫做工资表原样数据库。工资表的主题其实是这个样子,变成五个。工号是主件。把奖金项目编码化,比如说基本工资是01,优质奖是02等等,这是一个大的变化。前者是破了结构,后者是没有破了结构。这样一来我做的工程就不用改造。剩下的就是业务人员来改,他经过授权就可以进去了。比如说原来是4个奖金,现在是5个了。总而言之,这项事情就可以摆脱业务员的工作了,这就是主题数据库。现在业务数据库搞成五个小的结构,一个严谨数据库就是这么简单。更重要是我们讲有数据库到知识管理,到这么多了一直没有案例。比如说一个大厂一千个人这个图表是稳定的,奖金也是稳定的。但是一年有多少提出了工资,一万行。一千人的分厂一个月的工资,在奖金这一块是一万行。那么一年就是12万行。12万行就是24兆。大公司一万个人就是240兆。240兆就是光盘一半。所以我用一个消息的光盘,就足以存储十年来我这个集团公司的全部奖金。比如说把这个分析一下,十年来满勤奖占是多少,为了调整员工的奖金项目,我们现在就分析。在座的凡是学过计算机,做这个很简单。03就是满勤奖,后来计算的很快。比如说十年来满勤奖是多少,人事部门要调整,修改这个奖金项目就有根据了,也就是靠知识说话。这就叫做从数据库积累,挖到知识,进行知识管理。一个小小公司有这么多的文章,我们里面有多少的报表,每一年都有很大的变化。要从根本上改造建立数据库。这个例子虽然小,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很大的道理。
第二是采购。我们建议,第一是国内厂商代码,6个星,第二国外厂商,第三是产品编码。是我们建立采购数据库,按照厂商代码、产品代码来建。就省了各种程序。多少个采购员就是按照这个编码,来输入系统,这一定是自动化的记录一个采购数据图。这些的话,从别的地方是一千万,那么到北京是花了多少钱,就用110,到别的地方也可以用其他的区域分析;我一年整个预算是一千万,到了6月份怎么花了8百万,就逐步分析。只有这样的话才可以做数据仓库。其实主题数据仓库和采购数据仓库是一步之遥。国际上数据环境发展有三此飞跃,一个是80年代初期的主题数据库。第二是90年代初期目前的数据仓库,第三次是数字地球。数据是数据管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重要发展阶段,实际上是建立高档次数据环境。同时也是数据环境的重新改造。那个是工具是载体。整个信息资源从主题数据库补课入手。否则的话,这个数据仓库、数据化很难做好。这是我们研究的结论,也是我们做的一个实践经验。怎么样做呢?大概过程是这样;首先要建立主题数据库。各个标准加在一起,变成一个数据库。所有这些都是靠一个IRR,控制IRR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这就是数据管理改造的过程和机制。数据环境改造主要是做四件事情,第一要重整数据结构。第二是组织数据转换。第三是组织数据录入,第四是研制数据交换接口。这样的话,理论上是跨越式曲线,实际是统计曲线。大型企业搞这个数据库,有三个策略。第一是解决共享问题。做共享的主题数据库,他们之间没有结构表这是最佳方式。所以我们说解决左右数据流的策略就是共享数据库。第二是上下数据流自动汇总和同步更新;内外数据库快捷交换。所以要统一规范,统一整合。信息资源是外部表现,是客户看到的东西。首先是做生产经营主业务系统的集成化问题。第二搞这个集成化,原有是有的,这里就可以整合。第三是与外单位数据交换。就需要做接口;这个接口就是对照表。把这个对照表放在数据对照上就可以自动流。我们有一个典型的案例,用8个月的时间做一个复杂的调度资源整合,用可视化的管理办法进行角度。
数据整合和信息资源整合是一个紧迫的,也是艰巨复杂的问题。但是我们不怕这些,我们相信我们走过的路,可以为企业进行参照。大家会共同努力。如果我讲不到的地方,大家可以上这个网站。谢谢大家!
【赛迪网讯】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早上好!我很高兴和大家进行交流。能够有机会把我的工作向国内的同仁做一个汇报。我讲的题目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做好企业信息资源整合”。
当前,企业信息化进入到新阶段。那么信息资源的整合就摆到了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位置。同时企业还有几个焦点问题。比如说数据中心、数据资源中心、中心数据库、信息整合平台,数据交换服务器等等一系列的方案和解决办法。我和我的团队,我们通过这些工作,觉得应该有一个更好的实施办法和操作。所以我们的技术办法有三个要素,第一进行统一规划。这个规划是统一信息资源的规划。是整合信息资源前提。第二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是数据标准,是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第三是数据环境的重建、再造。为什么说信息资源整合前提是要做好信息规划。首先,什么叫信息资源规划?根据我们和国际国内一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提炼,到1995年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IRP。这就叫做信息资源规划。是指企业的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利用的全面规划。这四个同时驱动。所以这是侧重于数据流的分析为整个信息资源而做的规划。
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问题,是两个滞后,两个缺乏。第一个就是信息资源滞后于网络建设。第二是管理层和决策层应用滞后于运作层。两个缺乏就是信息资源的规划和缺乏数据标准化,顶多知道一个编码。其实这是编码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都不是全部。以制造业为例,很重要设计的规划,后来在财务领域引入了ERP,后来又上了一些采购,SCM、设计的PDM,生产的CAPP到客户CRM等等。有一个传统的误区就是通过做“接口”消除“信息孤岛”,实现集成。其实这是做不到的。这有一个案例,有一千个人,按照工资表的原来的样子建设了一个所谓的数据库。人事档案,就是按照档案来记录。这个接口就是一个小程序,做了一个很大的口。一万个人就是一万个人的对照表。随着应用推广,到了人力资源的时候,就做了事物跟踪了。如果有五个应用就是20个接口,60个应用就是30个接口。用的数目越来越多,接口就越来越多,不可控制。1989年美国学者,提出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主机数据库。把这些统一起来,变成人力资源的数据库。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系统问题,解决了共享问题。所以这是一个重要的数据发展里程碑,一个转折点。要做这样的系统就需要搞侧重于信息分析数据库,而不再是网络数据库。
那么整合企业信息资源需要分析哪些数据流第一是办公。第一是左右数据流―职能域之间,部门内部。第二是上下数据流―集团与子公司、分公司、研发机构等。第三叫做内外数据流―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等等。
我们看一个供电企业,它经过几年的努力在生产技术这一块有很多的应用,在生产和调度中心也有很多应用。我们统一一下,人事有六个块,生产有九个块,合起来一共是91个块。这些年在石油行业,数据化的油田建设使大家很关注。很多人都提出了很多的构想,这是一个模型。在数据硬件当中,这个数据库是核心地位。还有一个模型,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你这些数据库应该是什么样的?数据中心,信息资源应该怎么样整合,管理这些数据,怎么样规划、设计建设,靠现有的规划能够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吗?这是提出了一个深层次的理论科研课题。我们提出了一个先进的理念,我们从1986年开始引进,我们发现信息工程有三个基本原理,第一所有的东西是以数据为中心,不是以处理为中心。第二要找到稳定数据结构;通过稳定的数据结构来解决管理多变问题。第三,最终用户,包括业务领导和业务人员必须真正参加信息系统开发工作。这个价值就是数据库。根据我们这个数据库,最核心问题就是三个要素。第一主题数据库是面向业务主题的数据库。第二要信息共享。不能够私有。第三所有的信息在网络环境下要一次一处的输入。不能两次输入。第二马丁有一个理论性的总结,就按照这个应用去走。随着应用系统数目的增长,数据库数目就猛烈的增长。还有一个是理论是计算机化企业的发展阶段论。起步、扩展是初级阶段,控制、集成是中级阶段,高级阶段是数据管理和成熟。当管理和成熟的时候就是数据管理最佳的时候。所以我们说谁能够抓住信息资源规划就能够实现跨越发展。
我们的引进消化吸收大概就是这样。从86年在国内率先的引进。94年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信息系统集成的理论和工具研究。2002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专著总结。国信办的赵小凡司长也给我写了一个序言。说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第一个问题,要搞信息资源整合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搞数据流分析。怎么搞数据流分析呢?未来提出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用用户视图的概念做数据分析。什么叫用户视图,有正视图、俯视图、侧视图。企业的信息量很多,每一个管理员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管理。我们说基于用户的数据分析,就是拿到用户关于数据的需求。我们的创造发展,就是把它进行分类,进行编码。比如说,现在我们科技企业都搞企业登记表,规范标准就要工商总局。大家如果用这个视图,规划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了,一统天下。而现在都是自己建设,所以就有一个规范化清理问题。有国家的标准就用国家保准。所以我们这个需要规范化。这是一个案例,有223个视图。有很多业务的组成,就三千多个用电脑组合起来,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干了一个月。这是最基本的调查原理,还要自动分析,这是工具。我们要搞信息整合,要想共享,先要解决怎么流的?比如说生产要什么工具,工艺要什么数据等等。不搞清楚这个问题怎么搞交换。所以第一要解决数据流的定形分析。我们把复杂的用户归结为两类,举一个例子来说,一个是设备职能域的一级数据流程图。这有一个重要的现象我生产的设备检修通知书,我只需要输出流就可以了。这不但是解决事半功倍,还解决了数据流的稳定问题;第二步就是搞量化分析。这很简单,因为数据流就是一个业务的流动。生产流到设备,生产来源代码是02,设备代码是04。这个用户视图代码的代号是D041105。这个合起来就是02―04―D041105。算出来以后,把生存期、日数据量,月数据量等等都分析出来了。这样就做到了数据流的定性、定向方面。中国人做的就是量化,而国外的很多软件只能做定性分析,不能做定量分析。
我们看一个电场的模型。这个用户视图是一千多个,业务主题是60个,基本表是450个。这是我们用这个数据建的电厂主题数据库。包括记录了值长、班长,锅炉等等。就是进行调度,整个系统调度打印出来,给领导看。每一个主题都有。他们之间是一个简单的实体关系。有了这个图以后,整个系统全部数据都是一样的。数据的框架的很准,会给后面的开发带来很好的标准。这是我们研究了17年的。我们做了东北电力、酒钢钢厂、河北动心、山东海化等等。
我们从信息孤岛走入信息大陆有很多的方法。建设这种数据很有道理,但是怎么建?很多人就提出方案,包括有服务器,内外存交换很快,但是适配器里面的对照表不能变。你只有老老实实把这些放进去才可以,但是这些对照表永远做不完的。还是需要用接口;根据我们多年的理论和在中国的实验在电力、能源,电信、钢铁,我们发现需要五个标准。第一数据元素,第二信息分类编码,第二用户标准,第四个概念数据苦标准,第五个逻辑数据标准。一是修饰词、基本词、类别词。比如说大修设备名称;这样的话标识、定义、控制都做出来。所以你打印出来一个两三千数据的定义、名称规范的标准,有了它以后这个企业全面的开发都有了标准。比如说建筑师要解决大楼的坚固性要研究石头、水泥等等。第二,数据元素定义。第三是用户视图。我们包括单证。对企业领导业务员要掌握概念数据库。我们这个钢铁有四个数据库什么样子就可以了。我们要建立实际的数据库,所以要分析起来,变成一个三元素为基础的基本表。一个部长说我们建设一个大集团的组织数据库,比如机构代码、领导班子、机构成员。把组织机构的数据库分成几个表,一个是基本概念性,包括人数、名称等等。第二是机构的领导班子。处长也是一个员工,就有一个编码。这是一个严谨的完整数据库。我们5、60个主题,6、700个表都搞成这个细度显然相对不简单。这就是信息资源整合的标准框架。这是用工具来管理的数据员,管理400多个分类编码。我们有规则管理,按照国家标准。第一次大区代码,第二是大区下面的省,再下面是区、县。第一个个是6个字符,第二是60个字符。最后做记录。全国的行政区划编码。这是很大的数据库,现在是靠电脑化、网络化管理。这是一个重要的资源整合内容。是整个编码工作的从质到量的生产。对于大型企业的企业,数据标准有这两个方面;一个是数据元素3000,信息分类代码300,还有指标100,关键指标20个。有60个主题,还有600个基本表。还有属性表。这是一个完整的企业库。这个企业库从管理上面讲,叫做ALL&Only。我们这里面从能源、交通、冶金都在推这个,效果很明显。第三,说一下什么是信息资源整合。事实上就是数据环境重建。有一个鞍钢的老总刘介。他有一定名言,说是改造、重构旧数据库,真正实现数据共享。现在是没有标准,缺乏一套思路。不是大家不努力,大家已经很努力了。这里要讲数据环境再造的问题了。我们我们很少讲数据环境,我们讲网络环境,讲硬件环境。我们讲GPR,也不讲DER。马丁把它分为四个档。第一档是数据文件。现在有了DDMS了,就按照报表,这个不行。它把这个叫做应用数据库。高档是主题数据库。所以整个数据环境的改造就是不断的摒弃整合低档数据库。所以我们有一个论断整个数据环境改造的就是信息资源整合核心任务。这里我举一个很深的例子,一个公司有主题数据做法,还有非主题做法。我们按工资表来建库。我们工资表原来就是这个样子,我们把这个加上去就是这个样子。
比如所有优质奖、建议奖、满勤奖、缺席扣、违规扣等等。如果要是领导要求,可以加上去一个,但是这个数据变了,程序员做一个表没有问题,但是要修改应用程序,要修改计算程序,以及汇总程序、打印程序。这些修改就足够增加一个小项目,也就足够我们信息中心干很多时间。这是有病的数据结构。把这个整合起来,这个叫做工资表原样数据库。工资表的主题其实是这个样子,变成五个。工号是主件。把奖金项目编码化,比如说基本工资是01,优质奖是02等等,这是一个大的变化。前者是破了结构,后者是没有破了结构。这样一来我做的工程就不用改造。剩下的就是业务人员来改,他经过授权就可以进去了。比如说原来是4个奖金,现在是5个了。总而言之,这项事情就可以摆脱业务员的工作了,这就是主题数据库。现在业务数据库搞成五个小的结构,一个严谨数据库就是这么简单。更重要是我们讲有数据库到知识管理,到这么多了一直没有案例。比如说一个大厂一千个人这个图表是稳定的,奖金也是稳定的。但是一年有多少提出了工资,一万行。一千人的分厂一个月的工资,在奖金这一块是一万行。那么一年就是12万行。12万行就是24兆。大公司一万个人就是240兆。240兆就是光盘一半。所以我用一个消息的光盘,就足以存储十年来我这个集团公司的全部奖金。比如说把这个分析一下,十年来满勤奖占是多少,为了调整员工的奖金项目,我们现在就分析。在座的凡是学过计算机,做这个很简单。03就是满勤奖,后来计算的很快。比如说十年来满勤奖是多少,人事部门要调整,修改这个奖金项目就有根据了,也就是靠知识说话。这就叫做从数据库积累,挖到知识,进行知识管理。一个小小公司有这么多的文章,我们里面有多少的报表,每一年都有很大的变化。要从根本上改造建立数据库。这个例子虽然小,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很大的道理。
第二是采购。我们建议,第一是国内厂商代码,6个星,第二国外厂商,第三是产品编码。是我们建立采购数据库,按照厂商代码、产品代码来建。就省了各种程序。多少个采购员就是按照这个编码,来输入系统,这一定是自动化的记录一个采购数据图。这些的话,从别的地方是一千万,那么到北京是花了多少钱,就用110,到别的地方也可以用其他的区域分析;我一年整个预算是一千万,到了6月份怎么花了8百万,就逐步分析。只有这样的话才可以做数据仓库。其实主题数据仓库和采购数据仓库是一步之遥。国际上数据环境发展有三此飞跃,一个是80年代初期的主题数据库。第二是90年代初期目前的数据仓库,第三次是数字地球。数据是数据管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重要发展阶段,实际上是建立高档次数据环境。同时也是数据环境的重新改造。那个是工具是载体。整个信息资源从主题数据库补课入手。否则的话,这个数据仓库、数据化很难做好。这是我们研究的结论,也是我们做的一个实践经验。怎么样做呢?大概过程是这样;首先要建立主题数据库。各个标准加在一起,变成一个数据库。所有这些都是靠一个IRR,控制IRR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这就是数据管理改造的过程和机制。数据环境改造主要是做四件事情,第一要重整数据结构。第二是组织数据转换。第三是组织数据录入,第四是研制数据交换接口。这样的话,理论上是跨越式曲线,实际是统计曲线。大型企业搞这个数据库,有三个策略。第一是解决共享问题。做共享的主题数据库,他们之间没有结构表这是最佳方式。所以我们说解决左右数据流的策略就是共享数据库。第二是上下数据流自动汇总和同步更新;内外数据库快捷交换。所以要统一规范,统一整合。信息资源是外部表现,是客户看到的东西。首先是做生产经营主业务系统的集成化问题。第二搞这个集成化,原有是有的,这里就可以整合。第三是与外单位数据交换。就需要做接口;这个接口就是对照表。把这个对照表放在数据对照上就可以自动流。我们有一个典型的案例,用8个月的时间做一个复杂的调度资源整合,用可视化的管理办法进行角度。
数据整合和信息资源整合是一个紧迫的,也是艰巨复杂的问题。但是我们不怕这些,我们相信我们走过的路,可以为企业进行参照。大家会共同努力。如果我讲不到的地方,大家可以上这个网站。谢谢大家!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