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市场谁选择了电力线上网?
2003-09-12 17:37:48 来源:
A-
A+
电力18讯: 配电站中多了设备,目的是提供PLC接入。
作为新的接入方式,通过电力线上网(PLC)正成为新的热点话题,与此同时,关于PLC技术是否成熟,PLC在中国市场中的业务是否合法的探讨热烈起来。本期”技术聚 焦“栏目关注电力线上网这一话题,无意去猜度政策,更多的是希望从技术选择与市场竞争的层面分析电力线上网的现状与未来。
摄影 雍忠玮
家住华景园的王铭新(音)给记者打来电话说,前几天刚刚受到他褒扬的宽带出了问题。他和记者开玩笑说,“如果不是你说电力线上网会有可能出问题,也许就不会出什么问题了。”数周前,记者曾经拨通王铭新家的电话,就电力线上网的实际应用情况做了调查,而在当时,他表示“非常满意”。事实上,王铭新家上网出现的问题并非致命性的,只是网速会在特定的时候突然衰减。交流之后,记者明白了症结所在:他刚换了一台新的空调。
这一小事件,促成了记者将报道延后,转而再次深入调查有关电力线上网(Power Line Communication,PLC)的技术细节与市场情况,以更为客观与冷静的态度,全方位书写中国电力线上网技术的现状与市场选择。
就在此前,中国网通集团总裁张春江、副总裁冷荣泉带领众多人员于7月29日亲临PLC试验小区,对中电飞华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飞华)的电力通信技术进行考察调研。与此同时,中国网通集团相关部门也委托中电飞华对PLC接入与ADSL接入进行技术比较,以便对下一步的宽带运营策略进行分析与调整。作为掌握中国接入根本的两大固定运营商之一,中国网通集团的选择,势必将影响整个中国宽带接入市场的格局。
从2001年8月由中国电力科学院通信技术研究所在中国第一个PLC试验小区“沈阳电业新村智能小区”的开通开始,中国的PLC已经走过两年多的路程,全国通过PLC方式接入互联网+的居民总户数已经突破两万户,按当前“通行”的每户每月收取100元服务费计算,PCL每年为PLC运营者带来超过2400万人民币的业务总收入,并且,这一总量还在继续增长。
国内芯片技术不足?
PLC热潮暗涌,有关PLC技术的讨论逐渐热烈起来。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通信技术研究所主任赵丙镇告诉记者,“通过电力线传输数据,并不是什么新技术,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即便在中国,也已经早就开始。”国家电力公司通信中心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国家电力通信公司早就将电力通信应用在其网络之中,只不过这一技术和当前所提及的PLC有所区别。”
在早期,通过电力载波机,中高压电力线上已经实现低速率数据与语音传输。同时,在低压线上,PLC技术应用为电力负荷控制、远程抄表提供服务。这些技术的传输速率在1200bps或其下,是典型的“低速PLC”。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发展,特别是用于电力线通信的芯片技术发展,电力线传输逐步向高速发展。PLC应用于计算机通信变成现实之后,关于“话音、数据和视频”的三网融合尚未完成,范围却进一步扩张,转变为话音、数据、视频和电力的所谓“四网融合”。
北京华电英康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刘明表示,与计算机行业类似,决定PLC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在芯片技术上。他说,“当前在中国经过相关部门测试的PLC芯片生产商主要有西班牙的DS2、瑞士的ASCOM、美国的Leapcom、韩国的XeLine等公司。”同时,赵丙镇告诉记者,“从技术上看,14M带宽的PLC产品已经非常成熟,技术门槛比较低,在购买国外技术公司芯片之后,一般具有电子产品生产经验的公司都可以进行生产。但是在应用上,由于考虑到产品实用及稳定性,当前只有几家公司为国电通信中心提供产品,例如福建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注册的‘亿力’公司、北京‘中之杰’公司(韩国Xeline芯片)、上海的‘元利’公司(由美国Leapcom注册),以及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通信所等。”
有专家表示,对于国内PLC产品提供商而言,作为产品核心的芯片技术基本上由国外芯片生产商提供。虽然有些厂商也提出在下一步将进行芯片的研发与生产,但是就其技术掌握情况来看,这些口号显然还不现实。赵丙镇也表示,“电力科学院作为担负国家科研项目的研究单位,对于技术的研发相当重视。当前最需要做的,是建立与PLC接入相对应的基本模型,并在其基础上进行相关的编码算法和解码算法选择,才能够提出适合中国电力应用环境的PLC芯片,单纯喊口号或者长久依赖外国技术,不是有远见的办法。”
技术瓶颈到底有没有?
中国国内的PLC接入试验网络,当前主要还是以2M和14M带宽接入为主。例如,2001年“沈阳电业新村”开通的第一个PLC上网小区,就是采用了2M带宽产品,而据记者调查,现在北京的PLC小区基本上已采用14M带宽。经过两年发展,14M产品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而价格方面也有所改善。据调查,当前14M的PLC Modem产品,其成本价目前已经降低到人民币150元左右(赵丙镇表示成本为300元左右),这已与普通运营商所提供的ADSL接入设备或者以太网宽带接入成本相差无几,甚至有可能低于后两种“传统接入方式”的价格。
据调查,PLC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发展起来,原因在于中国高密度的公寓式居住现状与PLC接入特点相适应:PLC接入在中国的投入成本相对西方发达国家别墅型居住环境要低很多。
但这一有利点同样带来新的问题:由于14M产品采用的带宽共享方式,如何保证用户能够获得足够带宽成为挑战。特别是和以太网宽带小区相比,由于以太网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地步,能够确保用户获得相当丰富的应用及带宽,这使PLC的带宽问题更为明显。
长城宽带网络服务有限公司副总裁任江告诉记者,经过长久的投资期以后,长城带宽已经形成全程全网的运营局面。“到目前为止,长城宽带已经形成400万接入用户、40万付费用户的规模。”他所指的接入用户和付费用户的差别,是由于全国大部分小区的计算机普及率仍然不高所导致。
PLC目前也面临着相同问题。尽管当前绝大多数的PLC试验网络仍然是在电力小区(即电力系统内部的员工及家属区)建设,但是由于计算机普及率并不是非常高,而且PLC试验方也考虑到投资成本问题,在局端建设上所留的冗余并非很大,一旦用户量继续增加,只能是压缩单个用户的带宽。
与以太网接入或者ADSL接入不同,尽管PLC接入可以选择家庭内的任意电力插座联结到Internet,但是就目前而言,由于衰减因素仍然存在,不同接入点的带宽是不一样的。“如果家庭比较大,那么在最远的点进行接入,带宽衰减将非常明显。”赵丙镇说,“这些还只是用户家庭内部的情况。对于外部而言,由于当前的14M产品在中继上仍然存在问题,虽然说避免了打洞穿孔等问题,给用户带来了便利,但是仍然需要通过拉线到电表来解决带宽衰减的问题,也就是说,当前的PLC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电力线上网解决方案。”
一方面,刘明告诉记者,当前14M产品虽然已经成熟,但是在具体应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难点。例如,大部分情况下,PLC数据需要通过电表传输,带宽往往在这里产生非常大的衰减,这成为PLC的主要技术瓶颈之一。另一方面,有专家表示,PLC的带宽是否在电表处形成衰减,主要问题在于电表的设计,而不是PLC自身的技术因素,“不同电表设备提供商的电表设备是不同的,主要是电容器的位置问题,特别是对于电容器置前的电表产品,由于会使高频信号发生短路,通过该类电表上网所产生的衰减相对就要大得多。
赵丙镇也表示,在这一前提下,由于电表是既有产品,不可能对其进行大规模换用,所以只能尽量通过PLC产品自身的技术改进来克服PLC衰减的问题。
中电飞华PLC网络运营部总经理佟大力表示,电力线上网的相关技术已经得到有效解决,中电飞华公司看好并且继续扩大PLC接入的试验小区范围,也是想在下一步继续测试其稳定性。但是佟大力的话显然与赵丙镇的观点有所差异。赵丙镇表示,“当前市场中,只有通信研究所的带宽稳定装置产品能够确保家庭使用PLC上网时的带宽稳定。”他举例说,对于普通PLC Modem,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家庭内的电流产生变化,例如打开电视或冰箱启动,往往会使带宽产生很大的衰减,有时甚至可能是从5M突然变为1M。但是他也表示,这并不意味着PLC技术存在问题,因为已经有相应的设备去解决这一问题了,通信研究所的带宽稳定装置就是一种。
PLC也演绎“圈地效应”?
近来,进行PLC试验规模较大的中电飞华公司,正受到市场的关注。有报道声称,由于中电飞华没有获得信息产业部所颁发的ISP许可证,其业务属于非法经营。对此,佟大力告诉记者 ,中电飞华早在2001年已经获得除西藏之外的所有地区ISP经营许可,不存在非法经营问题。而据记者调查,中电飞华获得ISP许可是在2003年7月31日,由信息产业部向其颁发了包含北京、上海、南京等41个城市在内的经营许可。同时,佟大力承认,进入2003年以来,中电飞华的试验小区有较大规模的扩张,但他同时也表示,所有的小区接入,仍然是以“试验”名义在做。
无论是PLC接入,还是以太网宽带接入,一旦形成规模之后,将面临诸多的问题,首先需要通过“跑马圈地”方式,积聚规模效应,这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并且,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采用何种服务方式以获取利润,也是考量虚拟运营商能力的关键。
以长城宽带为例,经过几年发展,长城宽带的网络已经遍布全国各个地区,用任江的话来说,“我们已经过了跑马圈地的阶段,即便是再扩大,也只是寻找到良田才会下手。”目前,长城宽带已经签订宽带小区意向的用户总量已经高达1300万户,而之所以将接入用户数控制在400万的水平,是因为需求没有扩大到更大的规模。“即便有少量的规模扩大,但是和我们的运营利润相比,还不是非常重要。”
目前,长城宽带已经度过原始投资期,开始向盈利面转变。“预计将在2003年底实现持平。”任江表示,当前长城宽带正努力在增加收入和改善财务状况两个方面努力,前者是外功,后者则是内功。“上半年我们从文化部获得了全国连锁网吧的经营执照,接下来将利用我们遍布全国的网络及服务人员,为已经接入网络但是没有计算机的用户服务,在社区周围开设网吧。同时,由IBM为我们公司实施的ERP项目也开始启动,这将对我们公司的内部管理有所帮助,逐步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
在完成圈地之后,长城宽带的做法是,一方面从中信公司引入资本,以保证公司继续正常运转; 同时,在管理价格上,将代理的两级法人逐步变更为一级法人,分散公司的总风险。“事实上,目前已经有几个城市实现盈利,到年底,全国的大城市实现盈利没有问题。”任江表示,对于小城市,长城宽带选择和大的运营商进行合作分成的方法,同时将其他应用,例如无线技术,引入到应用中来。
与此相比,PLC要向前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还非常之多。
首先是在技术层面。中继问题的存在,导致网管困难。尽管佟大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网管系统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来自专家的声音却完全相反,他们认为,PLC当前的网管系统还是一个相当棘手、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一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一旦规模化经营,面对诸如用户恶意欠费等问题时,PLC运营者会陷入困境。同时,当用户使用PLC接入方式后,如何为用户提供内容服务,也需要PLC运营者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以中电飞华为例,据记者调查,当前其实施PLC工程的所有小区,均未安放机房。也就是说,这些用户通过PLC接入上网之后,并没有获得应用和内容服务,更不存在以太网接入用户所拥有的视频点播、节目互动等服务,这一点和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没有太多区别。也有消息说,中电飞华也为用户提供了一些服务,这些服务都会通过Internet,直接由中电飞华设在公司的总节点向用户提供。
但是,如果PLC得到政策允许并迅速扩张,服务层次的工作将如何完成?换一个角度说,PLC运营者除了接入收入外,又依靠哪些方式获得增值服务的收入?任江表示,“当前长城宽带90%的收入仍然来自提供接入服务的收入,但是在下一步公司的增值服务收入将逐步提高,例如长城宽带正在和广电商讨如何在宽带网络上开设新的电视频道,诸如此类的合作,将为长城宽带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如果按照这一思路,PLC的网管系统尚难以建立,收钱的问题岂不是更为遥远?
固定运营商难倒PLC?
无论是刘明、赵丙镇,还是任江,都表达了对于中电飞华的“同情”:由于地处北京,同时规模较大,中电飞华受到的关注与非议太多。“其实长城宽带在北京的业务并不是公司最大的一块,长城宽带有很多地方性的业务不仅规模大,而且效益很好,例如在成都、汕头等。但是北京受到的关注要远比其他地方多,我想中电飞华也是如此吧。”任江说。
“中国的第一个PLC试验小区并不是中电飞华做的,同时,就规模来说,中国电力科学院的研究试验小区也有几千户,并不比他们少,也许正因为中电飞华在北京做的比较大,而且由于它是纯粹的商业运作公司,所以更引人注目。”赵丙镇说。
据国电通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中电飞华是国电通信中心控股的公司。原先,由国家电力批准国电通信中心做与PLC相关的试验,但由于国电通信中心在人力和财力上都存在不足,难以启动试验项目,最后建立并委托中电飞华去做相关的试验。“但是中电飞华毕竟属于公司性质,是公司就需要盈利,所以社会上关于中电飞华的负面报道,并非完全公正。而至于对PLC该如何收费,该制定什么样的标准,甚至将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和收费结合起来,还是下一步的事情,现在整个网络还在试验阶段,讨论还为时过早。”该负责人如是说。
根据记者调查并向佟大力求证表明,中电飞华在电力小区的PLC试验,已经向用户收费有一段时间,收费标准则是每月100元人民币。来自用户的反馈是,“上网速度比较快,通常没有什么断线情况。”也就是说,就当前的试验小区看,用户的认可程度比较高。问题是,下一步,随着规模的扩大和商业化接入的开始,特别是同一小区用户量比较多时,是否能够保持这一优势?
中国联通进出口公司的人员在和记者谈到PLC时表示,尽管他对该技术并不是非常了解,但是如果单从市场角度考虑,这一方式值得担忧。“对于固定运营商而言,它们很难允许这样的异质竞争出现并对它们形成威胁。长城宽带和歌华有线之所以能够生存,原因在于它们依附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通信网络,其盈利是以为运营商赚取利益为前提。”
以当初中国联通的建设过程为例。中国联通之所以从最初的固定运营商定位转变为今天的移动运营商,其根本原因在于固定运营商的垄断优势,决定了中国联通无法与之形成有效的竞争模式,而中国联通目前在天津的固话网络仍然存在话音连接问题,也加强了中国联通人员对于固定网络的看法。同时,一度被媒体炒作得热烈的成都“泰隆模式”,也因为“不听话”而在运营商的死掐下逐渐消失光彩。如果PLC能够解决技术上的难点,并正式商用,是否也会遭遇类似的滑铁卢?
对此,赵丙镇表示这样糟糕的局面不太可能出现。和虚拟运营商不同,“电力系统自身有光缆资源,对运营商的依赖性不大。”据他表示,中国电通的杆塔和沟道资源,适合光缆的架设和铺设,“事实上很多地方电力公司是将光缆资源、杆塔资源、沟道资源租借给运营商,有的甚至是卖给运营商了,因为它们掌握着这些资源却没有办法得到充分利用。”
一旦PLC能够商用,有关主干光纤网络的问题会因电力系统内部的支持而得到解决。“当前,电信部门在租借和购买电力部门的资源时,要经过很繁杂的审批手续,而PLC则不需要,因为大家是一个系统的。”
攻克“最后一个环节”?
由此看来,接入层的PLC接入到用户端的问题解决后,主干光纤资源问题也可以消融于无形,剩下来的,只有中间层的传输网络问题了。如何从用户小区出来,连接到主干网络当中?
当前,在所有的试验网络中,采取的还是光纤到小区的连接方式,从成本上看,每公里接近2万元人民币的投资总量,使投资者感到压力所在,而另一方面,有关10千伏特中高压电力线上的高速数据传输还需要相当时间才能够有所结果。
同时,也正因为这一环节的问题尚未解决,即便PLC运营者试图提供多种内容服务,也必须通过大量投资光纤建设才能施行。如此一来,PLC小区建设的成本与电信运营商所建设的宽带小区相比较毫无优势。就目前而言,大部分PLC试验厂商还将架设光纤到小区认定为“理所当然”,而对于如何在中高压线路上传输高速数据,还未予足够重视。
与之相比,包含长城宽带在内的宽带小区接入建设及运营公司,已经通过比电信公司更专业化和贴近用户的服务而走在前面。无论是想赶上传统运营商,还是作为SP存在的接入服务商,从接入到传输,PLC运营者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即便PLC运营者有信心解决最后一环节的传输问题,无法揣测的政策到底会走向哪一端,也将是另一个看不见的“最后一环节”,继续让PLC运营者辗转难免,如果解决不了这一问题,他们也永远只能是“PLC运营者”,而不是“PLC运营商”。
作为新的接入方式,通过电力线上网(PLC)正成为新的热点话题,与此同时,关于PLC技术是否成熟,PLC在中国市场中的业务是否合法的探讨热烈起来。本期”技术聚 焦“栏目关注电力线上网这一话题,无意去猜度政策,更多的是希望从技术选择与市场竞争的层面分析电力线上网的现状与未来。
摄影 雍忠玮
家住华景园的王铭新(音)给记者打来电话说,前几天刚刚受到他褒扬的宽带出了问题。他和记者开玩笑说,“如果不是你说电力线上网会有可能出问题,也许就不会出什么问题了。”数周前,记者曾经拨通王铭新家的电话,就电力线上网的实际应用情况做了调查,而在当时,他表示“非常满意”。事实上,王铭新家上网出现的问题并非致命性的,只是网速会在特定的时候突然衰减。交流之后,记者明白了症结所在:他刚换了一台新的空调。
这一小事件,促成了记者将报道延后,转而再次深入调查有关电力线上网(Power Line Communication,PLC)的技术细节与市场情况,以更为客观与冷静的态度,全方位书写中国电力线上网技术的现状与市场选择。
就在此前,中国网通集团总裁张春江、副总裁冷荣泉带领众多人员于7月29日亲临PLC试验小区,对中电飞华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飞华)的电力通信技术进行考察调研。与此同时,中国网通集团相关部门也委托中电飞华对PLC接入与ADSL接入进行技术比较,以便对下一步的宽带运营策略进行分析与调整。作为掌握中国接入根本的两大固定运营商之一,中国网通集团的选择,势必将影响整个中国宽带接入市场的格局。
从2001年8月由中国电力科学院通信技术研究所在中国第一个PLC试验小区“沈阳电业新村智能小区”的开通开始,中国的PLC已经走过两年多的路程,全国通过PLC方式接入互联网+的居民总户数已经突破两万户,按当前“通行”的每户每月收取100元服务费计算,PCL每年为PLC运营者带来超过2400万人民币的业务总收入,并且,这一总量还在继续增长。
国内芯片技术不足?
PLC热潮暗涌,有关PLC技术的讨论逐渐热烈起来。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通信技术研究所主任赵丙镇告诉记者,“通过电力线传输数据,并不是什么新技术,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即便在中国,也已经早就开始。”国家电力公司通信中心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国家电力通信公司早就将电力通信应用在其网络之中,只不过这一技术和当前所提及的PLC有所区别。”
在早期,通过电力载波机,中高压电力线上已经实现低速率数据与语音传输。同时,在低压线上,PLC技术应用为电力负荷控制、远程抄表提供服务。这些技术的传输速率在1200bps或其下,是典型的“低速PLC”。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发展,特别是用于电力线通信的芯片技术发展,电力线传输逐步向高速发展。PLC应用于计算机通信变成现实之后,关于“话音、数据和视频”的三网融合尚未完成,范围却进一步扩张,转变为话音、数据、视频和电力的所谓“四网融合”。
北京华电英康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刘明表示,与计算机行业类似,决定PLC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在芯片技术上。他说,“当前在中国经过相关部门测试的PLC芯片生产商主要有西班牙的DS2、瑞士的ASCOM、美国的Leapcom、韩国的XeLine等公司。”同时,赵丙镇告诉记者,“从技术上看,14M带宽的PLC产品已经非常成熟,技术门槛比较低,在购买国外技术公司芯片之后,一般具有电子产品生产经验的公司都可以进行生产。但是在应用上,由于考虑到产品实用及稳定性,当前只有几家公司为国电通信中心提供产品,例如福建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注册的‘亿力’公司、北京‘中之杰’公司(韩国Xeline芯片)、上海的‘元利’公司(由美国Leapcom注册),以及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通信所等。”
有专家表示,对于国内PLC产品提供商而言,作为产品核心的芯片技术基本上由国外芯片生产商提供。虽然有些厂商也提出在下一步将进行芯片的研发与生产,但是就其技术掌握情况来看,这些口号显然还不现实。赵丙镇也表示,“电力科学院作为担负国家科研项目的研究单位,对于技术的研发相当重视。当前最需要做的,是建立与PLC接入相对应的基本模型,并在其基础上进行相关的编码算法和解码算法选择,才能够提出适合中国电力应用环境的PLC芯片,单纯喊口号或者长久依赖外国技术,不是有远见的办法。”
技术瓶颈到底有没有?
中国国内的PLC接入试验网络,当前主要还是以2M和14M带宽接入为主。例如,2001年“沈阳电业新村”开通的第一个PLC上网小区,就是采用了2M带宽产品,而据记者调查,现在北京的PLC小区基本上已采用14M带宽。经过两年发展,14M产品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而价格方面也有所改善。据调查,当前14M的PLC Modem产品,其成本价目前已经降低到人民币150元左右(赵丙镇表示成本为300元左右),这已与普通运营商所提供的ADSL接入设备或者以太网宽带接入成本相差无几,甚至有可能低于后两种“传统接入方式”的价格。
据调查,PLC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发展起来,原因在于中国高密度的公寓式居住现状与PLC接入特点相适应:PLC接入在中国的投入成本相对西方发达国家别墅型居住环境要低很多。
但这一有利点同样带来新的问题:由于14M产品采用的带宽共享方式,如何保证用户能够获得足够带宽成为挑战。特别是和以太网宽带小区相比,由于以太网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地步,能够确保用户获得相当丰富的应用及带宽,这使PLC的带宽问题更为明显。
长城宽带网络服务有限公司副总裁任江告诉记者,经过长久的投资期以后,长城带宽已经形成全程全网的运营局面。“到目前为止,长城宽带已经形成400万接入用户、40万付费用户的规模。”他所指的接入用户和付费用户的差别,是由于全国大部分小区的计算机普及率仍然不高所导致。
PLC目前也面临着相同问题。尽管当前绝大多数的PLC试验网络仍然是在电力小区(即电力系统内部的员工及家属区)建设,但是由于计算机普及率并不是非常高,而且PLC试验方也考虑到投资成本问题,在局端建设上所留的冗余并非很大,一旦用户量继续增加,只能是压缩单个用户的带宽。
与以太网接入或者ADSL接入不同,尽管PLC接入可以选择家庭内的任意电力插座联结到Internet,但是就目前而言,由于衰减因素仍然存在,不同接入点的带宽是不一样的。“如果家庭比较大,那么在最远的点进行接入,带宽衰减将非常明显。”赵丙镇说,“这些还只是用户家庭内部的情况。对于外部而言,由于当前的14M产品在中继上仍然存在问题,虽然说避免了打洞穿孔等问题,给用户带来了便利,但是仍然需要通过拉线到电表来解决带宽衰减的问题,也就是说,当前的PLC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电力线上网解决方案。”
一方面,刘明告诉记者,当前14M产品虽然已经成熟,但是在具体应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难点。例如,大部分情况下,PLC数据需要通过电表传输,带宽往往在这里产生非常大的衰减,这成为PLC的主要技术瓶颈之一。另一方面,有专家表示,PLC的带宽是否在电表处形成衰减,主要问题在于电表的设计,而不是PLC自身的技术因素,“不同电表设备提供商的电表设备是不同的,主要是电容器的位置问题,特别是对于电容器置前的电表产品,由于会使高频信号发生短路,通过该类电表上网所产生的衰减相对就要大得多。
赵丙镇也表示,在这一前提下,由于电表是既有产品,不可能对其进行大规模换用,所以只能尽量通过PLC产品自身的技术改进来克服PLC衰减的问题。
中电飞华PLC网络运营部总经理佟大力表示,电力线上网的相关技术已经得到有效解决,中电飞华公司看好并且继续扩大PLC接入的试验小区范围,也是想在下一步继续测试其稳定性。但是佟大力的话显然与赵丙镇的观点有所差异。赵丙镇表示,“当前市场中,只有通信研究所的带宽稳定装置产品能够确保家庭使用PLC上网时的带宽稳定。”他举例说,对于普通PLC Modem,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家庭内的电流产生变化,例如打开电视或冰箱启动,往往会使带宽产生很大的衰减,有时甚至可能是从5M突然变为1M。但是他也表示,这并不意味着PLC技术存在问题,因为已经有相应的设备去解决这一问题了,通信研究所的带宽稳定装置就是一种。
PLC也演绎“圈地效应”?
近来,进行PLC试验规模较大的中电飞华公司,正受到市场的关注。有报道声称,由于中电飞华没有获得信息产业部所颁发的ISP许可证,其业务属于非法经营。对此,佟大力告诉记者 ,中电飞华早在2001年已经获得除西藏之外的所有地区ISP经营许可,不存在非法经营问题。而据记者调查,中电飞华获得ISP许可是在2003年7月31日,由信息产业部向其颁发了包含北京、上海、南京等41个城市在内的经营许可。同时,佟大力承认,进入2003年以来,中电飞华的试验小区有较大规模的扩张,但他同时也表示,所有的小区接入,仍然是以“试验”名义在做。
无论是PLC接入,还是以太网宽带接入,一旦形成规模之后,将面临诸多的问题,首先需要通过“跑马圈地”方式,积聚规模效应,这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并且,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采用何种服务方式以获取利润,也是考量虚拟运营商能力的关键。
以长城宽带为例,经过几年发展,长城宽带的网络已经遍布全国各个地区,用任江的话来说,“我们已经过了跑马圈地的阶段,即便是再扩大,也只是寻找到良田才会下手。”目前,长城宽带已经签订宽带小区意向的用户总量已经高达1300万户,而之所以将接入用户数控制在400万的水平,是因为需求没有扩大到更大的规模。“即便有少量的规模扩大,但是和我们的运营利润相比,还不是非常重要。”
目前,长城宽带已经度过原始投资期,开始向盈利面转变。“预计将在2003年底实现持平。”任江表示,当前长城宽带正努力在增加收入和改善财务状况两个方面努力,前者是外功,后者则是内功。“上半年我们从文化部获得了全国连锁网吧的经营执照,接下来将利用我们遍布全国的网络及服务人员,为已经接入网络但是没有计算机的用户服务,在社区周围开设网吧。同时,由IBM为我们公司实施的ERP项目也开始启动,这将对我们公司的内部管理有所帮助,逐步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
在完成圈地之后,长城宽带的做法是,一方面从中信公司引入资本,以保证公司继续正常运转; 同时,在管理价格上,将代理的两级法人逐步变更为一级法人,分散公司的总风险。“事实上,目前已经有几个城市实现盈利,到年底,全国的大城市实现盈利没有问题。”任江表示,对于小城市,长城宽带选择和大的运营商进行合作分成的方法,同时将其他应用,例如无线技术,引入到应用中来。
与此相比,PLC要向前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还非常之多。
首先是在技术层面。中继问题的存在,导致网管困难。尽管佟大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网管系统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来自专家的声音却完全相反,他们认为,PLC当前的网管系统还是一个相当棘手、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一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一旦规模化经营,面对诸如用户恶意欠费等问题时,PLC运营者会陷入困境。同时,当用户使用PLC接入方式后,如何为用户提供内容服务,也需要PLC运营者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以中电飞华为例,据记者调查,当前其实施PLC工程的所有小区,均未安放机房。也就是说,这些用户通过PLC接入上网之后,并没有获得应用和内容服务,更不存在以太网接入用户所拥有的视频点播、节目互动等服务,这一点和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没有太多区别。也有消息说,中电飞华也为用户提供了一些服务,这些服务都会通过Internet,直接由中电飞华设在公司的总节点向用户提供。
但是,如果PLC得到政策允许并迅速扩张,服务层次的工作将如何完成?换一个角度说,PLC运营者除了接入收入外,又依靠哪些方式获得增值服务的收入?任江表示,“当前长城宽带90%的收入仍然来自提供接入服务的收入,但是在下一步公司的增值服务收入将逐步提高,例如长城宽带正在和广电商讨如何在宽带网络上开设新的电视频道,诸如此类的合作,将为长城宽带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如果按照这一思路,PLC的网管系统尚难以建立,收钱的问题岂不是更为遥远?
固定运营商难倒PLC?
无论是刘明、赵丙镇,还是任江,都表达了对于中电飞华的“同情”:由于地处北京,同时规模较大,中电飞华受到的关注与非议太多。“其实长城宽带在北京的业务并不是公司最大的一块,长城宽带有很多地方性的业务不仅规模大,而且效益很好,例如在成都、汕头等。但是北京受到的关注要远比其他地方多,我想中电飞华也是如此吧。”任江说。
“中国的第一个PLC试验小区并不是中电飞华做的,同时,就规模来说,中国电力科学院的研究试验小区也有几千户,并不比他们少,也许正因为中电飞华在北京做的比较大,而且由于它是纯粹的商业运作公司,所以更引人注目。”赵丙镇说。
据国电通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中电飞华是国电通信中心控股的公司。原先,由国家电力批准国电通信中心做与PLC相关的试验,但由于国电通信中心在人力和财力上都存在不足,难以启动试验项目,最后建立并委托中电飞华去做相关的试验。“但是中电飞华毕竟属于公司性质,是公司就需要盈利,所以社会上关于中电飞华的负面报道,并非完全公正。而至于对PLC该如何收费,该制定什么样的标准,甚至将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和收费结合起来,还是下一步的事情,现在整个网络还在试验阶段,讨论还为时过早。”该负责人如是说。
根据记者调查并向佟大力求证表明,中电飞华在电力小区的PLC试验,已经向用户收费有一段时间,收费标准则是每月100元人民币。来自用户的反馈是,“上网速度比较快,通常没有什么断线情况。”也就是说,就当前的试验小区看,用户的认可程度比较高。问题是,下一步,随着规模的扩大和商业化接入的开始,特别是同一小区用户量比较多时,是否能够保持这一优势?
中国联通进出口公司的人员在和记者谈到PLC时表示,尽管他对该技术并不是非常了解,但是如果单从市场角度考虑,这一方式值得担忧。“对于固定运营商而言,它们很难允许这样的异质竞争出现并对它们形成威胁。长城宽带和歌华有线之所以能够生存,原因在于它们依附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通信网络,其盈利是以为运营商赚取利益为前提。”
以当初中国联通的建设过程为例。中国联通之所以从最初的固定运营商定位转变为今天的移动运营商,其根本原因在于固定运营商的垄断优势,决定了中国联通无法与之形成有效的竞争模式,而中国联通目前在天津的固话网络仍然存在话音连接问题,也加强了中国联通人员对于固定网络的看法。同时,一度被媒体炒作得热烈的成都“泰隆模式”,也因为“不听话”而在运营商的死掐下逐渐消失光彩。如果PLC能够解决技术上的难点,并正式商用,是否也会遭遇类似的滑铁卢?
对此,赵丙镇表示这样糟糕的局面不太可能出现。和虚拟运营商不同,“电力系统自身有光缆资源,对运营商的依赖性不大。”据他表示,中国电通的杆塔和沟道资源,适合光缆的架设和铺设,“事实上很多地方电力公司是将光缆资源、杆塔资源、沟道资源租借给运营商,有的甚至是卖给运营商了,因为它们掌握着这些资源却没有办法得到充分利用。”
一旦PLC能够商用,有关主干光纤网络的问题会因电力系统内部的支持而得到解决。“当前,电信部门在租借和购买电力部门的资源时,要经过很繁杂的审批手续,而PLC则不需要,因为大家是一个系统的。”
攻克“最后一个环节”?
由此看来,接入层的PLC接入到用户端的问题解决后,主干光纤资源问题也可以消融于无形,剩下来的,只有中间层的传输网络问题了。如何从用户小区出来,连接到主干网络当中?
当前,在所有的试验网络中,采取的还是光纤到小区的连接方式,从成本上看,每公里接近2万元人民币的投资总量,使投资者感到压力所在,而另一方面,有关10千伏特中高压电力线上的高速数据传输还需要相当时间才能够有所结果。
同时,也正因为这一环节的问题尚未解决,即便PLC运营者试图提供多种内容服务,也必须通过大量投资光纤建设才能施行。如此一来,PLC小区建设的成本与电信运营商所建设的宽带小区相比较毫无优势。就目前而言,大部分PLC试验厂商还将架设光纤到小区认定为“理所当然”,而对于如何在中高压线路上传输高速数据,还未予足够重视。
与之相比,包含长城宽带在内的宽带小区接入建设及运营公司,已经通过比电信公司更专业化和贴近用户的服务而走在前面。无论是想赶上传统运营商,还是作为SP存在的接入服务商,从接入到传输,PLC运营者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即便PLC运营者有信心解决最后一环节的传输问题,无法揣测的政策到底会走向哪一端,也将是另一个看不见的“最后一环节”,继续让PLC运营者辗转难免,如果解决不了这一问题,他们也永远只能是“PLC运营者”,而不是“PLC运营商”。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