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电力体制改革引发的IT市场商机分析
2004-04-10 11:42:30 来源:
A-
A+
电力18讯: 王昱虹
进入了中国电力重组后的第一年,每个人都揣测着在新的电力运行体制中,IT的市场将会是何模样。
2002年最后的那个周日,中国电力改组新成立的11家公司正式宣告挂牌,在那前前后后的日子里,电力方面的IT系统中标消息多得出奇:北电网络签下了西北电力和广东电力的数据中心网络项目;华为一举拿下了中国电力的“骨干网络”―国家电力调度数据网项目;四处开花各处中标的喜悦甚至都能传递到记者身边,年前没几天就要放假的时候,去清华同方看个老朋友,这位清华同方电力事业部总经理忙得都顾不上寒暄,“往年这会儿都在催账要钱,今年这会儿怎么还这么多单子”,手头攥着几个刚刚签下的供电局项目合同,这位总经理发着快乐的牢骚。
但这些热闹似乎都与改革重组无关。虽然,去年以来,从国内厂商到国际知名IT厂商都把目光齐刷刷地对准了电力,为进入电力行业定战略规划的,把电力当新增长点的,到处组织电力研讨会的,搞得电力突然间变得歌舞升平,似乎每个人都要挖到黄金了。但是,等到挂牌方案尘埃落定,改革方案全面出台了以后,人们反而平静了下来,下一步自己该怎么走,谁都要沉心掂量掂量。
曾听人把电力比喻叫做“最后一块战场”,大意好象是说,经历了电信、民航等垄断行业的一系列变革,电力这个改革难度最大、责任更重大,关乎国家基础命脉的极具自然垄断特性的行业,最终也获得了突破性的变革。也有另一种解释,在金融、电信等买单大户的购买力减弱,IT最惨淡的日子到来的时候,电力行业的市场化变革为IT群雄提供了一块新的竞技场。
用北京供电公司信息中心主任孙一民的话来讲,“不管电力系统改不改革,电力信息化的市场都是足够大的”。这个总资产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占国有固定资产总量近七分之一的庞然大物,不论它发生怎样的变化,信息化的蛋糕都足够吸引人。
话是这么说,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抱着足够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只要迈进了电力系统的门槛,就可以过上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幸福生活。现实情况好象也远非如此。
北京供电公司用电办公室主任臧勇的观点有相当的代表性,“电力行业的自动化应用程度之高以及电力技术的业务专业性之强,已经构成了很高的门槛,仅此一点就足以把一大批只懂IT不懂电力业务的公司拒之门外。IT公司即便能迈进电力的门槛,参与一些边缘的项目和系统也许比较容易,但那些与主网、主系统衔接的核心业务系统,还是有很高的技术和行业壁垒。更何况,人们对电力改革也有过分炒作之嫌,即便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特殊性质,电力市场终究也只会处于有限竞争的状态,绝不能按纯市场化理论推测未来的电力IT市场。”
与多少个人谈电力,就会有多少种对电力的理解和判断。
那么,改革重组后的电力市场,是否真的如人们所期盼,特别是在IT现在这般光景之下,能否给人些信心,人们按理论推测出的那些热点市场是否会如期到来,什么样的IT公司才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栖身之地?
我们四处寻访,希望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热点篇
寻找第一桶金
从过去的一家国家电力公司,变成了现在的11家新公司,进入电力市场的通道肯定是增加了。从IT的角度来看电力的市场,第一个拍巴掌的应该是硬件厂商、平台设备厂商,因为在硬件领域,项目的机会实在太多了。
那么,电力市场化改革理论上也应带动起电厂信息化、电力市场、用电营销、电力MIS等一系列的应用热潮,这些应用软件的开发商们是否也能有硬件厂商的好运气呢?
网络“钱”途
电力信息化的项目中,网络的市场有多大,据北电网络企业网系统部电力及能源事业部的销售总监海广跃分析,如果仅从数据网建设、服务器等硬件配置的方面进行保守估算的话,电力行业每年至少有一、两亿美元的资金投入。近几年间,全国电力市场的IT投入已经超过了50亿元人民币。
对于未来一、两年内的电力信息化重点,海广跃分析,网络建设的焦点会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调度通信的广域网建设。去年国家已发文要求国家电力调度数据网全部隔离重新建网,2003年春节之前,几个省一级的项目已经开始投标。这一轮建设热潮势必会贯穿2003全年。
此外,是发电集团的网络建设。在厂网分开之前,电力系统的网络建设都是由原来的电力公司统一组织,由电网端采购设备建设通道,将电厂信息送往调度端的。今后电厂归发电集团管理后,五大发电集团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与下属电厂的信息沟通,肯定要进行新一轮的信息系统建设部署,由此必然引发发电集团的网络建设热潮。
在这些网络建设的项目中,广域网项目大都为集团集中采购,对厂商来说相对比较轻松。而局域网市场,数量大,接入点多,对厂商的覆盖能力是个考验。
发电企业的局域网建设,小规模的电厂大致需要100万元人民币,多至上千万元不等,已经建网的电厂三、五年内会面临下一轮网络的更新换代。统计一下五大发电集团下属电厂的数量,就能计算得出这个市场的整体容量。
在电网一侧,网络建设通常都由省、市级电力公司统一采购,一般来说,小规模的网络需要二、三百万元,有条件有实力的地方也有三、五千万元建网的。一个省公司下面少则十一、二个,多则十六、七个地市级电力公司,归总下来,电网公司的网络市场容量也能统计得出来。
目前电力数据网市场上,最活跃的厂商当属北电网络、思科和华为。虽然北电网络直到1999年才进入国内的电力行业,但到2001年的时候,他们在电力广域网已经处于领先的市场地位。由于2002年电力改革等因素导致的市场速度放缓,北电连续保持的100%高速增长第一次遭遇滑坡,即便如此,北电网络去年在电力网络市场仍保持领先的地位。
应用热点写真
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为宗旨的电力体制改革,让人们顺理成章地分析出市场关注的焦点,主要会落在电厂降低成本、电力竞价上网、电网高效运行等几大方面。与之相对应的IT建设,也将重点在发电侧的管理信息系统、电力调度中的电力市场、输变配用等环节的电网管理以及用电营销等几大方面展开。
这里,我们沿着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到用电,这个电力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看看其中所涉及的几个应用热点,市场呈现出的真实状况。
电厂,ERP还是MIS
对于新成立的五大发电集团公司来说,电厂发电成本的高低,今后将直接决定企业在竞争中的生存状态。以数量占大多数的火力发电企业为例,煤、水等直接原材料成本以及设备维护、环保支出等间接成本构成了发电的主要成本。如何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加强对原材料、设备的管理控制,实现人、财、物的优化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近几年来,经济发达省份的一些电厂不断在进行着ERP方面的建设尝试。但是一些电力用户也坦率地指出,这方面的成功案例确实很少。
从事电力行业应用软件开发的四方雅龙公司总经理吴战江认为,引入ERP之前,企业首先要明确从哪里着手,市场的游戏规则由谁制定。如果在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之下,一切自然要遵从市场的规则,但电力的市场化毕竟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企业的管理改造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上来就要用ERP生搬硬套,结果肯定是南辕北辙。
相比之下,一些公司引导电厂从MIS起步逐步向ERP过渡,不失为一个可操作的方法。毕竟上ERP项目,对企业规范化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都很高,投资风险也很大。
ERP时机尚不成熟的时候,电厂MIS似乎更被用户和厂商看好。
在电厂MIS领域进行竞争的IT厂商非常之多,其中,清华同方、东软、东方电子等企业,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电力市场
国内电力市场最初的试点是在1998年,当时确定了浙江、山东、上海三个试点地区,后来,又加入了东北三省。当时电力体制改革刚刚起步,这六个地区的试点主要是为电力部门探索合理的竞价模式,及时总结改革经验提供有益的尝试。2000年底,这一批试点结束后,国家电力公司通过经验总结,正式出台了我国在电力市场技术实施方面的第一个规范,这为后来的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出具了有力的技术依据。
随后,国内其他省市根据规范开始了第二轮电力市场的酝酿准备。
据了解,广东、云南等省电力公司已经进行了电力市场的项目咨询,另有一些动手早的电力公司,已经在等待接受项目的实用化验收了。
在第二轮电力市场的建设中,据称目前为止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一个项目落在了河南省电力,包括省公司以及下属22个电厂在内的整个项目的标的为5500万元人民币,加上签单时同时拿下的河南省17个供电局业务平台的集成项目,整个项目约7000万元,是电力行业应用系统项目中少见的大单。
电力市场的前景究竟是怎样的,其实,很多业内专家也在困惑,因为当前的电力市场,市场化的程度只占很少的部分,如果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方式竞价上网,那么一个政府贷款新建的电厂,因为还贷压力重,发电成本高,是无法与一个退役机组的老电厂竞争的。也就是说,理想的竞争状态短期内还是很难实现的,电力市场的初期,国家为了顾全大局,是会根据各个电厂的装机容量以及贷款电厂的发电协议,为电厂划拨基本发电配额的,只在超出基本发电量的部分,才能采用有限电量的竞争模式。在竞争份额只占这么小比例的市场里,电网公司是否有足够的需求驱动来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呢?
一些IT厂商对此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电力市场的开放和竞争总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英国、美国的电力市场已经搞了十几年,至今依然不够完善,在中国,电力市场只是刚起步,肯定也要经历比较长的发展过程。但电力市场一定会成为市场的热点,而且,电力目前仅仅在电厂一侧进行了开放,国家电网公司依然独家拥有着电网的专营权。未来,电网上的输电、变电、配电等各个环节的垄断一定也会被打破,跟随改革的进程,在这些环节中,电力市场的机会是没有止境的。
一个电力市场的项目里,包括了网、省公司的电力交易管理系统和电厂端的报价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电力市场的容量,包括了省级、区域级和国家级三级电力市场以及相关联的所有电厂。
用电营销
电力行业有句老话,叫“重发、轻供、不管用”,即重视发电、轻视供电、不管用电,产生这种认识的起因在于电力这个带有自然垄断特性的行业,长年以来,最关注的一直是安全生产和调度传输,至于到了用电端,客户反正也没有挑选的余地,电力企业服务客户的意识一直很淡漠。相应地,在用电环节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长期以来存在着很大的市场空缺。
据四方雅龙公司总经理吴战江介绍,在2001年之前,这个市场还处于一种相互不见面的状态,大家各做各的项目,彼此不打架也没有竞争,所做的内容,不外乎用电营销部门所涉及的业扩报装、电费电费、电能计量、用电检查、客户服务等几个方面。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推动市场也跟着火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厂商进入这个领域,用电营销系统的建设已经提上了供电公司的议事日程。
这时候,一些市场领先的企业已不满足于停留在零散的、功能单一系统的开发上,率先提出了用电营销完整架构体系的理论,包括四方雅龙在内的几家市场领先公司,纷纷开始承接省级公司的电力营销系统的大项目,由此也开始了相互间思想体系的拼争。
四方雅龙总经理吴战江认为,用电营销是具有极高行业门槛的专业应用系统,如果不具备资深电力行业的业务背景,仅仅凭用户描述的需求就照猫画虎地编个系统,肯定要失败。开发人员既要了解用户业务,又要能跳出用户思路的限制,做出源于需求、高于需求的系统设计,才能让自己的思想影响用户,帮助用户提升管理。
吴战江感觉,做用电营销的项目和实施ERP差不多,都是要让用户先认可自己的管理理念,同时也认可自己的系统,然后按照软件的设计思想做业务重组、流程整合,使软件得以贯彻运行。如果用户能接受自己的软件,从上至下系统能得到很好的推行,公司今后就可以通过收取服务费的方式,建立起很好的盈利模式。
电力走入市场化以来,供电公司越来越重视加强用电营销的管理,乃至信息系统的建设,象这两年间,各级供电公司纷纷开展的CRM建设,都应划归在用电营销的范畴内。按说电力属于国家垄断能源,电力企业不存在客户服务的迫切需求,CRM应该是排不上系统建设的议事日程上的。但各地供电公司的CRM系统这两年间争相上马,投资额也相当可观,比如北京供电局去年上马的一期CRM就投入2000多万元。业内人士分析,这些项目追求的社会效益大过经济效益,更多是出于政府为老百姓做实事的角度考虑的。
用电营销部门更关心是他们更贴近业务层面的系统应用,一些供电公司目前已经有了比较成型的电费计量、业扩报装之类的独立应用系统,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单一应用的系统整合,比如北京供电公司今年要上的用电营销项目,就是将已经成熟应用的客户服务系统、电量采集、电费处理等子系统的全面集成。
一套完整体系架构的用电营销系统的上马,首先要过的就是机构调整、流程规范的关。以北京供电公司为例,从去年就准备启动的这个项目,因为各种原因耽搁到现在,仍然处于准备的状态,据了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机制方面的准备不足。
北京供电公司信息中心主任孙一民介绍,目前国内的大中型以及特大型供电企业的用电营销系统做得好的很少,只有一些小型的地市级供电公司或者一些单位局部实施的此类系统相对比较成功。
四方雅龙虽已签下了湖南、内蒙等几个省一级用电营销系统的大单,但目前还在项目初期的信息化阶段,离下一步的集中计算、管理决策尚有距离。此外,浙江、湖北、上海、甘肃等地也在进行以省为单位的用电营销系统建设,目前都属于项目初期,系统运转的效果过后才能看到。据了解,包涵所有地市、区县供电部门在内的一个省级用电营销系统,纯软件的单子一般应在三、五千万元的规模。
竞争篇:如何捧得上香饽饽
“触电”的诱惑
“眼见着电力系统的项目越来越难做了,每次招标都有那么多公司来竞争,压力真是越来越大了。”很多做电力项目的老总都有这样的抱怨。为什么大家都这么看好电力,因为电力行业的财大气粗实在令人着迷。
但是,电力再有钱,能把它装到自己口袋里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些从事电网端项目建设的厂商,已经表示出了对未来市场的些许担忧。因为电厂、电网分开之后,电网再也不会象以往那么有钱了,失去了电厂的资金支持,电网一侧的资金流缺乏会直接影响对项目的投入。
此外,进入电力行业,本来就有一道很难跨越的门槛。
电力作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电力行业最重视的莫过于安全、稳定、可靠。这使电力行业,包括发电、输电、配电、变电、用电等环节的专业体系中,采用的设备、合作的厂商往往多年不变,因为他们的产品成熟,与这些厂商合作安全 、可靠。而对新想加入的厂商来说,这一道门槛很难跨越。
而且,在电力行业呆久了的人,多多少少也会沾染些“电老大”的优越感,总以为自己的业务很深奥、专业性很强,“危言耸听”地告戒那些初来乍到的新公司:电力系统的专业业务体系,绝非一般的IT公司可以轻易染指,如果非要吃电力这碗饭的话,就在OA、MIS等系统上打打擦边球吧。
电力难道真的有这么神秘,高不可攀?
“触电”要领
恐怕事情也没这么绝对。
确实有一些在电力行业浸淫了几十年的专业公司,他们所专注的实时系统、电力专用设备,已经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新公司自然很难超越。但由电力体制改革而催生出来的许多IT新热点、新需求,对电力行业却都是些新生事物,从这一点上说,并没有什么先来后到,大家应该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的。
话虽如此,但那些在电力行业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老公司还是毫无疑问地占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先机。新进入的公司要想打开突破口,总结一下,大概要掌握这样一些要领。
要领之一:人才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具备业务和IT双项技能的复合性人才,需要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即使在电力系统内部,兼通IT与业务的人才都非常紧缺。听说一些公司为了急着争大单,经常就把一个供电公司IT部门整锅端来,这样临时抱佛脚也许能解一时之需,但是公司谋求长远发展,必须早做人才的储备。
要领之二:资金
电力项目往往周期长、额度大,企业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垫付能力,技术再好、水平再高,怕只能空有一腔抱负。
要领之三:经验
电力行业安全第一,用户只相信成熟的产品、技术、方案和队伍,如果没有同类项目的成功经验,用户轻易不愿意冒险。
要领之四:思想准备
进入电力行业,首先要了解电力的特性。专家曾有这样的总结,“电力应用是个泥潭,陷进去的多,拔出来的少”。北京供电公司的孙一民主任通过长期和厂商打交道,发现,尽管很多厂商总是标榜自己懂电力、懂IT,但事实上,电力绝不是一个纯技术的系统,厂商很难吃得透用户的需求,即使吃得透也未必就能做得好。电力企业包括内部机制在内的多方面原因,都有可能阻碍一个好系统作用的发挥,而且电力独一无二的行业特性,也决定了它要更多地以安定团结、社会稳定为主导,而不可能成为一个只讲求经济效益的纯商业企业。所以,看似大把机会的电力行业,一旦做起项目来,错综复杂的背景、意想不到的困难足以让企业输得一败涂地,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所以,孙主任的忠告是,“如果没有足够的投入,也没有长期做下去的心理准备,最好不要打电力的主意。”
要领之五:营销策略
当然,除了技术、资质、品牌等硬棒棒的真功夫之外,还需要一些策略性的技巧。
清华同方电力事业部总经理苏红宇告诉记者,他们从1997年进入电力行业,最开始从企业内部网、OA、MIS之类的项目逐步积累,时间久了,客户基础有了,对电力了解深了,自己的业务面也开始变宽了。现在,他们已经能在电厂MIS、生产调度、配网自动化、GIS、用电管理等比较专、深的领域游刃有余,并逐步向电力信息化咨询顾问的角色发展。这种通过边缘进入的方式对更多想参与电力IT建设的厂商来说,不失为良策。
北电网络的海广跃总监对电力行业的经验是,电力用户最看重产品的安全可靠、方案的成熟完善、彼此间的长期合作以及厂商服务的品质,相对来说,产品的价格到不是最关键的因素。
改革之后,电力系统的机构调整、人员到位,或许会使今年IT项目的建设速度有所放缓,但不论是厂商还是电力用户,他们正动手进行着的各种准备,已经让我们感觉到了即将到来的电力信息化建设热潮。
进入了中国电力重组后的第一年,每个人都揣测着在新的电力运行体制中,IT的市场将会是何模样。
2002年最后的那个周日,中国电力改组新成立的11家公司正式宣告挂牌,在那前前后后的日子里,电力方面的IT系统中标消息多得出奇:北电网络签下了西北电力和广东电力的数据中心网络项目;华为一举拿下了中国电力的“骨干网络”―国家电力调度数据网项目;四处开花各处中标的喜悦甚至都能传递到记者身边,年前没几天就要放假的时候,去清华同方看个老朋友,这位清华同方电力事业部总经理忙得都顾不上寒暄,“往年这会儿都在催账要钱,今年这会儿怎么还这么多单子”,手头攥着几个刚刚签下的供电局项目合同,这位总经理发着快乐的牢骚。
但这些热闹似乎都与改革重组无关。虽然,去年以来,从国内厂商到国际知名IT厂商都把目光齐刷刷地对准了电力,为进入电力行业定战略规划的,把电力当新增长点的,到处组织电力研讨会的,搞得电力突然间变得歌舞升平,似乎每个人都要挖到黄金了。但是,等到挂牌方案尘埃落定,改革方案全面出台了以后,人们反而平静了下来,下一步自己该怎么走,谁都要沉心掂量掂量。
曾听人把电力比喻叫做“最后一块战场”,大意好象是说,经历了电信、民航等垄断行业的一系列变革,电力这个改革难度最大、责任更重大,关乎国家基础命脉的极具自然垄断特性的行业,最终也获得了突破性的变革。也有另一种解释,在金融、电信等买单大户的购买力减弱,IT最惨淡的日子到来的时候,电力行业的市场化变革为IT群雄提供了一块新的竞技场。
用北京供电公司信息中心主任孙一民的话来讲,“不管电力系统改不改革,电力信息化的市场都是足够大的”。这个总资产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占国有固定资产总量近七分之一的庞然大物,不论它发生怎样的变化,信息化的蛋糕都足够吸引人。
话是这么说,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抱着足够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只要迈进了电力系统的门槛,就可以过上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幸福生活。现实情况好象也远非如此。
北京供电公司用电办公室主任臧勇的观点有相当的代表性,“电力行业的自动化应用程度之高以及电力技术的业务专业性之强,已经构成了很高的门槛,仅此一点就足以把一大批只懂IT不懂电力业务的公司拒之门外。IT公司即便能迈进电力的门槛,参与一些边缘的项目和系统也许比较容易,但那些与主网、主系统衔接的核心业务系统,还是有很高的技术和行业壁垒。更何况,人们对电力改革也有过分炒作之嫌,即便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特殊性质,电力市场终究也只会处于有限竞争的状态,绝不能按纯市场化理论推测未来的电力IT市场。”
与多少个人谈电力,就会有多少种对电力的理解和判断。
那么,改革重组后的电力市场,是否真的如人们所期盼,特别是在IT现在这般光景之下,能否给人些信心,人们按理论推测出的那些热点市场是否会如期到来,什么样的IT公司才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栖身之地?
我们四处寻访,希望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热点篇
寻找第一桶金
从过去的一家国家电力公司,变成了现在的11家新公司,进入电力市场的通道肯定是增加了。从IT的角度来看电力的市场,第一个拍巴掌的应该是硬件厂商、平台设备厂商,因为在硬件领域,项目的机会实在太多了。
那么,电力市场化改革理论上也应带动起电厂信息化、电力市场、用电营销、电力MIS等一系列的应用热潮,这些应用软件的开发商们是否也能有硬件厂商的好运气呢?
网络“钱”途
电力信息化的项目中,网络的市场有多大,据北电网络企业网系统部电力及能源事业部的销售总监海广跃分析,如果仅从数据网建设、服务器等硬件配置的方面进行保守估算的话,电力行业每年至少有一、两亿美元的资金投入。近几年间,全国电力市场的IT投入已经超过了50亿元人民币。
对于未来一、两年内的电力信息化重点,海广跃分析,网络建设的焦点会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调度通信的广域网建设。去年国家已发文要求国家电力调度数据网全部隔离重新建网,2003年春节之前,几个省一级的项目已经开始投标。这一轮建设热潮势必会贯穿2003全年。
此外,是发电集团的网络建设。在厂网分开之前,电力系统的网络建设都是由原来的电力公司统一组织,由电网端采购设备建设通道,将电厂信息送往调度端的。今后电厂归发电集团管理后,五大发电集团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与下属电厂的信息沟通,肯定要进行新一轮的信息系统建设部署,由此必然引发发电集团的网络建设热潮。
在这些网络建设的项目中,广域网项目大都为集团集中采购,对厂商来说相对比较轻松。而局域网市场,数量大,接入点多,对厂商的覆盖能力是个考验。
发电企业的局域网建设,小规模的电厂大致需要100万元人民币,多至上千万元不等,已经建网的电厂三、五年内会面临下一轮网络的更新换代。统计一下五大发电集团下属电厂的数量,就能计算得出这个市场的整体容量。
在电网一侧,网络建设通常都由省、市级电力公司统一采购,一般来说,小规模的网络需要二、三百万元,有条件有实力的地方也有三、五千万元建网的。一个省公司下面少则十一、二个,多则十六、七个地市级电力公司,归总下来,电网公司的网络市场容量也能统计得出来。
目前电力数据网市场上,最活跃的厂商当属北电网络、思科和华为。虽然北电网络直到1999年才进入国内的电力行业,但到2001年的时候,他们在电力广域网已经处于领先的市场地位。由于2002年电力改革等因素导致的市场速度放缓,北电连续保持的100%高速增长第一次遭遇滑坡,即便如此,北电网络去年在电力网络市场仍保持领先的地位。
应用热点写真
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为宗旨的电力体制改革,让人们顺理成章地分析出市场关注的焦点,主要会落在电厂降低成本、电力竞价上网、电网高效运行等几大方面。与之相对应的IT建设,也将重点在发电侧的管理信息系统、电力调度中的电力市场、输变配用等环节的电网管理以及用电营销等几大方面展开。
这里,我们沿着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到用电,这个电力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看看其中所涉及的几个应用热点,市场呈现出的真实状况。
电厂,ERP还是MIS
对于新成立的五大发电集团公司来说,电厂发电成本的高低,今后将直接决定企业在竞争中的生存状态。以数量占大多数的火力发电企业为例,煤、水等直接原材料成本以及设备维护、环保支出等间接成本构成了发电的主要成本。如何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加强对原材料、设备的管理控制,实现人、财、物的优化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近几年来,经济发达省份的一些电厂不断在进行着ERP方面的建设尝试。但是一些电力用户也坦率地指出,这方面的成功案例确实很少。
从事电力行业应用软件开发的四方雅龙公司总经理吴战江认为,引入ERP之前,企业首先要明确从哪里着手,市场的游戏规则由谁制定。如果在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之下,一切自然要遵从市场的规则,但电力的市场化毕竟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企业的管理改造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上来就要用ERP生搬硬套,结果肯定是南辕北辙。
相比之下,一些公司引导电厂从MIS起步逐步向ERP过渡,不失为一个可操作的方法。毕竟上ERP项目,对企业规范化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都很高,投资风险也很大。
ERP时机尚不成熟的时候,电厂MIS似乎更被用户和厂商看好。
在电厂MIS领域进行竞争的IT厂商非常之多,其中,清华同方、东软、东方电子等企业,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电力市场
国内电力市场最初的试点是在1998年,当时确定了浙江、山东、上海三个试点地区,后来,又加入了东北三省。当时电力体制改革刚刚起步,这六个地区的试点主要是为电力部门探索合理的竞价模式,及时总结改革经验提供有益的尝试。2000年底,这一批试点结束后,国家电力公司通过经验总结,正式出台了我国在电力市场技术实施方面的第一个规范,这为后来的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出具了有力的技术依据。
随后,国内其他省市根据规范开始了第二轮电力市场的酝酿准备。
据了解,广东、云南等省电力公司已经进行了电力市场的项目咨询,另有一些动手早的电力公司,已经在等待接受项目的实用化验收了。
在第二轮电力市场的建设中,据称目前为止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一个项目落在了河南省电力,包括省公司以及下属22个电厂在内的整个项目的标的为5500万元人民币,加上签单时同时拿下的河南省17个供电局业务平台的集成项目,整个项目约7000万元,是电力行业应用系统项目中少见的大单。
电力市场的前景究竟是怎样的,其实,很多业内专家也在困惑,因为当前的电力市场,市场化的程度只占很少的部分,如果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方式竞价上网,那么一个政府贷款新建的电厂,因为还贷压力重,发电成本高,是无法与一个退役机组的老电厂竞争的。也就是说,理想的竞争状态短期内还是很难实现的,电力市场的初期,国家为了顾全大局,是会根据各个电厂的装机容量以及贷款电厂的发电协议,为电厂划拨基本发电配额的,只在超出基本发电量的部分,才能采用有限电量的竞争模式。在竞争份额只占这么小比例的市场里,电网公司是否有足够的需求驱动来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呢?
一些IT厂商对此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电力市场的开放和竞争总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英国、美国的电力市场已经搞了十几年,至今依然不够完善,在中国,电力市场只是刚起步,肯定也要经历比较长的发展过程。但电力市场一定会成为市场的热点,而且,电力目前仅仅在电厂一侧进行了开放,国家电网公司依然独家拥有着电网的专营权。未来,电网上的输电、变电、配电等各个环节的垄断一定也会被打破,跟随改革的进程,在这些环节中,电力市场的机会是没有止境的。
一个电力市场的项目里,包括了网、省公司的电力交易管理系统和电厂端的报价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电力市场的容量,包括了省级、区域级和国家级三级电力市场以及相关联的所有电厂。
用电营销
电力行业有句老话,叫“重发、轻供、不管用”,即重视发电、轻视供电、不管用电,产生这种认识的起因在于电力这个带有自然垄断特性的行业,长年以来,最关注的一直是安全生产和调度传输,至于到了用电端,客户反正也没有挑选的余地,电力企业服务客户的意识一直很淡漠。相应地,在用电环节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长期以来存在着很大的市场空缺。
据四方雅龙公司总经理吴战江介绍,在2001年之前,这个市场还处于一种相互不见面的状态,大家各做各的项目,彼此不打架也没有竞争,所做的内容,不外乎用电营销部门所涉及的业扩报装、电费电费、电能计量、用电检查、客户服务等几个方面。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推动市场也跟着火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厂商进入这个领域,用电营销系统的建设已经提上了供电公司的议事日程。
这时候,一些市场领先的企业已不满足于停留在零散的、功能单一系统的开发上,率先提出了用电营销完整架构体系的理论,包括四方雅龙在内的几家市场领先公司,纷纷开始承接省级公司的电力营销系统的大项目,由此也开始了相互间思想体系的拼争。
四方雅龙总经理吴战江认为,用电营销是具有极高行业门槛的专业应用系统,如果不具备资深电力行业的业务背景,仅仅凭用户描述的需求就照猫画虎地编个系统,肯定要失败。开发人员既要了解用户业务,又要能跳出用户思路的限制,做出源于需求、高于需求的系统设计,才能让自己的思想影响用户,帮助用户提升管理。
吴战江感觉,做用电营销的项目和实施ERP差不多,都是要让用户先认可自己的管理理念,同时也认可自己的系统,然后按照软件的设计思想做业务重组、流程整合,使软件得以贯彻运行。如果用户能接受自己的软件,从上至下系统能得到很好的推行,公司今后就可以通过收取服务费的方式,建立起很好的盈利模式。
电力走入市场化以来,供电公司越来越重视加强用电营销的管理,乃至信息系统的建设,象这两年间,各级供电公司纷纷开展的CRM建设,都应划归在用电营销的范畴内。按说电力属于国家垄断能源,电力企业不存在客户服务的迫切需求,CRM应该是排不上系统建设的议事日程上的。但各地供电公司的CRM系统这两年间争相上马,投资额也相当可观,比如北京供电局去年上马的一期CRM就投入2000多万元。业内人士分析,这些项目追求的社会效益大过经济效益,更多是出于政府为老百姓做实事的角度考虑的。
用电营销部门更关心是他们更贴近业务层面的系统应用,一些供电公司目前已经有了比较成型的电费计量、业扩报装之类的独立应用系统,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单一应用的系统整合,比如北京供电公司今年要上的用电营销项目,就是将已经成熟应用的客户服务系统、电量采集、电费处理等子系统的全面集成。
一套完整体系架构的用电营销系统的上马,首先要过的就是机构调整、流程规范的关。以北京供电公司为例,从去年就准备启动的这个项目,因为各种原因耽搁到现在,仍然处于准备的状态,据了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机制方面的准备不足。
北京供电公司信息中心主任孙一民介绍,目前国内的大中型以及特大型供电企业的用电营销系统做得好的很少,只有一些小型的地市级供电公司或者一些单位局部实施的此类系统相对比较成功。
四方雅龙虽已签下了湖南、内蒙等几个省一级用电营销系统的大单,但目前还在项目初期的信息化阶段,离下一步的集中计算、管理决策尚有距离。此外,浙江、湖北、上海、甘肃等地也在进行以省为单位的用电营销系统建设,目前都属于项目初期,系统运转的效果过后才能看到。据了解,包涵所有地市、区县供电部门在内的一个省级用电营销系统,纯软件的单子一般应在三、五千万元的规模。
竞争篇:如何捧得上香饽饽
“触电”的诱惑
“眼见着电力系统的项目越来越难做了,每次招标都有那么多公司来竞争,压力真是越来越大了。”很多做电力项目的老总都有这样的抱怨。为什么大家都这么看好电力,因为电力行业的财大气粗实在令人着迷。
但是,电力再有钱,能把它装到自己口袋里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些从事电网端项目建设的厂商,已经表示出了对未来市场的些许担忧。因为电厂、电网分开之后,电网再也不会象以往那么有钱了,失去了电厂的资金支持,电网一侧的资金流缺乏会直接影响对项目的投入。
此外,进入电力行业,本来就有一道很难跨越的门槛。
电力作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电力行业最重视的莫过于安全、稳定、可靠。这使电力行业,包括发电、输电、配电、变电、用电等环节的专业体系中,采用的设备、合作的厂商往往多年不变,因为他们的产品成熟,与这些厂商合作安全 、可靠。而对新想加入的厂商来说,这一道门槛很难跨越。
而且,在电力行业呆久了的人,多多少少也会沾染些“电老大”的优越感,总以为自己的业务很深奥、专业性很强,“危言耸听”地告戒那些初来乍到的新公司:电力系统的专业业务体系,绝非一般的IT公司可以轻易染指,如果非要吃电力这碗饭的话,就在OA、MIS等系统上打打擦边球吧。
电力难道真的有这么神秘,高不可攀?
“触电”要领
恐怕事情也没这么绝对。
确实有一些在电力行业浸淫了几十年的专业公司,他们所专注的实时系统、电力专用设备,已经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新公司自然很难超越。但由电力体制改革而催生出来的许多IT新热点、新需求,对电力行业却都是些新生事物,从这一点上说,并没有什么先来后到,大家应该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的。
话虽如此,但那些在电力行业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老公司还是毫无疑问地占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先机。新进入的公司要想打开突破口,总结一下,大概要掌握这样一些要领。
要领之一:人才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具备业务和IT双项技能的复合性人才,需要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即使在电力系统内部,兼通IT与业务的人才都非常紧缺。听说一些公司为了急着争大单,经常就把一个供电公司IT部门整锅端来,这样临时抱佛脚也许能解一时之需,但是公司谋求长远发展,必须早做人才的储备。
要领之二:资金
电力项目往往周期长、额度大,企业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垫付能力,技术再好、水平再高,怕只能空有一腔抱负。
要领之三:经验
电力行业安全第一,用户只相信成熟的产品、技术、方案和队伍,如果没有同类项目的成功经验,用户轻易不愿意冒险。
要领之四:思想准备
进入电力行业,首先要了解电力的特性。专家曾有这样的总结,“电力应用是个泥潭,陷进去的多,拔出来的少”。北京供电公司的孙一民主任通过长期和厂商打交道,发现,尽管很多厂商总是标榜自己懂电力、懂IT,但事实上,电力绝不是一个纯技术的系统,厂商很难吃得透用户的需求,即使吃得透也未必就能做得好。电力企业包括内部机制在内的多方面原因,都有可能阻碍一个好系统作用的发挥,而且电力独一无二的行业特性,也决定了它要更多地以安定团结、社会稳定为主导,而不可能成为一个只讲求经济效益的纯商业企业。所以,看似大把机会的电力行业,一旦做起项目来,错综复杂的背景、意想不到的困难足以让企业输得一败涂地,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所以,孙主任的忠告是,“如果没有足够的投入,也没有长期做下去的心理准备,最好不要打电力的主意。”
要领之五:营销策略
当然,除了技术、资质、品牌等硬棒棒的真功夫之外,还需要一些策略性的技巧。
清华同方电力事业部总经理苏红宇告诉记者,他们从1997年进入电力行业,最开始从企业内部网、OA、MIS之类的项目逐步积累,时间久了,客户基础有了,对电力了解深了,自己的业务面也开始变宽了。现在,他们已经能在电厂MIS、生产调度、配网自动化、GIS、用电管理等比较专、深的领域游刃有余,并逐步向电力信息化咨询顾问的角色发展。这种通过边缘进入的方式对更多想参与电力IT建设的厂商来说,不失为良策。
北电网络的海广跃总监对电力行业的经验是,电力用户最看重产品的安全可靠、方案的成熟完善、彼此间的长期合作以及厂商服务的品质,相对来说,产品的价格到不是最关键的因素。
改革之后,电力系统的机构调整、人员到位,或许会使今年IT项目的建设速度有所放缓,但不论是厂商还是电力用户,他们正动手进行着的各种准备,已经让我们感觉到了即将到来的电力信息化建设热潮。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