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舒涵:点燃“草根企业”信息化激情
2004-05-25 00:37:30 来源:
A-
A+
电力18讯: 【赛迪网讯】我国拥有近2000万家的中小企业,因数目庞大,有人为中小企业冠名为“草根企业”。
草根之众,显示出整体的的力量。中小企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巨大贡献者,也在伴随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展露出未来信息化建设主体的潜力。
而草根之细微,则反映着不同于“支干”的生长特性。“草根企业”因其发展迅速和经营模式多变等特点,对环境、对市场甚至对产品技术有着更敏感的反应和细致的要求,这使得习惯于感受大企业酸甜苦辣的我们,容易与他们产生“距离”,因此在推动这一巨大群体信息化建设的最初阶段,不能像很多人认为的,采用“批量化”粗放推广模式,而是更该从“人性化关怀”开始,仔细体察其需求之细腻,感受其差异之细末。中小企业的IT负责人,成为缩短我们与“草根企业”认识差距的最好“媒介”。
为此,记者采访了两家中小型企业IT负责人。他们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谈起,有着不同的认识与感受。
观点一:制度是突破口
张连湘于1980年进入的邵阳资江水电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经营中小型水力发电设备的国有独资企业。该公司地处湖南邵阳,建于1973年,在编人员1000人,实际员工500人。固定资产净值约1660万元,2002年完成销售收入3900万元。属于一家中型企业。
作为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张连湘,从进厂之初,就从事着相关的信息化工作。但二十多年来,张连湘认为,信息化速度不快。
企业从1990年始,已购置了计算机,用于报表、信函、合同收集等工作。以后陆续应用到产品设计、财务管理中。到目前为止,企业没有建设全面的局域网。设计部门设计的产品生产资料,仍然通过打印的纸质图纸,送到生产部门。对于库存管理、物流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近期开始对外“取经”学习。
避免盲目上马,充分做好信息化的准备,是张连湘所在企业迈上信息化建设新台阶的指导方针。但这个准备,并不只是简单地调研,在张连湘看来,更需要通过企业改制做基础。即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将是信息化建设的起跳点。
采访张连湘,直接的原因,是收到他的一封邮件:支持我刊关注中小企业信息化状态。他本人正是一家中型企业的IT负责人,十分符合我们的“要求”,没有犹豫,就拨通了他的手机。
电话中的张连湘语调沉稳,也充满着对媒体的信任。对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他认为,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迫切,但基本上还是处于被“憋屈”了的状态。只有当国有企业的“墙”真正被推进市场经济的“海”中,信息化需求的能量才会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被迅速释放出来,推动信息化建设“步步高”。这其中,制度因素影响着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也影响着员工对信息化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邵阳资江水电设备有限公司所处的水电设备生产领域,是近年来的“热点”行业。市场的热度,孵育了一批相互竞争的企业,也给张连湘所在的企业带来竞争的压力。中小型的水电设备基本是小批量的定制化生产,需要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在外部市场需求旺盛的环境下,邵阳资江水电设备有限公司凭借国字老招牌,以及多年积累的设计开发基础,在竞争中具有着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产品的技术门槛不是很高,同类的一些小企业,常常通过“仿制”的盗版手段,以较低成本“窃取”市场。张连湘的企业,也就在近来面临通过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保住市场的压力。这样的压力,让企业“想”到了信息化。
目前产品的交货期为6~8个月,如果有所缩短,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企业需要从需求信息的收集、产品设计、产品订货、工艺加工生产、产品入库到产品送货整个流程中,运用IT技术,实现“可见化”管理。于是,企业领导要求张连湘“多看看别人”。
然而作为国企,背负着多年积累的退休员工、过剩人员福利待遇等多方面的老担子,要挤出资金来开展很有风险的信息化,本身就是很大的风险。同时,现有的市场环境,也让企业还能获得一定效益,并没有将企业逼到生存边缘线上,因此“信息化似乎也就不是什么火烧眉毛的事情”。
张连湘认为,信息化是一种提高企业生产力的工具。而一种新工具的应用,将会带来很多新的变革。表面上是工作习惯和管理模式的调整,更深层面,则涉及到企业的文化、员工职业素质等等领域。而一个企业的发展历史越长,其因袭的惯性越大,做出变革的困难和挑战也就越大。这需要一种“根本性”的力量,撼动原来的模式,轰开限制了需求的制约因素,带来突破口。改制就是被深切期望的一种推动力。
目前,根据国家企业制度改革的需要,湖南邵阳地区的企业改制计划已经到了收官阶段,在今年底,将完成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邵阳资江水电设备有限公司也在行动的准备之中。
张连湘相信改制是自己企业信息化的一条出路。
观点二:找到能挨板子的人
张坚定现在是广东华强本邦电器有限公司年轻的副总,主抓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两年前,张坚定还是“外人”,给这家以生产灯具等照明产品为核心的民营企业,做“可有可无”的管理顾问。由于有“心”,最终被老总请到了公司里,成为这家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负责人。
广东华强本邦电器有限公司近两年发展迅速,目前已经从1998年1000余人发展到目前的15000多员工,业务增长达到十几倍,年营业额达到几十亿元。在小型企业成长成中型企业的过程中,张坚定的信息化建设,也从一年多以前的一个仓库开始,到一个分厂,再到目前的6个分厂的信息系统的全面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谈及他理解中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因素,他很坚决地表示:人是第一位的。
采访张坚定是很早就想到的,想了解他的事业和他的系统在一年中有了怎样的进展,系统成功应用一年之后再回头看看,他也该别有一番滋味和体会。只是他的时间实在不那么容易挤,一直到了发稿之前,才得以与他电话交流。
电话中的张坚定与一年以前一样,还是很健谈,略快的语速,让人感受着他的快思路和快节奏。
诸葛亮+张飞式的人才
直奔访谈的主题,张坚定强调,企业信息化的关键首先是人,这不仅是他个人的体会,也是两年来,因信息化建设而结识的众多“同路人”的共同看法。张坚定认为,这个人可以是领导,也可以是CIO,或者是一个团队,其共同的突出特点就是“诸葛亮+张飞”,即有谋略也要有魄力。
信息化要承担巨大的压力,尤其在项目建设之初。这种压力会来自持支持态度的领导,也来自企业的方方面面的中层干部和员工。张坚定想起自己的经历,记得项目刚开始不久,财务总监就在领导面前直截了当的说“这样信息化下去,公司肯定就完了”。其他员工,更是以各种形式的不满表达抵触情绪。“在那种环境下,如果一个人心中无数、不懂得管理方法的话,是很难撑下去的。因为,会连曾经支持自己的领导也产生疑问,‘是否判断错误了?’”
先说通才能做好
在信息化项目之初,任何系统应用出现的问题,第一板子也要打在这个信息化的带头人身上。所以,张坚定认为,企业中的信息化带头人,首先要有一颗“明明白白”的心,即不是想通过信息化“捞好处”;其次,是要懂管理、懂业务。这里首先强调管理,是强调管理的方法和管理的技巧在帮助企业领导和各级员工转变思想观念过程中的作用。在中小企业,管理的复杂性并不低于大性企业,这一点尤其不能忽视。比如,有的领导或许比较支持信息化,但真的在批钱投入设备的时候,难免会有另外的想法。如果事先没有充分沟通,信息化的任何环节都不一定顺畅。所以,“对领导的说服和解释工作,要比对员工做得更经常、更深入,在中小企业,更是如此”。
不要想像飞跃
对于信息化,很多企业都有一个误区,就是应用了系统就能够实现“飞跃”。这是不切实际的。任何企业都有自己发展的特色和要求。另外,企业信息化要有明确的目标,将信息化与自身的发展节奏相适应。这也就要求信息化的带头人心中有数,不要过度追求功能的实现,而要对自己有实际用处,即“不能让别人设计自己”。
以上几个方面,似乎在说一件事,企业的信息化要有灵魂,这可能表面是一个或几个人表现出的信念与智慧,实际是依托信息化的带头人,逐步挖掘企业整体发展的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信息化的核心,就是企业的发展战略。
目前,张坚定的信息系统在从成本管理逐步走向绩效管理。张坚定谈到,也许简单的生产管理容易,但要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深化信息化,仍然是一项干不完的事业,需要全面的人才去把握。
作者:张舒涵
草根之众,显示出整体的的力量。中小企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巨大贡献者,也在伴随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展露出未来信息化建设主体的潜力。
而草根之细微,则反映着不同于“支干”的生长特性。“草根企业”因其发展迅速和经营模式多变等特点,对环境、对市场甚至对产品技术有着更敏感的反应和细致的要求,这使得习惯于感受大企业酸甜苦辣的我们,容易与他们产生“距离”,因此在推动这一巨大群体信息化建设的最初阶段,不能像很多人认为的,采用“批量化”粗放推广模式,而是更该从“人性化关怀”开始,仔细体察其需求之细腻,感受其差异之细末。中小企业的IT负责人,成为缩短我们与“草根企业”认识差距的最好“媒介”。
为此,记者采访了两家中小型企业IT负责人。他们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谈起,有着不同的认识与感受。
观点一:制度是突破口
张连湘于1980年进入的邵阳资江水电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经营中小型水力发电设备的国有独资企业。该公司地处湖南邵阳,建于1973年,在编人员1000人,实际员工500人。固定资产净值约1660万元,2002年完成销售收入3900万元。属于一家中型企业。
作为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张连湘,从进厂之初,就从事着相关的信息化工作。但二十多年来,张连湘认为,信息化速度不快。
企业从1990年始,已购置了计算机,用于报表、信函、合同收集等工作。以后陆续应用到产品设计、财务管理中。到目前为止,企业没有建设全面的局域网。设计部门设计的产品生产资料,仍然通过打印的纸质图纸,送到生产部门。对于库存管理、物流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近期开始对外“取经”学习。
避免盲目上马,充分做好信息化的准备,是张连湘所在企业迈上信息化建设新台阶的指导方针。但这个准备,并不只是简单地调研,在张连湘看来,更需要通过企业改制做基础。即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将是信息化建设的起跳点。
采访张连湘,直接的原因,是收到他的一封邮件:支持我刊关注中小企业信息化状态。他本人正是一家中型企业的IT负责人,十分符合我们的“要求”,没有犹豫,就拨通了他的手机。
电话中的张连湘语调沉稳,也充满着对媒体的信任。对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他认为,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迫切,但基本上还是处于被“憋屈”了的状态。只有当国有企业的“墙”真正被推进市场经济的“海”中,信息化需求的能量才会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被迅速释放出来,推动信息化建设“步步高”。这其中,制度因素影响着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也影响着员工对信息化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邵阳资江水电设备有限公司所处的水电设备生产领域,是近年来的“热点”行业。市场的热度,孵育了一批相互竞争的企业,也给张连湘所在的企业带来竞争的压力。中小型的水电设备基本是小批量的定制化生产,需要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在外部市场需求旺盛的环境下,邵阳资江水电设备有限公司凭借国字老招牌,以及多年积累的设计开发基础,在竞争中具有着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产品的技术门槛不是很高,同类的一些小企业,常常通过“仿制”的盗版手段,以较低成本“窃取”市场。张连湘的企业,也就在近来面临通过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保住市场的压力。这样的压力,让企业“想”到了信息化。
目前产品的交货期为6~8个月,如果有所缩短,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企业需要从需求信息的收集、产品设计、产品订货、工艺加工生产、产品入库到产品送货整个流程中,运用IT技术,实现“可见化”管理。于是,企业领导要求张连湘“多看看别人”。
然而作为国企,背负着多年积累的退休员工、过剩人员福利待遇等多方面的老担子,要挤出资金来开展很有风险的信息化,本身就是很大的风险。同时,现有的市场环境,也让企业还能获得一定效益,并没有将企业逼到生存边缘线上,因此“信息化似乎也就不是什么火烧眉毛的事情”。
张连湘认为,信息化是一种提高企业生产力的工具。而一种新工具的应用,将会带来很多新的变革。表面上是工作习惯和管理模式的调整,更深层面,则涉及到企业的文化、员工职业素质等等领域。而一个企业的发展历史越长,其因袭的惯性越大,做出变革的困难和挑战也就越大。这需要一种“根本性”的力量,撼动原来的模式,轰开限制了需求的制约因素,带来突破口。改制就是被深切期望的一种推动力。
目前,根据国家企业制度改革的需要,湖南邵阳地区的企业改制计划已经到了收官阶段,在今年底,将完成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邵阳资江水电设备有限公司也在行动的准备之中。
张连湘相信改制是自己企业信息化的一条出路。
观点二:找到能挨板子的人
张坚定现在是广东华强本邦电器有限公司年轻的副总,主抓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两年前,张坚定还是“外人”,给这家以生产灯具等照明产品为核心的民营企业,做“可有可无”的管理顾问。由于有“心”,最终被老总请到了公司里,成为这家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负责人。
广东华强本邦电器有限公司近两年发展迅速,目前已经从1998年1000余人发展到目前的15000多员工,业务增长达到十几倍,年营业额达到几十亿元。在小型企业成长成中型企业的过程中,张坚定的信息化建设,也从一年多以前的一个仓库开始,到一个分厂,再到目前的6个分厂的信息系统的全面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谈及他理解中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因素,他很坚决地表示:人是第一位的。
采访张坚定是很早就想到的,想了解他的事业和他的系统在一年中有了怎样的进展,系统成功应用一年之后再回头看看,他也该别有一番滋味和体会。只是他的时间实在不那么容易挤,一直到了发稿之前,才得以与他电话交流。
电话中的张坚定与一年以前一样,还是很健谈,略快的语速,让人感受着他的快思路和快节奏。
诸葛亮+张飞式的人才
直奔访谈的主题,张坚定强调,企业信息化的关键首先是人,这不仅是他个人的体会,也是两年来,因信息化建设而结识的众多“同路人”的共同看法。张坚定认为,这个人可以是领导,也可以是CIO,或者是一个团队,其共同的突出特点就是“诸葛亮+张飞”,即有谋略也要有魄力。
信息化要承担巨大的压力,尤其在项目建设之初。这种压力会来自持支持态度的领导,也来自企业的方方面面的中层干部和员工。张坚定想起自己的经历,记得项目刚开始不久,财务总监就在领导面前直截了当的说“这样信息化下去,公司肯定就完了”。其他员工,更是以各种形式的不满表达抵触情绪。“在那种环境下,如果一个人心中无数、不懂得管理方法的话,是很难撑下去的。因为,会连曾经支持自己的领导也产生疑问,‘是否判断错误了?’”
先说通才能做好
在信息化项目之初,任何系统应用出现的问题,第一板子也要打在这个信息化的带头人身上。所以,张坚定认为,企业中的信息化带头人,首先要有一颗“明明白白”的心,即不是想通过信息化“捞好处”;其次,是要懂管理、懂业务。这里首先强调管理,是强调管理的方法和管理的技巧在帮助企业领导和各级员工转变思想观念过程中的作用。在中小企业,管理的复杂性并不低于大性企业,这一点尤其不能忽视。比如,有的领导或许比较支持信息化,但真的在批钱投入设备的时候,难免会有另外的想法。如果事先没有充分沟通,信息化的任何环节都不一定顺畅。所以,“对领导的说服和解释工作,要比对员工做得更经常、更深入,在中小企业,更是如此”。
不要想像飞跃
对于信息化,很多企业都有一个误区,就是应用了系统就能够实现“飞跃”。这是不切实际的。任何企业都有自己发展的特色和要求。另外,企业信息化要有明确的目标,将信息化与自身的发展节奏相适应。这也就要求信息化的带头人心中有数,不要过度追求功能的实现,而要对自己有实际用处,即“不能让别人设计自己”。
以上几个方面,似乎在说一件事,企业的信息化要有灵魂,这可能表面是一个或几个人表现出的信念与智慧,实际是依托信息化的带头人,逐步挖掘企业整体发展的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信息化的核心,就是企业的发展战略。
目前,张坚定的信息系统在从成本管理逐步走向绩效管理。张坚定谈到,也许简单的生产管理容易,但要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深化信息化,仍然是一项干不完的事业,需要全面的人才去把握。
作者:张舒涵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