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败为胜的较量――2004行业用户应用整合“侦破纪实”
2004-04-28 16:08:22 来源:
A-
A+
电力18讯: 反败为胜的较量
――2004行业用户应用整合“侦破纪实”
■ 侦探 小桃
十天前的遭遇
张衢是西北电力公司的IT经理,一直以来他的工作就是建立企业中各种大大小小的应用系统,并保证这些系统的正常运转。
4月9日中午,当张衢刚刚享受完丰盛的午餐,打算在办公桌上小睡一会的时候,事情发生了。
“当时只听到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响,起先并没有太在意,因为我们的办公室和公司的95588热线抢修值班室是紧挨在一起的,当中并没有什么阻隔,这主要是为了方便我们对他们的系统作支持,95588的系统比较老,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做维护”,张衢回忆说,“可是我感觉这次的情况明显与以前不同。电话那边的声音很大,大到我坐在旁边就可以听到听筒里面骂骂咧咧的,好象很不耐烦”。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了,张衢感到有些不对劲,因为以往的电话用不了这么长时间,而且接电话的小刘在不停地出汗。“当时我主动上去问小刘情况,不知道是否可以帮助他。小刘说公司的输电线路有一段出了问题,造成市里大面积停电,而且直到现在还搞不清楚到底是哪里坏了,能不能修好也没把握”。
“听到这个消息,我当时就懵了,虽然线路抢修不是我的职责,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即便公司的抢修人员到了现场,也不可能在2个小时内解决问题”。
张衢解释说,电力系统有自己的调配网,这个网与办公网是分开的。办公网上有OA、财务等系统,相互也都是独立的。这就造成出现问题以后,公司的维修人员没有办法从这些独立系统中提取所需信息,维修人员很难意识到需要携带什么配件到现场,而且配件的报价也搞不清楚。可以想象,那时候张衢的紧张程度丝毫不亚于接电话的小刘。
而且,就在出事的前一周,张衢的朋友,现在是另一家电厂的IT主管,也曾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他当时面临两种选择:要么让维修人员到现场跑三趟,第一趟找问题,第二趟回来找配件记报价,第三趟跑过去修理; 要么花大力气把公司后台分散的系统做整合,通过整合的系统,一次性把数据交给维修队。
显然,面对紧急情况,张衢的朋友当时只能采用耗时的笨办法。张衢万万没想到,才过了一周,悲剧就在他的身上重演。
“事后我在网上苦苦寻找系统整合的做法与方案,并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贴在BBS上,提醒其他同行注意。3天以后,我就收到了组委会寄来的“2004‘IBM-计算机世界’春季用户高峰会”的门票”,张衢承认,拿到门票以后,感到有些期待,希望这个大会能够给他一些系统整合方面的帮助。
受害者的线索
来到会场,张衢发现与自己同病相怜的人还真不少,特别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深受分散系统的折磨。
来自无锡特种制造公司的项目主管李斌,也说起了自己参会的经历,“以前,我们这些私营企业对IT这块并不重视,或者说不是每一家企业都接受IT。以我们公司为例,买了几台PC做一些财务报表,就已经很满足了”。
李斌回忆说:“年初的时候,美国GE公司来无锡找产品供应商,人家提出两点要求:一是产品的质量一定要好。这当然难不倒我们,毕竟是吃这碗饭的,GE的产品经理看了我们的样品都竖大拇指;第二是需要供应商的IT架构能够配得上GE的系统。说实话,做了这么多年的制造,IT架构还是第一次听说。以往只知道发传真下单,可是人家说了,传真都是手工的东西,传来传去的流量很大。GE的供应商又多,传真没办法应付”。
说实话,GE这一棒子真是把李斌打醒了,毕竟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外客户要求把最好的资料通过邮件或者网上交易平台传送过来,像沃尔马、GE都是如此。
“这就要求我们这些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业务、办公、财务等系统,并且把他们整合起来,因为分散的系统没办法把所要的资料全部提取出来,很多数据都散落在网络里,不能保证客户的随要随取”。
为了能够跟上客户的IT系统,李斌这个半路出家的项目主管不得不翻阅大量资料,寻求系统的建立与整合之道。“我是上周才在网上发现有这个大会的,马上就报名参加,说实话,我们实在是太需要专家的建议和指导了”,李斌拿着手上的门票,兴冲冲地说到。
破案的关键
张衢也好,李斌也好,说来说去,他们遇到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系统整合。无论是电力,还是制造业,整合似乎已经迫在眉睫。
在此,作为本届大会的合作伙伴,计世咨询也展示了当前国内对于IT整合投资预期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未来5年,中国企业在IT上的投资等于过去23年中国企业IT投资总和的1.3倍,总额约在2万亿元人民币。其中,68%的投资是在系统整合方面的软件和服务。从全世界角度来看,也有这样的趋势。
作为本次大会的主办方,IBM软件部也指出:所谓整合,就是要把客户各种应用结合到一起,实现用户的信息互通、人员互通和业务流程互通。这三点经常被戏称为一个小三通模式,而实现小三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大三通:即一个整合的企业,一个随需应变的企业,能够在任何时候与客户、合作伙伴、供应商联通起来。
面对快速发展的经济体,在大企业里有内部、外部的整合;在中小型企业里,最紧迫的是对整个价值链的整合,它带来的是业务、流程、信息、人员的整合,也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
不过整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像张衢以前一直犹豫不前的,要用什么样的平台来整合这些应用?整合以后这些应用是否会失效?会不会越整越乱?
对此,IBM软件工商企业及渠道业务总经理蔡世民强调:“一个整合的企业一定会牵扯到各种应用和基础设施的变动,但企业不希望整合以后一团乱麻。企业要的是信息、人员、流程连通,而且要非常易于使用和管理”。
不难看出,这里所说的整合,既是IT基础设施的重组,也是一种整合型的管理,或者说是一种自动化的管理,目的是让企业IT资源变得更加容易使用,更加随需应变,能够保证资源随着业务需求自动优化,而不是令业务受限于资源和基础设施,变得僵化。
幸存者的提示
对于整合而言,广大的行业用户对此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仍然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整合的平台。
来自制造公司的李斌在与GE的连通上就想过,自己毕竟是小企业,IT投资不可能像GE一样庞大,因此照搬GE的业务系统是不现实的。“当时我向公司建议采用统一的适合中小企业的Portal(门户)系统,辅助标准的办公和业务系统,在与GE的对接上,利用中间件来完成”。
如果把中间件看成是整合的灵魂,那么企业对中间件的投资则是战略性的,因为它是决定企业未来应用走势的基础平台。那么对于广大行业客户来说,什么样的中间件平台是需要考虑的呢?
在此次大会上,与会各方代表对于中间件的选择,总结出了三条通用的标准。
第一,要看这个中间件产品本身是不是开放的,是不是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换句话说,企业不能被中间件套牢。中间件是整合应用的关键所在,所以必须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选择一个标准的部件,或是选择某种数据库,也可以选择某种流程整合的产品,而不受制于中间件本身的制约。
第二,要看这家中间件厂商是不是基业常青的。中间件选择以后,一般来讲是不随便更换的,否则会带来伤筋动骨的损害。如果某个企业选择了一个业绩不是很稳健的厂商,用户很可能会变成这个厂商的陪葬品。特别是这种厂商的产品多半不开放,用户自己很难去修改。
第三,要看这个中间件平台上的应用是不是丰富多彩。企业使用中间件是来做应用整合的,如果这个中间件平台上有大量的应用软件开发商去支持,并且中间件厂商能够去扶持,就不会降低企业未来应用的灵活性。
说了整合,也谈了中间件,一个企业用的怎么样还是要看效果。在此,我们特别找到了和张衢同属电力行业的华北电力公司的刘志强,请他和大家分享一下整合前后最直观的感受。刘志强目前已经离开了这家公司,但是他本人谈起整合的好处仍然滔滔不绝。
“我们以前的情况和张衢那边差不多。甚至很多时候大家在扯皮,95588不知道现场出了什么情况,先找人过去看,看完再回来,抢修队再过去修,修完财务再过去收账,这几个来回就导致了当中很大的拖延,影响到电力的营收,影响到用户的生产生活”,刘志强回忆到,“我当时就非常盼望有这样一种技术,能够把公司后台的应用整合到一起来。在我离开以前,公司做了Portal,我们的后台系统全部汇总到门户下面,基本做到了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以后再接到一个电话报修的时候,那边系统和总部是连通的,热线就可以知道具体是什么样一个情况,可以问非常专业的问题,然后马上就可以通过GPS抢修系统解决。维修人员在出发前就知道,到了现场应该换什么设备、带什么备件,在抢修路途上,95588就可以告诉客户,你这个是什么问题,到底要花多少时间,花多少钱。今天很多时候,这是快速恢复断电状况的必由之路”。
不过刘志强也承认,能做到系统整合的电力公司目前还是太少,因此制约了很多政策的执行,“就像国家进行厂网分离,目的是鼓励竞争,把电力商业化,但是目前没有做到,根本原因还是信息太分散。电力公司自己也不知道,什么的样信息是可以用的,什么样的价格成本是合理的,什么样的调度是可行的。所有的信息都在网里面,但是系统分散找不到”。 ■
侦探手记
4月15~17日,由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和IBM软件部共同举办的春季用户高峰会,不仅参会用户厂商交流充分,而且用户热情大大超出主办方的预料。原计划共有30名高层行业用户参加高峰会,结果各地慕名而来的用户超过了150名,仅网站上登记的用户就不下百人。
如前所述,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用户争相报名参会,主要还是因为大批工商企业用户已经到了整合转型的时机,以往企业IT投资的重点过于倾向独立系统,有不少企业忽视了对长远系统的规划,因此大批用户希望借此机会了解整合的行业解决方案。
据悉,IBM软件部在全球范围内,真对广大工商企业推出了近60个行业解决方案,横向体现为BI、整合、存储、安全、自动化等12个技术方案,纵向搭配金融、电力、电信、零售、制造等多种行业,目的就是帮助广大企业不断完善自身的IT架构,促进其业务的发展。
――2004行业用户应用整合“侦破纪实”
■ 侦探 小桃
十天前的遭遇
张衢是西北电力公司的IT经理,一直以来他的工作就是建立企业中各种大大小小的应用系统,并保证这些系统的正常运转。
4月9日中午,当张衢刚刚享受完丰盛的午餐,打算在办公桌上小睡一会的时候,事情发生了。
“当时只听到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响,起先并没有太在意,因为我们的办公室和公司的95588热线抢修值班室是紧挨在一起的,当中并没有什么阻隔,这主要是为了方便我们对他们的系统作支持,95588的系统比较老,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做维护”,张衢回忆说,“可是我感觉这次的情况明显与以前不同。电话那边的声音很大,大到我坐在旁边就可以听到听筒里面骂骂咧咧的,好象很不耐烦”。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了,张衢感到有些不对劲,因为以往的电话用不了这么长时间,而且接电话的小刘在不停地出汗。“当时我主动上去问小刘情况,不知道是否可以帮助他。小刘说公司的输电线路有一段出了问题,造成市里大面积停电,而且直到现在还搞不清楚到底是哪里坏了,能不能修好也没把握”。
“听到这个消息,我当时就懵了,虽然线路抢修不是我的职责,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即便公司的抢修人员到了现场,也不可能在2个小时内解决问题”。
张衢解释说,电力系统有自己的调配网,这个网与办公网是分开的。办公网上有OA、财务等系统,相互也都是独立的。这就造成出现问题以后,公司的维修人员没有办法从这些独立系统中提取所需信息,维修人员很难意识到需要携带什么配件到现场,而且配件的报价也搞不清楚。可以想象,那时候张衢的紧张程度丝毫不亚于接电话的小刘。
而且,就在出事的前一周,张衢的朋友,现在是另一家电厂的IT主管,也曾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他当时面临两种选择:要么让维修人员到现场跑三趟,第一趟找问题,第二趟回来找配件记报价,第三趟跑过去修理; 要么花大力气把公司后台分散的系统做整合,通过整合的系统,一次性把数据交给维修队。
显然,面对紧急情况,张衢的朋友当时只能采用耗时的笨办法。张衢万万没想到,才过了一周,悲剧就在他的身上重演。
“事后我在网上苦苦寻找系统整合的做法与方案,并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贴在BBS上,提醒其他同行注意。3天以后,我就收到了组委会寄来的“2004‘IBM-计算机世界’春季用户高峰会”的门票”,张衢承认,拿到门票以后,感到有些期待,希望这个大会能够给他一些系统整合方面的帮助。
受害者的线索
来到会场,张衢发现与自己同病相怜的人还真不少,特别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深受分散系统的折磨。
来自无锡特种制造公司的项目主管李斌,也说起了自己参会的经历,“以前,我们这些私营企业对IT这块并不重视,或者说不是每一家企业都接受IT。以我们公司为例,买了几台PC做一些财务报表,就已经很满足了”。
李斌回忆说:“年初的时候,美国GE公司来无锡找产品供应商,人家提出两点要求:一是产品的质量一定要好。这当然难不倒我们,毕竟是吃这碗饭的,GE的产品经理看了我们的样品都竖大拇指;第二是需要供应商的IT架构能够配得上GE的系统。说实话,做了这么多年的制造,IT架构还是第一次听说。以往只知道发传真下单,可是人家说了,传真都是手工的东西,传来传去的流量很大。GE的供应商又多,传真没办法应付”。
说实话,GE这一棒子真是把李斌打醒了,毕竟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外客户要求把最好的资料通过邮件或者网上交易平台传送过来,像沃尔马、GE都是如此。
“这就要求我们这些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业务、办公、财务等系统,并且把他们整合起来,因为分散的系统没办法把所要的资料全部提取出来,很多数据都散落在网络里,不能保证客户的随要随取”。
为了能够跟上客户的IT系统,李斌这个半路出家的项目主管不得不翻阅大量资料,寻求系统的建立与整合之道。“我是上周才在网上发现有这个大会的,马上就报名参加,说实话,我们实在是太需要专家的建议和指导了”,李斌拿着手上的门票,兴冲冲地说到。
破案的关键
张衢也好,李斌也好,说来说去,他们遇到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系统整合。无论是电力,还是制造业,整合似乎已经迫在眉睫。
在此,作为本届大会的合作伙伴,计世咨询也展示了当前国内对于IT整合投资预期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未来5年,中国企业在IT上的投资等于过去23年中国企业IT投资总和的1.3倍,总额约在2万亿元人民币。其中,68%的投资是在系统整合方面的软件和服务。从全世界角度来看,也有这样的趋势。
作为本次大会的主办方,IBM软件部也指出:所谓整合,就是要把客户各种应用结合到一起,实现用户的信息互通、人员互通和业务流程互通。这三点经常被戏称为一个小三通模式,而实现小三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大三通:即一个整合的企业,一个随需应变的企业,能够在任何时候与客户、合作伙伴、供应商联通起来。
面对快速发展的经济体,在大企业里有内部、外部的整合;在中小型企业里,最紧迫的是对整个价值链的整合,它带来的是业务、流程、信息、人员的整合,也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
不过整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像张衢以前一直犹豫不前的,要用什么样的平台来整合这些应用?整合以后这些应用是否会失效?会不会越整越乱?
对此,IBM软件工商企业及渠道业务总经理蔡世民强调:“一个整合的企业一定会牵扯到各种应用和基础设施的变动,但企业不希望整合以后一团乱麻。企业要的是信息、人员、流程连通,而且要非常易于使用和管理”。
不难看出,这里所说的整合,既是IT基础设施的重组,也是一种整合型的管理,或者说是一种自动化的管理,目的是让企业IT资源变得更加容易使用,更加随需应变,能够保证资源随着业务需求自动优化,而不是令业务受限于资源和基础设施,变得僵化。
幸存者的提示
对于整合而言,广大的行业用户对此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仍然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整合的平台。
来自制造公司的李斌在与GE的连通上就想过,自己毕竟是小企业,IT投资不可能像GE一样庞大,因此照搬GE的业务系统是不现实的。“当时我向公司建议采用统一的适合中小企业的Portal(门户)系统,辅助标准的办公和业务系统,在与GE的对接上,利用中间件来完成”。
如果把中间件看成是整合的灵魂,那么企业对中间件的投资则是战略性的,因为它是决定企业未来应用走势的基础平台。那么对于广大行业客户来说,什么样的中间件平台是需要考虑的呢?
在此次大会上,与会各方代表对于中间件的选择,总结出了三条通用的标准。
第一,要看这个中间件产品本身是不是开放的,是不是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换句话说,企业不能被中间件套牢。中间件是整合应用的关键所在,所以必须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选择一个标准的部件,或是选择某种数据库,也可以选择某种流程整合的产品,而不受制于中间件本身的制约。
第二,要看这家中间件厂商是不是基业常青的。中间件选择以后,一般来讲是不随便更换的,否则会带来伤筋动骨的损害。如果某个企业选择了一个业绩不是很稳健的厂商,用户很可能会变成这个厂商的陪葬品。特别是这种厂商的产品多半不开放,用户自己很难去修改。
第三,要看这个中间件平台上的应用是不是丰富多彩。企业使用中间件是来做应用整合的,如果这个中间件平台上有大量的应用软件开发商去支持,并且中间件厂商能够去扶持,就不会降低企业未来应用的灵活性。
说了整合,也谈了中间件,一个企业用的怎么样还是要看效果。在此,我们特别找到了和张衢同属电力行业的华北电力公司的刘志强,请他和大家分享一下整合前后最直观的感受。刘志强目前已经离开了这家公司,但是他本人谈起整合的好处仍然滔滔不绝。
“我们以前的情况和张衢那边差不多。甚至很多时候大家在扯皮,95588不知道现场出了什么情况,先找人过去看,看完再回来,抢修队再过去修,修完财务再过去收账,这几个来回就导致了当中很大的拖延,影响到电力的营收,影响到用户的生产生活”,刘志强回忆到,“我当时就非常盼望有这样一种技术,能够把公司后台的应用整合到一起来。在我离开以前,公司做了Portal,我们的后台系统全部汇总到门户下面,基本做到了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以后再接到一个电话报修的时候,那边系统和总部是连通的,热线就可以知道具体是什么样一个情况,可以问非常专业的问题,然后马上就可以通过GPS抢修系统解决。维修人员在出发前就知道,到了现场应该换什么设备、带什么备件,在抢修路途上,95588就可以告诉客户,你这个是什么问题,到底要花多少时间,花多少钱。今天很多时候,这是快速恢复断电状况的必由之路”。
不过刘志强也承认,能做到系统整合的电力公司目前还是太少,因此制约了很多政策的执行,“就像国家进行厂网分离,目的是鼓励竞争,把电力商业化,但是目前没有做到,根本原因还是信息太分散。电力公司自己也不知道,什么的样信息是可以用的,什么样的价格成本是合理的,什么样的调度是可行的。所有的信息都在网里面,但是系统分散找不到”。 ■
侦探手记
4月15~17日,由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和IBM软件部共同举办的春季用户高峰会,不仅参会用户厂商交流充分,而且用户热情大大超出主办方的预料。原计划共有30名高层行业用户参加高峰会,结果各地慕名而来的用户超过了150名,仅网站上登记的用户就不下百人。
如前所述,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用户争相报名参会,主要还是因为大批工商企业用户已经到了整合转型的时机,以往企业IT投资的重点过于倾向独立系统,有不少企业忽视了对长远系统的规划,因此大批用户希望借此机会了解整合的行业解决方案。
据悉,IBM软件部在全球范围内,真对广大工商企业推出了近60个行业解决方案,横向体现为BI、整合、存储、安全、自动化等12个技术方案,纵向搭配金融、电力、电信、零售、制造等多种行业,目的就是帮助广大企业不断完善自身的IT架构,促进其业务的发展。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